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十三·書集 (1)
卷十三·書集 (1)
1. 厥
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僕脫絕,是名為厥。經曰: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謂卒然厥逆而不知人也。又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血氣並走於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根本離絕則暴死。若氣極而返,則陰必漸回而可復甦,故此症最為急候。
後人但以手足冷為厥,其說本於仲景。《傷寒論》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然豈可謂厥症止如此耶?雖《內經》厥論亦以手足為言,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其論寒厥之因,則謂其人自恃質壯,於秋冬陰盛之時,縱欲以奪腎中之精氣,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又云: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其論熱厥之因,則謂其人醉飽入房,脾腎之陰俱傷,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景岳謂此《內經》辨厥之將發,以手足寒者,是為寒厥,以手足熱者,是為熱厥,註解甚明。寒熱二厥,皆由酒色致傷真元。故寒厥當益火之源,熱厥當壯水之主,與傷寒厥症治法不同。
他如怒氣傷肝,則為氣厥,惡血衝心,則為血厥;熱痰逆悶,則為痰厥;飲食過傷,則為食厥:卒中惡邪,則為屍厥;此皆暴眩僕絕之厥,當有之病,學者詳其症以施治,則寒熱攻補,不致有誤。厥症之名甚多,不能悉數。《內經》厥逆諸篇,有志深造者,所當究心焉。
獨參湯,治暴眩僕絕,喉無痰聲,身無邪熱,陰虛陽暴脫之症。
人參〔一兩至三兩。〕一加熟地〔責之陰虛,孤陽無附而欲脫。〕一加竹瀝〔責之虛而有痰。〕一加童便〔責之虛而有火。〕一加附子〔責之虛而無火。〕
此治諸虛氣弱危急之神方。景岳言厥逆者,直因精氣之內奪。丹溪言厥症多屬氣血虛,氣虛脈細,血虛脈大如蔥管,並宜補劑。虞天民云:其人必本體原虛,或老年人,或大病後得之則可,若實人得此,當急治其標可也。虛實寒熱之間,最當明辨。
五磨飲,〔見胃脘痛。〕治暴怒傷肝,牙關緊急,手足厥冷,面青身冷,〔氣為人身之陽,一有鬱則陽氣不能四布,故肢冷身寒。〕六脈沉伏,〔經曰:無故而喑,脈不至者,雖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愈。〕名曰氣厥。
此治氣厥之方也。經曰:大怒則形盛氣絕,而血鬱於上,使人薄厥。大怒則氣血皆逆,甚至形氣俱絕,血逆妄行,鬱積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宜本方加降香、三七、鬱金、羚羊角之屬。
犀角地黃湯,〔見傷寒。〕治惡血衝心,令人昏暈,四肢厥冷,名曰血厥。
原方宜加降香〔降氣最效,行瘀如神。〕三七,童便〔行瘀不峻,止血不凝。〕羚羊角〔祛惡血、下逆氣。〕甚者加花蕊石〔能使瘀血化為黃水。煅研調服。一、三、五錢。〕
白話文:
所謂的「厥」,意思就是「逆」,也就是氣機逆亂。氣機一旦逆亂,就會導致人突然頭暈、昏倒、甚至意識喪失,這就稱為「厥」。《黃帝內經》說:「突然發生的厥症,會讓人失去知覺、無法與人交談」,意思是說,患者會突然昏倒,失去對周遭人事物的感知。另外,《內經》還說:「氣和血一起向上衝,就會形成嚴重的厥症,這種厥症會導致猝死;如果逆行的氣能夠恢復正常,人就能活過來,如果氣沒有恢復正常,人就會死亡」。氣血一起向上衝,會導致上半身氣血過盛,下半身氣血虛弱,下半身氣血虛弱就會導致陰氣脫離,陰氣脫離就會導致生命根本斷絕,從而猝死。但如果氣機逆亂到極點後又恢復正常,陰氣就會慢慢恢復,人也就能夠甦醒,所以這種病症需要非常緊急地處理。
後世的人常常以手腳冰冷來判斷是否為「厥」,這種說法源自張仲景。《傷寒論》說:「凡是厥症,都是因為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而導致氣機逆亂。所謂的厥,就是指手腳冰冷。」然而,難道所有的厥症都只是手腳冰冷嗎?雖然《內經》在討論厥症時,也提到了手腳,例如說:「陽氣衰弱在下,就會形成寒厥」。它認為導致寒厥的原因是,有些人仗著自己體質強壯,在秋冬陰氣旺盛的時候,放縱慾望,耗損腎中的精氣,導致陽氣衰弱,無法溫養經絡,陽氣一天天衰減,陰氣獨自存在,所以手腳會變得冰冷。另外,《內經》還說:「陰氣衰弱在下,就會形成熱厥」。
它認為導致熱厥的原因是,有些人喝醉吃飽後又行房事,導致脾腎的陰氣都受損,體內熱盛,因此熱會遍及全身,體內發熱且小便赤黃,腎氣一天天衰弱,陽氣獨自旺盛,所以手腳會變得發熱。張景岳認為,《內經》談論厥症的發病先兆時,以手腳冰冷作為寒厥的判斷依據,以手腳發熱作為熱厥的判斷依據,這個解釋非常明確。寒厥和熱厥,都是因為飲酒和色慾過度而傷害了真元之氣。所以治療寒厥應該要補益火的根源,治療熱厥應該要壯大水的根源,這與治療傷寒導致的厥症的方法不同。
其他像是因為發怒而傷肝,就會形成氣厥;惡血衝擊心臟,就會形成血厥;熱痰上逆阻塞氣機,就會形成痰厥;飲食過量傷脾胃,就會形成食厥;突然感染邪氣,就會形成屍厥。這些都是突然昏倒、意識喪失的厥症,是可能會發生的疾病。學習的人應該詳細了解這些病症的表現,然後根據寒熱虛實來施治,這樣才不會犯錯。厥症的種類很多,無法一一列舉。《內經》中關於厥逆的篇章,有志於深入研究的人應該仔細鑽研。
「獨參湯」可以用來治療突然昏倒、意識喪失,喉嚨沒有痰聲,身體沒有邪熱,屬於陰虛陽氣暴脫的病症。
藥方組成:人參(一兩到三兩)。可以加入熟地(用於治療陰虛,陽氣孤立無所依附而欲脫的情況);加入竹瀝(用於治療虛弱且有痰的情況);加入童便(用於治療虛弱且有火的情況);加入附子(用於治療虛弱且沒有火的情況)。
這個藥方是治療各種虛弱、氣弱、危急的神奇藥方。張景岳認為,厥逆直接的原因是精氣內耗;朱丹溪認為,厥症多半屬於氣血虛弱,氣虛脈象細小,血虛脈象則大而空虛,這些情況都適合用補益的藥方來治療。虞天民認為,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本身體質就虛弱的人、老年人,或大病初癒的人身上,如果體質強壯的人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先緊急處理其發病時的表現。虛實寒熱之間,最需要仔細辨別清楚。
「五磨飲」(詳見胃脘痛篇)可以用來治療因為暴怒傷肝,導致牙關緊閉、手腳冰冷、面色青紫、身體冰冷(氣是人體的陽氣,一旦鬱結,陽氣就無法正常散佈全身,所以會手腳冰冷、身體寒冷),六脈沉伏(《內經》說:「無緣無故聲音嘶啞,脈象微弱甚至摸不到,這種情況即使不治療也會自己好起來。」指的就是氣機暴亂,氣機恢復就會痊癒)的情況,這種情況稱為「氣厥」。
這個藥方是治療氣厥的藥方。《內經》說:「大怒會導致形體強盛但氣機耗竭,血液鬱積在上半身,使人昏厥。」大怒會導致氣血都逆亂,甚至形體和氣機都衰竭,血液逆亂妄行,鬱積在身體的上半部,相互擠壓稱作「薄」,氣機逆亂稱作「厥」,氣血都混亂,所以稱為「薄厥」。可以使用這個藥方,再加入降香、三七、鬱金、羚羊角等藥材。
「犀角地黃湯」(詳見傷寒篇)可以用來治療惡血衝擊心臟,導致人昏迷、四肢厥冷,這種情況稱為「血厥」。
原方可以加入降香(降氣效果最好,行血瘀如神);三七、童便(行血瘀但不峻猛,止血不凝滯);羚羊角(祛除惡血、使逆亂的氣機下降)。嚴重的情況可以加入花蕊石(能夠使瘀血化為黃水,研磨成粉後以水調服,每次服用一到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