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如大便久秘,及更衣則又溏甚,以熱在腸胃之外故秘,濕在腸胃之中故溏,濕熱兼理,斯得之耳。郁,火一症,東垣謂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鬱火之病,宜用升陽之劑,所謂火鬱發之者是也。若真陰虛,真元憊,毋妄用之。其師尼寡婦室女愆期,多有鬱火之病,是當以逍遙散合甘寒滋陰之藥治之則善。

若猛烈之火,丹溪謂火盛不可驟用寒涼,蓋恐撲之而愈焰,須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則猖狂自定,此妙論也。所謂無名之火,一發即不識人,或直視狂言,或閉目無語,或手足瘛瘲,或發數日而終,或一發便脫,或臥枕而逝,人不及知,既無絡經之可尋,又無脈症之可憑,即經所謂暴病暴死皆屬於火者是也。

余觀世人之病,惟火十居八、九,能辨明此類,而參以散見各門之火症,其於治火庶無虛虛實實之誤矣。今只以五臟實火虛火之方,闡發於左,聊為後學之準繩,神而明之,擴而充之,是所望也。

導赤散,治心熱而煩,小便赤澀。〔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也。〕

生地〔涼心血。〕木通〔瀉心火。〕甘草〔生用瀉火。〕加燈心、葉竹。

此方導心火,由小腸溺泄。如系虛火,加麥冬、茯神、硃砂之屬,實火加犀角、黃連。連翹之屬。古方但用黃連名瀉心湯,芩、連、大黃名三黃瀉心湯。

天王補心丹,〔見虛勞。〕此治心經虛火之方,對症加減用之。

瀉白散,治肺熱咳嗽,喘滿氣急。〔火乘肺則為咳,為氣急,氣上逆則喘滿。〕

桑皮,皮骨〔皆祛肺中伏火。〕甘草〔潤肺除熱。〕如火鬱於肺,鼻不利,加甘菊、薄荷,〔清散上焦之鬱火。〕面腫身熱亦用之。如肺移熱於大腸而泄瀉,加米仁〔清肺益脾。〕茯苓。〔導氣平火。〕

此方專瀉肺經之火。如右寸或洪或數,重按無力為虛火,加二冬、百合、甘寒之品;右寸或洪或數,舉按有力為實火,加黃芩、知母苦寒之品,或再加石膏治之。

歸脾湯,資生丸,〔俱見虛勞。〕此皆治脾胃之方,對症加減用之。

承氣湯,茵陳蒿湯,竹葉石膏湯,〔俱見傷寒。〕此皆治脾胃實火之方,對症加減用之。

加味逍遙散,〔見虛勞。〕

此治肝經鬱火之方。宜去香燥加滋陰。辛散甘緩,滋陰養血,是即為補肝也。

龍膽瀉肝湯,左金丸,〔俱見脅痛。〕

此治肝膽實火之方。古方有當歸龍薈丸,用龍膽、蘆薈、青黛瀉肝,梔、芩瀉肺,黃連瀉心,黃柏瀉腎,大黃瀉脾,當歸養血,木香、射香〔少許〕利氣,煉蜜丸服。治肝火太盛之要藥,量症用之。按昔人所言肝臟有瀉無補,然肝亦有虛火,肝血虧少,則木燥火炎,是但當滋陰養血為治。

海藏瀉腎丸,治腎中相火過旺,左尺脈洪實者。

白話文:

如果大便長期乾結,但偶爾又會拉稀,那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腸胃之外,導致大便乾結,而濕氣停留在腸胃之中,所以又會拉稀。這種情況應該同時處理濕熱的問題。

所謂的「鬱火」,是指一種因氣機不暢而產生的火。李東垣認為,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又吃了過多寒涼的食物,導致陽氣被壓制在脾土之中,形成鬱火。這時應該用升提陽氣的藥物,這就是「火鬱發之」的道理。但如果是真的陰虛、元氣衰弱,就不能亂用這種方法。他的老師認為,那些寡婦或未婚女子,經常月經不調,多半是鬱火所致,應該用逍遙散搭配甘寒滋陰的藥物來治療。

至於猛烈的火氣,朱丹溪認為不能馬上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因為這樣反而會使火勢更盛。應該用生甘草來兼顧瀉火和緩解火勢,這樣才能使狂暴的火氣平息,這是非常精闢的見解。還有一種無名之火,發作時會讓人神志不清,有的會直視前方、胡言亂語,有的會閉目不語,有的會手腳抽搐,有的會持續數日最終死亡,有的會突然昏厥,有的會在睡夢中去世,讓人來不及反應。這種火氣沒有明確的經絡可以追尋,也沒有明顯的脈象和症狀,這就是古籍所說的「暴病暴死都屬於火」的情況。

我觀察世人所患的疾病,十之八九都與火有關。如果能辨明各種火的類型,並參考其他各科疾病中的火症表現,這樣治療火症時,就不會犯虛實不分的錯誤了。現在我只列出五臟實火和虛火的常用方劑,希望能給後學者提供一個參考。要靈活運用,並加以擴充,這是我所期望的。

導赤散:治療心熱引起的煩躁,小便赤澀。這是因為心與小腸互為表裡。

  • 生地:清涼心血。
  • 木通:瀉心火。
  • 甘草(生用):瀉火。
  • 加燈心草、竹葉:加強清熱利尿的作用。

這個方子是通過小腸排尿來引導心火下泄。如果是虛火,就加麥冬、茯神、硃砂等;如果是實火,就加犀角、黃連、連翹等。古方只用黃連,稱為「瀉心湯」,加黃芩、大黃則稱為「三黃瀉心湯」。

天王補心丹:見於虛勞篇。此方是治療心經虛火的方子,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使用。

瀉白散: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這是因為火邪侵犯肺臟,導致咳嗽、氣喘,氣機上逆則會胸悶。

  • 桑白皮:去除肺中的伏火。
  • 地骨皮:去除肺中的伏火。
  • 甘草:潤肺、除熱。

如果火鬱結在肺,導致鼻子不通暢,可加甘菊、薄荷來清散上焦的鬱火。如果出現面部腫脹、身體發熱的情況,也可以使用此方。如果肺熱轉移到大腸導致腹瀉,可加薏苡仁來清肺健脾,加茯苓來導氣平火。

此方專門瀉肺經的火。如果右寸脈洪大或數快,重按無力,這是虛火,可加麥冬、天冬、百合等甘寒的藥物;如果右寸脈洪大或數快,按之有力,這是實火,可加黃芩、知母等苦寒的藥物,嚴重者可加石膏。

歸脾湯、資生丸:均見於虛勞篇。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脾胃的,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使用。

承氣湯、茵陳蒿湯、竹葉石膏湯:均見於傷寒篇。這三個方子都是治療脾胃實火的,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使用。

加味逍遙散:見於虛勞篇。

此方是治療肝經鬱火的方子。應該去掉方中一些辛燥的藥物,加入滋陰的藥物。用辛散、甘緩的藥物來疏理肝氣,用滋陰養血的藥物來補肝。

龍膽瀉肝湯、左金丸:均見於脅痛篇。

此方是治療肝膽實火的方子。古方還有當歸龍薈丸,用龍膽草、蘆薈、青黛來瀉肝火,梔子、黃芩來瀉肺火,黃連來瀉心火,黃柏來瀉腎火,大黃來瀉脾火,當歸來養血,木香、麝香(少量)來疏理氣機。用蜂蜜煉製成藥丸服用。這是治療肝火過盛的重要藥物,可根據病情酌情使用。古人說肝臟應該瀉而不補,但肝也有虛火的情況,如果肝血虧少,就會導致肝火妄動,這時應該用滋陰養血的方法來治療。

海藏瀉腎丸:治療腎中相火過旺,左尺脈洪實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