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四·樂集 (7)
卷四·樂集 (7)
1. 氣味
〔苦味性堅而沉,故走骨,苦入下脘三焦之道,閉而不通,故變嘔。〕辛走氣,多食令人洞心。〔透心若空也,辛味開竅而散故也。〕甘走肉,多食令人悗心。〔悗、悶也。甘從濕化,致生諸蟲,蟲動則心常悶矣。〕酸走筋,多食令人癃。〔膀胱得酸則縮,故小水不利。〕咸走血,多食令人渴。
〔血得咸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則津竭而渴。〕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苦從火化,火能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辛從金化,金能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從土化,土能制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多食酸,則肉胝胸而唇揭;〔胝厚皮也,酸從木化,木能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唇。
〕多食鹹,則脈凝澀而色變,〔咸從水化,水能制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此五味之所傷也。辛甘發散而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湧,吐也。泄,瀉也。〕鹹味湧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滲泄利小便及通竅。〕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辛主散主潤,甘主緩,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堅,咸主軟,淡主滲泄。〕所以利而行之,〔各因其所利。
〕調其氣使其平也。〔氣可調而平矣。〕
白話文:
苦味性質堅硬而向下沉降,所以能到達骨骼。苦味進入人體下腹部的三焦通道,如果堵塞不通,就會導致嘔吐。辛味能使氣運行,吃太多會讓人覺得心裡空空的(像空了一樣),這是因為辛味能打開毛孔使氣散發出去的緣故。甘味能滋養肌肉,吃太多會讓人覺得心裡悶悶的。這是因為甘味會助長體內濕氣,導致產生寄生蟲,蟲子活動就會讓人覺得心裡悶。酸味能影響筋,吃太多會讓人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膀胱遇到酸味就會收縮,所以小便不利。鹹味能影響血液,吃太多會讓人口渴。這是因為血液遇到鹹味會凝滯,凝滯時胃液會往下注入,導致體內津液耗竭而口渴。
吃太多苦味,皮膚會變得乾燥枯槁,毛髮也會脫落。這是因為苦味屬性為火,火能剋金,所以病變會出現在屬金的肺及其皮膚毛髮。吃太多辛味,筋脈會變得緊繃,指甲也會乾枯。這是因為辛味屬性為金,金能剋木,所以病變會出現在屬木的肝及其筋脈和指甲。吃太多甘味,骨頭會疼痛,頭髮也會脫落。這是因為甘味屬性為土,土能剋水,所以病變會出現在屬水的腎及其骨頭和頭髮。吃太多酸味,肌肉會變得粗糙增厚,嘴角會翹起。這是因為酸味屬性為木,木能剋土,所以病變會出現在屬土的脾及其肌肉和嘴唇。
吃太多鹹味,脈搏會變得凝滯不順暢,臉色也會改變。這是因為鹹味屬性為水,水能剋火,所以病變會出現在屬火的心及其脈搏和臉色。這就是五種味道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辛味和甘味能使氣向外發散,屬陽;酸味和苦味能使氣向上湧吐或向下排泄,屬陰。鹹味能使氣向上湧吐或向下排泄,屬陰;淡味能使體內水液滲透排泄出去,屬陽。這六種味道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使氣緩慢,有的使氣急迫,有的使身體乾燥,有的使身體滋潤,有的使身體柔軟,有的使身體堅硬。辛味主發散和滋潤,甘味主緩慢,酸味主收斂和急迫,苦味主乾燥和堅硬,鹹味主柔軟,淡味主滲透排泄。因此要善用它們的特性,才能使氣運行順暢。
調和氣的運行,使之達到平衡的狀態。氣是可以通過調養而使其達到平和的。
2. 治則
謹守病機,〔謹守者防其變動也,病而曰機者,狀其所因之不齊,而治之不可不圓活也。〕各司其屬。〔屬者有五臟六腑之異,有七情六氣之異,各審其屬,而司其治。〕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言一遇病症,便當審其所屬之有無。〕盛者責之,虛者責之。〔言於各屬有無之間,分別虛實而處治也。
〕先必五勝,〔如木欲實,金當平之之類是也。〕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治。〕補上治上,治以緩,補下治下。治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此正治法。〕微者逆之,〔即正治法。〕甚者從之,〔此反治法。〕客者除之,堅者削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過於安逸,則氣脈凝滯,故須行之。〕結者散之,散者收之,急者緩之,驚者平之,〔安之也。〕燥者濡之,勞者溫之,〔溫養之也。〕損者益之。熱因寒用,〔寒甚格熱,熱不得前,須熱藥冷服,所謂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也。
〕寒因熱用,〔寒藥熱服,所謂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也。〕塞因塞用,〔如補脾得而脹自消。〕通因通用,〔如積滯泄利,必通下之也。〕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非火有餘,乃陰不足也,故宜補陰壯水,則熱自退矣。
〕熱之而寒者,取之陽,〔謂以辛熱治寒,而寒反甚,非寒有餘,乃陽不足也,故宜補水中之火,則寒自消矣。〕所謂求其屬也。〔言求其本,一水一火,皆腎中求之。〕形不足者,〔陽氣衰也。〕溫之以氣,〔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精不足者,〔陰髓虧也。〕補之以味。
〔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宜升散之,吐湧之也,〕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焦,宜盪滌之,疏利之也。或云引者,蜜導膽導之類,竭者承氣抵當之類。〕中滿者瀉之於內,〔中滿非氣虛中滿,如脹滿而有水有積,傷寒而結胸、便閉是也。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漬,浸也,言其汗出如浸,或用藥熏湯蒸之,浴洗之,皆法也。〕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前言有邪者,兼經絡而言,言其深也,此在皮者,言其淺也,故為表症宜汗。〕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慓者,急也,悍者,猛也,怒氣傷肝之症也。按者制伏酸收,如芍藥之類是也〕。
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宜散之,陰實宜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審病之陰陽,施藥之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盛者陰傷,治其陰者,補水之主也;陰盛者陽傷,治其陽者,補水中之火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或血或氣,用治收分,各不可紊也。〕血實宜決之,〔謂決去其血,如決水之義。
白話文:
治療原則:
要謹慎地把握疾病的根本機制,所謂「謹慎把握」是指要防止病情的變化,而稱疾病為「機」是因為疾病的原因和表現都不一樣,所以治療必須靈活應變。要根據疾病所屬的系統來治療,所謂「系統」指的是五臟六腑和七情六氣的區別,要仔細判斷疾病所屬的系統,然後進行針對性治療。要診斷疾病是「有」還是「無」,意思是一遇到疾病,就要辨別它所屬的系統是否異常。要辨別疾病的「盛」和「虛」,意思是要在各種系統的「有」和「無」之間,分辨清楚虛實,然後再進行治療。
首先要考慮到五行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比如木氣過盛,就要用金氣來平衡它。要疏通血氣,使其調和暢通,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有時候需要補益才能使血氣運行,有時需要溫養才能使血氣調和,有時需要清熱才能使血氣通暢,有時需要通利才能使血氣調達,必須隨機應變,不能固守一種方法。要補益上部疾病就用補益的方法治療,要用緩和的藥物;要補益下部疾病就用補益的方法治療,要用藥性峻急的藥物;藥效峻急的藥物藥味要濃,藥效緩和的藥物藥味要淡。寒性的病症要用熱性的藥物治療,熱性的病症要用寒性的藥物治療,這是正治法。輕微的病症要用與病性相反的藥物治療(即正治法)。嚴重的病症要用與病性相同的藥物治療(即反治法)。外來的病邪要去除,堅硬的積塊要削弱,停留在體內的病邪要攻逐,過於安逸導致氣血凝滯的,要使其運行起來。鬱結的要疏散開,渙散的要收斂住,急迫的要緩解,驚恐的要平靜下來。乾燥的要滋潤,勞損的要溫養,虛弱的要補益。熱性病可以用寒性藥物來治療(指寒邪鬱結導致的假熱現象,需要用熱藥冷服),寒性病可以用熱性藥物來治療(指熱邪鬱結導致的假寒現象,需要用寒藥熱服)。阻塞的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比如補脾使脾氣健運,脹滿自消),通暢的要用通利的方法來治療(比如積滯泄瀉,必須用通下的方法)。必須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先治療導致疾病的原因。疾病的開始可能相同,但發展到最後會各有不同,治療方法可以是攻破積聚,可以是消散堅硬的腫塊,可以是使氣血調和,也可以是使疾病徹底痊癒。如果用寒性藥物治療反而發熱,那是因為陰虛,應該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用熱性藥物治療反而發冷,那是因為陽虛,應該用補陽的方法來治療,這就是尋求疾病本質的原因。所謂的尋求疾病本質,實際上是從腎中尋求陰陽的平衡。身體形態虛弱的(指陽氣衰弱),要用補氣的方法來溫養;精血不足的(指陰精虧損),要用滋味的藥物來補益。病位在上的,要用升散的方法使之向上發散(比如用催吐的方法);病位在下的,要用疏泄的方法使之向下排出(比如用導瀉的方法,或者用承氣湯等峻下的藥物)。腹部脹滿的,要用攻下的方法使之向內排出(這裡指的是實證的脹滿,比如有積水或積滯,或是傷寒引起的結胸、便秘等)。身體有邪氣的,要用藥物浸漬身體使之發汗(比如用藥物熏蒸或洗浴)。病邪在皮膚表面的,要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急躁、暴怒導致的肝氣不舒的病症,要用制約和收斂的方法來治療(比如用白芍等酸收的藥物)。實證的病症要用發散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陽實要用發散的方法,陰實要用瀉下的方法)。要仔細辨別疾病的陰陽屬性,以便選擇合適的藥物。陽病要從陰的角度來治療(陽盛則陰傷,治療應該滋陰養水),陰病要從陽的角度來治療(陰盛則陽傷,治療應該補陽扶火)。要確定血和氣的運行情況,使其各歸其位,不能紊亂。血實的要用決開疏通的方法使之運行(類似決堤疏通積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