《顧松園醫鏡》~ 卷八·御集 (2)
卷八·御集 (2)
1. 溫
〕
此升陽散濕之劑,凡濕從外受者。無論在上在下,俱以此方隨症加減治之。按《金匱》云: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名濕痹。言太陽病則必有發熱惡風之候,濕流關節則痛,陽郁不伸則煩,脈不沉細,則非有外風與之相搏,故只名中濕。亦名濕痹者,謂濕邪痹閉其身中之陽氣也。
治宜此方,微汗以通其陽,若兼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羌防四苓散治之。
活人敗毒散,外感諸濕,及風溼症,挾虛之人,主此加減。
羌活,獨活,柴胡,川芎〔輕清開發,使邪毒敗散。〕
前胡,枳殼,桔梗〔利氣。各錢許。〕人參〔三、五、七分。〕茯苓〔一錢。〕甘草〔扶正氣,以勝邪。五分。〕煩熱口乾加黃芩,日二、三服,以愈為度。
此扶正驅邪之方也。嘉言云:濕、熱、暑三氣門中,當推此方為第一。以其功之著也。觀經言,三陽並至,如風雨,如霹靂,人莫能當。然則夏月三氣聚合,其為病也,豈同一氣之易當乎?人感三氣而病,病而死,其氣互傳,乃至十百千萬,則為疫矣。嘉靖乙未,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時行瘟疫,沿門闔境,傳染相似,用本方倍人參,去前、獨服者盡活。倍人參者,以疫氣易染之人,體必素虛也,去前、獨者,以體虛之人,不敢用復藥表汗也。
又饑饉兵荒之餘,人已內虛久困,非得人參之大力,負荷其正,驅逐其邪,邪必不去。凡服此者,亦無不全活,所以以活人名方。若去人參,何異眾方之發散,而能活人耶。觀吳又可知治瘟疫用藥以疏利為主,與嘉言之治法不同。有瘟疫論宜參酌合宜而用可也。
羌防四苓散,治太陽中〔同傷。〕濕,發熱惡風,關節疼痛。〔濕猶在表也。〕小便不利。〔邪入膀胱,氣化不行也。〕大便反快。〔濕流大腸也。〕
羌活,獨活,防風〔發表驅濕。〕白朮〔健脾去濕。〕
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
此發表驅濕,健脾利水之劑。如兼熱者,芩、連、梔、柏、益元散之屬,可採加入。嘉言云:夏月當會暑、熱、濕三氣交病之義,審脈辨症,用藥庶不誤治。此方益元消暑,芩、連清熱,苓、澤滲濕,三法兼有,可遵而加減用之。
胃苓湯,治濕淫於內,胸腹痞滿,泄瀉純水,小便不利,或肢體腫脹。
蒼朮〔燥脾勝濕。〕厚朴〔散結泄滿。〕陳皮〔下氣。〕甘草〔調中。即平胃散也。〕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健脾利水滲濕,即四苓散也。〕可加木香、砂仁,發黃加茵陳,身痛加羌、防,有痰飲加半夏,有食積加神麯。
此燥濕、快氣、健脾、利水之劑,原方有桂枝。喻云:桂枝、麻黃遇濕熱時令不可輕用,以桂枝辛熱,麻黃髮汗也。果內有寒,方可舍時從症,少少加桂。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用來提升陽氣、驅散濕氣的,凡是從外感受濕邪的,不論濕邪是在身體的上部還是下部,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來治療。
《金匱要略》說:「太陽病,關節疼痛而且煩躁,脈象沉細的,這叫做中濕,也叫濕痹。」說到太陽病,就一定會有發熱、怕風的症狀,濕邪侵入關節就會引起疼痛,陽氣被鬱結不能舒展就會煩躁。如果脈象不是沉細,那就不是單純的濕邪,而是有外風與之搏擊。所以,單純由濕邪引起的,就叫做中濕,也叫濕痹,意思是濕邪阻礙了體內陽氣的運行。
治療應該用這個方子,微微發汗來疏通陽氣。如果兼有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順暢的情況,就應該利小便,可以用羌防四苓散來治療。
「活人敗毒散」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外感各種濕邪,以及風濕病,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減藥物來治療。
羌活、獨活、柴胡、川芎,這些藥性輕清,能開泄發散,使邪毒敗退消散。前胡、枳殼、桔梗,這些能理氣,各用一錢左右。人參,可以根據情況用三、五、七分。茯苓,用一錢。甘草,扶助正氣,用來戰勝邪氣,用五分。如果出現煩熱、口渴的症狀,可以加入黃芩。每天服用二、三次,直到痊癒為止。
這個方子是扶助正氣、驅逐邪氣的方子。有位醫家說過,在濕、熱、暑這三種邪氣中,應該推崇這個方子為第一,因為它的療效很顯著。根據經書上說,三陽的病邪同時侵犯人體,就像暴風雨、雷電一樣,人們難以承受。那麼,夏天三種邪氣聚合在一起,引起的疾病難道會像單一的邪氣那麼容易對付嗎?人感受三種邪氣而生病,因為疾病而死亡,邪氣互相傳染,甚至會傳播到成百上千人,最終成為瘟疫。明朝嘉靖乙未年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一帶流行瘟疫,沿街挨戶、整個地區的人都感染了相似的疾病。用這個方子,將人參的用量加倍,去掉前胡、獨活,服用的人全都活了下來。加倍人參的用量,是因為容易感染疫氣的人,體質一定本來就虛弱。去掉前胡、獨活,是因為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用藥性太過發散的藥物來發汗。
又如飢荒戰亂之後,人們體內虛弱、長久困苦,如果沒有人參的強大力量來扶助正氣,驅逐邪氣,邪氣肯定不會消退。凡是服用這個方子的人,都能夠痊癒,所以這個方子被稱為「活人」的方子。如果去掉人參,這個方子就跟其他發散的藥方沒有什麼區別了,怎麼能救活人呢?從吳又可的醫案可知,治療瘟疫用藥以疏通、利濕為主,與這位醫家的治療方法不同。關於瘟疫的理論,應該仔細研究,選擇適合的方法來用。
「羌防四苓散」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太陽經受到濕邪侵襲,出現發熱、怕風、關節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濕邪還停留在體表。如果兼有小便不利,這是邪氣侵入膀胱,影響了氣的運行。如果出現大便反而順暢,這是濕邪流注到大腸的表現。
羌活、獨活、防風,這些藥物可以發散表邪、驅除濕氣。白朮,可以健脾去濕。茯苓、豬苓、澤瀉,可以利水滲濕。
這個方子是發散表邪、驅除濕氣、健脾利水滲濕的方劑。如果兼有熱邪,可以加入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益元散等藥物。有醫家說過,夏天要將暑邪、熱邪、濕邪三種邪氣同時侵犯人體的情況考慮在內,仔細診斷脈象,辨別症狀,用藥才不會誤治。這個方子,益元散可以清暑,黃芩、黃連可以清熱,茯苓、澤瀉可以滲濕,兼顧三種方法,可以遵循這個思路來加減藥物。
「胃苓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濕邪侵犯體內,導致胸腹脹滿、泄瀉拉稀水、小便不利,或肢體腫脹等症狀。
蒼朮可以燥濕健脾。厚朴可以散結消滿。陳皮可以降氣。甘草可以調和中焦,這個方子就是平胃散。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可以健脾利水滲濕,就是四苓散。可以加入木香、砂仁。如果出現黃疸,可以加入茵陳。如果出現身體疼痛,可以加入羌活、防風。如果有痰飲,可以加入半夏。如果有食積,可以加入神麯。
這個方子是燥濕、理氣、健脾、利水的方劑,原方中有桂枝。有醫家說:「桂枝、麻黃遇到濕熱時令不可輕易使用,因為桂枝藥性辛熱,麻黃會發汗。」如果體內確實有寒邪,才可以不拘泥於時令,根據症狀,少量加入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