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傷風

傷風一症,須審時令,更分輕重。若在冬令嚴寒,感之而重者,即為風傷衛傳經之傷風,在三時則為感冒風邪輕症。經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傷風必肺先受邪,又曰內症。經曰:內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蓋肺虛則玄府不閉,脾虛則肌肉不充,風邪乘虛,乃客於經。

若腠理閉而衛氣固,風邪何自而入哉。士材謂風之傷人,必從俞入,俞皆在背,故背常固密,風弗能幹。已受風邪者,宜曝其背,使之透熱,則潛消默散。經文所謂乘虛來犯固矣,若其人素有痰熱,壅遏於太陰陽明之經,內有窠囊,則風邪易於外束,若為之招引者然。所謂風乘火勢,火借風威,互相鼓煽也。

治實之法,秋冬與之辛溫,春夏與之辛涼,解其肌表,微汗而散。治虛之法,解其風邪,堅固衛氣;若專於發散,或汗多亡陽,或屢痊屢發,皆治之過也。治風火之法,辛涼外發,甘寒內和,勿與苦寒,恐正不得伸,邪不得解耳。

疏邪利金湯,〔自制〕治惡風發熱,鼻塞打嚏,鼻流清涕,痰嗽或頭痛。〔輕者但眉稜骨痛。〕

防風,荊芥〔散風邪。〕前胡〔祛風痰。〕杏仁〔散肺經風寒滯氣,利肺中氣逆喘嗽。〕桔梗〔入肺開發,能通鼻塞。〕甘草〔和中輔正。〕蘇子,橘紅〔下氣消痰。〕初起可加生薑,〔久則風化為熱勿用。〕頭痛加川芎,〔如平素陰虛火盛,有痰紅之患者,用宜酌量。〕或加甘菊。

無汗〔是兼感寒邪,以風與寒常相因也。〕加蘇葉。如熱。傷風,〔或飲酒過酣,或重衣厚被,而感冒風邪。〕咽乾喉痛,聲壅或啞,加薄荷,〔風上壅之要藥。〕石膏。〔辛能解肌,寒能清熱。〕

此疏散風邪,清利肺氣之劑。初冒風時,只宜清散,久則風化為熱,須以兼症治之。每見世人,以冒風為小疾,不惟不治,而反縱行酒色大葷,咳傷肺絡,痰紅不已,遂成虛窮而死,此則病人之過。或產後冒風,醫者徒執產後宜大補氣血之論,不為清解,竟用酸收補劑,使風邪愈固,內熱愈熾,遂為不起,此則醫者之咎。舉此二條為鑑,一隅三反,是有望於智者矣。

白話文:

傷風這個病症,必須考慮時令季節,還要區分輕重。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感受風邪而病情較重,那就是風邪侵犯體表,然後傳入經絡的傷風。如果是在其他三個季節,則是感受風邪的輕微感冒。

古書說:「受到風邪侵襲,身體的上部會先受到影響。」所以傷風一定是肺臟先受邪氣影響,這屬於內部的病症。古書又說:「如果身體的毛孔緊密閉合,即使有再大的風邪毒害,也不能侵入。」這是因為肺氣虛弱,毛孔就不能緊密閉合;脾氣虛弱,肌肉就不夠充實。風邪就會趁虛而入,侵犯經絡。

如果身體的毛孔閉合,衛氣固密,風邪又怎麼能侵入呢?有人說,風邪侵犯人體,一定會從穴位進入,穴位都在背部,所以背部如果常保持緊密,風邪就無法侵入。已經受到風邪侵襲的人,應該把背部暴露在陽光下,讓它發熱,這樣潛伏的風邪就會自然消散。古書說風邪「乘虛而入」確實是這樣。如果病人本身就有痰熱,積聚在太陰、陽明經絡,體內有潛藏的病灶,那麼風邪就容易從外侵入,好像被吸引過來一樣。這就叫做「風助火勢,火借風威」,互相助長。

治療實證的方法,秋冬季節要用辛溫的藥物,春夏季節要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體表的邪氣,使身體微微出汗,就能使病邪消散。治療虛證的方法,要疏散風邪,同時鞏固衛氣;如果只專注於發散,可能會導致出汗過多而耗傷陽氣,或者反覆發病,這些都是治療上的錯誤。治療風熱的方法,要用辛涼的藥物向外疏散,用甘寒的藥物來調和體內,不要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正氣無法伸展,邪氣無法散去。

「疏邪利金湯」,這是我自己調配的藥方,用來治療怕風發熱、鼻塞打噴嚏、流清鼻涕、咳嗽有痰或頭痛的症狀。(輕微的症狀可能只有眉骨痛。)

藥方裡包含:防風、荊芥(用來疏散風邪);前胡(用來祛除風痰);杏仁(用來疏散肺經的風寒,使肺氣順暢,並止喘咳);桔梗(能開宣肺氣,通暢鼻塞);甘草(用來調和藥性,扶助正氣);蘇子、橘紅(用來降氣消痰)。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可以加生薑(如果病久了,風邪會化熱,就不要用生薑了)。頭痛可以加川芎(如果病人平時陰虛火旺,有痰中帶血絲的症狀,要酌量使用)。也可以加甘菊。

如果沒有汗(代表同時感受了寒邪,因為風邪和寒邪常常一起侵犯人體),可以加蘇葉。如果因為熱傷風(或因為飲酒過量、穿衣過厚而感受風邪),出現咽喉乾燥疼痛、聲音嘶啞,可以加薄荷(是治療風邪上壅的重要藥物),石膏(辛味能解肌,寒性可以清熱)。

這個藥方是疏散風邪、清利肺氣的方劑。剛開始感受風邪時,只適合用清散的方法,如果病久了,風邪會化熱,就必須針對兼有的症狀來治療。常常看到世人,把感受風邪當成小病,不僅不治療,反而縱情於酒色和油膩食物,導致咳嗽損傷肺絡,痰中帶血,最後虛弱而死。這是病人自己的過錯。或者產婦感受風邪後,醫生只執著於產後應該大補氣血的理論,而不去疏散風邪,反而用酸澀收斂的補藥,使得風邪更加固結,內熱更加旺盛,導致無法痊癒,這是醫生的過錯。舉這兩個例子作為借鑒,希望能讓聰明的人舉一反三。

2.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甚變甚速,其形甚彰,其死甚暴,而其症甚多,難以枚舉,試以大略言之。夫臟腑皆有氣,氣不得其平,則為火,所謂氣有餘便是火,氣即火,火即氣,譬諸水結為冰,解則復常,非二物也。但火在諸經,或一經之自病,或別經之相剋,或二經之遺病,或數經之合病。

然亦有實火有虛火,有相火,有燥火,有濕火,有鬱火,有猛烈之火,有無名之火,不可不知。『常見焦思生心火,憂愁生肺火,勞倦生脾火,忿怒生肝火,思想無窮生腎火,此皆本經之自病,治在本經。

心火太過,必克肺金,清肅之令將衰;肺火太過,必克旺木,發生之氣將萎;脾火太過,必克腎水,津液之源將涸;肝火太過,必克脾土,化生之源將絕,腎火太過,反助心火,君主之功將奪,皆別經之相剋,治在別經,而兼用本經之藥。

其二經之遺病,如心火過旺,必遺熱於小腸,則小便淋秘;如肺有火,咳嗽日久,必遺熱於大腸,則成泄瀉;如脾有火,唇口乾燥,必遺熱於胃,則成脹滿;如肝有火,脅痛日久,必遺熱於膽,則汁溢口苦,如腎有火,盜汗遺精,必遺熱於膀胱,則白淫淋瀝;此皆臟遺熱於腑之症,治在臟而腑病自消焉。然經又有脾移熱於肝,腎移熱於脾,此移於已所不勝之臟也。

肺移熱於腎,此移於已生之子也。肝移於心則死。移己生之臟而死者,以木火相燔,犯及君主故也。臟腑互相移熱,是在臨症者之神明,以察其病變之無窮焉。又有數經之合病者,端緒難尋,攻伐未易,此當擇其尤重者而治之,審其先發者而責之,或病在上而下取之,或病在下而上取之之類是也。實火虛火、五臟皆有。

脈浮大或數,重按無力,為虛火;滑數而舉按皆有力,為實火。見於兩寸,為心肺之火,兩關,為脾胃肝膽之火;兩尺,為腎與膀胱之火。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大黃瀉脾火,龍膽瀉肝火,知柏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以瀉有餘之火,中病即止,不可過劑。若肺經虛火。

則投二冬、桑皮、百合、童便之屬,心經虛火,則投竹葉、麥冬、辰砂、犀角之屬;脾胃虛火,則投白芍、石斛、蘆根、蔗漿、梨汁之屬;肝經虛火,則投白芍、甘菊、鉤藤、鱉甲、羚羊角之屬,腎經虛火,則投生地、元參、骨皮、女貞、龜甲之屬,此皆本經之的藥也。丹溪曰,相火最易妄動,因五志之火相煽故也。

火起於妄,變化不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暴悍酷烈,甚於君火,四時隨觸而動,而於芒種以後六十日,相火司令,熱暑濕三氣交合,尤為易動。治斯火者,但宜滋其陰,則火自降,非苦來之劑,不能勝也。燥火則起於血衰,臟腑不潤,大小便秘,苦寒之劑,轉增其燥,須用甘寒滋潤之品,則燥可澤而火可熄矣。濕有生於熱者,熱亦有由於濕者,濕熱每多相生。

白話文:

火這種病,危害非常大,變化快速且明顯,發病時來勢洶洶,死亡也很快,症狀繁多,難以一一列舉,這裡簡單說明一下。人體的臟腑都有氣,當氣無法保持平衡時就會產生火,所謂的「氣有餘便是火」,氣就是火,火就是氣,就像水結成冰,融化後又恢復原狀,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但火在不同的經絡會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是單一經絡自己生病,也可能是其他經絡互相影響,或是兩個經絡遺留的問題,也可能是多個經絡同時出現問題。

而且火有實火、虛火、相火、燥火、濕火、鬱火,還有猛烈的火和不明原因的火,這些都需要了解清楚。「常見」因為過度思慮產生心火,憂愁產生肺火,過度勞累產生脾火,憤怒產生肝火,胡思亂想產生腎火,這些都是本經自己生病,要針對本經治療。

心火太過,一定會剋制肺金,導致肺的清肅功能衰退;肺火太過,一定會剋制肝木,導致肝的生發之氣萎靡;脾火太過,一定會剋制腎水,導致體內津液枯竭;肝火太過,一定會剋制脾土,導致脾的化生功能衰竭;腎火太過,反而會助長心火,奪取心火的君主地位。這些都是不同經絡互相影響的結果,治療時要針對受影響的經絡,並搭配本經的藥物。

還有一些是兩個經絡遺留的問題,像是心火過旺,一定會遺留熱邪在小腸,導致小便不暢;肺有火,咳嗽久了,一定會遺留熱邪在大腸,導致腹瀉;脾有火,嘴唇乾燥,一定會遺留熱邪在胃,導致腹脹;肝有火,脅肋疼痛久了,一定會遺留熱邪在膽,導致膽汁外溢口苦;腎有火,盜汗遺精,一定會遺留熱邪在膀胱,導致白帶淋漓。這些都是臟腑遺留熱邪在腑的症狀,治療時要針對臟,腑的病症自然會消失。此外,經絡間還會出現脾熱轉移到肝,腎熱轉移到脾,這是熱邪轉移到自己所剋制的臟腑。

肺熱轉移到腎,這是熱邪轉移到自己所生的臟腑。肝熱轉移到心就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木火相生,燒灼到君主之官心所致。臟腑間互相轉移熱邪,需要醫生臨症時明察秋毫,才能了解其千變萬化的病情。還有多條經絡同時生病的情況,病因難以尋找,治療也比較困難,這時應該選擇最嚴重的病症先治療,審視最先發生的病症去處理,有時病在上要從下治療,有時病在下要從上治療,類似這樣的方法。實火和虛火,五臟都有可能發生。

脈象浮大或跳動快,但重按下去卻無力,這是虛火;脈象跳動快且滑,舉按都有力,這是實火。在寸脈出現,是心肺的火;在關脈出現,是脾胃肝膽的火;在尺脈出現,是腎和膀胱的火。黃連可以瀉心火,黃芩可以瀉肺火,大黃可以瀉脾火,龍膽可以瀉肝火,知母和黃柏可以瀉腎火,這些都是苦寒的藥物,用來瀉有餘的火,見效就應該停止,不能過量使用。如果是肺經虛火,

則要用麥門冬、天門冬、桑白皮、百合、童便之類的藥物;心經虛火,則要用竹葉、麥門冬、硃砂、犀角之類的藥物;脾胃虛火,則要用白芍、石斛、蘆根、甘蔗汁、梨汁之類的藥物;肝經虛火,則要用白芍、甘菊、鉤藤、鱉甲、羚羊角之類的藥物;腎經虛火,則要用生地、玄參、地骨皮、女貞子、龜甲之類的藥物,這些都是針對本經的藥物。朱丹溪說,相火最容易妄動,是因為五種情志的火相互煽動的緣故。

火的產生是因為妄動,變化難以預測,無時無刻都有可能發生,會煎熬體內的真陰,導致陰虛而生病,陰氣耗盡則死亡。相火暴烈,比君火更甚,一年四季都會隨時發動,尤其是在芒種之後六十天,相火當令,天氣炎熱潮濕,三種氣相合,更容易發動。治療這種火,只能滋養陰液,火自然就會下降,不是苦寒的藥物無法抑制。燥火是因為血虛,臟腑不夠滋潤,導致大小便不暢,如果用苦寒的藥物,反而會增加其乾燥,必須用甘寒滋潤的藥物,才能使乾燥潤澤,火也才能熄滅。濕有因為熱產生的,熱也有因為濕產生的,濕和熱常常相互影響而共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