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十·御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御集 (1)

1. 卷十·御集

2. 傷食

傷食者,必惡食噯腐,吞酸痞脹,腹滿倦怠氣急。或腹痛,或吐瀉,或秘結,或發熱,皆為傷食之候。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虞天民云:凡傷食者,皆原中氣不足,宜以補益為要,但治法有先後,不可倒施。故物傷之際,積食未行,遽用補益,則滋其壅塞,病必增劇。

必先用順氣消食化痰之藥,待宿食消行,然後平調,繼以補益,始治之有序,而獲寧矣。又沈氏云:治傷食而但用消導,庸愚盡曉,須審致病有寒熱虛實之不同,或挾外感,或挾氣挾痰,或久病,或產後,治各有異。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而消之。若血虛者,兼養血而食自行;若氣虛者,兼補氣而食自化。

實者削而消之。如食在上,胸膈飽悶不安者,探吐之;如食在下,繞臍疼痛,手不可按者,攻下之。挾外感者,當以解散表邪為主,而帶和中;挾痰氣者,當以開痰行氣為主,而兼消導。久病產後,皆宜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順氣消食之劑,不可專行克削攻下,恐宿食未消,而元氣頓削,以致變幻不測。余每見世人,以傷食為小疾,而醫者亦遂輕忽以施治,故死於傷食者甚多。

經曰:脾胃為後天之根本,根本既傷,而又不善治之,安望其得生耶!

保和丸,〔見泄瀉。〕

傷生冷而挾寒者,去連翹加香、砂、沉、蔻之屬。口苦舌乾而內熱者,去半夏,加枳實、黃連、麥冬之屬。脹滿腹痛,按之堅硬,或有塊者,加枳、樸、檳、莪之屬。此方順氣消食化痰,治傷食之要劑也。加減以用,實者宜之。

大承氣湯,〔見傷寒。〕《金匱》云: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去者,下之黃自去。又云:痛而閉者,當下之。又云: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也,當下之。又云:脈滑而數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又云:人病有宿食,寸口脈浮而大,〔穀氣壅而盛,亦能為浮大。〕按之反澀,〔飲食不節,則陰受之,而血先傷,故按之反澀,澀在浮大中,故知宿食。〕尺中亦微而澀,〔中焦食阻,氣不宣通,而下失化源之主,故亦微而澀。〕當下之。〔恐津精血液轉瞬涸竭,愈難開解。〕俱此方主之。

此攻下盪滌之劑,果如上症,必宿食在下,繞臍疼痛拒按者,方可用之,芒硝或去之,或玄明粉代之,或礞石滾痰丸,象膽丸,隨宜採用。古方有備急丸,用巴霜〔一錢。〕大黃,乾薑〔各五錢。〕蜜丸綠豆大,每服只一丸,以利為度云。寒積用此下之,備此法以俟臨症酌用。

疳積散,治小兒乳食不節,過飽傷脾,面黃腹大,小便濁如米泔,大便黃泄酸臭,皮毛枯索,甚而雙目羞明生翳,形骸骨立,夜熱晝涼等症。

厚朴〔消食積,薑汁炒,一兩。〕,橘紅〔通滯氣,八錢。〕,甘草〔和中。〕,真蘆薈,蕪荑〔各五錢。〕,青黛〔皆殺蟲。除疳熱。〕,百草霜〔化積滯,〕,旋覆花〔消堅痰,各二錢。〕,〔八味共為細末,小兒每一歲用藥一分,燈心湯空心調服。積消其半,再用肥兒丸調治。〕

白話文:

[傷食]

所謂的「傷食」,指的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的疾病。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厭惡食物、打嗝帶有腐臭味、吞酸、胸悶腹脹、肚子飽脹、身體疲倦、呼吸急促等症狀。有時候也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便秘,甚至發燒等情況,這些都是傷食的徵兆。

古書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虞天民認為,凡是傷食的人,都是因為本身的脾胃功能不足,所以應該以補養脾胃為主要治療方向。但是,治療方法有先後順序,不能顛倒。如果在剛傷食的時候,食物還沒消化,就馬上使用補藥,反而會加重腸胃的阻塞,使病情更加嚴重。

所以,必須先用疏通氣機、幫助消化、化痰的藥物,等積食消化後,再用藥物來調理脾胃,然後才進補。這樣才能使治療有條理,身體才能康復。另外,沈氏也說,治療傷食只用消導的藥物,這是很普遍的,但應該仔細辨別病因,了解是否有寒熱虛實的不同,是否同時有外感、痰、氣的問題,或是久病、產後等情況,才能針對不同情況來治療。像是寒證就要用溫熱藥,熱證就要用寒涼藥,虛證就要補養兼顧消化。如果是血虛,就要兼顧養血,這樣食物才能自行消化;如果是氣虛,就要兼顧補氣,這樣食物才能自然消化。

實證就要用藥削減和消化。如果積食在上,胸口飽脹難受,可以用催吐的方式;如果積食在下,肚臍周圍疼痛,而且按壓會更加疼痛,就要用攻下的方式。如果同時有外感,應該以解除外感症狀為主,同時調理脾胃;如果同時有痰氣,應該以開痰行氣為主,同時幫助消化。如果是久病或產後,都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搭配疏通氣機、幫助消化的藥物,不可以用力攻下,以免宿食還沒消化,就先耗損元氣,導致病情發生變化。我常常看到世人把傷食當成小病,醫生也隨便治療,導致很多人因為傷食而喪命。

古書說:「脾胃是後天之本」,如果根本受損,又沒有好好治療,怎麼能期待身體健康呢?

保和丸(藥方內容參見腹瀉篇)

如果因為吃了生冷食物而傷食,且有寒證,可以去除連翹,加入香、砂、沉、蔻等藥物。如果口苦、舌頭乾燥、內有熱證,可以去除半夏,加入枳實、黃連、麥冬等藥物。如果腹脹、腹痛、按壓腹部感覺堅硬,或有腫塊,可以加入枳殼、厚朴、檳榔、莪朮等藥物。這個藥方可以疏通氣機、幫助消化、化痰,是治療傷食的重要藥方,可以根據情況加減使用。

大承氣湯(藥方內容參見傷寒篇)《金匱要略》中說:病人腹部脹滿,按壓不痛是虛證,按壓疼痛是實證,可以攻下。舌苔發黃還沒退,攻下後黃苔自然會退。又說:疼痛且大便不通的,應該攻下。又說:腹瀉但不想吃東西的,是因為腸胃有積食,應該攻下。又說:脈象滑數的,是實證,腸胃有積食,攻下就會好轉。又說:如果病人有積食,寸口脈浮大(是因為穀氣壅塞旺盛,所以脈象浮大),按壓下去反而覺得澀滯(因為飲食不節制,陰液受損,血先傷,所以按壓下去感覺澀滯,澀滯在浮大的脈象之中,因此知道有積食),尺脈也微弱且澀滯(因為中焦積食阻滯,氣機不暢通,導致下焦失去化源,所以也微弱且澀滯),應該攻下(擔心津液精血很快耗竭,會更難以恢復)。這些情況都用這個藥方來治療。

這個藥方是攻下腸胃的猛藥,如果符合上述症狀,像是積食在下,肚臍周圍疼痛,而且按壓會更加疼痛,才可以使用。芒硝可以去除,或用玄明粉代替,或用礞石滾痰丸、象膽丸等藥物,要根據情況選擇。古方有個備急丸,是用巴霜(一錢)、大黃、乾薑(各五錢)加上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只服用一顆,以通便為度。如果寒積用這個藥方來攻下,可以把這個方法準備著,等遇到這種情況再考慮使用。

疳積散 這個藥方是治療小孩子因為飲食不節制,吃太飽傷到脾胃,導致面色發黃、肚子脹大、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大便黃色稀爛且酸臭、皮膚毛髮乾燥枯萎,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眼睛怕光、長翳膜、身體消瘦如柴、夜間發熱白天涼等症狀。

藥方組成:厚朴(幫助消化積食,用薑汁炒,一兩),橘紅(疏通氣機,八錢),甘草(調和脾胃),真蘆薈、蕪荑(各五錢),青黛(可以殺蟲,消除疳熱),百草霜(化解積滯),旋覆花(消除堅硬的痰塊,各二錢)。(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細末,小孩子每歲用藥一分,用燈心草湯在空腹時調服。等到積食消除一半,再用肥兒丸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