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五·樂集 (10)
卷五·樂集 (10)
1. 論治大綱
酒為水穀之液,血為水穀之精,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先歸血分,凡飲酒者,身面皆赤,即其徵也。然血屬陰而性和,酒屬陽而氣悍,血欲靜而酒動之,血欲藏而酒亂之,血無氣不行,故血亂氣亦亂,氣散血亦散,擾亂一番,而血氣不耗損者,未之有也。當少壯時,血強氣雄,弗覺其害,及乎中衰,而力有不勝,則宿櫱為殃,莫能御矣。
酒之為害,關乎壽元者非細,其可不知節乎。
凡人之病,多由於欲。故寡欲者,雖未必盡能長生,亦可卻病。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已病矣,繹其致病之由,由於不謹,急遠房幃,絕嗜欲,庶幾得之。世人服食,以圖長生,惑矣!甚者日服補藥以資縱欲,則惑之甚者也。
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中,或沒其陽於內,或逼其陽於外,其人頃刻云亡,故仲景以中寒為卒病,中寒之脈必微,治中寒但患其亡陽,不患其亡陰。
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而見面白如刮,肌膚粟起,凜慄無汗,引衣蜷臥,沉默不渴,厥冷直過肘膝,吐利色清氣冷,小便清白自利等症。急用附子、乾薑各三、五錢,加蔥白以散寒,又加豬膽汁引入陰分。然恐藥力不勝,更用蔥白安置臍上,熨斗盛炭火,連熨二、三餅。
又甚者,再用艾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外內協攻,乃足破其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此一難也。
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虛,則身冷自汗淋漓,或顯假熱煩躁,乃陰盛於內,逼其陽亡於外之症,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即不可加蔥及熨灸,恐助其散,令氣隨汗脫,而陽無由內返也。宜撲止其汗,陡進前藥,隨症加減,固護腠理。不爾恐其陽復越,此二難也。
用附子、乾薑以勝陰復陽者,取飛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爭趨,頃之復合耳,不知此義者,加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入之勢,必至遇緩無功,此三難也。
治暴卒中寒,用附薑湯後,陰散陽回,身溫不冷,即於前湯去蔥、膽,加當歸、肉桂,兼驅榮分之寒邪,入白蜜以和附、姜之猛性,蓋寒邪中人,先傷榮血故也。不爾藥偏於衛,弗及於榮,與病即不相當,邪不盡除,必非勝算,此四難也。
用附、薑、歸、桂湯後,陽氣將回,陰寒少殺,即於本湯加人參、甘草、大棗,調元轉餉,收功帷幄。不爾附、姜之猛,直將犯上無等矣,此五難也。
用附、薑、歸、桂、參。甘湯二、三劑後,其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即於本湯更加黃耆、白朮、五味、白芍大隊陰陽平補,不可歇手,若怠緩不為善後,必墜前功,此六難也。
用群隊辛溫平補之劑,以培陰護陽,其人即素有熱痰,陽出早已從陰而變寒,至此無形之陰寒雖散,而有形之寒痰阻塞竅隧者矣,無由遽變為熱,附、姜固可勿施,一切寒涼,斷不可用。若因其素有熱痰,妄投寒劑,則陰復用事,陽即躁擾,必墜前功,此七難也。
白話文:
論治大綱
酒是水穀之精華,血也是水穀的精粹。酒進入中焦後,必然會尋求同類的物質,所以會先進入血液。凡是喝酒的人,臉和身體都會發紅,這就是證明。然而血屬陰,性質平和;酒屬陽,氣勢強悍。血喜歡靜止,酒卻使它動盪;血喜歡藏伏,酒卻使它紊亂。血沒有氣的推動就不能運行,所以血亂了,氣也會跟著亂。氣散了,血也會跟著散。這樣擾亂一番後,血氣沒有不耗損的。當年輕力壯時,血氣強盛,感覺不到酒的危害;等到中年衰老,體力不支時,過去累積的禍患就會爆發,無法抵擋。
酒對身體的危害,關係到壽命長短,實在不小,怎麼可以不知道節制呢?
人的疾病,多半是因為慾望太多。所以,慾望少的人,雖然不一定能長生不老,但也能減少疾病。高明的醫生在疾病未發生前就開始治療,低下的醫生則在疾病發生後才治療。已經生病了,就要追究其致病的原因。如果是由於不謹慎,就要趕快遠離房事,斷絕嗜好慾望,或許可以痊癒。世人服用補藥,想要求長生,真是太迷惑了!更甚者,每天服用補藥來助長縱慾,那就更迷惑了。
腎中陰氣已經很盛,陽氣衰弱,寒氣自然從內部產生。如果再加上外部的寒氣侵襲,就會直接進入體內,有的會把陽氣壓在裡面,有的則把陽氣逼到外面。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亡,所以張仲景認為中寒是猝死的疾病。中寒的脈象必定微弱,治療中寒只要擔心陽氣消亡,不擔心陰氣消亡。
寒邪侵入少陰經,會發出嚴厲的指令,把微弱的陽氣埋沒,導致患者面色蒼白如刮過一樣,皮膚起雞皮疙瘩,寒冷顫抖,沒有汗,蜷縮著身體躺著,沉默不語,口不渴,四肢冰冷,直到手肘和膝蓋,吐瀉的內容物清稀寒冷,小便清白而多等等症狀。要趕快使用附子、乾薑各三到五錢,加上蔥白來散寒,再加入豬膽汁來引導藥力進入陰分。如果擔心藥力不夠,可以在肚臍上放蔥白,用熨斗盛炭火,連續熨燙兩三次。
如果情況更嚴重,還要再用艾灸關元、氣海穴二三十壯。內外一起攻邪,才能夠打破寒邪的堅硬凝結。如果稍有遲緩,就來不及了,這是第一難。
如果這個人平時陽氣就躁動不安,皮膚腠理又很虛弱,就會出現身體冰冷卻又大汗淋漓,或者出現假熱煩躁的現象,這是陰氣過盛在內,把陽氣逼迫到外面的症狀。這種情況下,使用附子、乾薑、豬膽汁時,就不能再加蔥白和熨燙艾灸,以免助長陽氣外散,使陽氣隨著汗液脫失,無法回到體內。應該馬上止住汗,然後迅速服用之前的藥方,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來鞏固皮膚腠理。否則,恐怕陽氣再次外散,這是第二難。
使用附子、乾薑來振奮陽氣、恢復陽氣,就像是派出騎兵衝入重圍,奪取敵方旗幟,使已經散失的陽氣,看到旗幟後,爭相奔回,很快就能聚合。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增加藥味,和成湯藥,反而會牽制陽氣回歸的趨勢,一定會因為藥效緩慢而無功,這是第三難。
治療突然發生的中寒,服用附薑湯後,陰氣消散,陽氣恢復,身體溫暖不再冰冷,就從原來的湯方中去掉蔥、膽,加入當歸、肉桂,來驅散營分中的寒邪,加入白蜜來緩和附子、乾薑的猛烈藥性。因為寒邪侵入人體,首先會損傷營血。如果不這樣做,藥力就會偏於衛分,無法到達營分,與病情不符合,寒邪無法徹底清除,一定不能獲勝,這是第四難。
服用附子、乾薑、當歸、肉桂湯後,陽氣將要恢復,陰寒稍微消退,就從原來的湯方中加入人參、甘草、大棗,來調和元氣,補充營養,在幕後穩定軍心,使病情好轉。否則,附子、乾薑的猛烈藥性,就像是犯上作亂一樣,後果不堪設想,這是第五難。
服用附子、乾薑、當歸、肉桂、人參、甘草湯二三劑後,陽氣已經恢復,身體溫暖,氣色好轉,手腳不再冰冷,吐瀉漸漸停止,就從原來的湯方中加入黃耆、白朮、五味子、白芍,大量補充陰陽,不能停手。如果怠慢鬆懈,沒有做好善後工作,一定會功虧一簣,這是第六難。
使用大量辛溫平和的補益藥物,來培養陰氣,保護陽氣。即使這個人原本有熱痰,陽氣外散後,也早已從陰而變寒。到了這個階段,無形的陰寒雖然已經消散,但有形的寒痰卻阻塞了孔竅,沒有辦法馬上轉為熱症。附子、乾薑雖然可以不用,但是一切寒涼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如果因為這個人原本有熱痰,就胡亂使用寒涼藥物,那麼陰氣就會再次發作,陽氣就會躁動不安,一定會功虧一簣,這是第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