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九·御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九·御集 (4)

1. 乾霍亂(俗名絞腸沙。)

仲淳云:乾霍亂者,固猝中邪惡穢汙之氣,兼有停滯鬱於胸腹間,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其死最速。急尋頭頂心紅髮拔去,即用鹽水探吐之,大忌米飲熱湯,犯之即死。宜通宜瀉,忌塞忌補。

鹽水深吐法

用新汲涼水〔二、三大碗。〕入炒鹽〔兩許。〕恣飲,以鵝翎探喉令吐,不吐再服,如吐未盡,再吐,三吐乃止。〔經云:在上者因而越之也。〕若在下者,宜用芒硝。〔所謂引而竭之也。〕如欲吐下兼行、鹽、硝並用。此救急之良方,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乾霍亂者,必用之。

白話文:

仲淳說,乾霍亂是因為突然感染了邪惡穢汙之氣,加上食物停滯在胸腹間,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出來,導致腸胃劇烈疼痛,胸腹急速脹大,全身發黑,死亡速度非常快。緊急情況下,要尋找頭頂心部的紅色頭髮拔掉,然後用鹽水催吐,絕對不能喝米湯和熱湯,否則就會致命。治療方法應該以通暢和瀉泄為主,忌諱堵塞和進補。

鹽水深吐法:

取新鮮的涼水兩三碗,加入炒鹽約兩錢,盡量飲用,用鵝毛探喉嚨催吐,如果吐不出來就再喝一次,如果吐得不夠乾淨就再吐一次,三次即可。經書上說,上焦的病症就應該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如果病症在下焦,就應該使用芒硝。這叫做引導病氣從下焦排出。如果想要同時達到催吐和瀉下的效果,就應該同時使用鹽和芒硝。這是救急的良方,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乾霍亂患者一定要使用。

治乾霍亂,用藥大法,宜開氣通竅,和胃調脾為主,吐瀉止後,半日飢甚,方可少與稀粥。

華陀危病方,治夏月過用水果,填塞至陰,抑遏肝氣,霍亂轉筋者。〔必驗其小便清白,不渴不熱者,方可作寒治之。〕

吳茱萸,木瓜,食鹽

此舍時從症之劑也。仲淳治一婦霍亂,用砂仁〔一兩。〕鹽〔一撮。〕滾湯調冷定。服一劑愈。云:傷冷物者,方可加吳茱萸〔錢許。〕慎勿亂投。

霍亂脈宜洪大,不宜遲微,或結或促,或伏或代,皆不可斷以死。

霍亂轉筋入腹,及遍身轉筋者不治。

白話文:

治療乾霍亂,應以開氣通竅、和胃調脾為主要用藥原則,嘔吐腹瀉停止後,半天才會感到非常飢餓,这时可以少量食用稀粥。

《華陀危病方》记载,夏季過度食用水果,會造成陰寒內積,抑制肝氣,導致霍亂轉筋。但必须确认患者小便清澈,不渴不热,才能使用寒凉的治疗方法。

吴茱萸、木瓜、食盐,此方根据霍乱的具体症状而用药。仲淳治疗一位患霍乱的妇女,用砂仁一两、盐少许,用滾水冲泡后冷卻服用,一剂便痊癒。他说:如果患者是因食用寒凉食物导致霍乱,可以加入少许吴茱萸,不可乱用药物。

霍乱患者脉象应洪大,不应迟微,或结滞或促迫,或伏或代,这些脉象都不可断定为死亡。

霍乱转筋深入腹中,或全身转筋,則无法治愈。

2. 泄瀉

泄瀉一症,《內經》言風,則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謂邪氣留連既久,則必剋制脾土,而為飧泄。言濕,則曰:濕勝則濡泄。謂脾喜燥而惡濕,濕勝則脾傷而為濡泄。言熱,則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熱即火也,言卒暴注泄而後重裡急迫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也。

故傷暑之瀉,亦必暴注,大孔作痛,皆火之所為也。又曰:多熱則溏出糜。言熱則濁垢下注,故為溏為糜。以糜、穢如泥也。言寒則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謂水穀不化,而澄澈清冷者。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又曰: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言陽氣虛而不能消化也。

白話文:

泄瀉一症,古代醫書《內經》中關於風、濕、熱、寒的論述:

關於風:

《內經》提到,春季受風寒,夏季容易導致「飧泄」(即飲食不消化,稀便)。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停留時間過久,會損傷脾土,導致飧泄。

關於濕:

《內經》指出,濕氣過盛會導致「濡泄」(即濕軟稀便)。因為脾臟喜燥惡濕,濕氣過重會傷脾,而導致濡泄。

關於熱:

《內經》說:「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熱即火,指的是突然大量排泄,之後腹部絞痛,這是因為火性急躁,容易燥物所致。

因此,暑熱引起的泄瀉,也會有突然大量排泄,肛門疼痛的症狀,都是火氣所致。

《內經》還說:「多熱則溏出糜。」意思是說,熱氣過盛,會導致排泄物稀薄,像糜粥一樣,因為熱氣會使濁物下注。

關於寒:

《內經》說:「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意思是說,排泄物清澈冰冷,說明是寒氣入侵,導致水穀不化。就像秋冬寒冷,水都會變清澈一樣。

《內經》還說:「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 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導致腸鳴、飧泄。

言燥,則曰: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飧泄。言肺傷於燥,發在本經,則冬生咳嗽;移熱於腑,則冬為飧泄,皆肺氣燥熱之所致。此明四時六氣,皆能為泄也。又言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下為飧泄。此明飲食勞倦內傷之泄也。又言肝所生病,為飧泄。此明肝木乘脾之泄也。又言脾虛腹脹腸鳴,飧泄、食不化。

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明脾虛陷下之泄也。又言腎脈小甚為洞泄。又言寒入下焦,傳為濡瀉。此明腎中陽衰之泄也。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諸邪自不能幹,脾土一衰,諸邪皆得干之而為病。正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腎主二便,而司開合,腎失其職,則開合失常,故腎氣虛衰之人,以及久泄不止,下多亡陰,當求責之腎矣。是故以其風也,升陽以散之;以其濕也,利水以分之。

白話文:

乾燥會導致疾病,這是因為逆反秋天的乾燥氣候會傷肺,到了冬天就會出現腹瀉。肺部因乾燥而受損,初期會在肺經上表現為冬季咳嗽,如果熱氣移到其他臟腑,就會在冬天出現腹瀉,這些都是肺氣乾燥發熱引起的。由此可見,四季六氣都能引起腹瀉。此外,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也會導致腹瀉,這是因為飲食勞累造成的內傷。肝臟生病也會引起腹瀉,這是因為肝木克脾造成的。脾虛腹脹腸鳴,腹瀉,吃東西不消化,這些都是脾虛引起的。

另外,清氣下沉也會導致腹瀉,這是因為脾虛氣陷造成的。腎脈過於虛弱會引起持續腹瀉。寒氣入侵下焦,會傳導成腹瀉,這些都是腎陽虛衰引起的。總而言之,脾土強壯,外邪就無法侵入,脾土衰弱,外邪就會侵入導致疾病。正如正經所說,邪氣入侵的地方,一定是氣虛的地方。腎臟主宰大小便,負責開合,腎臟功能失常,開合就會不正常,所以腎氣虛衰的人,以及久瀉不止,下焦陰氣大量流失的人,就要找出腎臟的毛病。因此,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應該升陽散風;如果是濕邪引起的,就應該利水消腫。

熱則清之,寒則溫之,燥則濡之。因食因痰者,消之祛之;因虛者補之益之,肝乘脾者,制之扶之。腎氣虛衰者,或壯水之主,使水充而無火迫下注之病;或益火之原,使火旺而無陽虛失禁之患。故致瀉之因不一,而治泄之法亦多,求其大要,總歸重於脾腎二臟,臨症之際,圓機靈變,可以胥天下於壽域矣。

升陽除濕湯,〔重訂。〕治受風飧泄。〔風邪客居腸胃,如順風揚帆,以故飧已即泄。〕其泄必完穀不化,〔然亦有因熱、因寒、因氣虛者。〕洞注有聲。又經云:肝所生病,為飧泄。〔肝木鬱於地中,脾土受制故也。〕亦此主之。〔即逍遙散之義。〕

白話文:

發燒就降溫,寒冷就溫暖,乾燥就滋潤。因為飲食或痰引起的,就消去它;因為虛弱的,就補益它;肝氣過盛克制脾胃的,就制約它並扶持它。腎氣虛衰的,可以滋補腎水,讓水充足,就不會有火氣逼迫下注的病症;也可以益補腎火,讓火旺盛,就不會有陽虛失禁的毛病。所以導致腹瀉的原因很多,治療腹瀉的方法也很多,總體來說,關鍵在於脾腎兩個臟器,在治療時要靈活變通,就能讓天下人延年益壽。

升陽除濕湯用於治療受風引起的腹瀉。風邪停留腸胃,就像順風揚帆,所以吃下去的東西馬上就拉出來。這種腹瀉通常會排泄完食物,而且沒有消化,還有咕嚕咕嚕的聲音。醫書上也說,肝臟生病會導致腹瀉,因為肝木鬱結於地中,抑制了脾土。這種情況也可以用升陽除濕湯治療,也就是逍遙散的原理。

柴胡〔春為木令,風為木氣,此味乃肝膽之主藥。〕

升麻,防風〔發散風邪,亦能升舉下陷之氣。〕炒白芍〔瀉土中之木以安脾。〕炒米仁〔健脾祛風勝濕。〕茯苓〔滲濕,以無濕則不作瀉也。〕炙甘草〔益脾,以脾旺則能制濕也。〕虛者加人參。

此發散升舉之劑,經曰:客者除之。又曰:下者舉之是也。按嘉言云:風從外入,仍宜領風從肌表而出,若用補脾剛燥之劑,助風性之勁,則有泄無已矣。又仲淳云:先用發散升舉之,次用黃耆四君子等藥,白芍、甘草,制肝實脾,乃始終必用之劑。又謂長夏濕熱令行,又歲濕太過,民病多瀉,當用風藥。以風能勝濕也。

白話文:

柴胡是肝膽的主要藥物,因為春天屬木,風也屬木。

升麻和防風可以散發風寒,也能提升下陷的氣息。炒白芍可以瀉去脾土中的木氣,使脾胃安寧。炒米仁可以健脾祛風,去除濕氣。茯苓可以滲濕,因為沒有濕氣就不會瀉下。炙甘草可以益脾,因為脾胃強壯就能夠制濕。體虛的人可以加入人參。

這個方子具有發散升舉的作用,正如《經》中所說:「客邪要除之。」又說:「下陷的要舉之。」按嘉言所說:風從體外入侵,就應該用領風的藥物從肌表排出,如果使用補脾燥熱的藥物,反而會助長風邪,導致洩瀉不止。仲淳也說:先用發散升舉的藥物,然後再用黃芪、四君子湯等藥物,白芍、甘草則用來制肝實脾,這是始終都要使用的藥物。仲淳還說:長夏濕熱流行,或者一年中濕氣過重,百姓多患瀉痢,就應該用風藥,因為風可以勝濕。

黃芩湯,治火熱作瀉,糞色黃褐,肛門燥澀,小便黃赤。

黃芩〔清熱。〕白芍,甘草,大棗〔和脾。〕熱甚者加黃連。

辰砂益元散,〔見暑。〕治傷暑作瀉,其瀉必暴注,大孔作痛,口渴溺赤。

此二方皆清涼之法。經曰:熱者寒之是也。仲淳云:此症桂苓甘露飲亦可去桂加減用之。以方中有石膏、滑石、寒水石清暑熱,五苓利濕邪故也。張子和加參、甘,因其脈虛也。又謂九制黃連,最止熱瀉,須與人參等分乃可。蓋久瀉不止,多緣氣虛,純用苦寒,胃氣愈閉。又下多亡陰,必用人參,亦陽生陰長之意。

白話文:

黃芩湯用來治療火熱引起腹瀉,大便呈黃褐色,肛門乾燥粗糙,小便顏色發黃。

黃芩清熱,白芍、甘草、大棗和脾。如果熱症嚴重,可以加黃連。

辰砂益元散,用來治療暑熱引起的腹瀉,這種腹瀉會突然大量排泄,肛門疼痛,口渴,小便顏色發紅。

這兩種藥方都是清涼的療法。醫書記載:「熱則寒之」,意思是說熱症就用寒涼的方法治療。仲淳說:這種病症可以用桂苓甘露飲去桂加減使用,因為方中含有石膏、滑石、寒水石來清暑熱,五苓則利濕邪。張子和在方中加參、甘,是因為病人脈虛。他還說九制黃連最能止瀉,必須和人參等量才能使用。因為久瀉不止,多半是氣虛造成的,單純使用苦寒藥物會導致胃氣閉塞。而且瀉肚子會消耗陰氣,必須使用人參,這也是「陽生陰長」的道理。

胃苓湯,〔見濕。〕治濕盛作瀉,其瀉多水,〔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瀉一陣,痛一陣者,濕而兼火也。〕小便不利。〔水穀並趨一路故也。〕

此燥脾淡滲,二法同用。經曰:濕者燥之。故用平胃。又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用四苓。隨症分用亦可。如脾胃虛弱者,用白朮茯苓湯,〔方只二味。〕加米仁、車前、香、砂之屬。

保和丸,〔亦可小劑作湯。〕治傷食泄瀉。〔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也。〕

白話文:

胃苓湯,用於治療濕氣盛而導致的腹瀉,這種腹瀉以大量水樣便為特徵。一般來說,腹瀉時肚子不痛是濕氣過盛,而腹瀉一陣痛一陣則表示濕氣和熱氣並存。同時伴隨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水谷無法正常排出,都往一個方向走。

胃苓湯利用燥脾和淡滲兩種方法來治療。古籍記載,濕氣要用燥的方法來治療,所以用平胃散來燥濕。又說,治療濕氣導致的小便不利,並不是正確的方法,所以用四苓散來淡滲。也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分別選用不同的藥物。例如脾胃虛弱的患者,可以用白朮茯苓湯,再加上米仁、車前子、香附子、砂仁等藥物。

保和丸,也可以用少量藥材煮成湯劑服用,用於治療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如果腹痛嚴重且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則屬於食積。

山楂〔消肉積。〕麥芽〔消米麵菜積。〕神麯〔消糯米食積,各三兩。〕卜子〔消面積。〕橘紅〔疏脾胃之滯氣,各二兩。〕茯苓〔滲脾胃之水濕。三兩。〕連翹仁〔祛脾胃之濕熱。〕半夏〔除脾胃之濕痰,各二兩。無濕痰者去之。〕加白朮〔三兩。〕名大安丸。可加木香、砂仁。如因傷酒作瀉,加葛花〔解酒毒。〕豬苓澤瀉〔利水濕。〕

白話文:

山楂能消肉積。麥芽能消米麵菜積。神麯能消糯米食積,各取三兩。卜子能消面積。橘紅能疏通脾胃的滯氣,各取二兩。茯苓能滲透脾胃的水濕,取三兩。連翹仁能祛除脾胃的濕熱。半夏能去除脾胃的濕痰,各取二兩。若無濕痰者則去掉。加入白朮三兩。此藥方稱為大安丸。可以添加木香砂仁。如果因傷酒而腹瀉,可以添加葛花解酒毒。豬苓澤瀉能利水濕。

蒼白大棗,〔即二陳加二術。〕治濕痰泄瀉,〔肥人滑泄責之痰,脈滑不調責之痰,不食不飢責之痰,昔肥今瘦責之痰。《金質》云: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者,曰痰飲。〕虛者加人參。

趙以德云:有積痰在肺,以致大腸之氣不固者,宜湧出上焦之痰,而瀉自愈。非蒼白二陳之所治也。

此二方消之、祛之之法也。食積酒傷痰飲,皆令人瀉,隨症祛逐,勿使稽留,經所謂實者瀉之是也。

枳朮丸,消食止瀉。又治心下痞滿。

白朮〔強胃健脾,二兩。〕枳實〔消積除痞,一兩。〕荷葉〔裨助脾胃,升發陽氣,荷葉包陳米飯,煨乾為末,打糊為丸。〕加木香,砂仁〔各一兩,〕名香砂枳朮丸。

白話文:

蒼白湯,也就是二陳湯加上二術,用來治療濕痰泄瀉。肥胖的人滑泄、脈象滑而不調、不思飲食、不飢不渴,都是痰濕的表現。《金匱要略》中說,水在腸道中流動,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稱為痰飲。虛弱的人可以加人參。

趙以德說:如果積痰停留在肺部,導致大腸氣虛不固,應該先用藥將肺部的痰液排出,才能治好泄瀉。這就不是蒼白湯和二陳湯的治療範圍了。

這兩種藥方都是消痰祛濕的藥方。食積、酒傷、痰飲都能引起泄瀉,應該根據不同的病因來選擇藥物,及時祛除病邪,不要讓病邪停留在體內,這符合「實則瀉之」的原則。

枳朮丸,用來消食止瀉,也治心下痞滿。

白朮具有健脾胃的功效,用量二兩。枳實消積除痞,用量一兩。荷葉有助於脾胃,升發陽氣,將荷葉包裹陳米飯,煨乾磨成粉,打糊做成丸子。加入木香、砂仁各一兩,稱為香砂枳朮丸。

此七補三攻之法,隨症加藥用之。

歸脾湯,〔見虛勞。〕治憂思太過,脾氣鬱結,不能升舉,陷入下焦,泄瀉。

原方〔補養心脾,〕加砂仁,豆蔻〔開散鬱結。〕葛根,荷蒂〔升發陽氣。〕

獨參膏,〔一味熬膏。〕參朮膏〔二味,熬膏。〕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事,口眼俱閉,呼吸甚微,脈欲絕者,大劑頻與之。〔甚至有服參十餘斤,而後得愈者。〕

此三方皆補之、益之之法。經云:虛者補之,是也。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傷脾,〔脾主四肢故也。〕中氣不足,懶於言語,〔脾為後天生氣之原中氣虛則懶言,以聲由氣發故也。〕惡食溏泄,〔胃虛不能勝穀氣,故惡食,脾虛不能制土濕,故溏泄。〕日漸瘦弱。〔脾主肌肉也。〕

白話文:

這七補三攻的療法,要根據病症加藥使用。

歸脾湯用於治療憂思過度、脾氣鬱結,無法上升,而沉降到下焦,導致瀉泄。

原本的方子補養心脾,可以加上砂仁、豆蔻來開散鬱結。葛根、荷蒂則可以升發陽氣。

獨參膏只有一味人參熬製而成,參朮膏則由人參和白朮熬製而成。這兩種膏方用於治療氣暴脫而虛弱,突然瀉泄失去意識,口眼閉合,呼吸微弱,脈搏將要消失的人,要大量頻頻服用,甚至有人服用十多斤的人參才得以痊癒。

這三種方子都是補益的方法。經書上說:「虛則補之」,就是這個道理。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勞累傷脾,因為脾主四肢。中氣不足,會導致懶言少語,因為脾是後天之氣的根本,中氣虛則懶於言語,因為聲音是由氣發出。惡食溏泄,是因為胃虛無法消化食物,脾虛無法控制土濕。日漸瘦弱,是因為脾主肌肉。

人參,黃耆〔益其氣。〕,白朮〔各一、二錢。〕甘萆〔補其中。〕,當歸〔脾苦無血,故以養之,土恐太燥,故以澤之。瀉者去之亦可。〕橘紅〔一以理脾胃之氣,一以行甘溫之滯,各七分至錢許。〕,升麻〔提下陷之清氣,從右而旋。〕柴胡〔提下陷之清氣,從左而旋。各三、五分。〕

此補之、益之而兼升提之法也。嘉言云:此方後人謂其升清降濁,殊謬。夫以升清之藥,豈有降濁之能,若陽氣未必下陷,反升舉其陰氣,干犯陽位,為害不小。更有陰氣素慣上干清陽,而胸中之肉隆聳為䐜,胸中之氣,漫散為脹者,誤施此法,天翻地覆矣。夫補其中氣,以聽中氣之自為升降,不用升、柴,亦無不可,必清氣下入腹中為泄,則可多用而升舉之,為合法也。若四君、六君、理中、歸脾、桂附理中、連茯理中,皆補脾虛泄瀉之聖劑,隨宜用之。

白話文:

人參、黃耆可以增強氣力,白朮各用一到二錢。甘萆可以補充脾胃的氣血。當歸可以滋養脾胃,因為脾胃虛弱會導致氣血不足,而白朮性燥,所以用當歸滋潤它。如果脾胃有瀉泄的症狀,也可以用當歸來治療。橘紅可以用來調理脾胃的氣,也可以幫助溫熱的藥物發揮作用,用量在七分到一錢之間。升麻可以提升下陷的清氣,從右邊旋轉;柴胡也可以提升下陷的清氣,從左邊旋轉,各用三到五分。

這個方子是既補益又升提的。有些人說這個方子是升清降濁,這是錯誤的。升清的藥物怎麼可能降濁呢?如果陽氣沒有下陷,反而升舉陰氣,就會干犯陽位,造成很大傷害。還有一些人陰氣長期上干清陽,導致胸部隆起,氣血散漫,如果誤用這個方子,就會造成天翻地覆的後果。其實補益中氣,讓中氣自然升降,不用升麻、柴胡也是可以的。如果清氣下陷到腹部,出現泄瀉的情況,才可以用升麻、柴胡來升舉它,這樣才是合法的。像四君、六君、理中、歸脾、桂附理中、連茯理中這些方子,都是補脾虛泄瀉的聖藥,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理中湯,治中寒騖泄。〔狀如鴨糞。〕糟粕不化,澄澈清冷,小便清白。

人參,白朮,甘草〔補脾。〕乾薑〔溫中。〕裡寒甚者,可加肉桂。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加黃連、茯苓,名連茯理中湯。溫補之法,果屬虛寒者,投之自效。

四神丸,治腎虛泄瀉,其瀉多在子後五更,溏而弗甚,累年弗瘳,服補脾胃藥不效,是其候也。

破故紙〔溫腎,炒,四兩。〕肉豆蔻〔固澀,麵包煨。〕五味子〔酸收,炒,各二兩。〕吳茱萸〔能暖膀胱,水道即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五錢。〕可加人參、沉香,甚者加附子、茴香、川椒。

白話文:

理中湯,治療寒氣入侵脾胃導致的腹瀉。症狀像是鴨糞,食物殘渣消化不良,排泄物清澈冰冷,小便清澈。

人參、白朮、甘草補益脾胃。乾薑溫暖脾胃。寒氣很重者,可以加入肉桂。此方加入附子,就叫附子理中湯;加入黃連、茯苓,就叫連茯理中湯。溫補的方法,如果是脾胃虛寒的人,服用後就能見效。

四神丸,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這種腹瀉多發生在凌晨五點左右,大便稀軟,但症狀不嚴重,持續多年無法治癒,服用補益脾胃的藥物無效,就是這種情況。

破故紙溫暖腎臟,炒熟,用量四兩。肉豆蔻固澀止瀉,用麵包包裹烤熟。五味子酸味收斂,炒熟,各用量二兩。吳茱萸能夠溫暖膀胱,使小便順暢,大腸自然強健。其他藥物雖然溫熱,但不能分解清濁,只用五錢。可以加人參、沉香,症狀嚴重者可以加附子、茴香、川椒。

脾腎雙補丸,治腎泄。

人參,蓮肉〔去心炒黃。〕山藥〔炒黃。〕肉果〔補脾,煨。〕補青脂〔鹽水炒。〕五味子〔蜜炙透。〕菟絲子〔制。〕,巴戟天〔去骨甘草汁煮。〕萸肉〔補腎,各四兩。〕橘紅,砂仁〔香能醒脾,各二兩。〕車前子〔利水與茯苓同功,水道利則清濁分,而瀉止。四兩〕〔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錢,空心飢時服。

〕如虛,而有火者,火盛肺熱者,去人參、肉果、補骨脂、巴戟。

白話文:

脾腎雙補丸專治腎虛泄,用人參、蓮肉(去心炒黃)、山藥(炒黃)、肉果(補脾,煨)、補骨脂(鹽水炒)、五味子(蜜炙透)、菟絲子(制)、巴戟天(去骨甘草汁煮)、萸肉(補腎,各四兩)、橘紅、砂仁(香能醒脾,各二兩)、車前子(利水與茯苓同功,水道利則清濁分,而瀉止,四兩),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錢,空心飢時服。若患者虛弱並伴有內火,或火盛肺熱者,可去人參、肉果、補骨脂、巴戟。

此二方、補脾溫腎,酸收固澀,四法同用。經所謂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散者收之,滑者澀之,是也。仲淳治一人。茹素、患內熱,每食腸鳴,清晨作泄。以此方去肉果,用白芍代之,外加扁豆六兩,服之而愈。白朮雖云健脾除濕,救標則可,多服反能瀉脾,以其燥能損津液故耳。

仲景有赤石脂、禹餘糧丸,專固下焦之脫,亦可取用。凡治泄瀉,多用丸散者,取其實脾土之義也。

喻嘉言驗方,治秋傷於燥,咳嗽泄瀉。

黃芩,骨皮,甘草〔清肺之熱。〕,杏仁,阿膠〔潤肺之燥。〕

白話文:

這兩種方劑,都具有補脾溫腎、酸收固澀的效果,四種方法同時運用。古書中說:「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散者收之,滑者澀之」,就是這個道理。

仲淳曾經治療一位茹素的病人,他患有內熱,每次吃飯後腸鳴,清晨便會腹瀉。仲淳用這個方劑,去除肉和果,以白芍代替,並外加扁豆六兩,病人服藥後痊癒。

白朮雖然可以健脾除濕,治標有效,但如果服用太多,反而會傷脾,因為它燥性強,容易損耗津液。

仲景的「赤石脂」和「禹餘糧丸」,專門用於治療下焦虛脫,也可以參考使用。一般治療腹瀉,多用丸散劑,這是因為脾土具有固攝的功能。

《喻嘉言驗方》中,有治療秋季燥傷,導致咳嗽腹瀉的方劑:

黃芩、骨皮、甘草,用來清肺熱;杏仁、阿膠,用來潤肺燥。

此潤燥清熱之劑,亦治瀉一法,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泄瀉之脈,緩小者吉,浮大急疾者凶,與痢同看。

脈細皮寒氣少,飲食不入,泄利前後者死。下則泄瀉,上則吐痰,皆不已,為上下俱脫者死。食方入口而即出,謂之直腸泄,難治。

白話文:

這種滋潤乾燥、清熱解毒的藥方,也能治療腹瀉,這是因為治病必須找出病根。腹瀉的脈象,脈搏緩慢微弱的預後良好,脈象浮大急促的預後不佳,和痢疾的診斷類似。

如果脈象細小,皮膚冰冷,元氣不足,吃不下東西,腹瀉前後不止的,就會死亡。如果下腹瀉,上吐痰,都不停止,屬於上下俱虛,也會死亡。食物一入口就馬上排泄出來,稱為直腸泄,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