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射集 (14)

1. 傷寒溫病附方

柴胡〔三焦藥也。三錢,〕,骨皮〔清熱,三焦引經報使之藥。一錢五分。〕,防風〔一錢。〕,川芎〔七分。〕,淡豆豉〔三錢。〕,生香附〔君以柴胡,臣以丹皮,亦遂同入三焦,解散熱邪,二錢。〕,甘草〔五分,炙。服後以指探取吐,春夏陽氣在上,因其高而越之也,如未愈,連服二、三劑。

〕汗多,去生香附,加白芍,不止,再加生黃耆。〔如兼煩躁發斑等症,則大忌之。〕耳聾,加連翹。〔直入三焦清熱。〕眩暈,加天麻。咽痛,加元參、薄荷、桔梗,甚者,再加山豆根。煩躁、加知母、花粉、元參,更甚者,再加犀角。煩悶咳嘔足冷,是熱邪傳於肺胃,發斑之候。

若欲出而未出者,加葛根、薄荷、荊芥、牛蒡。〔以升發之,已見斑者,不宜再發。〕若裡熱熾盛,再加犀角、石膏。胸中滿痞悶,〔邪與痰合,壅塞氣道故也。凡外邪傳裡,必先胸次脅,而入胃矣,〕加枳、桔,未效,合小陷胸湯治之。嘔吐,〔火邪挾木乘胃,氣逆故也。

〕宜以竹茹、枇杷葉,甚者,再加蘆根汁。如挾痰飲而嘔吐者、則加半夏、黃連、竹茹。腹痛,加枳實、橘紅。自利,去淡豆豉,合天水散,加芩、連、葛根之屬。或熱甚渴甚,加寒水石。〔仲景云,此症往往夏末秋初,沿門閣境,患者頭痛發熱,煩躁口渴,下利溺澀,甚者晝夜百行,或兼發斑疹。

世人妄稱漏底,殊不知此腸脾胃素蘊濕熱,復與時令熱邪相合所致,法宜清熱解毒表散,切忌下行破氣收澀,犯者不救。〕

按此方治夏至前後各一月,感冒時令熱邪,需散表之劑。以上所列症,因表邪未解,故於疏表方中,加以對症之藥,如表解而見某症,即用某症之藥治之。又如溫病時令,而見熱症,熱病時令,而見溫症,有溫熱症並見者,或應熱反涼,感冒風寒,而見風寒症者,或天陰久雨,外感濕氣,而見濕症者,或酷暑橫流,觸冒暑邪,而見暑症者,必審察明白,即隨所見之症,用藥施治。全在活法,不可固執。

葛根湯,〔自制〕治正陽明經病,頭痛額痛,〔胃脈循髮際至額顱。〕壯熱,〔胃主肌肉,故身

熱尤甚。〕目痛鼻乾,〔胃脈挾鼻絡於目故也。〕不得臥,〔胃不和則臥不安。〕無汗。〔津液燔灼,故汗難於達外。〕,葛根〔甘平,陽明解表之主藥。二、三錢。不嘔無汗可用,嘔則邪火上逆,不宜升散也。〕,淡豆豉〔三、五錢。〕,薄荷〔豉之苦甘,荷之辛涼,皆能解肌發汗。錢許。〕,麥冬〔三、五錢。〕,知母〔生津,二、三錢。〕,黃芩〔清熱。佐以三味,庶葛根無大開肌肉之患。三錢。〕,甘草〔八分。〕

此方辛涼解表之劑,乃養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以出汗之法,迥乎不同。蓋邪入皮毛,即玄府閉,內氣不得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但風寒初客,熱未久而經中津液未傷,宣其皮毛則玄府開而邪隨汗散。若表不解,入客肌肉經絡之中,是謂邪在中,壅熱日久,經中津液燔灼,汗難達外,昧者徒用風熱之藥發表,益助熱耗陰,而不得汗。仲景解肌和解之法,只用辛涼清解熱邪,津液充而汗自湧出肌表。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外感時令熱邪引起的疾病,重點在疏散表邪。

基本藥方:

  • 柴胡:主要作用於三焦,劑量三錢。
  • 骨皮:清熱,引導藥物到達三焦,劑量一錢五分。
  • 防風:劑量一錢。
  • 川芎:劑量七分。
  • 淡豆豉:劑量三錢。
  • 生香附:如同柴胡,與丹皮一起作用於三焦,解散熱邪,劑量二錢。
  • 甘草:炙用,劑量五分。

服用後,若有需要可催吐,因為春夏陽氣上升,這樣可以順應其勢,如果沒痊癒,可以連續服用兩三劑。

症狀加減:

  • 汗多:去除生香附,加入白芍;如果還不止汗,再加生黃耆。
  • (如果兼有煩躁、發斑等症狀,則大忌用此方。)
  • 耳聾:加連翹(直接進入三焦清熱)。
  • 眩暈:加天麻。
  • 咽痛:加元參、薄荷、桔梗;嚴重者再加山豆根。
  • 煩躁:加知母、花粉、元參;更嚴重者,再加犀角。
  • 煩悶、咳嗽、嘔吐、腳冷:這是熱邪傳入肺胃的徵兆,也是要發斑的跡象。
  • 若斑想發卻發不出來:加葛根、薄荷、荊芥、牛蒡(升散)。
  • (如果斑已經發出來,就不宜再用升散藥。)
  • 如果體內熱邪很盛:再加犀角、石膏。
  • 胸中滿悶不舒:這是邪氣與痰結合,阻塞氣道導致。 (凡是外邪傳入體內,必定先侵犯胸脅,然後進入胃。)加枳實、桔梗;如果沒效果,可以合併小陷胸湯來治療。
  • 嘔吐:這是火邪挾木乘胃,導致氣逆。(用竹茹、枇杷葉;嚴重者,再加蘆根汁。)
  • 如果挾帶痰飲而嘔吐:加半夏、黃連、竹茹。
  • 腹痛:加枳實、橘紅。
  • 腹瀉:去除淡豆豉,合併天水散,加黃芩、黃連、葛根之類的藥。
  • 如果熱盛口渴:加寒水石。(仲景說,這種病常常在夏末秋初發生,患者會有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腹瀉小便不利,嚴重者一天腹瀉多次,甚至兼有發斑。世人誤以為是腸胃虛弱,其實是腸、脾、胃本來就蘊含濕熱,又加上時令熱邪所導致。治療應該清熱解毒、疏散表邪,切忌使用下瀉、破氣、收斂的藥物,否則會無可救藥。)

總結: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夏至前後一個月,因感冒時令熱邪,需要用疏散表邪的藥物。以上所列的症狀,都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所以在疏散表邪的基礎上,加上對應症狀的藥物。如果表邪解除,但出現其他症狀,就針對這些症狀用藥。此外,如果溫病時令卻出現熱症,熱病時令卻出現溫症,或者溫熱症同時出現;或本應是熱症反而出現寒涼症狀;或是因感受風寒而出現風寒症狀;或是天陰久雨,外感濕氣而出現濕症;或是酷暑觸犯暑邪而出現暑症,必須仔細審查明白,針對所見的症狀靈活用藥,不可固執。

葛根湯(自制):

治療陽明經的病症,包括頭痛額頭痛(胃脈循著頭髮邊緣到達額頭),壯熱(胃主肌肉,所以身體發熱特別厲害),眼睛痛、鼻子乾燥(胃脈絡於鼻子並連到眼睛),無法入睡(胃不和則睡不安),沒有汗(津液被熱燒灼,所以汗難以發出)。

  • 葛根:味甘平,是治療陽明表證的主要藥物,劑量二到三錢。(如果沒有嘔吐和汗,就可以用;如果有嘔吐,表示邪火上逆,不適合用升散藥)
  • 淡豆豉:劑量三到五錢。
  • 薄荷:豆豉的苦甘,薄荷的辛涼,都能解肌發汗,劑量一錢。
  • 麥冬:劑量三到五錢。
  • 知母:生津,劑量二到三錢。
  • 黃芩:清熱,配合以上三味藥,可避免葛根過於發散肌肉,劑量三錢。
  • 甘草:劑量八分。

這個方子屬於辛涼解表的藥劑,主要是通過滋養津液來打開毛孔,使汗液排出,和直接打開毛孔出汗的方法有本質區別。因為邪氣進入皮毛,會導致毛孔閉塞,體內熱氣無法排出而產生熱,並非風寒能直接轉化為熱。但風寒剛侵入時,熱還沒積聚太久,體內的津液沒有受損,疏通皮毛就可以打開毛孔,使邪氣隨汗排出。如果表邪沒有解除,邪氣深入肌肉經絡,就叫做邪氣在內,熱積久了,體內津液被熱燒灼,汗液難以排出。不明白的人只會用風熱的藥物來發表,反而會助長熱勢,損耗津液,無法出汗。仲景解肌和解的方法,只是用辛涼的藥物來清解熱邪,使津液充足,汗液自然而然地從肌肉表層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