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十二·書集 (2)
卷十二·書集 (2)
1. 痰飲
此順氣開痰降火之劑。
琥珀丸,治痰症如神。
真琥珀,硃砂〔鎮心安神。〕,人參〔補氣安神。〕,茯神,蓮肉〔各三錢。〕,山藥〔一兩。〕,甘草〔補心益脾。〕,天竺黃〔入心,除熱痰。〕,陳膽星〔入肝,祛風痰。〕,可加牛黃〔清心涼肺,除熱化痰。一錢更妙。〕〔蜜丸重三錢,硃砂為衣,小兒每丸重一錢。〕
此鎮心安神除熱化痰之劑,為幼科之聖藥,凡遇慢驚,所投輒應,兼治小兒一切虛症。
栝蔞橘紅丸,治胃中有痰欲吐。
栝蔞仁,橘紅〔各四兩。〕〔竹瀝、薑汁泛為丸。食後服。〕
此順氣開痰止嘔之劑。
加味栝蔞半夏湯,痰嗽氣逆頻吐,胸膈如有冷物上塞,飲熱湯稍下者,方可用此。
栝蔞霜〔蛤粉拌炒,三錢。〕,半夏〔薑汁炒,一錢五分。一潤一燥。原方只二味,下藥仲淳加入。〕,蘇子〔炒研。〕,橘紅,茯苓〔皆消痰降逆之品。各三錢。〕,白豆蔻〔五分。〕,吳茱萸〔有溫中下氣之能。三、五、七分。湯泡用。〕加竹瀝〔一小杯。〕,薑汁〔開痰止嘔。五匙。〕
此消痰降逆溫中下氣之劑,因熱者大忌之。
二陳湯,〔見中風。〕治濕痰及一切飲症之要藥。
此燥濕、理氣、化痰之劑。虛者加人參、白朮,補氣健脾以運化其痰,名六君子湯。先哲云:脾為生痰之原。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若吐涎沫,不甚稠黏,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也,六君子加益智仁治之。益智辛熱,能攝涎涶,非虛寒勿用。每見勞嗝等症,多有吐白涎沫者,此係熱極所致。凡臨症最宜細審,治始無誤。
仲淳痰飲丸,〔亦可煎服。〕治一切飲症如神。
六君子去甘草〔健脾燥濕,去甘草,嫌其緩中。各四兩。〕加旋覆花〔消痰。三兩。〕獵苓,澤瀉〔行水。各三兩。〕枳實〔一兩。〕厚朴,木香〔降氣散郁。各五錢。〕因酒濕者,加黃連,〔一兩。〕因寒濕者,加茅朮,〔二兩。〕白豆蔻,〔五錢。〕因抑鬱者,加紫蘇。〔四兩,〕〔薑汁稀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淡薑湯下。每服三、四、五錢,日三服。〕
此健脾燥濕,消飲行水,降氣散郁之劑。凡遇飲症,投之輒效。仲景用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四味通陽,化氣滲水,健脾勝濕消飲;用八味腎氣丸,補益真陽,使腎氣不虛,水不上泛為痰;用葶藶大棗湯,以瀉肺氣之閉,使氣行而飲自不聚。載在《金匱》痰飲門。其方非一,所宜參究。
神術丸,治濕痰〔肥人多患之。〕及一切飲症如神。
茅朮〔一斤,黑芝麻一斤。同水研漿拌之,九蒸九曬。〕,〔棗肉為丸。秋月燥令,可用天冬錢許,煎湯送下。〕
此治濕消飲之神劑,並治濕痹及脾濕腫脹極效。
茯苓丸,治痰停中脘,脾氣壅滯,不得下行,上攻兩臂,抽牽作痛,手不能舉。〔脾主四肢故也。〕服者立效。
白話文:
[痰飲]
這些都是能理順氣機、化痰開竅、降火的藥方。
- 琥珀丸,治療痰症效果神奇。
成分包含:真琥珀、硃砂(能鎮靜心神)、人參(補氣安神)、茯神、蓮子肉(各三錢)、山藥(一兩)、甘草(補益心脾)、天竺黃(能入心,清除熱痰)、陳膽星(能入肝,祛除風痰),可加入牛黃(能清心涼肺,清除熱痰,效果更佳,一錢即可)。將這些藥材製成蜜丸,每丸重三錢,外層裹上硃砂。小孩子服用的話,每丸重一錢。
此方為鎮靜心神、清除熱痰的藥劑,是兒科的良藥,凡是遇到小兒慢驚風,服用此藥大多有效,同時也能治療小兒各種虛弱的症狀。
- 栝蔞橘紅丸,治療胃中有痰想吐的症狀。
成分包含:栝蔞仁、橘紅(各四兩)。將這些藥材用竹瀝、薑汁調和製成藥丸,飯後服用。
此方能理順氣機、化痰止嘔。
- 加味栝蔞半夏湯,治療因痰引起的咳嗽、氣逆上衝、頻繁嘔吐,胸膈感覺有冷物堵塞,喝熱湯後稍有緩解的情況。
成分包含:栝蔞霜(用蛤粉拌炒,三錢)、半夏(用薑汁炒,一錢五分,一潤一燥。原方只有兩味藥,後人加入其他藥材)、蘇子(炒過研磨,)、橘紅、茯苓(都是消痰降逆的藥材,各三錢)、白豆蔻(五分)、吳茱萸(具有溫中下氣的作用,三、五、七分,用湯浸泡後使用),加入竹瀝(一小杯)和薑汁(開痰止嘔,五匙)。
此方能消痰降逆、溫中下氣,但體質偏熱的人切忌服用。
- 二陳湯(在治療中風的章節裡有介紹),是治療濕痰和各種因飲邪引起的疾病的重要藥方。
此方能燥濕、理氣、化痰。體質虛弱者可以加入人參、白朮,補氣健脾以幫助運化痰液,這種改良的方劑稱為六君子湯。古代醫家認為,脾是產生痰的根源。因此,治療痰症不調理脾胃是錯誤的。如果吐出稀薄不黏稠的口水,那是因為脾虛無法約束津液。此時應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益智仁來治療。益智仁性味辛熱,能收攝口水,但若非虛寒體質不宜使用。常見勞損或打嗝的症狀,很多患者也會吐出白色的稀薄口水,這是因為熱邪太盛造成的。因此,在臨床診斷時要仔細辨別,才能準確治療。
- 仲淳痰飲丸(也可煎服),治療各種飲邪引起的疾病效果神奇。
成分包含:六君子湯去掉甘草(能健脾燥濕,但去掉甘草是因其藥性較緩慢,各四兩),加入旋覆花(消痰,三兩)、茯苓、澤瀉(能利水,各三兩)、枳實(一兩)、厚朴、木香(能降氣散鬱,各五錢)。如果是由於酒濕引起的,加入黃連(一兩);如果是由於寒濕引起的,加入茅朮(二兩)、白豆蔻(五錢);如果是由於情緒抑鬱引起的,加入紫蘇(四兩)。將這些藥材用稀薑汁米糊製成藥丸,大小如綠豆,用淡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三、四、五錢,每日三次。
此方能健脾燥濕、消除飲邪、利水、降氣散鬱。凡是遇到因飲邪引起的疾病,使用此方大多有效。古代醫家張仲景使用桂枝、茯苓、白朮、甘草四味藥組成的方劑,通過溫通陽氣、化氣利水、健脾勝濕來消除飲邪;使用八味腎氣丸,補益腎陽,使腎氣不虛,防止水液上泛形成痰飲;使用葶藶大棗湯,以疏泄肺氣的閉塞,使氣機暢通,飲邪自然不會積聚。這些都記載在《金匱要略》的痰飲篇。治療痰飲的方法不只一種,應該仔細研究。
- 神術丸,治療濕痰(肥胖的人多患此症)以及各種飲邪引起的疾病效果神奇。
成分包含:茅朮(一斤)、黑芝麻(一斤),將兩者加水研磨成漿,拌勻後蒸煮九次,曬乾九次。用棗肉製成藥丸。在秋季乾燥時服用,可以用天冬一錢煮水送服。
此方是治療濕邪、消除飲邪的良藥,同時對濕痺、脾濕腫脹也有很好的效果。
- 茯苓丸,治療痰停留在中脘部位,脾氣壅塞不暢,無法下行,反而向上攻擾兩臂,導致抽痛、手臂抬不起來。(因為脾主管四肢)。服用後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