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25)
卷六·射集 (25)
1. 傷寒溫病附方
按傷寒家,服藥後,身熱發渴,煩躁冒胃瞀,兩手脈忽伏而不見,惡寒戰慄,此皆陰陽氤氳,正邪分爭作汗之徵也,姑宜靜以待之,不可因而倉惶,反至錯誤。
炙甘草湯,治汗下後,脈結代,〔胃臟乃津液水穀之海,內充臟腑,外灌形骸,津多脈盛,津少脈衰。今因汗則津越,下則津空,所以脈來動而中止,不能接續。〕心動悸者。〔真陰已亡,微邪未散。〕
炙甘草〔二錢〕,人參〔補胃。一錢。〕,麥冬〔生津。〕,生地〔各三、五錢。〕,阿膠〔養血,一錢。〕,麻仁〔潤燥,炒研一錢。〕,桂枝〔二、三、五分。〕,生薑〔一、二片。〕,大棗〔調和榮衛。二枚,清酒水煎。〕
此方補胃生津,養血潤燥,以為復脈之大法,少加桂枝、生薑者,為微邪未散而設也。若內有熱症者,姜,桂慎勿輕投。沈氏云:此症脈代能食者,尚可愈,不能食者必死。故仲景謂:得此脈者,必難治。此方凡心中驚惕,人虛脈弱者,宜去薑、桂,加茯神、棗仁、硃砂之屬治之。
余於溫熱病中,嘗遇歇止之脈,有因火過亢,有因氣血痰食停滯,阻其運行之機而致者,或清火熱,或通壅滯,脈自如常,勿執前說,不細審察,概投補劑。
加味理中湯,治誤下,或過用寒涼,症變虛寒,洞泄不已,元氣將脫。
人參〔二錢至二兩。〕,白朮〔二、三、五錢。〕,炙甘草〔補虛。一錢。〕,乾薑〔溫中。一、二、三錢。〕,白芍〔酸收。二、三、五錢。〕加大棗、烏梅,入炒米〔一撮〕炒陳壁土,〔一匙,取穀氣土氣以助胃氣。〕不止,佐以升麻、乾葛〔升提。〕,赤石脂〔固澀。
一半煎,一半調末服。〕裡寒甚者,酌量加桂〔五分至二錢止。〕附子〔五分至二錢止。〕
此溫中救逆之劑。因用藥差誤,故從權以溫補之,寒退瀉減,即以平補之劑調之,勿過用桂、附。〔按傷寒論中所載辛熱諸方,仲景為誤汗下吐,故不得已而從權暫用,原非傳經傷寒正治之法,嘉言辨之甚明。後人徒讀其書,不細詳審立方之旨,亦不分土地有南北之殊,天時有寒溫之異,見有成法,遂則效尤,甚至溫熱病中,亦恣用無忌。大概病家輒稱感風寒受寒濕,見用辛溫熱劑,則情投意合。
更於酷暑時令,閉窗下帷,和衣覆被,致病者躁擾無奈,欲飲冷水,欲求入井,反謂陰躁,禁與寒涼,因之枉死。余所目擊,已難悉數。但積習難返,時深悲憫,故著傷寒溫熱一卷,於六法中,惟清熱方法居其七、八,其辛熱諸劑,但存溫經理中吳茱等方,備救汗下吐之逆,余概不錄。實非偏執,所以因地之宜,順天之時,庶不致遺人夭殃。
但恐一齊之傅,難禁眾楚之咻,若欲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端有望於諸高明互相倡導云耳。〕若過用桂、附及誤用身目紅者,乃附毒之故,急煎犀角〔二兩。〕黃連,甘草〔各三、五錢。〕蘿蔔搗汁,〔二大碗。〕代水煎成,〔或用澄清泥漿水亦可。〕大劑頻飲,其紅自除。
白話文:
關於傷寒病,如果吃藥後出現身體發熱、口渴、煩躁不安、感到頭暈噁心,兩手的脈搏突然摸不到,又感到怕冷發抖,這些都是體內陰陽之氣在相互作用,正氣與邪氣在交戰,是即將要發汗的徵兆,這時應該保持安靜等待,不要因此而驚慌失措,反而導致錯誤的治療。
炙甘草湯,是用來治療發汗或瀉下後,脈搏出現結代(脈搏跳動不規律,時快時慢,甚至停止)的狀況,因為胃是儲藏津液水穀的地方,內可以滋養五臟六腑,外可以灌溉全身的形體,津液充足時脈搏就強盛,津液不足時脈搏就衰弱。現在因為發汗導致津液耗損,瀉下導致津液空虛,所以脈搏跳動時而中止,無法接續。此方也用於治療心悸的狀況,因為這是體內真陰虧損,但邪氣還沒完全散去的表現。
炙甘草(8克),人參(補胃,4克),麥冬(生津),生地(各12-20克),阿膠(養血,4克),麻仁(潤燥,炒過磨碎,4克),桂枝(8-20克),生薑(2-4片),大棗(調和營衛,2枚),用清酒和水一起煎煮。
這個方子主要是補養胃氣、生津液、養血潤燥,用來恢復脈搏的正常跳動,少量加入桂枝和生薑,是為了治療那些邪氣還沒散去的狀況。如果體內有熱症,就要謹慎使用薑和桂枝。沈氏說,這種脈搏結代但還能吃東西的,還有機會治癒,如果不能吃東西就一定會死。所以張仲景說,出現這種脈象的病很難治療。這個方子如果遇到心中驚慌不安、身體虛弱、脈搏虛弱的病人,應該去掉薑和桂枝,加入茯神、棗仁、硃砂之類的藥材來治療。
我在治療溫熱病時,也曾遇到過脈搏跳動時而中止的狀況,有的是因為火氣太旺盛,有的是因為氣血、痰、食物停滯,阻礙了氣血的正常運行所導致,這時應該清泄火熱,或者疏通壅堵,脈搏自然就會恢復正常,不要拘泥於之前的說法,不仔細審察,就盲目使用補藥。
加味理中湯,是用來治療誤用瀉藥,或者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病情轉為虛寒,腹瀉不止,元氣即將耗盡的狀況。
人參(8-80克),白朮(8-20克),炙甘草(補虛,4克),乾薑(溫中,4-12克),白芍(酸收,8-20克),加入大棗、烏梅,以及炒過的米(一小撮)和炒過的陳年灶心土(一匙,取其穀氣和土氣來幫助胃氣)。如果腹瀉不止,再加入升麻、葛根(升提),以及赤石脂(固澀,一半煎服,一半研成粉末和藥汁一起服用)。體內寒氣嚴重時,可以酌量加入桂(2-8克)和附子(2-8克)。
這個方子是溫中救逆的藥劑。因為用藥錯誤,所以暫時使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等到寒氣退去腹瀉停止,就改用平和的補藥來調理,不要過度使用桂枝和附子。 (按:《傷寒論》中所記載的辛熱藥方,是張仲景為了治療誤用汗法、瀉法、吐法後出現的狀況,迫不得已才暫時使用,並非治療傷寒病的正法,許多醫學著作已經辨明這一點。後人只讀書本,不仔細了解藥方背後的用意,也不區分各地氣候的差異,以及天氣的寒溫變化,看到有現成的藥方,就盲目效仿,甚至在治療溫熱病時也隨意使用,沒有顧忌。一般來說,病家都說自己是感冒受寒,看到醫生用辛溫熱藥,就覺得很對自己的症狀。
更有甚者,在盛夏酷暑時節,緊閉門窗,拉上窗簾,穿著衣服蓋著被子,導致病人煩躁不安,想要喝冷水,甚至想跳入井中,反而被認為是陰虛躁熱,禁止使用寒涼藥物,因此白白喪命。我親眼看到的類似病例已經數不勝數。但是人們積習難改,我時常為此感到悲傷,所以撰寫了《傷寒溫熱》一書,在六種治療方法中,清熱的方法佔了七八成,至於辛熱的藥劑,只保留溫經理中和吳茱萸等方,用於治療汗、下、吐後的逆症,其他一概不錄。我並非偏執,只是要順應各地氣候的差異,以及天氣的變化,才不會白白害人性命。
但是,恐怕我的一己之言,難以阻止眾人的議論,如果想要堵住千百條奔騰的河流,讓已經傾倒的狂瀾重新回流,希望各位醫學高人能夠互相倡導才行。)如果過度使用桂枝、附子,或者誤用後出現身體和眼睛發紅的狀況,那是附子的毒性所導致,應該立即煎煮犀角(80克)、黃連、甘草(各12-20克),以及搗爛的蘿蔔汁(兩大碗),代替水煎藥,或者用澄清的泥漿水也可以,大劑量頻繁服用,身體發紅的狀況自然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