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中風

能求水火而治之,斯可謂良工矣。

搐鼻法,治口噤不開。

細辛,皂莢〔為末合。〕吹鼻取嚏,無嚏者肺絕死。此二味皆辛散之藥,能透頂通關醒神,類中忌用,以其走泄真氣故也。

烏梅擦牙關方,亦治口噤不開。

烏梅肉擦其牙關。〔牙關痠軟,則易開矣。〕

改容膏,口眼喎斜在左,血塗其右,喎斜在右,血塗其左。

鱔血〔尾上取之,鱔善穿穴,無足而竄,與蛇同性,故能走經絡,療風邪。〕冰片,麝香〔取其利氣而走竅,各少許。〕

此二方,真中類中俱可用之。鱔血即紅繕魚之血。

桂枝湯,〔見傷寒。〕風從外來,入客經絡,留而不去,此方為中風一症群方之祖,用以治真中風者,以風從外入,必當驅從外出故也。

小續命湯

麻黃,杏仁〔仲景治太陽症之傷寒無汗者宜之。〕,桂枝,芍藥〔仲景治太陽症之傷風自汗者宜之。凡症見頭痛發熱惡寒,身疼腰痛脊強者,當分別採用。〕,人參,甘草〔補氣,氣虛者宜用。〕,川芎〔同芍藥補血,血虛者宜用。〕,防風〔風淫末疾,故用之。〕,防己〔溫淫腹疾,故用之。

〕,黃芩〔陽淫熱疾,故用之。各一錢。〕,附子〔陰淫寒疾,故用之。五分。蓋病不單來,雜揉而至,所以用藥兼該之。〕

此方古人混治中風無分經絡,不辨虛實寒熱,若不對症加減,反增病劇。按敗毒散方中,有參、苓補虛,羌活湯中,有芩、地清熱,採治真中風,隨症加減甚穩。

順氣開痰飲,〔自制〕治類中風,熱痰壅盛者。

蘇子,橘紅,枇杷葉,鬱金〔順氣〕,貝母,花粉,栝蔞霜,茯苓,竹瀝〔開痰〕若痰滯心包,而致昏冒者,加犀角、羚羊角,調服牛黃、天竺黃。

此方先用順氣開痰,以治其標。蓋治痰必以順氣為先,氣順則痰自下降。然又當以清肺為本,肺喜清肅,熱則煎熬津液,濃稠成痰,壅塞氣道,而升降不利。所以肺有熱者,不宜服參,恐反助火傷肺,益致聲重痰多,甚至熱干津液,無以下滴而通水道,不可不審。

接命丹,治類中風,失音不語,〔痰火壅塞上竅之故。〕手足癱瘓,〔癱者坦也,筋脈馳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血氣渙散而不用也。皆屬痰火所致。〕四肢疼痛,動履不便,〔亦痰火凝滯經絡所致。〕飲食少進諸症。〔熱痰瀰漫,胃氣不舒也。〕又治氣血虛弱,痰火上升,虛損之症。

人乳〔乳乃血化,補陰甚捷。二杯。〕,梨汁〔降火消痰,一杯。〕隔湯頓滾,五更溫服。〔恐其與食同進,成積滯而發瀉也。〕痰多加竹瀝。〔性滑流利,走竅逐痰。一杯〕。此方補陰清火消痰,以人補人,其妙無加。

加味地黃湯,治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或兼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則熱氣拂鬱,以致心神昏冒,卒倒無知,或語言謇澀,〔真陰虧損,津液衰少,舌絡無所榮養,故伸縮不能自由。〕或口眼喎斜,或手足牽掣,〔此因水不榮筋,筋急而縱也。俗云風者,乃風淫末疾之假象,風自火出也。〕或大便燥結,〔腎主五液,又主二便,虛則不能濡潤。〕或小便疾出難忍,且有餘瀝。〔火性急速故也。〕

白話文:

能運用水與火的藥性來治療中風,就可以稱得上是好醫生了。

「搐鼻法」,是用來治療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的情況。

將細辛、皂莢磨成粉混合,吹入鼻孔,如果打噴嚏就表示肺氣未絕,如果沒有打噴嚏就表示肺氣已絕,病人會死亡。這兩種藥材都是辛散的藥,能貫通頭部,打開關竅,使人醒神,但對於中風這類疾病,一般都避免使用,因為它們會耗散人體的真氣。

「烏梅擦牙關方」,也是用來治療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的情況。

用烏梅肉擦拭牙關,如果牙關變得痠軟,就比較容易張開。

「改容膏」,如果嘴眼歪斜偏向左邊,就將藥塗在右邊;如果歪斜偏向右邊,就將藥塗在左邊。

用鱔魚血(取尾部的血,因為鱔魚善於鑽洞,沒有腳也能竄行,和蛇的性質相似,所以能走竄經絡,治療風邪),加上少許冰片、麝香(取它們能通利氣機、開竅的作用)。

這兩種藥方,無論是真正中風還是類似中風的情況都可以使用。鱔魚血是指紅鱔魚的血。

「桂枝湯」(參見《傷寒論》),當風邪從外侵入,停留在經絡中不去時,這個藥方可以說是治療中風的基礎方,用來治療真正的中風,是因為風邪從外侵入,就應該將它驅趕出去。

「小續命湯」

包括麻黃、杏仁(張仲景用來治療太陽病中沒有汗的傷寒)、桂枝、芍藥(張仲景用來治療太陽病中有汗的傷風,凡是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腰痛脊背僵硬等症狀時,應根據情況分別選用)、人參、甘草(用來補氣,適合氣虛的人)、川芎(和芍藥一起用來補血,適合血虛的人)、防風(用來驅除風邪)、防己(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腹部疾病)、黃芩(用來治療陽熱引起的疾病,各用一錢)、附子(用來治療陰寒引起的疾病,用五分。因為疾病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混合在一起,所以用藥也要兼顧各種情況)。

古人經常使用這個藥方來治療各種中風,不區分經絡、不辨別虛實寒熱,如果沒有對症下藥,反而會加重病情。參考「敗毒散」的藥方,其中有人參、茯苓補虛;參考「羌活湯」的藥方,其中有黃芩、地黃清熱;在治療真正的中風時,應該根據症狀加減藥物,這樣才比較穩妥。

「順氣開痰飲」(自製的藥方),是用來治療類似中風、痰熱壅盛的情況。

包括蘇子、橘紅、枇杷葉、鬱金(用來順氣),以及貝母、花粉、瓜蔞霜、茯苓、竹瀝(用來開痰)。如果痰阻礙心包,導致昏迷,可以加入犀角、羚羊角,並調服牛黃、天竺黃。

這個藥方先用順氣開痰的方法來治療標症。治療痰必須先順氣,氣順了痰自然就會下降。但是也要以清肺為根本,肺喜歡清靜肅降,如果肺有熱就會煎熬津液,使津液變得濃稠形成痰,阻塞氣道,導致升降不利。所以肺有熱的人,不適合服用人參,恐怕反而會助長火氣傷害肺,導致聲音沙啞、痰多,甚至熱耗盡津液,沒有津液可以下行疏通水道,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接命丹」,是用來治療類似中風、失音不能說話(因為痰火阻塞上竅)、手腳癱瘓(癱是指筋脈鬆弛,無力舉起;瘓是指血氣渙散,無法運用。都是痰火導致的)、四肢疼痛、活動不便(也是因為痰火凝滯經絡)、食慾不振等症狀(因為熱痰瀰漫,導致胃氣不舒),也可以治療氣血虛弱、痰火上炎、虛損等情況。

用人乳(乳汁是血化生的,補陰效果非常好,用兩杯)、梨汁(可以降火消痰,用一杯),隔水加熱,在五更時溫服(避免和食物一起吃,導致積滯而腹瀉)。如果痰多,可以加入竹瀝(竹瀝性滑利,能疏通關竅、驅逐痰液,用一杯)。這個藥方能補陰、清火、消痰,以人補人,效果非常好。

「加味地黃湯」,是用來治療心火過旺,腎水虛衰,無法制約心火的情況,或者因為過度喜怒思悲恐等情緒,導致熱氣鬱積,以致心神昏迷,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或者說話困難(因為真陰虧損,津液減少,舌頭沒有滋養,所以伸屈不靈活),或者口眼歪斜,或者手腳抽搐(因為水液不能滋養筋脈,導致筋脈拘急而縱),這些情況,民間都說是「風」,其實只是「風淫末疾」的假象,風是從火氣產生的。也可用來治療大便乾燥(因為腎主五液,也主管二便,虛弱就無法滋潤),或者小便頻急且有餘瀝(因為火性急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