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1)
卷六·射集 (1)
1. 舉例
一,一人暑月坐臥一小樓,持咒唸佛,忽患頭痛如斧劈,身熱發躁,日飲冷水斗余,渴猶未解,自分必死。仲淳視其脈,知系受暑,為疏竹葉石膏湯方,不二劑,發熱、口渴俱止,幾十劑病始退,旋加減健脾藥十餘帖而安。
二,一童子夏月身熱,十晝夜止飲白湯,汗之、下之,熱。仍如故。仲淳曰:此傷暑也。白虎湯是其本方,因誤汗下虛甚,加人參三錢,一劑微汗瞑眩,少頃熱解。更疏一方,防其瘧痢,仍用人參二錢,兼健脾清暑導滯之劑,未幾瘧作,如方飲之,瘧止痢又作,乃以生脈散中,加益元散飲之。兒尪羸甚,皆謂必死。
仲淳曰:視兒目光炯炯,且飲食味甘,是精神已旺,胃氣轉也,何虞之有!尋果脫然起。
三,一人暑月連日勞頓,晨起忽患水瀉,誤服胃苓湯,耳中熱氣衝出難忍,身體困倦,不能移動。傍晚瀉止,煩躁厥冷,頭重不能舉,眩暈不知人事,身不發熱,遍體冷汗,脈伏不見。醫謂腎氣上逆,陽欲暴脫之候,以八味湯加參投之,即嘔藥吐蛔。又誤以理中安蛔湯,聞椒味即躁急欲死,大渴飲冷,隨飲隨吐,欲坐臥井中,以新汲水浸手足方快。嘔吐四日,二便全無,諸藥不應,奄奄一息,殆無生理。
余診視之曰:其為暑症無疑、先用田螺二、三枚搗爛,入青鹽少許,攤貼臍下一寸。少頃解出小便,短赤異常。乃投竹葉石膏湯,加人參一錢,即不嘔得睡。又服一劑,遂食粥一盞。以豬膽導之,大便始通。改用生脈散,加茯苓、花粉、枸杞、甘草、數劑霍然。病後喜食腐漿、西瓜之類。
惡一切辛香之物。此因吐多津液受傷之故。用集靈膏,一月而康復如常。
四一人自汗如雨,面赤身熱,口燥心煩,舌苔黃,脈虛而洪數。滑伯仁曰:經云毋伐天和。暑症本自汗,盛夏豈宜帷幕遮蔽,暑症本脈虛,加之朮、附剛劑,故脈洪數。乃令揭開窗慢,進以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以解附毒,三劑而汗止大半,諸症亦減。湯用冰水調服益元散。七日而愈。
白話文:
[舉例]
一,有個人在炎熱的夏天,坐在小樓裡,一邊持咒唸佛,突然頭痛像斧頭劈開一樣,身體發熱煩躁,每天喝掉一大桶冷水,還是覺得口渴,自認為快要死了。醫生仲淳把脈後,知道這是中暑,開了竹葉石膏湯的藥方,吃了兩次藥,發燒、口渴都停止了,吃了幾十帖藥病才慢慢好轉,之後又加上一些健脾的藥十幾帖,就痊癒了。
二,有個小孩在夏天發燒,十天十夜只喝白開水,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治療,但熱度依然沒有退。仲淳說:這是中暑了。白虎湯是主要的方子,因為誤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導致身體虛弱,所以加上三錢人參,吃了一帖藥,稍微出汗後,精神變得恍惚,過一會兒燒就退了。又開了另一個藥方,預防他得瘧疾痢疾,仍然用了兩錢人參,加上健脾、清熱解暑、疏導腸胃的藥,不久後瘧疾發作,按照方子吃藥,瘧疾停止了,又開始拉肚子,於是改用生脈散,加上益元散服用。這個孩子非常虛弱,大家都認為他快要死了。
仲淳說:看這個孩子眼睛很有神,而且吃東西覺得味道不錯,這是他的精神已經恢復,胃氣也轉好了,不用擔心!後來這個孩子果然完全康復了。
三,有個人在炎熱的夏天連續幾天勞累,早上起來突然拉肚子,誤吃了胃苓湯,耳朵裡熱氣往外衝,難受得無法忍受,身體困倦,不能動彈。傍晚停止拉肚子,開始煩躁冰冷,頭很重抬不起來,頭暈目眩,什麼都不知道,身體不發熱,全身都是冷汗,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醫生說是腎氣上逆,陽氣快要脫離身體的症狀,用八味湯加上人參來治療,結果把藥吐出來,還吐出蛔蟲。又誤用了理中安蛔湯,聞到花椒味就急躁得想死,非常口渴想喝冷水,喝了又吐,想坐在井裡,用剛打上來的水泡手腳才覺得舒服。嘔吐了四天,大小便完全沒有,吃什麼藥都沒用,奄奄一息,好像活不下去了。
我診斷後說:這一定是中暑,先用兩三枚田螺搗爛,加入少許青鹽,敷在肚臍下一寸的地方。過一會兒就解出小便,又短又紅。接著用竹葉石膏湯,加上一錢人參,就不再嘔吐可以睡覺了。又吃了一帖藥,就能喝下一小碗粥。用豬膽汁導瀉,大便才通暢。改用生脈散,加上茯苓、花粉、枸杞、甘草,幾帖藥後就完全康復了。病好後喜歡吃腐漿、西瓜之類的食物。
討厭所有辛辣香的東西,這是因為吐太多導致體內津液受損的緣故。用集靈膏,一個月就恢復到像平常一樣健康了。
四,有個人汗如雨下,臉色發紅,身體發熱,口乾心煩,舌苔發黃,脈象虛弱而洪大。醫生滑伯仁說:醫書上說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中暑本來就會出汗,盛夏時節不應該用帳幕遮擋,中暑本來脈象就虛弱,再加上用朮、附子這種剛猛的藥,所以脈象才會洪大。於是就叫他打開窗戶,給他吃加了黃連來解附子毒性的人參白虎湯,吃了三次藥,汗就止住了大半,各種症狀也都減輕了。湯藥用冰水調和,並加上益元散服用,七天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