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四·樂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樂集 (8)

1. 治則

〕氣虛宜掣引之。〔掣,挽也,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也。如上氣虛者,升而柔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陰陽俱不足,〔脈細小也。〕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故補虛羸者,非用甘不可,土為萬物之母也。〕不可以飲以至劑。

〔剛毒之劑也。並不可針灸。〕形苦志苦,〔必多憂思,憂則傷肺,思則傷脾。〕病生於咽嗌,〔脾肺脈俱循咽溢,氣傷而虛,則不可行而滯,試觀悲憂過度,則喉嚨哽咽,飲食難進,思慮過度,則上焦痞膈,咽中核梗塞,即其徵也。〕治之以甘藥。〔因損其臟,故甘藥調補之。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因數驚恐,則氣血散亂,而經絡不通,故病不仁,即麻木也。〕治之以按摩醪藥。〔醪藥,藥酒也,按摩以導氣行血,醪藥以養正除邪。〕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大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木鬱達之,〔達,暢達也,木喜調暢,但使氣得通行,便謂之達。

〕火鬱發之,〔發,發越也,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如開其窗,揭其被,皆謂之發。〕土鬱奪之,〔奪、直取之也,滯在上者吐之,滯在中者伐之,滯在下者瀉之,皆謂之奪。〕金鬱泄之,〔泄,疏利也。或解其表,或破其氣,或通其便,皆謂之泄。〕水鬱折之。〔折,調治也。

如養氣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實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自強可以帥水,治在腎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謂之折。〕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曰:無積者求其臟虛則補之,〔有積在中,則堅實不散矣,今則無積,可知病在中者,臟之虛也,故當取其何臟之虛以補之。〕藥以祛之,〔去其病也。

〕食以隨之,〔養其氣也。〕行水漬之,〔浸洗以通其經也。〕和其中外,可使畢已。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病重者宜大劑,病輕者宜小劑,無毒者宜多用,有毒者宜少用〕。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藥不及則病不痊,藥太過則正乃傷,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便當知止,毒輕則可任,無毒則可久任也。〕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勿使過之,傷其正也。〔病雖去而有未盡去者,當以飲食養正,而餘邪自盡,若藥餌太過,則傷正氣。

〕不盡,行復如法。〔食養而猶不盡者,直用藥如前法以治之〕。必先歲氣,〔如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則無犯熱之類也。〕無伐天和,〔用藥當順天時。〕無盛盛,〔邪盛復助之也。〕無虛虛,〔正虛復攻之也,〕而遣人夭殃;勿致邪,〔盛其盛,是致邪也,〕勿失正,〔虛其虛,是失正也。〕絕人長命。

白話文:

治療原則

氣虛的狀況應該用牽引的方式來治療。所謂「牽引」,就是挽回氣的流失,引導它恢復正常。例如,上焦氣虛就用上升且柔和的方法;中焦氣虛就用溫補的方法;下焦氣虛就用納入歸元的方法。

陰陽兩者都虛弱的狀況(脈象細小),如果補陽,陰氣會更加耗竭;如果瀉陰,陽氣又會脫失。這種情況,可以用甘味的藥來補養(補虛弱的人,非用甘味藥不可,因為土是萬物的根基)。但不可以使用過於猛烈的藥劑。

太過剛猛的藥劑不適合。也不適合用針灸。如果一個人常常感到身心疲憊,那一定是思慮過多,憂愁傷肺,思慮傷脾。而病症如果發生在咽喉部位,那也是因為脾肺的經脈都經過咽喉。氣受損而虛弱,就會運行不暢。想想看,過度悲傷憂愁會使人喉嚨哽咽,難以進食;過度思慮則會導致上焦堵塞,咽喉有梗塞感,這些都是徵兆。這種情況,應該用甘味的藥來調養,因為它是損及臟腑所導致,所以用甘味藥來調補。

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驚恐,導致經絡不通,身體出現麻木的症狀。那是因為驚則氣亂,恐則氣下。經常受到驚嚇恐懼,就會導致氣血散亂,經絡不通,所以身體麻木。這種情況,應該用按摩和藥酒來治療。按摩可以疏導氣血,藥酒可以扶正祛邪。

如果想要健旺脾氣,使氣機運行順暢,就不要吃飽飯後久坐,不要吃太酸的食物,不要吃任何生冷的食物,飲食應該以甘淡為主。如果肝氣鬱結,要疏通它,讓氣機暢通。如果心火鬱結,要發散它,用升散的方法來解除。如果脾土鬱結,要奪取它,例如,停滯在上,就用吐法;停滯在中,就用攻伐之法;停滯在下,就用瀉法。如果肺金鬱結,要疏利它,用解表、破氣或通便的方法。如果腎水鬱結,要調治它。例如,養氣可以化水(肺主氣),實土可以制水(脾主土),強健腎氣可以主管水液的運行(腎主水),分利小便可以泄水(膀胱主水)。以上這些都是調治水液的方法。

如果疾病在身體內部,病症既不實在也不堅硬,時聚時散,應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沒有積聚的狀況,就表示是臟腑虛弱,應當補虛。如果體內有積聚,那麼病症就會堅硬不散。現在既然沒有積聚,就說明疾病在內部是臟腑的虛損,應該找出是哪個臟腑虛弱而補養。用藥物來去除病邪,用食物來滋養正氣,用水洗浴來疏通經絡。調和內外,就可以使疾病完全痊癒。

疾病有新舊之分,藥方有大小之別,藥物有毒無毒。所以應該根據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案。病情嚴重的要用大劑量的藥,病情輕微的用小劑量的藥;藥性無毒的可以多用,藥性有毒的則要少用。

大毒性的藥物,治療疾病只能去除十分之六的病邪;一般毒性的藥物,只能去除十分之七的病邪;小毒性的藥物,只能去除十分之八的病邪;無毒性的藥物,才能去除十分之九的病邪。藥效不夠,疾病就不能痊癒,藥效太過,正氣就會受傷。所以,用大毒性的藥物治病,病邪去除十分之六,就應該停止用藥。毒性小的藥物可以用得久一點,無毒的藥物則可以長期使用。食物(五穀、肉類、水果、蔬菜)用來滋養身體,不可過量,以免傷害正氣。

如果疾病沒有完全痊癒,就要按照之前的方法繼續治療。一定要先考慮到當年的氣候,例如,如果少陰司天,熱邪當令,就不要再用溫熱的藥物。不要違背自然和諧的規律。不要在邪氣旺盛的時候再去助長它,不要在正氣虛弱的時候再去攻伐它,不然就會使人夭折。不要使邪氣積聚,不要損失正氣,這樣才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