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六·射集 (15)

1. 傷寒溫病附方

況陽明禁汗,若大開其肌肉,津液盡從外泄,則胃氣愈燥而陰立亡矣。

竹葉石膏湯,〔即白虎湯加竹葉、麥冬。〕治足陽明胃腑受病,喜涼惡熱,自汗煩躁,〔邪入於內,故不惡寒而反惡熱,熱蒸騰達,故自汗。熱盛於表,則手足躁擾;熱盛於裡,則神志煩躁。〕口渴飲冷,〔胃熱熾盛,津液耗竭故也。〕咽燥唇裂,〔胃中熱極所致。〕舌苔芒刺,〔舌為心苗,胃熱衝心,心熱則舌上津液結而苔。〕譫語潮熱,〔熱極神昏,故發諺語。潮熱者,以潮水之有信,獨於申酉戌為陽明旺時發熱也,〕甚則發呃,〔熱氣壅鬱,氣不得通而成。〕發厥,〔厥謂手足逆冷也。陽厥必小便短赤,口渴飲冷。〕發斑發狂,脈洪大者。大便不硬,或雖硬而腹無所苦,此湯主之。〔解熱止渴生津而退胃熱。若兼上症而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或腹滿痛,手不可按,轉矢氣者,此胃家實之的據,有燥糞也,當以承氣湯下之。〕

石膏〔最清脾胃之火,欲借其大寒之性,行西方金神白虎清肅之令,而除其炎熱。一兩至四兩。〕,知母〔除煩躁,止消渴。三錢至一兩五錢。〕,甘草〔緩其速下。八分至三錢。〕,粳米〔培其胃氣,恐大寒則傷胃氣也。〕,麥冬〔生其津液,熱極必傷津液也。五錢至二兩。

〕,竹葉〔滌除煩熱,五十片至二百片。〕人虛脈弱者,可加人參。〔助胃中天真之氣。〕心下硬滿,〔邪未入腹不可攻之。〕加桔梗、枳殼、黃連、蔞實。煩躁譫語,加犀角。甚者再加黃連。舌苔亦如之。發呃加竹茹。嘔者,加竹茹、枇粑葉,蘆根汁。

此甘寒清熱之劑。仲景以白虎湯加人參,治服表藥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大汗出則津液外亡,大煩渴,內熱極。又治渴欲次水,無表症者,謂無頭痛發熱惡寒身疼無汗等症也。又治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無大熱,表熱已少;燥渴心煩,是裡熱偏多;背微惡寒,是表邪將罷,比通身惡寒不同。裡熱熾盛,急當清解。

又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裡熱熾盛,不急清解,則津液立竭,所以在表微風,不必拘泥;況表風原不禁白虎湯也。但此湯必渴欲飲冷者方服之。飲冷之法,不可不與,亦不可過與。〔梨汁、藕汁、蔗漿、西瓜皆可與之〕。

不大渴者,裡熱尚微,不能消水,不可服也。若失血家發熱微汗,口渴心煩,甚至目赤面紅,六脈豁大空虛,謂之血虛發熱,當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治之,誤服白虎者死。仲淳云:傷寒溫熱,時疫諸病,三陽症中,往往多帶陽明者,以手陽明大腸與肺為表裡,同開竅於鼻,足陽明胃與脾為表裡,同開竅於口,凡邪氣必從口鼻而入,故兼陽明症者獨多,不可不知。此方投之得當,其效如神。

白話文:

陽明經的病症忌用發汗,如果過度開洩肌肉,讓體液從體表大量流失,就會使胃氣更加乾燥,導致陰液迅速耗竭。

竹葉石膏湯,(也就是白虎湯加上竹葉和麥冬。)主要治療足陽明胃腑發病的狀況,病人會喜愛涼爽、厭惡熱,自己出汗、煩躁,(這是因為邪氣侵入體內,所以不會怕冷反而怕熱,熱氣蒸騰,因此會自己出汗。熱在體表旺盛,就會手腳躁動不安;熱在體內旺盛,就會心神煩躁。)口渴想喝冷飲,(這是因為胃熱旺盛,津液耗損的緣故。)咽喉乾燥、嘴唇乾裂,(這是胃中熱邪到了極點導致。)舌頭上出現芒刺,(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胃熱上衝心臟,心臟有熱就會使舌頭上的津液凝結成苔。)胡言亂語、潮熱,(熱邪嚴重會使人神智不清,所以會胡言亂語。潮熱是指像潮水一樣有規律的發熱,特別在申時、酉時、戌時這三個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發熱。)嚴重的話會打嗝,(這是因為熱氣壅塞,氣機不暢通導致。)甚至出現四肢冰冷的厥症,(厥是指手腳冰涼。陽厥一定會伴隨小便短少赤黃、口渴想喝冷飲。)還可能發斑疹、發狂,脈象洪大。如果大便不硬,或者雖然硬但腹部沒有不適,就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它可以解熱、止渴、生津,來消除胃熱。如果同時有上述症狀,卻有六七天沒有大便,並且有肚臍周圍疼痛,或腹部脹痛,按壓腹部會感到疼痛,並且會放屁,這就表示胃腸有實熱,有燥糞積滯,應該用承氣湯來攻下。)

藥物組成及功效:

  • 石膏:最能清除脾胃的火熱,利用它大寒的藥性,來發揮西方金神白虎清肅的功效,消除體內的炎熱。用量一兩到四兩。
  • 知母:可以消除煩躁,止渴。用量三錢到一兩五錢。
  • 甘草:可以緩和藥物快速下降的作用。用量八分到三錢。
  • 粳米:可以培補胃氣,防止大寒藥性損傷胃氣。
  • 麥冬:可以滋生津液,因為熱邪到了極點一定會損傷津液。用量五錢到二兩。
  • 竹葉:可以清除煩熱。用量五十片到二百片。

如果病人體虛脈弱,可以加入人參,來幫助胃中先天的元氣。如果病人有心下痞滿的感覺(表示邪氣還沒深入腹部,不能用攻下藥),可以加入桔梗、枳殼、黃連、蔞實。如果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可以加入犀角。嚴重的話再加黃連。舌苔也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打嗝,可以加入竹茹。如果嘔吐,可以加入竹茹、枇杷葉、蘆根汁。

這個方劑是甘寒清熱的藥方。張仲景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服用發汗藥後,大量出汗仍然感到非常煩渴,脈象洪大的情況。大量出汗會使體液外洩,極度煩渴則表示體內熱邪非常嚴重。也可以治療想要喝很多水,但沒有表證的患者,也就是沒有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無汗等症狀。還可以用來治療傷寒沒有高熱,但有口乾舌燥、心煩、背部微微怕冷的患者。沒有高熱,表示表熱已經減輕;口乾舌燥、心煩,表示裡熱偏重;背部微微怕冷,表示表邪將要消退,和全身怕冷不同。裡熱旺盛,應當盡快清解。

還可以治療傷寒嘔吐、瀉下之後,七八天都沒有好轉,熱邪結在體內,出現表裡都有熱,時常怕風,口渴,舌頭乾燥而且煩躁,想喝大量的水的狀況。裡熱旺盛,如果不趕快清解,津液會立即耗竭,所以在表有微風,不必太過拘泥;而且表風原本並非白虎湯的禁忌症。但是這個方子必須是口渴想喝冷飲的患者才能服用。對於飲冷的方式,也要適當,不可過多。(梨汁、藕汁、甘蔗汁、西瓜都可以給予。)

如果不是非常口渴,說明裡熱還不嚴重,無法消化水,就不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失血的病人發熱、稍微出汗、口渴心煩,甚至眼睛紅腫、面色潮紅,六脈呈現豁大空虛的狀況,這是血虛發熱,應當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如果誤用白虎湯會導致死亡。仲淳說:傷寒、溫熱、時疫等疾病,在三陽症中,常常會合併陽明經的病症,因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肺經互為表裡,都開竅於鼻;足陽明胃經和脾經互為表裡,都開竅於口,凡是邪氣必定會從口鼻進入,所以合併陽明症的特別多,不能不知道。這個方子如果用得恰當,效果會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