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十·御集 (1)
卷十·御集 (1)
1. 吞酸嘈雜
吞酸因胃中濕熱,郁遏肝火所致。蓋濕鬱則熱,熱鬱則酸;以酸為肝木之味,故責之肝火,宜逍遙散加減,合左金丸治之。其有因傷食吞酸,因痰飲吐酸者,以消食消痰為主,亦合左金丸治之。若老弱人,久患吞酸,則津液耗散,漸成嗝症。又有老人胃氣虛弱,口吐酸水不止者,宜補胃氣為主。
嘈雜、俗謂心嘈,火症也,而痰次之。終歲嘈雜者,必夭天年,蓋熯萬物者,莫甚乎火也。若老人嘈雜不止,亦為嗝症之漸。仲淳以吞酸嘈雜,俱責之胃火所致。治宜清熱降火,略兼消導為主。
左全丸,〔見脅痛。〕
或合逍遙散加減。如老人胃氣虛弱,口吐酸水不止者,本方合異功散。如因傷食吞酸,合保和湯。如因痰飲吐酸,合二陳,加蒼朮、澤瀉。
此治吞酸之神方也。凡治酸必少加吳茱萸,以為反佐者,因其性而拆之也。
清胃湯,〔自制。〕
石斛,麥冬,蘆根汁〔清胃。〕黃連〔吳茱拌炒。〕連翹〔降火。〕山楂,麥冬,橘紅〔消導。〕加竹葉,熱多加石膏、青黛之屬。口臭口淡〔皆屬胃熱。〕亦用本方去楂、芽、橘紅。
此清胃熱而兼消導之劑,宗仲淳法以治吞酸嘈雜也。劉氏謂嘈雜宜分有餘不足而治之。脾胃虛火嘈雜,得食則止者,宜資生丸。如氣有餘,久郁化火,火鬱生痰,痰因火動而嘈雜者,二陳湯加黃連、山梔。肥人多濕痰者,方施之恰當。
白話文:
吞酸嘈雜
吞酸是因為胃裡有濕熱,使得肝火受到壓抑所導致。因為濕氣鬱積就會產生熱,熱鬱積就會產生酸味;酸味被認為是肝木的味道,所以會歸咎於肝火。治療上應該用逍遙散加以調整,並搭配左金丸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吃太多食物而導致的吞酸,或是因為痰飲而吐酸,則應該以消除食物積滯和化痰為主,也同樣可以搭配左金丸來治療。如果是年老體弱的人,長期患有吞酸,則體內的津液會耗損散失,慢慢會變成嗝逆的症狀。另外,有些老年人胃氣虛弱,會一直吐酸水,這種情況應該以補益胃氣為主。
嘈雜,俗稱心嘈,是屬於火熱的症狀,其次是痰。如果整年都感到嘈雜不適,通常會減損壽命,因為能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如果老年人嘈雜不止,也是逐漸轉變成嗝逆的徵兆。朱丹溪認為吞酸和嘈雜都是因為胃火所導致,治療應該以清熱降火為主,稍微兼顧消食導滯。
左金丸(相關說明在脅痛篇)
可以搭配逍遙散來調整使用。如果是老年人胃氣虛弱,一直吐酸水,可以使用左金丸搭配異功散。如果是因為吃太多食物而導致的吞酸,則使用左金丸搭配保和湯。如果是因為痰飲而吐酸,則使用左金丸搭配二陳湯,再加入蒼朮、澤瀉。
這是治療吞酸的良方。凡是治療酸症,都會稍微加入吳茱萸,作為反佐藥,這是因為吳茱萸的特性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清胃湯(自製的方劑)
包含石斛、麥冬、蘆根汁(用來清胃熱),黃連(用吳茱萸拌炒過)、連翹(用來降火),山楂、麥冬、橘紅(用來消食導滯),再加入竹葉。如果熱象較明顯,可以加入石膏、青黛之類的藥材。口臭或口中無味(都是屬於胃熱的表現),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劑,但需要去除山楂、麥芽、橘紅。
這個方劑是清胃熱,同時兼顧消食導滯的藥方,是依循朱丹溪的觀點來治療吞酸嘈雜。劉氏認為嘈雜應該區分實證和虛證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虛火上炎而引起的嘈雜,吃東西後症狀會緩解,應該使用資生丸。如果是因為氣有餘,長期鬱積化火,火熱鬱結產生痰,痰因火熱而躁動導致的嘈雜,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黃連、山梔子。這種情況特別適合肥胖且多痰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