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九·御集 (3)
卷九·御集 (3)
1. 舉例
一,一人年二十五歲,以鼓盆之戚,悲衰過度,不能食飯,及十餘日,粥亦不能食,隨食隨吐,二便閉塞,脈按有力。士材以酒蒸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以蜜丸與服。凡五服而下燥屎乾血甚多,病若失矣,數日之間,能食倍常。
二,一人飲食輒吐,或兼酸水,或兼苦水,心脅作痛。余曰:此是木鬱火鬱之症。遵趙氏治法,用黃連少加吳茱萸,煎湯細細呷之,服加味逍遙散果效。愈後以六味加減調理之。
白話文:
一位二十五歲的男子,因傷心過度,悲傷過於哀戚,導致無法進食,十多天後連粥也吃不下,吃什麼吐什麼,大小便不通,脈象有力。醫生用酒蒸大黃、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製成蜜丸給他服用。服用五次之後,腹中乾燥的糞便和乾血排出很多,病況看起來好像要不行了,然而過了幾天,食慾卻比平常好多了。
另有一人,每次吃飯就吐,還伴隨酸水或苦水,心胸疼痛。醫生說這是肝氣鬱結,導致脾胃不和的症狀。遵照趙氏醫家的治療方法,用黃連少加吳茱萸,煎湯慢慢喝,並服用加味逍遙散,果然有效。痊癒後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藥方調理身體。
三,一婦憂怒之餘,輒得噎,胸中隱隱痛。士材診之曰:脈緊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陳湯加竹瀝、薑汁,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半夏五錢,人參、白蜜各三錢,甘潤水煎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減,至二十劑而安。此濕痰滿中,非半夏不治,若泥為燥,而以他藥代之,豈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與服也。
四,一婦患嗝症,因怒、因勞即發。發時必在黃昏,既痛且吐,先吐清涎,以及午食,乃及早食,吐盡得安。日日如是,百藥不效。景岳診之,脈弦而大。曰:此經所謂下嗝症也。弦為中虛,大為陰不足,因命門氣衰,則食至下焦,不能傳化,故直至日夕陽衰之時,逆而還出耳。乃用八味、參、杞之屬,大補陰中之陽,隨手而愈。
乃囑其加意慎重,調至年餘始愈。
白話文:
一位婦女因憂怒過度,經常感到胸口哽咽,隱隱作痛。一位醫生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緊而滑,痰積在胸口,於是開了二陳湯,加入竹瀝和薑汁,服用四劑後病情沒有改善。於是改用大半夏湯,半夏五錢,人參、白蜜各三錢,以甘潤的水煎服。服用四帖後胸口疼痛就止住了,再服用四帖後哽咽也減輕了,到服用二十帖後就痊癒了。這是因為體內濕痰積聚,唯有半夏才能治癒,如果固執地用燥性藥物代替,怎麼可能治好呢?不過,如果痰不嚴重,體型不肥胖的人,就不適合服用。
另一位婦女患有打嗝症,只要生氣或勞累就會發作。發作時間一定是在黃昏,既疼痛又嘔吐,先吐出清涎,接著吐出午飯,然後吐出早飯,吐完就舒服了。每天都如此,各種藥物都無效。一位叫景岳的醫生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弦而大,就說:「這是經書上所說的下嗝症。弦脈代表中氣虛弱,大脈代表陰氣不足,因為命門之火衰弱,所以食物到達下焦後無法消化,於是到了日落時分,就逆流而上,吐出來了。」於是開了八味、人參、枸杞等藥物,大補陰中之陽,很快就好了。
醫生還囑咐這位婦女要格外小心謹慎,調理了一年多才痊癒。
2. 嘔吐
嘔者,有聲有物;吐者,有物無聲;有聲無物,則為乾嘔;泛泛欲吐,則為噁心,東垣俱以屬之脾胃,誠為至論。經言足太陰病,食則嘔。又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則知胃為嘔吐之總司,乃脾失健運之常為本也。然所致之因不一。如經言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言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此因熱之所致也。又言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此因寒之所致也。又言肝所生病,胸滿嘔逆。又言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名曰膽嘔。此二條,乃木邪乘胃上逆之所致。又言諸陽氣浮無所依,從而嘔者,此腎陰虛而孤陽上浮之所致。又《金匱》論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白話文:
嘔吐,有聲音又有東西,稱為嘔;吐出東西但沒有聲音,稱為吐;有聲音但沒有東西,稱為乾嘔;感覺要吐但沒有吐出來,稱為噁心。東垣認為這些都屬於脾胃的病症,這確實是至理名言。醫書上說,足太陰經病變,吃東西就會嘔吐。又說吃東西就嘔吐,是因為食物過多而溢出來,所以才會嘔吐。因此可知,胃是嘔吐的總指揮,而脾胃失調、運化失常是嘔吐的根本原因。
然而導致嘔吐的原因有很多。醫書上說,凡是逆氣上衝的症狀,都屬於火邪。又說凡是嘔吐酸液的,都屬於熱邪。這些都是熱邪導致的。又說寒氣入侵腸胃,厥逆上衝,因此會疼痛並嘔吐,這是寒邪導致的。又說肝臟生病,就會胸部滿悶,嘔吐逆氣。又說膽液泄漏,就會口苦。胃氣逆流,就會嘔吐苦液,稱為膽嘔。這兩條都是木邪乘犯胃部,上逆所致。又說陽氣浮動,無所依附,就會導致嘔吐,這是腎陰虛弱,陽氣孤獨上浮所致。
《金匱要略》中說,嘔吐的人原本口渴,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積水阻滯。
此屬痰飲之嘔吐。潔古又有因氣滯,因食積所致之嘔吐。昔人云:吐而諸藥不效,必假鎮重以墜之,吐而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詳別其因,對症用藥,不膠於一定之跡,方可應無窮之變耳。
竹茹湯,〔見傷寒。〕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宜此為主。
可加石斛〔清胃除熱,〕蘇子〔降氣除嘔。〕茯苓〔導氣平火。〕虛者加人參〔補胃氣。〕白芍〔斂逆氣。〕扁豆〔下氣和中。〕如行鎮重,加代赭石〔煅末調服。〕
白話文:
這種嘔吐屬於痰飲所致,但也可能因氣滯或食積引起。古人說,嘔吐卻藥石無效,就需用重物鎮壓來止吐;嘔吐導致中氣虛弱,則需用穀物來調和。要仔細分辨原因,對症下藥,不要拘泥於固定模式,才能應付各種變化。竹茹湯適合治療各種逆氣上衝,因為逆氣上衝皆屬火症。可根據病情添加石斛清胃除熱,蘇子降氣除嘔,茯苓導氣平火。虛弱者可加入人參補胃氣,白芍斂逆氣,扁豆下氣和中。若需要鎮壓,可加入代赭石煅末調服。
左金丸,〔見脅痛。〕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肝所生病,為胸滿嘔逆。宜此為主。
可加白芍,木瓜〔和胃制肝。〕蘇子,茯苓,橘紅枇杷葉之屬。
此二方皆挾熱嘔吐之良劑,投之輒效。以世人之病,因火熱者甚多也。
橘紅半夏湯,《金匱》云: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痰飲故也。宜此為主。
橘紅〔下氣清痰。〕半夏〔治飲止嘔。〕生薑〔開痰止嘔。〕可加茯苓。如痰飲而有火者,加黃連。〔薑汁炒。〕如嘔吐因寒者,本方加砂仁、豆蔻。挾虛者再加人參。
白話文:
左金丸主要治療脅肋疼痛,因為經書中提到,各種嘔吐伴隨酸味都屬於熱證,而肝臟病變會導致胸悶嘔逆,所以左金丸適合治療這種情況。可以加入白芍和木瓜來和胃制肝,再加入蘇子、茯苓、橘紅、枇杷葉等藥材。
橘紅半夏湯則是治療嘔吐伴隨口渴症狀消失的情況,因為《金匱要略》中提到,嘔吐者本來口渴,現在反倒不渴,是因為心下有痰飲阻塞。所以橘紅半夏湯適合治療這種情況。橘紅可以降氣清痰,半夏可以治飲止嘔,生薑可以開痰止嘔,可以再加入茯苓。如果痰飲伴隨火熱症狀,可以加入黃連,用薑汁炒制。如果嘔吐是因為寒證引起,則可以在方中加入砂仁和豆蔻。如果患者體虛,可以再加入人參。
這兩個方劑都是治療熱證嘔吐和痰飲嘔吐的良藥,使用後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療效。因為現代人大多是因火熱而生病,所以這兩個方劑特別有效。
此因痰飲嘔吐之劑,每見今人治嘔,必用半夏,不知東垣云:生薑止嘔,但治表實氣壅,若胃虛穀氣不行,惟當補胃。仲淳謂嘔吐若由火沖胃熱,而不由寒濕痰壅者,切禁半夏,蓋世人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多,半夏辛溫有毒,最損津液,故相宜者絕少也。
保和丸,〔見泄瀉。〕
此方因傷食嘔吐者,主此加減。
沉香降氣散
沉香,砂仁,蘇子,橘紅,枇杷葉,茯苓,麥冬〔皆下氣降逆之品。〕挾熱者加甘蔗漿蘆根汁。
此方因氣滯嘔吐者,可用之。
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白話文:
因為痰飲嘔吐的藥物,常常看到現代人治嘔吐,必定使用半夏,卻不知道東垣說:生薑止嘔,只治表實氣壅,如果胃虛穀氣不通,就應該補胃。仲淳說嘔吐如果由火衝胃熱,而不是由寒濕痰壅所引起,就要絕對禁止使用半夏,因為世人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的人很多,半夏辛溫有毒,最傷津液,所以適合的人很少。
保和丸,治傷食嘔吐,可以加減使用。
沉香降氣散,裡面有沉香、砂仁、蘇子、橘紅、枇杷葉、茯苓、麥冬,都是下氣降逆的藥物,如果有挾熱的症狀,就加甘蔗漿蘆根汁。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氣滯嘔吐。
嘔吐劇痛,顏色像青菜葉一樣的人,會死。
3. 霍亂
霍亂者,揮霍撩亂,起於倉卒,心腹大痛,嘔吐瀉痢,或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俱痛,則吐瀉交作。吐瀉躁擾煩亂者,方為霍亂。不煩亂者,止名吐瀉。經言: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此脾弱肝強之所致也。又言:土鬱之發,民病霍亂。
此鬱極則發之所致也。又言: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此濕傷之所致也。又言:熱至則身熱霍亂。此火熱之所致也。又言: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又言: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此因厥氣上逆,清濁不分,飲食不節之所致。《內經》所論致病之因如此。而張戴人則謂霍亂由風、濕、暍三氣合邪為病。
白話文:
霍亂是一種病症,患者會感到身體極度不適,突然發作,伴隨心腹部劇烈疼痛、嘔吐腹瀉,甚至出現怕冷發熱、頭痛頭暈等症狀。如果先感到心痛,就會先嘔吐,先感到腹痛,就會先腹瀉,心腹部同時疼痛,則會同時嘔吐腹瀉。患者會感到焦躁不安、煩亂不堪,這種情況才算是霍亂。如果沒有這些煩亂症狀,只單純嘔吐腹瀉,則不能稱為霍亂。《內經》中記載,如果土地肥沃不足,就會導致風氣盛行,百姓容易患霍亂,這是脾氣虛弱而肝氣旺盛所造成的。還有記載指出,如果土氣鬱結,也會導致霍亂,這屬於鬱積太久而爆發所致。另外,《內經》也提及,太陰之氣到達,會導致腹脹的霍亂,這是濕氣傷害所致。當熱氣過盛時,也會導致發熱的霍亂,這是火熱之氣所致。此外,《內經》也說,足太陰經的厥氣上逆也會造成霍亂。還有,清氣濁氣交雜混亂於腸胃,也會導致霍亂,這是因為厥氣上逆,清濁不分,飲食不節所致。《內經》關於霍亂病因的論述大致如此。而張戴人則認為,霍亂是由風、濕、熱三種氣交合而成的邪氣所引起的疾病。
蓋脾濕、土為風木所克,鬱則為熱乃發,發則火上炎故吐,吐者,暍也。脾濕下注故瀉,瀉者濕也。風魚甚故轉筋,轉筋者,風也。是統內經風鬱濕火合發為言。惟河間則專主火熱,而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俗只謂停食者,誤也。
轉筋者,熱氣燥灼於筋,故筋攣而痛,並非寒也。巢氏論霍亂,謂由陰陽二氣相干,亂於腸胃間,因遇飲食而變。是即《內經》厥氣上逆之條也。考之《金匱》以嘔吐而利,名曰霍亂。是專指內傷飲食之病。以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吐利為霍亂者,是兼表邪之所發。又以熱多欲飲水者為熱,寒多不用水,汗出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為寒。
白話文:
脾臟濕氣重,因受風木克制而郁積,郁積則化熱,熱氣上炎導致嘔吐,嘔吐是因為體內燥熱。脾臟濕氣下注則引起腹瀉,腹瀉是因為濕氣。風邪過盛則導致筋脈拘攣,筋脈拘攣是因為風邪。這段文字綜合了《內經》中風、濕、火合發導致疾病的論述。河間學派則專注於火熱之邪,認為三焦是水谷運化的通道,熱氣過盛導致運化失常,進而出現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這是因為火性躁動的緣故。民間只認為是停食所致,這是錯誤的。
筋脈拘攣是因為熱氣燥灼筋脈,導致筋脈收縮疼痛,並不是寒邪所致。巢氏在論述霍亂時,認為是由陰陽二氣失衡,在腸胃間相互干擾,遇上飲食就會發生變化,這其實就是《內經》中厥氣上逆的症狀。根據《金匱要略》,嘔吐腹瀉稱為霍亂,專指因飲食不節而導致的內傷。而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嘔吐腹瀉則屬於表邪侵襲所致的霍亂。此外,熱邪盛者多喜飲水,寒邪盛者則不喜飲水,同時伴隨汗出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症狀。
辨表裡寒熱分治,諸論不同。自余觀之。霍亂每起於夏秋之間,皆由外受暑熱,內傷飲食,郁遏正氣,不得宣行,陡然而發者為多,縱冬月患之,亦由夏月伏暑所致,不可泥《金匱》有屬寒之條,而遂投理中、四逆等劑。王宇泰云:治霍亂當從《內經》隨宜施治,不可執一。
余謂凡病皆然,庶不致誤。
加減桂苓甘露飲,治中暑霍亂、齒燥、煩渴、小便短赤。
石膏,滑石,寒水石〔清暑除熱。吐瀉則脾胃大傷,石膏寒水宜酌量用。〕茯苓〔止吐定瀉。〕澤瀉〔和水除濕。〕原方有桂枝〔嫌其辛熱。〕白朮〔嫌其閉氣,為霍亂家所忌,並忌溫補酸收。〕豬苓〔中暑必多汗,勿過利小便,故去之。〕宜加薄荷〔辛散外邪,開氣通竅。
白話文:
辨別表裡寒熱分治,各家論述不一。我觀察到,霍亂常在夏秋之際發作,多半是外受暑熱,內傷飲食,導致正氣鬱結,無法宣洩,突然發病。即使冬月患病,也是夏季伏暑所致,不可拘泥於《金匱》中寒性條文,而一味使用理中、四逆等藥。王宇泰說,治療霍亂應當遵循《內經》隨症施治,不可執著一種方法。
我認為,所有疾病都應該如此,才不至於誤治。
加減桂苓甘露飲,適用於中暑霍亂、口乾舌燥、煩渴、小便短赤。
石膏、滑石、寒水石清暑除熱。吐瀉會傷脾胃,石膏寒水宜酌量使用。茯苓止吐定瀉。澤瀉和水除濕。原方中的桂枝辛熱,白朮會閉氣,霍亂患者忌用,溫補酸收類藥物也應忌用。豬苓會利小便,中暑患者多汗,不宜過度利小便,因此去掉。應當加入薄荷,辛散外邪,開氣通竅。
〕石斛〔清胃除熱,厚腸止瀉。〕扁豆〔和中消暑,化清降濁。〕橘紅〔和胃調脾,理氣通滯。〕引用白扁豆葉。〔搗汁一杯,和服一味,單服有神。〕有食加砂仁、穀芽。轉筋加木瓜。如兼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此寒包暑症。〕加香薷、紫蘇。
此方消暑、除濕、和中、利氣為主,隨兼症,加藥治之。
香薷飲,〔見暑。〕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霍亂吐瀉。
白話文:
石斛能清胃除熱、滋養腸胃止瀉。扁豆可以和胃消暑,化解清氣降濁氣。橘紅能和胃調脾,理氣通暢,去除阻塞。
可以服用白扁豆葉汁一杯,單獨服用效果神奇。如果想增加食慾,可以加入砂仁、穀芽。如果出現轉筋,可以加入木瓜。如果同時出現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這是寒包暑症,可以加入香薷、紫蘇。
此方以消暑、除濕、和胃、利氣為主,根據不同的症狀,可以添加藥物來治療。
香薷飲可以用來治療因暑氣引起的感冒,以及因飲食不當、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
宜合回生散。〔藿香、橘紅,和中理氣,二味為主。原治中氣不和,霍亂吐瀉。〕
此夏月解表而兼和里之劑,宜參暑門加減用之。
白話文:
適合使用「回生散」。其中,「藿香」和「橘紅」主要用來調和中焦,理順氣機。原本用於治療中焦氣血不和,霍亂吐瀉的情況。
這是一種在夏季用於發汗但同時也能調理內部的藥方,適合在暑熱門類的症狀出現時加以調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