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24)
卷六·射集 (24)
1. 傷寒溫病附方
四逆散,治少陰病四肢厥逆〔熱邪傳腎,胃關壅閉,故胃陽亦郁,不達四肢。〕又治熱邪,傳入厥陰,手足逆冷,〔木鬱胃陽也。〕或自利者。〔邪逼胃中,水穀下奔。〕
柴胡〔解厥陰之邪,達胃陽之郁。〕,芍藥〔疏土中之水。〕,枳實〔破壅滯之氣。各一、二錢。〕,甘草〔和中。減半。〕可加黃芩。〔清木火之熱。〕
此清熱和解之劑。雖少陰四逆,實邪挾木乘胃所致,故但治厥陰,而少陰亦解,此母實瀉子之治法也。仲景謂: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謂當以寒劑降熱下行,如白虎湯之清金平木解熱,以救胃中津液,亦為熱厥之主方,非大承氣峻下之謂也。故又戒之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若果有下症,仍可用微下之法,須活潑潑地,不可固執。
龍膽清肝飲,〔自制〕治熱邪傳入厥陰,煩滿囊縮,〔熱邪引動肝氣上逆,則煩滿。肝脈過陰器,氣燥灼於筋,故囊縮也。〕消渴,〔飲水多而小便少也。脾盛則母虛,故腎水消而生渴,且木火滋盛,必乘吸胃中之津液。〕氣上衝心,心中痛熱,〔肝氣通於心,母盛則子實,故氣衝心而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木邪肆橫,胃土受制也。〕
龍膽草,〔專瀉肝膽之熱邪。〕,黃芩〔君以膽草,亦入膽矣。〕,黃連〔心痛煩滿,皆南
方亢上之氣,連之苦寒直瀉丙丁,實則瀉其子也。俱一、二錢。〕,栝蔞〔一枚〕,麥冬〔制肝者惟金,故以栝蔞、麥冬、潤肺生津液。五錢至一兩。〕,玄參〔二、三錢。〕,知母〔生肝者惟水,故以玄參、知母,壯水滋化源。三、五錢。〕,芍藥〔畏肝者惟土,故以白芍安脾瀉火邪。三錢。〕,羚羊角〔獨入厥陰,滌熱舒筋,三、五錢。〕吐蛔加烏梅。如誤下利不止者,〔徒虛陽明,木益乘其所勝。〕去瓜、麥、玄參、知母,倍芍藥。此方以清解厥陰熱邪之藥為君,佐以清金壯水安脾之劑。沈氏謂:黃芩湯一方,原治厥陰之病。愚嫌其尚少對症的藥,故採加入,且更其方名,使知熱邪傳入厥陰,當以清肝為首務,方書但用承氣湯下法,豈非一盲引眾盲,相率入火坑耳。
炒米湯,治外感六、七日間,正氣來復,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正相爭,身首皆動,是為發戰,脈必浮起。〔若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
黃米〔炒焦。一撮。〕煎湯飲之,無內熱症者,方可加生薑〔驅邪外出,薄者三片。〕此不用藥,而但用米湯以助胃氣,使正氣勝邪,則發熱汗出而解;若正氣不能勝邪,雖戰無汗,為難治也。慄則但心戰頭搖鼓頷,乃正氣虛極,不能送邪達表,扶正為急;若不止,乃為敗症必死。
白話文:
四逆散,治療少陰病引起的四肢冰冷(這是因為熱邪傳到腎臟,導致胃的通道堵塞,所以胃的陽氣也鬱結,無法到達四肢)。也治療熱邪傳入厥陰經,引起的手腳冰冷(這是因為肝木鬱結,導致胃陽虛弱)。或者出現腹瀉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逼迫胃部,導致水穀直接往下跑)。
藥方組成: 柴胡(可以疏解厥陰經的邪氣,使鬱結的胃陽暢通),芍藥(可以疏通脾胃中的水濕),枳實(可以破除壅塞的氣滯,每種藥用一到二錢),甘草(可以調和中焦,用量減半)。可以加入黃芩(用來清除肝木的火熱)。
這個藥方是清熱和解的藥劑。雖然是少陰經的四肢冰冷,但實際上是邪氣挾帶肝木侵犯脾胃所導致,所以只要治療厥陰經,少陰經的問題也會跟著解決,這是“母實瀉子”的治療方法。張仲景說過:出現四肢冰冷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一定會導致口舌潰爛發紅。這指的是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降低熱邪,使其向下排泄,例如用白虎湯來清肺金、平肝木、解除熱邪,以保住胃中的津液。這也是治療熱厥的主要方劑,並不是用大承氣湯來峻猛瀉下。所以又告誡說:所有四肢冰冷的患者,都不能用瀉下的方法,體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確實有瀉下的症狀,仍然可以用稍微瀉下的方法,必須靈活運用,不能固執。
龍膽清肝飲(自製),治療熱邪傳入厥陰經,引起的煩躁不安、陰囊收縮(這是因為熱邪引動肝氣上逆,所以會煩躁。肝經通過陰器,氣太燥熱灼傷筋脈,所以陰囊會收縮)。出現消渴(喝水很多但小便很少。脾臟過於旺盛會導致腎水不足,所以會口渴,而且肝木火盛,一定會吸取胃中的津液)。氣向上衝到心,導致心中疼痛發熱(肝氣和心相通,母臟旺盛會導致子臟也跟著旺盛,所以氣會向上衝到心而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會吐出蛔蟲(這是因為肝木邪氣肆虐,脾胃受到壓制)。
藥方組成: 龍膽草(專門瀉肝膽的熱邪),黃芩(以龍膽草為主藥,也歸入膽經。),黃連(心痛煩躁都是南方亢盛的氣所導致,黃連的苦寒可以直瀉心火,這也是“實則瀉其子”的方法。以上三味藥各用一到二錢),栝蔞(一枚),麥冬(能夠制約肝木的只有金,所以用栝蔞、麥冬來潤肺生津。用五錢到一兩),玄參(二到三錢),知母(能夠滋養肝木的只有水,所以用玄參、知母來壯水滋養化源。用三到五錢),芍藥(能夠制約肝木的只有土,所以用白芍來安脾瀉火邪。用三錢),羚羊角(單獨歸入厥陰經,可以清除熱邪、舒緩筋脈,用三到五錢)。吐出蛔蟲的可以加入烏梅。如果因為誤用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只是使陽明虛弱,肝木會更加乘勝追擊),就去掉栝蔞、麥冬、玄參、知母,加倍使用芍藥。這個藥方以清解厥陰熱邪的藥物為主,輔以清肺金、壯腎水、安脾的藥物。沈氏認為:黃芩湯這個方子,原本就是治療厥陰病的。我覺得它還缺少對症的藥,所以採納加入,並且更改了方名,使大家知道熱邪傳入厥陰經,應該以清肝為首要任務。而醫書上只用承氣湯瀉下的方法,這難道不是一個盲人帶領一群盲人,一起往火坑裡跳嗎?
炒米湯,治療外感六七天,正氣開始恢復,邪氣想要排出體外,病人本身體虛,正邪互相爭鬥,身體和頭部都會顫動,這就是發戰,脈象必定會浮起(如果正氣內實,邪氣就無法與之抗衡,就會直接出汗而不會發戰)。
用炒焦的黃米(一撮)煎湯服用,沒有內熱症狀的人,才可以加入生薑(用來驅邪外出,薄薄的三片)。這個方法不用藥,只是用米湯來幫助胃氣,使正氣戰勝邪氣,這樣就會發熱出汗而痊癒。如果正氣不能戰勝邪氣,即使發戰也不會出汗,這就很難治療了。發抖只是心臟顫動、頭部搖晃、下巴抖動,這是正氣虛弱到了極點,無法將邪氣送達體表,應該以扶正為首要任務。如果還不止,那就是敗症,一定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