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十五·數集 (3)
卷十五·數集 (3)
1. 交腸
仲淳云:交腸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或大怒,或因使醉飽,遂致臟氣乖亂,不循常道,法宜宣吐,以開提其氣,闌門清利,得司泌別之職則愈矣。
治交腸應用諸藥,大法宜升清降濁,兼補氣淡滲,忌破氣燥熱。
治交腸方
升麻,柴胡〔升清。〕橘紅,降香〔降濁。〕蘇子,人參,白芍〔補氣。〕茯苓,豬苓,澤瀉,木通,車前,滑石〔淡滲。〕
白話文:
仲淳說:交腸這種病,是指大小便排泄的通道錯亂,導致大小便從不正常的地方排出。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大怒,或是因為吃太飽又喝醉,導致體內臟腑的氣機紊亂,不按正常的途徑運行。治療方法應該用催吐,以幫助提升體內的氣,使排泄的關口通暢,讓身體恢復正常的分泌和排泄功能,這樣就能痊癒。
治療交腸所使用的藥物,總體原則應該是提升清氣,降低濁氣,同時兼顧補氣和利水滲濕,要避免使用破氣和燥熱的藥物。
治療交腸的藥方
升麻、柴胡(用來提升清氣)。橘紅、降香(用來降低濁氣)。紫蘇子、人參、白芍(用來補氣)。茯苓、豬苓、澤瀉、木通、車前子、滑石(用來利水滲濕)。
2. 關格
仲淳曰:不得大小便為關,是熱在丹田也;吐逆水漿不得下為格,是寒反在胸中也。陰陽易位,故上下俱病。宜先投辛香通竅、〔丁香、白蔻、龍腦香、蘇合香。〕下降〔蘇子、橘紅、沉香。〕之藥,以治其上,次用苦寒〔知母、黃柏。〕下泄之藥〔車前、木通、滑石、大黃。
〕以通二便。此係急症,不宜緩治,縱有裡虛,後當議補。愚按:論關格之脈,盛於平人四倍以上,為真陰敗竭,必死之症。仲淳宗丹溪立言,而景岳甚闢其非,謂豈有脈盛四倍以上而屬寒之理。又按仲景曰: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沈氏注言:溺閉因丹田有熱,吐逆因火炎上升。
愚甚韙之。亦擬數品處治,大意以甘寒清熱下降為主,臨症合宜則用治。關洛方。
治關格方
竹茹〔二、三錢。〕枇杷葉〔下氣,止嘔、數大片。〕麥冬〔五錢至二兩。〕梨汁〔清胃止嘔。〕蘆根汁、甘蔗漿。〔各一杯,〕茅根〔三、四兩搗。〕綠豆〔一合。〕茯苓〔皆止嘔逆,又利小便。二、三錢。〕煎濃湯,同諸汁和勻,頻頻飲之,外用大田螺〔二、三枚搗爛,入鹽少許,敷臍下,取汁數匙入藥中,尤效。〕
白話文:
關格
仲淳說:大小便排不出來叫做「關」,這是因為熱邪在下腹部(丹田);喝水或吃東西後就吐出來,無法下嚥叫做「格」,這是因為寒邪反而跑到胸部。這是陰陽錯亂的現象,所以上下都生病了。應該先使用辛香開竅的藥物(如丁香、白蔻、龍腦香、蘇合香),以及能使氣往下走的藥物(如蘇子、橘紅、沉香)來治療上面的問題;接著使用苦寒的藥物(如知母、黃柏)和能使大小便排出的藥物(如車前子、木通、滑石、大黃),來疏通大小便。這是急症,不應該拖延治療,即使有體內虛弱的情況,也應該在之後再考慮進補。
我認為:關於關格的脈象,比一般人強盛四倍以上,這是真正的陰液耗竭的表現,是必死的疾病。仲淳的觀點是承襲朱丹溪的說法,但是張景岳非常反對這種說法,認為哪有脈象強盛四倍以上反而是寒證的道理。另外,根據張仲景的說法:「關」是指小便排不出來,「格」是指嘔吐。沈氏注解說:小便不通是因為下腹部有熱,嘔吐是因為火氣往上衝。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也想提出幾個藥方來治療,主要以甘寒清熱、使氣往下走為原則,在臨床上根據病情適當使用。
關洛方
用竹茹(二到三錢)、枇杷葉(降氣、止嘔,用大片的數片)、麥冬(五錢到二兩)、梨汁(清胃止嘔)、蘆根汁、甘蔗漿(各一杯)、茅根(三到四兩搗碎)、綠豆(一合)、茯苓(都能止嘔,也能利小便,二到三錢),煎煮成濃湯,將所有汁液混合均勻,頻繁地飲用。外用大田螺(二到三個搗爛,加入少許鹽),敷在肚臍下方,取出的汁液幾匙加入藥湯中,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