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十四·數集 (1)
卷十四·數集 (1)
1. 頭痛
頭為天象,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此。故外感六淫之邪,與臟腑上逆之氣,或蔽復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咸能作痛。昔人云:頭者身之元首,一有痛楚,無論標本,宜先治焉。但致痛之因不一,宜各推類求之。
如因外感六淫之邪而頭痛者,當辯明何邪、何經,而從本門以施治;有陰虛頭痛者,必挾腎虛內熱之症,六味湯加減,有血虛頭痛者,痛在日晚,四物湯加減,有氣虛頭痛者,痛在清晨,補中益氣加減;有挾邪熱頭痛者,宜辛寒解散;有挾痰頭痛者,宜豁痰降氣;飲食自倍,胃氣不行壅逆頭痛者,宜消食下氣,怒氣傷肝,肝氣暴逆上衝頭痛者,宜平肝降氣;眉稜骨痛,多屬陰虛血虧,治宜補血益陰,然亦有挾外邪者,亦當審察。
白話文:
頭痛的醫理與治療
頭部如同天象, 六腑的清陽之氣與五臟的精華之血,都會匯聚於此。所以,外感六淫之邪,或是臟腑上逆之氣,都會影響頭部的清明,或阻塞頭部的經絡,導致頭痛。
古人說: 頭部是人體的元首,一旦出現疼痛,不論是表症或本症,都應該優先治療。然而,導致頭痛的原因很多,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分析。
例如,
- 因外感六淫之邪而頭痛者, 需要辨別是哪一種邪氣侵犯了哪一條經絡,再根據其歸屬的經絡進行治療。
- 陰虛頭痛者, 往往伴隨腎虛內熱的症狀,可以用六味湯加減治療。
- 血虛頭痛者, 疼痛多發生在日暮時分,可以用四物湯加減治療。
- 氣虛頭痛者, 疼痛多發生在清晨,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 挾邪熱頭痛者, 可以用辛寒的解散方治療。
- 挾痰頭痛者, 可以用豁痰降氣方治療。
- 飲食過度,胃氣壅逆頭痛者, 可以用消食下氣方治療。
- 怒氣傷肝,肝氣上衝頭痛者, 可以用平肝降氣方治療。
- 眉稜骨疼痛, 多屬於陰虛血虧,可以用補血益陰方治療。但也有可能是外邪入侵,需要仔細辨別。
總之, 頭痛的原因繁多,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須知淺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遠者,即為頭風,作止不常,愈後復發,昔人分偏左痛者為血虛,偏右痛為氣熱。仲淳則俱責之血虛肝家有熱:以養血清熱為主。若治之不急,必致損目。經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矣。察內外之因,分虛實之症,胸中洞然,則手到病除矣。
疏邪利金湯,〔見傷寒。〕羌防香蘇散
葛根湯小柴胡湯
柴胡丹皮湯柴胡骨皮湯
白話文:
頭痛分為淺而暴的,稱為頭痛,深而遠的,則稱為頭風,發作時斷時續,治癒後又會復發。古人認為偏左痛是血虛,偏右痛是氣熱。仲淳則認為都是血虛肝熱所致,應以養血清熱為主。若不及时治疗,必會損傷眼睛。經書記載,東風生於春天,病在肝臟。眼睛是肝臟的竅竅,肝風動則邪氣就會侵害眼睛。要察明內外原因,分清虛實證狀,心中明瞭,就能手到病除。
可以参考疏邪利金湯、羌防香蘇散、葛根湯、小柴胡湯、柴胡丹皮湯、柴胡骨皮湯等方劑治疗。
竹葉石膏湯,〔俱見傷寒。〕羌活勝濕湯
活人敗毒散,〔俱見濕。〕
此九方,外感六淫之邪而頭痛者,須審察明系何邪、犯何經,而分別治之。
清上散,〔自制。〕治風熱、火熱頭痛,亦治偏頭風痛,有實火者。
石膏〔辛能散邪,寒能清熱。〕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甘菊〔養血清熱。〕忍冬,黑豆〔祛風除熱。〕枯黃芩〔酒炒。〕陳松蘿〔降火清上。〕可用土茯苓〔祛風、祛濁、分清。二、三、四兩。〕煎湯煎藥。熱極目昏便燥者,可加大黃。〔酒蒸。〕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和「羌活勝濕湯」是針對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敗毒散」則是專治濕邪引起的頭痛。這九種方劑,要根據頭痛的具體原因和病灶,分別用藥治療。
「清上散」是針對風熱、火熱引起的頭痛,以及偏頭痛和實火引起的頭痛。其中石膏能散邪清熱,薄荷發散清利,甘菊養血清熱,忍冬和黑豆祛風除熱,黃芩酒炒能降火,松蘿降火清上。也可以用土茯苓祛風、祛濁、分清。如果頭痛嚴重,伴隨眼花、口乾等症狀,可以加入酒蒸大黃。
此散邪清熱降火之劑,功勝清寧膏。
二陳湯,〔見中風。〕治肥人濕痰滿中,氣壅逆上,頭痛眩暈。
宜加天麻〔痰厥頭痛,非半夏不療;風虛眩暈,非天麻不除。〕枳殼,木香,砂仁〔利氣。以氣滯則不能運痰。〕黃芩〔瀉火。以氣積則有餘為火。〕
此方果系肥人內有濕痰,以致頭痛眩暈者,用之自效。若陰虛內熱有痰者,此方不可與也。
白話文:
这个药方能散邪清热降火,效果比清宁膏还要好。二陈汤主要用于治疗肥胖的人,因为体内有湿痰,导致气机壅塞,上逆而出现头痛眩晕。可以加一些天麻、枳壳、木香、砂仁来帮助利气,因为气滞就会影响痰的运行。再加黄芩来泻火,因为气积会导致火气旺盛。如果真的是肥胖导致体内有湿痰而引起头痛眩晕,用这个药方就非常有效。但如果是阴虚内热,同时又有痰,就不适合用这个药方了。
保和丸〔見泄瀉。〕治飲食自倍,胃氣不行,壅逆頭痛,主此加減。
宜加香附,紫蘇,淡豉。〔理氣消食,倘兼感風寒,又能散邪。〕因傷酒,加葛根、甘菊、松蘿。〔以解酒毒。〕
此方總以消食為主,絕不用風藥者,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沉香降氣散,〔見喘。〕治怒氣傷肝,肝氣暴逆上衝頭痛,主此加減。
宜加甘菊,鉤藤,羚羊角〔平肝除熱。羚角則兼下逆氣。〕綠豆〔下氣壓熱。〕松蘿〔下氣降火。〕
白話文:
保和丸
保和丸 [見泄瀉。] 此方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胃氣不暢、導致食積不化、頭脹疼痛的症狀。
宜加 香附、紫蘇、淡豉。 [理氣消食,倘兼感風寒,又能散邪。] 若患者同時伴有氣滯食積、風寒感冒的症狀,可加香附理氣消食、紫蘇和淡豉散寒解表,以達到更佳的療效。
因傷酒,加 葛根、甘菊、松蘿。 [以解酒毒。] 若患者因飲酒過度導致食積不化,可加葛根解酒毒、甘菊清熱解毒、松蘿降火,以緩解酒毒之害。
此方總以消食為主,絕不用風藥者,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保和丸的治療原則是以消食為主,絕不使用治療風寒感冒的藥物,這是因為治病要從根本入手,而非治標。
沉香降氣散
沉香降氣散 [見喘。] 此方用於治療因怒氣傷肝,導致肝氣上逆,頭脹疼痛的症狀。
宜加 甘菊、鉤藤、羚羊角 [平肝除熱。羚角則兼下逆氣。] 若患者伴有肝火上炎、氣逆上衝的症狀,可加甘菊清熱平肝、鉤藤平肝熄風、羚羊角清熱解毒,並能平肝降逆。
綠豆 [下氣壓熱。] 若患者有氣逆上衝、心煩口渴的症狀,可加綠豆清熱解毒、降氣消暑。
松蘿 [下氣降火。] 若患者伴有肝火旺盛的症狀,可加松蘿清熱降火,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此方總以降氣為主,蓋大怒則氣血俱逆,切忌辛散升提之品。
六味地黃湯,〔見虛勞。〕治陰虛火逆衝上頭痛。〔必有腎虛諸症。〕
宜加甘菊,銀花,二冬〔補陰益血清熱。〕牛膝,枸杞〔補腎益精填髓。〕白芍或五味,或烏梅,〔斂攝虛火下降。〕
此方腎水虛衰,火無所制,上炎頭痛者,用以壯水滋陰清熱,斂攝虛火下降,則痛自止。若用辛散風藥,是反耗腎中之水,助炎上之火矣。凡平素陰虛人患此者,當察果無外邪症候,酸收之品,不必致疑。
白話文:
這個方子以降氣為主,因為大怒會導致氣血逆流,所以要避免辛散升提的藥物。
六味地黃湯,用於治療陰虛火逆衝上引起的头痛。患者必定有腎虛的症状。
可以加入菊花、銀花、二冬,補陰益血清熱;牛膝、枸杞,補腎益精填髓;白芍或五味子或烏梅,斂攝虛火下降。
這個方子適用於腎水虚衰,火无制约,上炎引起头痛的患者。方子可以壯水滋陰清熱,敛摄虛火下降,从而使头痛止住。如果使用辛散風藥,反而會耗損腎中之水,助長上炎之火。凡是平素陰虛的人患有这种头痛,应该仔细观察是否伴随外邪症状,酸收的藥物不必怀疑。
四物湯,治血虛火炎頭痛,〔如便血崩淋,產後多有患此者。〕自眉尖後近髮際上攻而痛,痛在日晚。〔血為陰,陰虛故交陰分而痛作,所謂內傷頭痛,時作時止者是。〕亦治偏頭風痛。
地黃〔生者涼血,熟者補血。〕白芍〔斂血涼血。〕當歸〔活血和血。〕川芎〔血中氣藥,辛散上升,故多功於頭目,〕加葳蕤〔滋陰益精。〕枸杞〔益肝養榮。〕宜參六味加用諸藥。
此補血之劑,果屬血虛無外邪者,用之自效。若兼挾外邪者,宜去斂攝之品,加荊、防、天麻之屬。
補中益氣湯,〔見泄瀉。〕治氣虛頭痛,痛在清晨。〔氣為陽,陽虛故交陽分而痛作。〕
白話文:
四物湯
四物湯用於治療血虛火炎引起的頭痛,例如便血、崩漏、淋症,產後婦女常患此症。頭痛症狀表現為眉尖後近髮際處疼痛,且疼痛加重於日暮時分。由於血屬陰,陰虛則陽氣上炎,故而疼痛,這就是內傷頭痛,時作時止的症狀。四物湯也能治療偏頭痛。
方中:
- 生地黃:生者涼血,熟者補血。
- 白芍:斂血涼血。
- 當歸:活血和血。
- 川芎:血中氣藥,性辛散,能上行,故多用於治療頭目疾病。
另外,加入葳蕤滋陰益精,枸杞益肝養榮,可以加強療效。如患者氣虛,則可根據情況在四物湯基礎上加用六味地黃丸。
此方為補血方,若患者確系血虛無外邪者,服用自能見效。若伴有外邪,則應去除斂攝之品,加入荊芥、防風、天麻等藥物。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頭痛,頭痛症狀表現為清晨時分疼痛。由於氣屬陽,陽虛則陰氣上炎,故而疼痛。
宜加葳蕤〔補中益氣。〕甘菊、川芎。
此責脾胃陽虛衰弱,不能上升,故用升清陽,益中氣,則痛自止。然世人之患氣虛者甚少。必其人面色黃白無神,四肢倦怠,嗜臥食少,體羸溏泄,並無陰虛內熱症候者,方為對症。若誤施陰虛火炎頭痛,為害不淺。此方嘉言論之甚陰,用者審之。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一云火炎水滅,一云真陽敗竭,陰邪真中腦海。總之為火為寒,皆主死也。〕
白話文:
適合加入葳蕤來補中益氣,搭配甘菊和川芎。這適用於脾胃陽虛衰弱,無法上升,因此用來升清陽氣,益中氣,疼痛自然會止住。然而,世上氣虛的人很少,必須是面色黃白無神,四肢倦怠,嗜睡食慾不振,體質虛弱,經常腹瀉,且沒有陰虛內熱症狀的人,才是對症下藥。如果錯誤地使用針對陰虛火炎頭痛的藥物,後果不堪設想。這個方子論述得很陰險,使用時必須審慎思考。
真正的頭痛,頭痛劇烈,整個腦部都疼痛,手腳冰冷到關節,是無法治癒的。有一種說法是火炎水滅,另一種說法是真陽耗竭,陰邪侵入腦海。總之,無論是火症還是寒症,都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