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31)
卷六·射集 (31)
1. 舉例
十七,一人春月病溫,嘉言見其頭重著枕,身重著席,不能轉側,氣止一絲,不能言語,畏聞響聲。此以冬不藏精,體虛不能任病耳。乃於表汗藥中,用人參七分,服後汗出勢減。次日,又於和解藥中,加人參一錢,即大便一次。謂曰:此症表已解矣,里已和矣,今後緩調即愈。
十八,一人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復置不飲,異常煩躁,將門牖洞開,身臥地上,展轉不快,更求入井。醫欲與承氣湯服之。嘉言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謂曰:此用人參、附子、乾薑之症,奈何認為下症耶?醫曰:身熱目赤,有餘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參、薑、附之劑,逾垣上屋矣!嘉言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內有真寒,以薑、附投之,尚恐不勝其任,況用純陰之藥,重劫其陽乎?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硝、黃乎?天氣燠蒸,必有大雨,此症頃刻大汗一身,不可救矣!惟用薑、附,所謂補中有發,可以散邪退熱,一舉兩得,至穩至當之法,何可致疑。乃以人參三錢,薑、附、甘草各二錢,煎成冷服。
服後寒戰,戛齒有聲,以重綿和頭復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又與前藥一齊,微汗熱退而安。〔按傳經傷寒,謂之熱病者,蓋風寒初客皮毛。即毛孔閉,平素有火之人,陽氣為風寒所閉,不得外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但是因風寒而生熱,所以有風化為熱,陽郁為熱之說。
故仲景以風寒之邪為熱邪,熱邪傳裡,必由皮毛經絡而肌肉,而臟腑,積久愈熱,決無忽反變寒之理,故直謂之熱病。然人稟賦有偏陰偏陽之不同,如太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食飲稍涼,便腹痛泄瀉,其平日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風寒,斬關直入陰經,寒復加寒,陰盛於內,則逼陽於外,故有陰極似陽之症。但此種偏陰之人,假陽之症,乃千百難逢一、二。
附錄茲案,欲使學者臨症,當知內經所云無者求之也,〕
十九,一婦,患熱入血室,發狂欲殺人,醫以傷寒治之。仲淳曰:誤矣,令先飲童便,繼與涼血,行血,安心神藥,遂定。
二十,一人傷寒,熱解後,復下血不止,以痢藥投之,更甚。仲淳云:此傷寒失汗之餘症也。用地榆、麥冬、知母、竹葉以代仲景諸血症藥,遂愈。
二十一,一人患傷寒愈,愈而復,復而愈,愈而再復,不知其幾。面色黃白,六脈微弱,大便不通,胸中不快,亦不思食。仲淳曰:胸中不快,虛而氣壅,非實邪也。不大便者,久病津液枯,氣弱不能送也。投以人參五錢,麥冬兩許,枳殼八錢,盡劑而愈。
二十二,崇明蔣中尊,病傷寒臨危,求肉汁淘飯半碗,食畢,大叫一聲而逝。人問其故,嘉言曰:今人外感病,兼內傷者多,用藥解全用分別。如七分外感,三分內傷,則治外感藥中,宜用緩劑小劑,及薑、棗和中為引,庶無大動正氣汗血等累。若七分內傷,三分外感,則用藥全以內傷為主,但加入透表藥一味,而熱服以助藥勢,則外感自散。蓋以內傷之人,才有些微外感,即時發病,不似壯盛之人,必所感深重,其病乃發也。
白話文:
**十七,**有個人在春天得了溫病,我(嘉言)看到他頭部沉重,躺在枕頭上,身體也沉重,躺在席子上,不能翻身,呼吸微弱,幾乎聽不見,也不能說話,害怕聽到聲響。這是因為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身體虛弱無法承受疾病的緣故。於是在發汗的藥方中,加入了七分的人參,服藥後,出汗的情況有所減緩。第二天,又在調和的藥方中,加入了一錢的人參,他隨即解了一次大便。我說:「這個病症,表面的邪氣已經解除了,裡面的氣機也調和了,之後慢慢調養就會痊癒。」
**十八,**有個人得了傷寒,六、七天後發燒、眼睛發紅,想喝水,但水送到面前又不想喝,非常煩躁,把門窗都打開,身體躺在地上,翻來覆去很不舒服,甚至想跳井。醫生想用承氣湯給他服用。我(嘉言)診斷他的脈象,脈象洪大無比,但按下去卻沒力氣。我說:「這應該是用人參、附子、乾薑的病症,怎麼能認為是用瀉下的藥呢?」醫生說:「他發燒、眼睛發紅,是體內有餘的邪氣,煩躁成這樣,再用人參、乾薑、附子之類的藥,豈不是會讓他爬牆上屋嗎!」我說:「這是陽氣要脫散的表現,外在表現是假熱,內在卻是真寒,用乾薑、附子都恐怕不足以支撐,何況用純陰的藥來重傷他的陽氣呢?你看他水到了嘴邊都不想喝,這狀況已經很明顯了,難道連水都不想喝,反而能喝下硝、黃之類的藥嗎?天氣悶熱潮濕,一定會有大雨,這個病人馬上就會大汗淋漓,沒救了!只有用乾薑、附子,也就是所謂的在補的同時又能發散邪氣退熱,這是一舉兩得、最穩妥的方法,怎麼可以懷疑呢?」於是,我用人參三錢,乾薑、附子、甘草各二錢,煎好放涼後給他服用。
服藥後,他開始發抖,牙齒咯咯作響,用厚厚的棉被裹住頭部,縮著手不讓人診脈,陽氣衰弱的狀況才顯露出來。又照原來的藥方再服一劑,微微出汗,熱就退了,病人也安穩下來。(按:所謂的傳經傷寒,被稱為熱病,是因為風寒邪氣最初侵犯皮膚毛孔。毛孔一旦閉塞,如果平時體內有火氣的人,陽氣就會被風寒封閉,無法向外宣洩而產生熱,並非風寒本身能變成熱。只是因為風寒而產生了熱,所以才有風化為熱,陽氣鬱結成熱的說法。
因此,張仲景把風寒的邪氣當作熱邪來看待,熱邪傳入體內,一定是由皮膚毛孔、經絡到肌肉,再到臟腑,積累久了會越來越熱,絕不可能突然轉為寒,所以直接稱之為熱病。然而,人的體質有偏陰偏陽的不同,例如太陰體質的人,即使在夏天也離不開厚衣服,飲食稍涼就會腹痛腹瀉,他們平時陽氣衰弱不振,陰寒之氣長期主導,一旦感受風寒,就會直接進入陰經,寒上加寒,陰氣過於旺盛,就會把陽氣逼迫到體表,所以會出現陰氣盛到極點而表現出假熱的症狀。但是這種偏陰體質的人,出現假陽的症狀,是千百人中難得有一兩個的。
我在此附上這個案例,是希望讓學醫的人在看病時,要了解《內經》所說的,在看似沒有的地方去尋找病因的道理。)
**十九,**一位婦人,得了熱邪進入血室的病,發狂想要殺人,醫生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我(仲淳)說:「錯了!」,讓他先喝童子尿,接著用涼血、活血、安神的藥,病就好了。
**二十,**有個人得了傷寒,熱退之後,又開始不停地便血,用治療痢疾的藥來治療,病情更加嚴重。我(仲淳)說:「這是傷寒沒有發汗乾淨的後遺症。」我用生地榆、麥冬、知母、竹葉代替張仲景治療出血的藥方,病就好了。
**二十一,**有個人得了傷寒,好了又復發,復發了又好,好了又復發,反反覆覆不知道多少次。他面色蠟黃,脈象虛弱,大便不通,胸口不舒服,也不想吃飯。我(仲淳)說:「胸口不舒服,是虛弱而氣機壅塞,不是實邪。不大便,是久病導致津液枯竭,氣虛無力推動大便。」我用人參五錢,麥冬二錢,枳殼八錢,一副藥就治好了。
**二十二,**崇明縣的蔣中尊,得了傷寒,病情危急,想要半碗肉汁泡飯,吃完後,大叫一聲就去世了。有人問我(嘉言)原因,我說:「現在的人得外感病,往往同時有內傷,用藥時要仔細區分。如果外感佔七分,內傷佔三分,那麼在治療外感的藥中,要用緩和的藥、小劑量的藥,加上薑、棗來調和脾胃作為藥引,這樣才不會過度消耗正氣、發汗或導致出血。如果內傷佔七分,外感佔三分,那麼用藥就要以治療內傷為主,只加入一味透表的藥,並且熱服以幫助藥力發揮,這樣外感自然就會消散。因為有內傷的人,只要稍微感受一點外邪,就會立即發病,不像身體強壯的人,必須感受很深的外邪才會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