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八·御集 (1)
卷八·御集 (1)
1. 溫
濕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內而生者,有風濕相搏者,有濕熱相搏者,有獨傷於寒濕者。自外而得者,如在天之濕,霧露雨雪是也。在地之濕,冰水泥濘是也,在人之濕,汗出沾衣,未經解換是也。但清邪則先傷上部。先傷表之營衛。故《金匱》曰:霧傷於上。又曰:霧傷皮腠。
其症頭重如裹,面目浮腫,鼻息不利。聲濁不清,發熱身疼,宜輕清散之。可用羌活勝濕湯。濁邪則先傷下部,先傷肌肉筋骨血脈。故《金匱》曰:濕傷於下,又曰:濕流關節。又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其症足跗〔足面。〕先腫,〔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漸至腿膝,行動重著,關節疼痛,倦怠體重,宜升陽滲濕兼行,可用羌防四苓散,勿但用降下滲泄之劑。趙氏云:濕淫從外入里,當用升陽風藥即愈。
經所謂濕淫所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愈矣。又曰:客者除之。以濕從外入者,使之仍從外出也。然宜兼健脾之藥投之,如有汗加白朮,無汗加蒼朮之類。自內而生者,如飲食之濕,酒水瓜果乳酪是也。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肌肉,其性惡濕,內受濕淫,肌體腫滿。
又曰:濕勝則濡泄,脾濕不運,則水穀不分,故或痞滿、或腫脹、或泄瀉,總宜健脾燥濕利水為主。經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云: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更劇者,此名風濕。此因汗出當風取涼所致,法當汗出而解。但宜微汗,不宜大汗,大汗則風去濕存,微微似汗,則風濕俱去也。
濕熱一症,夏月最多。蓋夏月地之濕氣,上合於天之熱氣,日之暑氣,結為炎蒸,濕熱相合,病多發熱煩悶,身體沉重,走注疼痛,皆濕熱相搏,鬱而不伸,故煩熱也。宜清熱滲濕湯加減,可加柴胡、銀花之屬。嘉言謂:濕土寄旺於四季之末,其氣每隨四時之氣而變遷。在夏為熱濕,在冬為寒濕。
故寒濕之病,於冬月春初,居寒濕之地,感而病者為多。可用桂枝附子湯,或加羌活、蒼朮之屬,溫以散之。以上諸法,皆究濕家之所不容廢也。
羌活勝濕湯,通治外感諸濕及風溼症。〔症見論中。〕
羌活,獨活,防風〔各錢許。〕川芎,藁本,蔓荊子〔風能勝濕,如濕地經風則干。又無竅不入,惟風為能,凡關節不利之病,非風藥不可。且羌、獨、防風能散周身之濕。上下無不宜之。如濕症只在下焦,川芎、藁本去之亦可。〕炙甘草〔恐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謂有制之兵也,各五、七分。
〕汗多或加白朮,無汗可加茅朮。〔濕家不可發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陽也。其久冒風涼,乃至以水灌汗,抑遏其陽者,不微汗之,邪無從解。〕下焦濕症加漢防己。〔酒炒。〕發黃加茵陳。〔濕鬱為熱,蒸騰發黃,《金匱》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白話文:
濕氣的來源有從外而來的,也有從體內產生的,還有風濕相互交雜、濕熱相互交雜,以及單純受寒濕侵襲等情況。
從外而來的濕氣,就像是天氣中的濕氣,像是霧、露、雨、雪等。在地面的濕氣,就像是結冰、泥濘等。在人身上的濕氣,像是流汗沾濕衣服卻沒有換掉。這種清淡的濕邪會先傷害身體上部,先影響體表的營衛之氣。所以《金匱要略》說:「霧氣會傷害上部」,又說:「霧氣會傷害皮膚。」
症狀表現為頭部沉重像被包裹住,臉部浮腫,鼻子不通暢,聲音沙啞不清,發燒且身體疼痛,治療上應以輕清疏散為主,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濁重的濕邪會先傷害身體下部,先影響肌肉、筋骨、血管。所以《金匱要略》說:「濕氣會傷害下部」,又說:「濕氣會流注關節。」《黃帝內經》也說:「地面的濕氣,侵襲人體會傷害皮膚、肌肉、筋脈。」症狀表現為腳背先腫脹(腫脹像泥巴一樣,按下去不會彈起來),逐漸蔓延到腿和膝蓋,行動笨重,關節疼痛,感到疲倦身體沉重,治療上應以升陽氣、滲濕為主,同時進行,可以使用羌防四苓散,不要只使用降泄滲濕的藥物。趙氏說:「濕氣從外侵入身體內部,應使用能升提陽氣、祛除風邪的藥物,就能痊癒。」
《黃帝內經》說:「濕邪過盛,要借助風邪來平息它。」又說:「對於下陷的濕氣,要向上提舉。」讓陽氣上升就能痊癒。又說:「對於外來的邪氣,要將其排除。」使從外侵入的濕邪,仍從體表排出。但治療時宜搭配健脾的藥物,如果有汗可加白朮,無汗可加蒼朮之類。
從體內產生的濕氣,像是飲食中的濕氣,像是酒、水、瓜果、乳酪等。《黃帝內經》說:「各種濕氣導致的腫脹,都與脾有關。」脾臟主管肌肉,特性是厭惡濕氣,如果體內受到濕邪侵襲,就會導致肌肉腫脹。
《黃帝內經》又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脾臟功能失調,不能運化水穀,因此會出現胸腹痞悶、腫脹、或腹瀉等症狀,總體來說應以健脾、燥濕、利水為主。《黃帝內經》說:「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是不正確的治療方法。」《金匱要略》說:「全身都疼痛,發燒在午後加劇,這是風濕。」這是因為出汗時吹風受涼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使汗出而解。但宜微微出汗,不宜大汗,大汗雖然能趕走風邪,但濕氣還會留下,微微出汗,則風濕都能一起消除。
濕熱這種症狀,在夏天最常見。因為夏天地面的濕氣,加上天上的熱氣、太陽的暑氣,結合成濕熱之氣。濕熱相互交雜,病症多為發燒煩悶,身體沉重,遊走性疼痛,這些都是濕熱相互搏擊,鬱悶不得伸展所導致的煩熱。治療上宜使用清熱滲濕的藥方加減,可以加入柴胡、銀花等藥物。醫家認為,濕土在四季末尾最旺盛,其氣會隨著四時之氣而變化。在夏天為濕熱,在冬天為寒濕。
所以寒濕的疾病,在冬天和初春時節,居住在寒濕的地方,感受寒濕之氣而發病的情況較多。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或加入羌活、蒼朮等藥物,用溫熱的藥性來驅散寒濕。以上這些方法,都是研究濕病所不能忽略的。
羌活勝濕湯,可以治療各種外感濕邪和風濕病。(症狀參見原文所述。)
羌活、獨活、防風(各少許)。川芎、藁本、蔓荊子(風能驅散濕氣,就像潮濕的地方經過風吹就會乾燥。而且風無孔不入,只有風才能做到,凡是關節不利的疾病,一定要用風藥。而且羌活、獨活、防風能散布全身的濕氣,無論上下都適用。如果濕邪只在下焦,則可去除川芎、藁本。)、炙甘草(擔心風藥藥性過於燥烈,用它來調和。這就是所謂的「有制之兵」,各用五到七分。)
出汗多可加白朮,無汗可加蒼朮。(濕病不可發汗,因為身體本來就多汗,容易導致陽氣耗損。如果長期受風寒侵襲,甚至用冷水沖洗汗水,壓制陽氣,若不微微發汗,邪氣就無法排出。)下焦有濕的症狀,可以加入漢防己(用酒炒過)。如果出現黃疸,可加入茵陳。(濕氣鬱結化熱,蒸騰而發黃,《金匱要略》說:濕氣導致的疾病,全身都疼痛,發燒而且身體呈現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