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四·樂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樂集 (2)

1. 氣味

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苦先走心,穀味辛先走肺,穀味甘先走脾,穀味酸先走肝,穀味咸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曰:營衛之行奈何?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至上下兩焦。

〕以溉五臟,〔溉,灌注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兩行,言清者入營,營行脈中;濁者入衛,衛行脈外。故營主血而濡於內,衛主氣而布於外,以分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白話文:

食物的氣味有五種,分別進入五臟,它們如何影響五臟呢?答案是:胃是五臟六腑的總匯,食物和水都進入胃,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得氣息。五種味道各有偏好,苦味先入心,辛味先入肺,甘味先入脾,酸味先入肝,咸味先入腎。食物的氣息和津液運轉到全身,營氣和衛氣暢通無阻,之後轉化為糟粕,依次向下傳輸。營氣和衛氣如何運作呢?食物剛進入胃,精華物質先從胃出來,到達上焦和下焦,滋養五臟,再分出兩條營氣和衛氣的通道,清氣進入營氣,營氣運行於血管內;濁氣進入衛氣,衛氣運行於血管外。因此,營氣主血,滋潤內臟,衛氣主氣,佈散於外,這就是營氣和衛氣的分別。食物中的大氣聚集而不流通,積存在胸中,稱為氣海,從肺出來,沿著咽喉,所以呼氣時就出來,吸氣時就進去。天地精氣,通常是三出而一入,所以如果食物不進入,半日氣息就會衰弱,一日氣息就會減少。

心欲苦,肺欲辛,脾欲甘,肝欲酸,腎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臟之氣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苦先入心,辛先入肺,甘先入脾,酸先入肝,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五味各有所入,偏用既久,其氣必增。〕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臟有偏勝,則必有偏絕矣。

〕心若緩,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誌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以咸軟之,咸從水化,能相濟也。〕用鹹補之,甘瀉之。〔心欲軟,故以咸軟為補,心欲緩,故以甘緩為瀉。〕肺若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肺主氣,氣常則順,氣變則逆,故宜苦以泄之。

白話文:

心想要苦味,肺想要辛味,脾想要甘味,肝想要酸味,腎想要鹹味,這五種味道合在一起,就是五臟的氣息。五種味道進入胃裡,各歸其所喜,所以苦味先進入心臟,辛味先進入肺臟,甘味先入脾臟,酸味先入肝臟,鹹味先入腎臟,時間久了就會增加氣息,這是物質轉化的常理。五種味道各自有其所屬,如果偏用某一種味道過久,就會導致其氣息增加。氣息增加過久,就會導致早夭。心臟如果過於緩慢,就要趕快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心臟如果過於柔軟,就要趕快吃鹹味的食物來軟化它;用鹹味來補充它,用甘味來瀉掉它。肺臟如果氣往上逆,就要趕快吃苦味的食物來瀉掉它。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應秋令,氣主收斂,故宜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瀉。〕脾若濕,急食苦以燥之,〔濕則不能健運,故宜苦溫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脾貴沖和溫厚,其性欲緩,故宜以甘緩之。〕用甘補之,苦瀉之。

〔脾喜甘而惡苦,故甘為補,苦為瀉。〕肝若急,急食甘以緩之,〔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目傷,反為所苦,用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木不宜郁,故以辛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酸為瀉。

白話文:

肺臟想要收斂,就要趕快吃酸來幫助它收斂。因為肺臟在秋季主收斂,所以應該吃酸來收斂它。用酸來補充肺氣,用辛辣來瀉掉肺氣。肺氣應該聚集而不應該散開,所以酸收是補充,辛散是瀉掉。

脾臟如果濕氣重,就要趕快吃苦來燥濕。因為濕氣重,脾臟就不能正常運作,所以應該吃苦溫的食物來燥濕。脾臟想要緩和,就要趕快吃甘來緩和它。因為脾臟喜歡平和溫暖,它的性質想要緩和,所以應該用甘味來緩和它。用甘來補充脾氣,用苦來瀉掉脾氣。

脾臟喜歡甘味,厭惡苦味,所以甘味是補充,苦味是瀉掉。肝臟如果太急躁,就要趕快吃甘來緩和它。因為肝臟是將軍之官,它的情緒容易發怒,氣息也容易急躁,急躁就會傷到眼睛,反而會受到苦楚。用甘味來緩和它,就可以平息急躁,柔能克剛。肝臟想要散開,就要趕快吃辛來散開它。因為木性不喜歡鬱結,所以用辛辣來散開它。用辛辣來補充肝氣,用酸來瀉掉肝氣。順應它性質的是補充,逆著它性質的是瀉掉。肝臟喜歡散開,厭惡收斂,所以辛辣是補充,酸是瀉掉。

〕腎若澡,急食辛以潤之,〔腎為水臟,主藏精,其性本潤,所以惡燥,故宜辛以潤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非堅無以稱作強之官,四氣遇濕熱即軟,遇寒冷則堅,五味得咸即軟,得苦即堅,故宜苦鹹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苦能堅,故為補,咸能軟堅,故為瀉。

〕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則沉陰益甚,骨重難柔矣。〕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辛能散氣。〕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甘能緩中,善生脹滿。〕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酸能收縮。〕咸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血得咸則凝結不流。〕是謂五禁,毋令多食。苦走骨,多食令人變嘔。

白話文:

腎臟就像水一樣,如果乾燥了,就應該吃辛辣的食物滋潤它。腎臟是藏精的器官,它的本性是潤濕,所以怕乾燥,因此適合用辛辣來滋潤它。辛辣屬金,金生水,是水的母親。如果想讓腎臟堅固,就應該吃苦味的食物來堅固它。腎臟必須堅固才能稱得上強健的器官。四氣遇濕熱就會變得軟弱,遇寒冷就會堅固;五味遇鹹就會軟弱,遇苦就會堅固。因此應該用苦味和鹹味來堅固腎臟。用苦味來補腎,用鹹味來瀉腎。苦味能堅固,所以用來補腎;鹹味能軟化堅硬,所以用來瀉腎。苦味入骨,骨頭有病就不宜多吃苦味。因為骨頭如果吃了苦味就會沉積陰氣,導致骨頭沉重難以柔韌。辛辣入氣,氣病就不宜多吃辛辣。因為辛辣能散氣。甘味入肉,肉病就不宜多吃甘味。因為甘味能緩解中焦,容易產生脹滿。酸味入筋,筋病就不宜多吃酸味。因為酸味能收縮。鹹味入血,血病就不宜多吃鹹味。因為血如果吃了鹹味就會凝結不流。這些都是五禁,不可多吃。苦味入骨,多吃會導致嘔吐。

〔苦味性堅而沉,故走骨,苦入下脘三焦之道,閉而不通,故變嘔。〕辛走氣,多食令人洞心。〔透心若空也,辛味開竅而散故也。〕甘走肉,多食令人悗心。〔悗、悶也。甘從濕化,致生諸蟲,蟲動則心常悶矣。〕酸走筋,多食令人癃。〔膀胱得酸則縮,故小水不利。〕咸走血,多食令人渴。

〔血得咸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則津竭而渴。〕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苦從火化,火能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辛從金化,金能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從土化,土能制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多食酸,則肉胝胸而唇揭;〔胝厚皮也,酸從木化,木能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唇。

白話文:

苦味性質堅硬沉重,所以會進入骨骼,苦味進入下脘(胃的下部)和三焦經絡,使之閉塞不通,因此會導致嘔吐。辛味走氣,吃太多會讓人心神不寧,感覺像空虛一樣,這是因為辛味能夠開竅散氣。甘味走肉,吃太多會讓人心悶,這是因為甘味從濕氣中化生,容易滋生蟲子,蟲子活動就會讓人心悶。酸味走筋,吃太多會讓人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膀胱遇到酸味就會收縮,導致小便排泄不順暢。鹹味走血,吃太多會讓人口渴,這是因為血液遇到鹹味就會凝固,凝固的血液會阻塞胃中的津液,導致津液枯竭而口渴。

吃太多苦味,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這是因為苦味從火氣中化生,而火氣能夠剋制金氣,所以會影響到肺臟,導致皮膚和毛髮受損。吃太多辛味,會導致筋腱緊繃、指甲枯萎,這是因為辛味從金氣中化生,而金氣能夠剋制木氣,所以會影響到肝臟,導致筋腱和指甲受損。吃太多甘味,會導致骨頭疼痛、頭髮脫落,這是因為甘味從土氣中化生,而土氣能夠制約水氣,所以會影響到腎臟,導致骨骼和頭髮受損。吃太多酸味,會導致肉體肥厚、嘴唇乾裂,這是因為酸味從木氣中化生,而木氣能夠剋制土氣,所以會影響到脾臟,導致肌肉和嘴唇受損。

〕多食鹹,則脈凝澀而色變,〔咸從水化,水能制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此五味之所傷也。辛甘發散而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湧,吐也。泄,瀉也。〕鹹味湧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滲泄利小便及通竅。〕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辛主散主潤,甘主緩,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堅,咸主軟,淡主滲泄。〕所以利而行之,〔各因其所利。

〕調其氣使其平也。〔氣可調而平矣。〕

白話文:

吃太多鹹的東西,會讓脈象變得凝澀,臉色也會改變,因為鹹味屬水,水能克制火,所以會影響心臟的脈象和面色。這五種味道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辛辣和甘甜的食物具有發散的作用,屬陽;酸性和苦味的食物則有湧泄的作用,屬陰。湧指的是吐出,泄指的是瀉下。鹹味也有湧泄的作用,屬陰;淡味則具有滲泄的作用,屬陽,可以利尿和通竅。這六種味道,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乾燥,有的潤澤,有的軟化,有的堅硬。辛辣的食物主散主潤,甘甜的食物主緩和,酸味的食物主收斂主急迫,苦味的食物主乾燥主堅硬,鹹味的食物主軟化,淡味的食物主滲泄。因此要根據各自的功效,來選擇合適的食物,調節氣血,使之平衡。

2. 治則

謹守病機,〔謹守者防其變動也,病而曰機者,狀其所因之不齊,而治之不可不圓活也。〕各司其屬。〔屬者有五臟六腑之異,有七情六氣之異,各審其屬,而司其治。〕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言一遇病症,便當審其所屬之有無。〕盛者責之,虛者責之。〔言於各屬有無之間,分別虛實而處治也。

〕先必五勝,〔如木欲實,金當平之之類是也。〕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治。〕補上治上,治以緩,補下治下。治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白話文:

要謹慎觀察病症的變化,因為疾病的變化無常,需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應對。要根據不同臟腑、情緒、氣候等因素來決定治療方法。遇到疾病時,要仔細判斷病症的屬性,是否屬於某個特定的臟腑、情緒或氣候。根據病症的虛實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前要先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比如木氣過盛,可以用金氣來抑制。要疏通血氣,使之流通順暢,達到和諧平衡。治療時,要根據病情需要,採取補益、溫熱、清熱、通絡等方法,不可一成不變。補益上焦的疾病要緩慢治療,補益下焦的疾病要快速治療。快速治療要用氣味濃重的藥物,緩慢治療要用氣味清淡的藥物。對於寒症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對於熱症要用寒涼的方法治療。

〔此正治法。〕微者逆之,〔即正治法。〕甚者從之,〔此反治法。〕客者除之,堅者削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過於安逸,則氣脈凝滯,故須行之。〕結者散之,散者收之,急者緩之,驚者平之,〔安之也。〕燥者濡之,勞者溫之,〔溫養之也。〕損者益之。熱因寒用,〔寒甚格熱,熱不得前,須熱藥冷服,所謂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也。

〕寒因熱用,〔寒藥熱服,所謂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也。〕塞因塞用,〔如補脾得而脹自消。〕通因通用,〔如積滯泄利,必通下之也。〕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非火有餘,乃陰不足也,故宜補陰壯水,則熱自退矣。

白話文:

這是一般治療方法。病情輕微的,就逆著它來治療;病情嚴重的,就順著它來治療。這是反常治療方法。外來的邪氣,就去除它;堅硬的,就削弱它;停滯的,就攻破它;過於安逸的,就讓它活動起來;聚集的,就散開它;散開的,就收斂它;急迫的,就緩解它;驚恐的,就安撫它;乾燥的,就滋潤它;勞累的,就溫養它;損傷的,就補充它。

熱證是因為寒邪所致的,就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寒證是因為熱邪所致的,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阻塞是因為阻塞所致的,就用疏通的方法治療;通暢是因為通暢所致的,就用通暢的方法治療。一定要抓住病症的主要病因,並且先解決造成病因的原因。治療的開始可能相同,但治療的最終結果會有所不同,可以使積聚的病邪消散,可以使堅硬的病症軟化,可以使氣血調和,可以使疾病痊癒。

有些疾病,雖然表面上是寒證,但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後,熱證反而加重,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而不是火熱過盛,所以應該補益陰氣,壯盛水液,那麼熱證自然會消退。

〕熱之而寒者,取之陽,〔謂以辛熱治寒,而寒反甚,非寒有餘,乃陽不足也,故宜補水中之火,則寒自消矣。〕所謂求其屬也。〔言求其本,一水一火,皆腎中求之。〕形不足者,〔陽氣衰也。〕溫之以氣,〔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精不足者,〔陰髓虧也。〕補之以味。

〔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宜升散之,吐湧之也,〕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焦,宜盪滌之,疏利之也。或云引者,蜜導膽導之類,竭者承氣抵當之類。〕中滿者瀉之於內,〔中滿非氣虛中滿,如脹滿而有水有積,傷寒而結胸、便閉是也。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漬,浸也,言其汗出如浸,或用藥熏湯蒸之,浴洗之,皆法也。〕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前言有邪者,兼經絡而言,言其深也,此在皮者,言其淺也,故為表症宜汗。〕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慓者,急也,悍者,猛也,怒氣傷肝之症也。按者制伏酸收,如芍藥之類是也〕。

白話文:

熱症卻反而感到寒冷,是因為陽氣不足,需要補益腎中之火,寒症自然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求其屬」,也就是尋找病症的根源,水火皆在腎中尋找。身體虛弱,是因為陽氣衰弱,需要溫補氣血。精氣不足,是因為陰髓虧損,需要用食物來補益。

病症在上焦,就要用升散的方法,例如吐瀉;病症在下焦,就要用盪滌的方法,例如通便。 中焦充實,就要用瀉的方法,例如用藥物去除積水或積滯。 如果有邪氣,就要用浸透的方式讓它發汗,例如用藥物熏蒸或沐浴。邪氣在皮膚表面,就要用發汗的方法驅散它。如果症狀急躁猛烈,就要用鎮壓收斂的方法,例如使用芍藥等藥物。

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宜散之,陰實宜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審病之陰陽,施藥之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盛者陰傷,治其陰者,補水之主也;陰盛者陽傷,治其陽者,補水中之火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或血或氣,用治收分,各不可紊也。〕血實宜決之,〔謂決去其血,如決水之義。

〕氣虛宜掣引之。〔掣,挽也,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也。如上氣虛者,升而柔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陰陽俱不足,〔脈細小也。〕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故補虛羸者,非用甘不可,土為萬物之母也。〕不可以飲以至劑。

白話文:

簡單來說,實證就應該散開或瀉掉。要仔細辨別陰陽虛實,才能決定用藥的柔剛。陽證用陰藥治療,陰證用陽藥治療。要確定血氣的虛實,並分別對症治療。血實就應該決掉,氣虛就應該引導它恢復。如果陰陽都虛,脈象就會很細小,補陽就會傷陰,瀉陰就會傷陽。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用甘藥調理,不能使用太過猛烈的藥物。

〔剛毒之劑也。並不可針灸。〕形苦志苦,〔必多憂思,憂則傷肺,思則傷脾。〕病生於咽嗌,〔脾肺脈俱循咽溢,氣傷而虛,則不可行而滯,試觀悲憂過度,則喉嚨哽咽,飲食難進,思慮過度,則上焦痞膈,咽中核梗塞,即其徵也。〕治之以甘藥。〔因損其臟,故甘藥調補之。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因數驚恐,則氣血散亂,而經絡不通,故病不仁,即麻木也。〕治之以按摩醪藥。〔醪藥,藥酒也,按摩以導氣行血,醪藥以養正除邪。〕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大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木鬱達之,〔達,暢達也,木喜調暢,但使氣得通行,便謂之達。

白話文:

這種藥性剛烈,不能針灸。如果體質偏苦,個性也苦,就容易多愁善感,憂慮傷肺,思慮傷脾。病症會出現在咽喉部位,因為脾肺經脈都經過咽喉,氣血受損就會阻塞不通。例如,過度悲傷憂愁,就會導致喉嚨哽咽,飲食困難;過度思慮,就會導致上焦痞塞,咽喉有異物感,這就是徵兆。治療方法是服用甘味藥物,因為臟腑受損,所以用甘味藥物來調補。

如果經常驚恐,經絡就會不通暢,導致麻木失神。因為驚恐會使氣血紊亂,經絡阻塞,所以出現麻木症狀。治療方法是按摩和服用藥酒,按摩可以疏通經絡,藥酒可以滋養正氣,祛除邪氣。

想要脾胃強健,氣血暢通,就不要久坐,飲食不要過酸,也不要吃生冷食物,要以甘淡的食物為主。保持心情舒暢,氣血就能通暢。

〕火鬱發之,〔發,發越也,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如開其窗,揭其被,皆謂之發。〕土鬱奪之,〔奪、直取之也,滯在上者吐之,滯在中者伐之,滯在下者瀉之,皆謂之奪。〕金鬱泄之,〔泄,疏利也。或解其表,或破其氣,或通其便,皆謂之泄。〕水鬱折之。〔折,調治也。

如養氣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實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自強可以帥水,治在腎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謂之折。〕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曰:無積者求其臟虛則補之,〔有積在中,則堅實不散矣,今則無積,可知病在中者,臟之虛也,故當取其何臟之虛以補之。〕藥以祛之,〔去其病也。

白話文:

火氣旺盛時,要讓它發散出去,就像打開窗戶、掀開被子一樣,讓它散開上升。土氣鬱結時,就要直接把它去除,像是吐出上焦的痰,攻伐中焦的邪氣,瀉下下焦的積滯。金氣鬱結時,要疏通它,可以疏解表面,或者破除氣機,或者通暢大小便。水氣鬱結時,就要調治它,像是以養氣來化水,治在肺部;以補土來制水,治在脾臟;以強壯腎氣來主導水氣,治在腎臟;以利尿來排泄水氣,治在膀胱。這些都是調治水氣的方法。

如果病症在內,但身體不實不堅,又聚又散,該怎麼辦呢? 沒有積聚的,就尋找虛弱的臟器補益它,用藥物來去除病症。

〕食以隨之,〔養其氣也。〕行水漬之,〔浸洗以通其經也。〕和其中外,可使畢已。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病重者宜大劑,病輕者宜小劑,無毒者宜多用,有毒者宜少用〕。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藥不及則病不痊,藥太過則正乃傷,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便當知止,毒輕則可任,無毒則可久任也。〕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勿使過之,傷其正也。〔病雖去而有未盡去者,當以飲食養正,而餘邪自盡,若藥餌太過,則傷正氣。

〕不盡,行復如法。〔食養而猶不盡者,直用藥如前法以治之〕。必先歲氣,〔如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則無犯熱之類也。〕無伐天和,〔用藥當順天時。〕無盛盛,〔邪盛復助之也。〕無虛虛,〔正虛復攻之也,〕而遣人夭殃;勿致邪,〔盛其盛,是致邪也,〕勿失正,〔虛其虛,是失正也。〕絕人長命。

白話文:

飲食要根據病情而定,目的是滋養氣血。用藥要像水浸泡一樣,浸洗經絡以使之通暢。內外調和,才能使疾病痊癒。疾病有久病和新病,治療方法也有大小之分,有的有毒,有的無毒,因此用藥需謹慎。病情嚴重者宜用大劑量藥物,病情輕微者宜用小劑量藥物,無毒者可多用,有毒者宜少用。

毒性大的藥物治療疾病,十次中要減去六次;常毒治療疾病,十次中要減去七次;小毒治療疾病,十次中要減去八次;無毒治療疾病,十次中要減去九次。藥物不足則疾病不能痊癒,藥物過量則會傷及正氣。因此,毒性大的藥物治療疾病,十次中要減去六次,就應該知道適可而止。毒性輕的藥物可以多用一些,無毒的藥物可以長期使用。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都要適量食用,不要過量,以免損傷正氣。

如果疾病雖然治癒了,但還有一些殘留的病邪,就應該用飲食調理正氣,讓餘邪自行消散。如果藥物過量,就會傷及正氣。如果疾病未完全治癒,可以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繼續用藥。用藥時要先考慮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例如少陰司天時,熱邪盛行,就不要用熱性藥物。用藥要順應天時,不要過度增強人體的陽氣,也不要過度虛耗人體的陰氣。否則就會導致人體夭亡。不要過度增強邪氣,也不要過度損耗正氣,這樣才能使人長壽。

凡未診病,必問常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心志不舒,則血無以生,脈日以竭,故為營脫。〕常富後貧,名曰失精。〔憂煎日迫,奉養日廉,故其五臟之積,日加消敗,故為失精。〕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飲食有膏粱藜藿之殊,居處有寒溫燥濕之異。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苦樂失常,皆傷精氣,甚至竭絕,則形體毀壞。〕診有三常,〔即常貴賤,常貧富,常苦樂之義。〕必問貴賤,封君敗傷,〔追悔已往也。〕及欲侯王,〔妄想將來也,皆致病之因。〕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白話文:

在诊断病人之前,一定要先询问他们过去是否富贵后贫贱。即使没有中邪,如果因为富贵后贫贱导致内心失落,也会导致气血虚脱,称为“脱营”。这是因为心情郁闷会导致血气不足,脉搏日渐衰弱。反之,如果过去贫贱后富贵,也会造成“失精”,这是因为长期忧愁焦虑,加上生活条件下降,导致五脏积蓄的精气日益消亡。

诊断病人时,一定要询问他们的饮食起居,因为饮食有膏粱厚味和粗茶淡饭之分,住处也可能有寒暖干燥湿润的不同。过度欢乐或忧愁都会损害精气,甚至导致精气耗竭,最终损伤身体。

诊断病人有三个常识,即询问他们过去是否富贵贫贱、是否富裕贫寒,以及是否经历过极度欢乐或悲伤。如果过去富贵,现在却贫贱,就会产生追悔往事的心态,如果过度渴望未来荣华富贵,也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导致身体虚弱,即使没有中邪,也会损伤精气,最终导致身体衰败。

〔抑鬱不伸,故精神內傷,迷而不達,不亡不已也。〕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憂愁思慮,則心肺俱傷,氣血俱損,故為是病。〕凡診者必知終始,〔謂原其始要其終也。〕有知餘緒,〔謂察其本知其末也。〕切脈問名,〔欲得其素履之詳也。〕當合男女,〔脈有順逆之別。

〕離絕鬱結,〔離者失其所愛,絕者斷其所懷,郁者思慮抑鬱,結者深情難解。〕憂恐喜怒,〔憂則氣沉,恐則氣怯,喜則氣緩,怒則氣逆。〕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凡此皆傷其內故也。〕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常富大傷,〔謂甚勞甚苦也。〕斬筋絕脈,〔其筋如斬,其脈如絕。

白話文:

心裡鬱悶不舒暢,就會導致精神受傷,思緒迷茫,不能明辨是非,疾病就無法痊癒。一個人開始富裕後又變得貧窮,即使沒有感染外邪,也會導致皮膚乾燥、筋骨萎縮,最後變成癱瘓。憂愁和思慮過度,會損傷心肺,氣血也會受損,因此就會患上這種病。

凡是診斷疾病的人,一定要知道疾病的始末,也就是追究病因,了解病情的發展。也要明白疾病的餘緒,也就是觀察病情根源,推測疾病的後果。把脈問姓名,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日常行為和生活習慣。診斷時要區分男女,因為脈象有順逆之分。

由於失去所愛,斷絕所懷,思慮鬱結,深情難解,就會導致情緒的鬱結。憂愁、恐懼、喜悅、憤怒,這四種情緒都會影響氣血運行:憂愁會導致氣沉,恐懼會導致氣怯,喜悅會導致氣緩,憤怒會導致氣逆。

由於五臟空虛,血氣不能正常運作,就會導致身體受損。如果醫生不能了解這些病因,又怎麼能談得上醫術呢?長期勞累過度,會造成身體極大的損傷,導致筋骨如斷裂,脈絡如斷絕。

〕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澤,津液也。息,生長也。言身雖復舊能行,然令澤不息矣。〕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熱。〔言舊之所侮有所敗結,血氣留薄不散,則鬱而成熱歸於陽分,故膿血蓄積,令人寒熱交作也。〕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股轉筋,死日有期。

〔不知膿積以勞傷所致,刺則氣血復傷而死矣。〕喜傷心,恐勝喜,憂傷肺,喜勝憂,思傷脾,怒勝思,怒傷肝,悲勝怒,恐傷腎,〔恐則足不能行,恐則遺尿,恐則陽痿,是其徵也。〕思勝恐。病生於本,〔言受病之根原。〕余知之矣,生於標者,〔言目前之多變。〕治之奈何?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謂病有標本,但反求其所致之本,則現在之標病,可得其陰陽表裡之的矣。〕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白話文:

身體恢復健康,就能保持津液的生長。因為舊傷的瘀積,導致血氣停滯不散,就會積聚成熱氣,上行到陽氣,所以就會形成膿血堆積,讓人發燒發冷。粗心的大夫會急著用針刺陰陽,結果反而導致身體散亂,四肢抽筋,死亡之期不遠。因為不知道膿血積聚是勞傷造成的,針刺反而會加重氣血的損傷而致死。快樂會傷心,恐懼能剋制快樂,憂愁會傷肺,快樂能剋制憂愁,思慮會傷脾,憤怒能剋制思慮,憤怒會傷肝,悲傷能剋制憤怒,恐懼會傷腎,恐懼會導致腿腳無力、遺尿、陽痿,這些都是徵兆,思慮能剋制恐懼。疾病都源於根本,我知道病的根源,而目前的變化,就叫病的表現。要如何治療呢?病要反本溯源,掌握了病的本質,就能治好表面的病症,治療要反本溯源,就能找到針對病情的療法。

〔治有本末,但反求其拔本之道,則治標之運用,可得其七方十劑之妙矣。〕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病之先受者為本,病之後變者為標。〕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各有所宜也。〕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正理而行,無所疑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假熱未已,真寒復起。〕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假實未去,真虛更至。〕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以血化於液,液化於氣也。〕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與汗亦同類,但血主營,為陰為里,汗屬衛,為陽為表,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即脫於陽。〕故人有兩死,〔脫陽亦死,脫陰亦死。

白話文:

治療疾病要分本末,但要找到治本的方法,才能讓治標的手段發揮出最好的效果,運用得當就能達到七方十劑的妙效。治療疾病有針對病症治癒的,也有針對病根治癒的,病症的最初表現是病根,之後的變化是病症。治療疾病有逆向治療有效的,也有順向治療有效的,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情況。因此要懂得逆治與順治,遵循醫理治療,就不會有所疑惑。了解病症和病根的人,就能百試百靈,不了解病症和病根的人,就是胡亂治療。

一些粗淺的醫生,自以為懂得治療,說熱症還沒消除,寒症又開始了,其實是假熱未消,真寒又開始了。一些粗淺的醫生,自以為可以攻伐疾病,結果病症還沒好,新的病症又開始了,其實是假實未消,真虛又來了。血液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同屬一類,血液化為津液,津液化為氣。因此奪取血液就會沒有汗液,奪取汗液就會沒有血液。血液和汗液同屬一類,但血液主營氣,屬陰屬裡,汗液屬衛氣,屬陽屬表,如果表裡都被奪取,就會陰虛脫陽,也會陽虛脫陰。所以人有兩種死法,陽虛而死,陰虛而死。

〕而無兩生,〔孤陽不能生,孤陰亦不能生。〕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婦人重身,毒之如何,〔有孕曰重身。毒之謂峻利藥也。〕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有是故而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當之,故孕婦不殞,胎亦不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大積大聚,非毒藥不可攻,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七即止。〕過者死。〔過用則傷胎致死。〕

白話文:

如果沒有陰陽兩者互相配合,單純的陽氣或陰氣都無法生存。

身體已經失去精氣,這是第一次損耗;大量失血後,是第二次損耗;大量出汗後,是第三次損耗;嚴重腹瀉後,是第四次損耗;產後或大量失血後,是第五次損耗,以上這些情況都不可使用瀉藥。

懷孕的婦女,如果需要用藥,應該怎麼處理? 懷孕稱為重身,用藥指的是峻猛的藥物。 答案是:如果有病需要治療,就不會造成流產,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因為有病就應該用藥,這是正確的做法,因此懷孕婦女不會流產,胎兒也不會死亡。

如果遇到腹部積聚很多病邪,可以使用藥物治療,但是不能過度使用。 因為治療積聚需要用毒藥,但治療時應該把握原則,達到治療目的後就停止用藥,不要過度使用。 如果使用過度,就會造成生命危險。 因為使用過度,就會傷及胎兒,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