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七 (3)
卷七 (3)
1. 火
六味地黃丸去肉萸。〔以子能令母實,去山萸不欲強木以補其子,是即為瀉,蓋腎有補而無瀉故也。〕
此方仍是壯水之劑。趙氏云:火之有餘,緣水之不足也,毫不敢祛火,只補水以配火,若果相火旺甚,宜六味加知柏,以瀉腎家有餘之火。古方有滋腎丸,用知母〔六兩〕黃柏,〔十兩〕以肉桂〔五錢〕為反佐。治腎經火旺,熱自足心直衝股內,上入腹中,然不如六味加知柏之為穩。
涼膈散,治上焦實火,面紅目赤,頭昏心煩,喉舌腫痛,口瘡燥渴,溺赤便秘。
薄荷〔辛涼,有功於頭目咽喉口齒諸病。〕黑山梔〔輕飄上達而清肺,屈曲下行而瀉火。〕枯黃芩〔輕飄者上行也。〕連翹〔主瀉心火。〕甘草〔緩其速下。各錢許。〕大黃、芒硝〔潤其大便,所謂上病而下取之,以緩其炎上之勢。各五分。〕可加犀角、黃連、石膏、知母、生雞子。
此治上焦實火之方。東垣云:去硝、黃加桔梗,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淡竹葉利其小便,使心肺之火下行,治上焦胸膈之熱最妙。
黃連解毒湯,〔見傷寒。〕
此治上中下三焦實火之方,另再加對症藥用之。
防風通聖散,〔加減〕治表裡客熱,三焦實火。
防風,荊芥,薄荷〔使表熱由汗而泄。〕大黃,芒硝〔使裡熱由下而泄。〕滑石,山梔〔由溺而泄。〕連翹,黃芩〔祛諸經之熱。〕石膏,桔梗〔清肺胃之熱。〕麥冬〔救熱傷之津液。〕白芍〔救熱傷之營血。〕甘草〔調和諸藥。〕本方去硝黃名雙解散。
此方清火熱,開鬼門,潔淨府,通傳導,內外分消其勢,亦治火之良法。外科以此方治里有實熱,疥瘡滿身者。余每加生地,用金銀花一、二兩、綠豆一、二合,煎湯煎藥,飲之殊效。
清熱滲濕湯,涼血祛濕湯,〔俱見濕門。〕
此俱治濕熱之方,但一燥一潤,迥然不同,須分別採用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把山茱萸拿掉,因為要讓腎的精氣充實,就像兒子能讓母親強壯一樣。拿掉山茱萸不是要強壯肝木來補腎,而是一種瀉法,因為腎的本質是補而不是瀉。
這個方子仍然是滋養腎水的藥。有人說:火氣過旺,是因為腎水不足。所以不敢去直接降火,而是只補腎水來平衡火氣。如果相火(腎的陽火)真的很旺,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知母、黃柏,來瀉掉腎經多餘的火。古代有個滋腎丸,用知母(六兩)、黃柏(十兩),加入少量的肉桂(五錢)來做反佐藥。它可以治療腎經火旺,熱氣從腳底直衝大腿內側,然後進入腹部,但效果不如六味地黃丸加知柏那麼穩妥。
涼膈散,治療上焦(身體上部)的實火,症狀有臉紅眼赤、頭暈心煩、喉嚨腫痛、口瘡乾燥、小便赤黃、大便秘結。
薄荷(性味辛涼,對頭部、眼睛、咽喉、口腔的疾病有療效)。黑山梔(輕浮上行能清肺熱,屈曲下行能瀉火)。枯黃芩(輕浮的藥性是往上走的)。連翹(主要瀉心火)。甘草(減緩藥性下行的速度,以上各藥用量約一錢)。大黃、芒硝(潤滑大便,這是「上病下取」的原理,用來減緩火氣上炎的趨勢,各用五分)。可以再加入犀角、黃連、石膏、知母、生雞蛋。
這是治療上焦實火的方子。李東垣說,把硝和黃去掉,加上桔梗,就變成舟楫般的藥,能把藥力浮升上去。再加上淡竹葉來利小便,讓心肺的火氣往下走,治療上焦胸膈的熱最有效。
黃連解毒湯(說明在傷寒篇)。
這個方子能治療上中下三焦的實火,可以再根據具體情況加上對症的藥。
防風通聖散(可以加減使用),治療表裡都有熱氣,以及三焦都有實火的情況。
防風、荊芥、薄荷(使表面的熱氣從汗液排出)。大黃、芒硝(使裡面的熱氣從大便排出)。滑石、山梔(使熱氣從小便排出)。連翹、黃芩(去除各經絡的熱氣)。石膏、桔梗(清除肺胃的熱氣)。麥冬(救治因熱造成的津液虧損)。白芍(救治因熱造成的營血虧損)。甘草(調和所有藥性)。這個方子如果去掉芒硝和大黃,就叫做雙解散。
這個方子能清熱解火,打開汗孔,清潔腸胃,疏通氣機,讓內外的熱氣都能夠消散,是治療火熱的好方法。外科醫生用這個方子治療體內有實熱,身上長滿疥瘡的人。我(原文作者)常常會加入生地,用金銀花一到二兩、綠豆一到二合,煎湯和煎藥一起服用,效果非常好。
清熱滲濕湯、涼血祛濕湯(說明都在濕病篇)。
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濕熱的,但是一個偏於燥濕,一個偏於潤濕,性質截然不同,需要仔細區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