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中風

中風有真假內外之別,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何者?西北土地高寒,風剛猛,真氣空虛之人,猝為所中,如《金匱》云:邪中於絡,肌膚不仁。邪方入衛,氣不得運,故皮膚不仁。邪中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榮脈之中,內骨外肉,皆失所養,故著重不勝。邪中於腑,即不識人。

入腑必歸於胃,熱蒸津液,結為痰涎,胃氣壅逆,故不識人。邪中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諸臟受邪至盛,必入於心而亂其神明,則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流涎沫矣。中臟者死,中腑者成廢人,中經絡者可調理而瘳。治法先宜解散風邪。嘉言云:挾虛者,非補虛則風不出;挾痰者,非豁痰則風不出;挾火者,非清熱則風不出,挾氣者,非開鬱則風不出,挾濕者,非導濕則風不出。故風中經絡,總宜宣之使散。

其藥如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之屬,為加減主治。不可誤下,使風邪乘虛內入臟腑,釀患無竅。次則即當治本,以補養氣血為要。若中臟之症,方書多以宜下為言,夫中臟之候,多有平素積虛,臟真不守者,下之立亡。

惟在胃腑一症,內實便秘者,間有可下,然不過微下以解其煩熱,豈遂可以下為定法耶!至若風勢稍定,即宜禁用風燥之品,避居密室,毋食肥鮮,惟用甘寒藥,頻頻熱服,俾內不招風,外無從入之路,且甘寒一可熄風,二可補虛,三可久服,必得謹調千日,庶可重享天年。此論真中風之大綱如此,方治星羅,余可無贅。

乃類中風症,治法尚未盡善,不得不為陰之。按仲淳云:東南地方,絕無剛猛之風,而多濕熱之氣,質多柔脆,往往多熱多痰,真陰既虧,內熱彌甚,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亦致猝然僵仆。類中風症,或不省人事,或語言謇澀,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

其將發也,外必先顯內熱之候,或口乾舌苦,或大便秘澀,小便短赤,此其驗也。河間所謂此症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丹溪所謂有氣虛,有血虛,有濕痰是也。此即內虛暗風,確係陰陽兩虛,而陰虛者為多,與外來風邪迥別。法當清熱〔二冬、甘菊、白芍、童便。

〕順氣,〔蘇子、橘紅、枇杷葉、鬱金。〕開痰,〔貝母、花粉、栝蔞、竹瀝。〕以救其標,次當治本。陰虛則益血,〔地、冬、杞、芍、牛膝、棗仁、胡麻、首烏、人乳、鱉甲。〕陽虛則補氣,〔參、耆、朮、茯、鹿茸。〕氣血兩虛,則氣血兼補,久之自瘳。設誤認為真中風,而以風藥治之,則燥復傷陰,散復傷氣,輕者變重,重者必死。

景岳言:真中風,乃自外而入,必先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等症,顯然可察。類中風,則由內而病,絕無外症,而忽病如風,皆因酒色勞倦,七情口腹,致傷臟氣,陰虛而然。治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為主。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水虛者,壯水之主,六味、左歸之屬;火虛者,益火之源,地黃引子、八味之屬。

白話文:

中風有真假、內外之分,差別極小,結果卻可能大相逕庭。為什麼呢?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風勢強勁,體質虛弱的人,突然被風邪侵襲,就像《金匱要略》說的:「邪氣侵入絡脈,導致皮膚麻木不仁。邪氣剛進入衛分,氣血無法運行,所以皮膚麻木。邪氣侵入經脈,就會感覺身體沉重無力。邪氣進入榮脈,內部的骨骼和外部的肌肉都失去滋養,所以感覺沉重無力。邪氣侵入腑,就會神智不清、不認得人。

邪氣進入腑,必定會影響到胃,熱氣蒸發津液,結成痰涎,胃氣阻塞,所以會神智不清。邪氣侵入臟,就會口齒不清,口吐涎沫。各臟腑受邪氣嚴重時,必定會影響到心而擾亂神明,就會口齒不清,廉泉穴打開而流涎沫。侵入臟的人會死亡,侵入腑的人會變成廢人,侵入經絡的人可以調理康復。治療方法首先要疏散風邪。古人說:「兼有虛弱體質的,不補虛就無法祛風;兼有痰的,不化痰就無法祛風;兼有火的,不清熱就無法祛風;兼有氣滯的,不開鬱就無法祛風;兼有濕的,不祛濕就無法祛風。」所以風邪侵入經絡,總之要宣散使其消散。

用藥如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等,可以加減使用來治療。切不可隨意使用瀉藥,使風邪趁虛進入臟腑,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其次就應該治療根本,以補養氣血為主。如果侵入臟的症狀,醫書多說宜用瀉法,但侵入臟的情況,多數是平時積累虛弱,臟腑真氣不足,使用瀉法就會立刻死亡。

只有在侵入胃腑,內部積實且有便秘的情況,偶爾可以使用瀉法,但也只是稍微使用瀉法來解除煩熱,絕不能將瀉法視為治療的固定方法。至於風勢稍微平定後,就應該禁用性燥的藥物,待在密閉的房間裡,不要吃肥膩的食物,只能使用甘寒的藥物,頻繁溫熱服用,使體內不招風邪,體外也沒有風邪侵入的途徑。而且甘寒的藥物,一方面可以平息風邪,另一方面可以補養虛弱,再者可以長期服用,必須謹慎調養一千日,才能重新獲得健康長壽。以上是真正中風的治療大綱,相關的方劑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說了。

再來說說類似中風的症狀,治療方法還不夠完善,不得不從陰陽的角度來分析。仲淳說:東南地區,沒有強勁的風邪,而是濕熱之氣較多,體質多柔弱,往往多熱多痰,真陰虧虛,內熱更加嚴重,煎熬津液,凝結成痰,阻塞氣道,使氣血無法通暢,熱極生風,也會導致突然僵仆。類似中風的症狀,有的會不省人事,有的會口齒不清,有的會口眼歪斜,有的會半身不遂。

在發病之前,體外一定會先顯現內熱的跡象,例如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這些都是驗證的依據。河間說,這種病症多是因為調養失當,心火過旺,腎水虛衰,無法制約心火。丹溪說,這種病症有氣虛、血虛、濕痰等情況。這就是內虛暗風,確實是陰陽兩虛,而陰虛的情況更多,和外來的風邪完全不同。治療方法應該清熱(用藥如麥冬、天冬、甘菊、白芍、童便),順氣(用藥如紫蘇子、橘紅、枇杷葉、鬱金),開痰(用藥如貝母、花粉、栝蔞、竹瀝)來緩解症狀,其次應該治療根本。陰虛就應該滋補陰血(用藥如熟地黃、麥冬、枸杞、白芍、牛膝、酸棗仁、胡麻、何首烏、人乳、鱉甲),陽虛就應該補益陽氣(用藥如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鹿茸)。氣血兩虛就應該氣血兼補,長期調養自然會痊癒。如果誤認為是真正中風,而使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就會使燥熱更加損傷陰液,使氣更加散耗,輕微的病症會轉為嚴重,嚴重的病症必定會死亡。

景岳說:真正的中風,是從體外侵入,一定會先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明顯可以觀察到。類似中風,則是由體內發病,沒有外邪入侵的症狀,而是突然發病像風一樣,都是因為酒色勞倦、七情口腹的慾望,導致臟腑之氣受損,陰虛而引起的。治療應該以培補真陰,來拯救根本為主。但是陰虛有兩種,一種是陰液中的水虛,另一種是陰液中的火虛。水虛的,要滋養水之源,用藥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火虛的,要補益火之源,用藥如地黃飲子、八味地黃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