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26)

回本書目錄

卷六·射集 (26)

1. 傷寒溫病附方

如解遲,血必從耳目口鼻中而出則死。

燒裩散,治陰陽易症。〔感病新瘥,即行交接,無病人染著餘熱之毒而病。或男傳女,女傳男,如換易也,〕身重少氣,百節解散,〔內損真陰之故。〕熱上衝心胸,頭重不舉,眼中生花,〔毒氣上蒸之故。〕憎寒壯熱。〔熱毒壅遏,衛氣不行於表,故憎寒,熱甚於中,故熱遍於身也。〕在男子則陰腫,少腹絞痛,在婦人則裡急,連腰胯內痛。〔甚者手足厥冷攣拳,男子卵陷入腹,婦人痛引陰中,皆難治。舌吐出者必死。〕不易自病,謂之女勞復,其症相似,〔內損真陰,外動邪熱,正虛邪盛,亦最難治。〕通用此方。

褲襠〔取陰處燒灰,女取男者用之,男取女者用之。〕,竹青皮〔能下壅熱卵縮,腹痛倍之。〕竹青煎湯和服,或入煎藥服,有黏汗出為效,如無再服,以小便通利,陰頭微腫則愈。

此劑以同氣之陰相易。引之使邪原從陰竅而出。以交媾遺泄,熱邪必從陰戶受之,諺所謂來處來,去處去是也。他如生地、麥冬、知母、黃柏、犀角、黃連、滑石皆可採用。〔加柴胡,亦可用。〕

普濟消毒飲,〔重訂〕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閉,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風藥不愈。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耳。此方治之,活者甚眾。

連翹,黃連,黃芩〔瀉心肺之火。〕,玄參〔治無根之火,〕,青黛〔散鬱火,止熱煩。〕,薄荷,荊芥〔散風熱,清頭目。〕,牛蒡〔散風熱,消浮腫。〕,甘菊〔治頭目腫痛。〕,甘草,桔梗〔為舟楫之劑,恐其速下也。〕,柴胡〔為升提之藥,欲其達上也。〕,橘紅〔利氣以開壅。

〕,人參〔扶正以驅邪,不虛勿加。〕便秘加酒炒大黃。〔從其實而瀉,釜底抽薪之法也。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病在上者,服藥不厭少而頻也,半用蜜丸,噙化就臥,令藥性上行也。〕

此方總以散邪退熱消毒為主。大抵治法不宜峻攻,攻則邪氣不去,反傷其正。若大便熱結,方可用酒浸大黃,或玄明粉,微下通之。若人虛脈弱者,方可認加人參三、五分。此症若先發於鼻額,面目紅腫者,是屬陽明,渴者加石膏。若發於耳目之前後上下,頭角紅腫者,乃屬少陽,倍加柴胡、花粉。

若發於頭頂,連於巔頂者,乃屬太陽,加羌活。若三陽受邪,合併頭面前後耳鼻,頭大如甕者,加羌、葛,倍柴胡治之。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

清涼救苦散,〔重訂〕,黃連、黃柏、大黃、芒硝、雄黃、青黛〔等分,為末。〕,芭蕉根〔搗汁〕同蜜調敷腫處。

陽症見陽脈為順,若見陰脈為逆。〔以其氣血精津,未病先虧故也。有素稟陰脈者宜審。〕汗後身涼,脈靜則吉,汗下後復大熱,脈躁亂者,〔邪氣太盛,不為藥衰。〕不治,加喘急必死。發熱脈躁急,〔真陰竭而邪獨勝也。〕狂言〔腎絕也。〕不能食,〔胃絕也。〕見此三者,病雖小愈必死。

白話文:

如果病情延誤治療,血一定會從耳朵、眼睛、口鼻中流出而死亡。

燒裩散,用來治療陰陽易這種病。(剛生病痊癒,就發生性行為,使沒有生病的人感染到殘留的熱毒而發病。或是男性傳染給女性,女性傳染給男性,就像交換一樣。)身體沉重、呼吸短促、全身關節痠痛無力(這是因為體內真陰虧損的緣故)。熱氣往上衝到心胸,頭部沉重抬不起來,眼睛出現幻覺(這是因為毒氣往上蒸騰的緣故)。會感到忽冷忽熱(熱毒壅塞,使衛氣無法在體表運行,所以感到寒冷,熱邪在體內非常旺盛,所以全身發熱)。在男性會出現陰囊腫大、小腹絞痛,在女性則會出現裡急後重、連帶腰部和骨盆內疼痛。(嚴重者會手腳冰冷、蜷曲僵硬,男性睪丸縮入腹腔,女性疼痛牽引到陰道內部,這些都很難治療。舌頭伸出來的必定會死亡。)不是因為自己生病,而是因為過度勞累而復發,這種情況症狀類似(體內真陰虧損,體外又受到邪熱侵襲,正氣虛弱邪氣旺盛,也是最難治療的),都可使用這個方子。

褲襠(取陰部燒成灰,女性取男性的用,男性取女性的用),竹子的青色表皮(能夠消除壅塞的熱,使睪丸不再縮入,腹痛時效果更佳),將竹青煎湯服用,或是加入其他煎藥一起服用,如果能排出黏稠的汗液就有效,如果沒有再服用,直到小便順暢,陰莖頭部微微腫脹就痊癒了。

這個藥方是以性質相同的陰來互相交換,引導熱邪從陰部排出。因為性行為時的精液流失,熱邪一定會從陰道進入,俗話說「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去」就是這個道理。其他的像是生地、麥冬、知母、黃柏、犀角、黃連、滑石也都可以採用(加入柴胡也可用)。

普濟消毒飲,(重新修訂)泰和二年四月,百姓多罹患瘟疫,剛開始感覺怕冷、發高燒、身體沉重,接著傳遍到頭面部腫脹、眼睛無法閉合、呼吸急促、咽喉不利、舌頭乾燥口渴,俗稱大頭傷寒,用各種祛風藥都無法治癒。東垣說:身體上半部是屬於天的氣,邪熱侵入心肺之間,向上攻擊頭部和眼睛,才會導致腫脹。用這個藥方治療,救活了很多人。

連翹、黃連、黃芩(瀉心肺的火)、玄參(治療沒有根源的火)、青黛(疏散鬱結的火,止熱煩)、薄荷、荊芥(散風熱,清頭目)、牛蒡(散風熱,消浮腫)、甘菊(治療頭部和眼睛腫痛)、甘草、桔梗(是引導藥性下行的藥,擔心藥效太快下行)、柴胡(是升提藥性的藥,希望藥效往上行)、橘紅(疏理氣機,解除壅塞)、人參(扶助正氣以驅除邪氣,身體不虛的人不要加)。便秘者加酒炒大黃(從病邪實的方面瀉下,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一半用湯調和,隨時慢慢啜飲。病在上半身的,服藥不要怕少量多次;另一半用蜂蜜做成藥丸,含在口中慢慢溶化後就睡覺,使藥性往上走。

這個藥方主要以疏散邪氣、退熱解毒為主。大致來說,治療方法不宜過於峻猛地攻邪,攻邪反而會使邪氣不去,反而會傷害正氣。如果大便燥結,才可以使用酒浸大黃,或是玄明粉,稍微通利大便。如果病人身體虛弱、脈象微弱,才可以考慮加入三五分的人參。這種病如果先從鼻子、額頭發作,面部紅腫,是屬於陽明經的問題,口渴的要加石膏。如果從耳朵、眼睛的前後上下發作,頭部稜角紅腫,是屬於少陽經的問題,要加倍使用柴胡和花粉。

如果從頭頂發作,連到頭頂中心,是屬於太陽經的問題,要加羌活。如果三陽經都受到邪氣侵襲,合併頭部、面部、前後耳部、鼻子,頭部腫大如甕,要加羌活、葛根,並加倍使用柴胡來治療。外用清涼救苦散來敷在腫脹處。

清涼救苦散,(重新修訂),黃連、黃柏、大黃、芒硝、雄黃、青黛(等分,研磨成粉末),芭蕉根(搗成汁),與蜂蜜調和後敷在腫脹處。

陽性的病症出現陽脈是順應病情的表現,如果出現陰脈則是病情逆轉的表現(因為他們的氣血精津,在發病前就已經虧損了。有原本就是陰脈體質的人要仔細審視)。出汗後身體涼爽,脈象平和,就表示病情好轉;如果出汗後又發高燒,脈象躁動不安(邪氣太過旺盛,藥效不足以壓制),就無法治癒,加上喘息急促必定死亡。發燒時脈象躁急(表示真陰耗竭,邪氣獨盛),胡言亂語(表示腎氣衰竭),不能進食(表示胃氣衰竭),出現這三種情況,即使病情稍微好轉也必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