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33)
卷六·射集 (33)
1. 舉例
設誤用參、耆、苓、術補脾之藥為補,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至於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如五穀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津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於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於用肥甘之味以補之,目下雖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久充脊完固,愈無出期矣。前哲有鑑於此,寧食淡茹蔬,使體暫虛,而邪易出,乃為貴耳。
前藥中以浮腫屬脾,用苓、術為治,以不寐屬心,用茯神、棗仁為治,總以補虛清熱之旨未明,故詳及之。
白話文:
舉例:
如果誤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這些補脾的藥物來進補,難道不會連同邪熱一起補進去嗎?至於用飲食進補,應該攝取食物的氣,而不是味道。例如,用五穀的氣來滋養身體,用蔬菜的氣來充實身體,每次吃飯的時候,如果感覺微微出汗,就能將身體內蘊藏的邪熱,慢慢地從毛孔排出,這是多麼暢快的事啊!人們大多不懂這個道理,急著用肥膩甘甜的食物來進補,雖然短期內看起來精神飽滿、身體強健,卻沒想到油膩會阻礙經絡運行,讓邪熱無法排出,久而久之,邪熱會積聚在身體深處,更加難以清除。前人鑑於此,寧可吃清淡的蔬菜,使身體暫時虛弱一點,反而能讓邪熱容易排出,這才是可貴的。
之前提到的藥方中,認為水腫是因為脾虛,所以用茯苓、白朮來治療;認為失眠是因為心虛,所以用茯神、酸棗仁來治療。總體而言,補虛和清熱的道理沒有講清楚,所以在此詳細說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