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三·樂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樂集 (6)

1. 三焦

三焦者,人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外內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引經報使,用柴胡,連翹、骨皮、附子。亥時氣血注於三焦。

手少陽經三焦脈,起於小指次指端,〔起於無名指尖。〕循手表腕出臂外,肘臑上肩缺盆連,膻中散絡心包脈,下膈循屬三焦焉。支從膻中缺盆上,過項耳後耳角尖,屈下至頰仍至䪼,〔目下為䪼。〕支入耳中目角間。〔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角。〕

白話文:

三焦是人體三元之氣的總匯,掌管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以及内外左右上下之氣的運作。三焦暢通,則全身氣血流通無礙,內外調和,左右相生,上行下達,其作用至關重要。若要疏通三焦,常用柴胡、連翹、骨皮、附子等藥材。亥時是氣血流注三焦的時間。

手少陽三焦經脈起於小指和無名指尖,沿手背循行至手腕,向上經手臂外側至肘部、肩膀,再連接到鎖骨,在膻中與心包經相交,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三焦。分支從膻中、鎖骨上行,經頸部、耳後、耳尖,再彎曲向下至臉頰,直達目下,另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

2.

膽在肝之短葉間,主藏而不瀉。引經報使,用柴胡、青皮。子時氣血注於膽。

足少陽脈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至肩入缺盆。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銳眥循,一過䪼頰缺盆合,〔別銳眥抵䪼下頰。〕下胸貫膈膽肝經,〔絡肝屬膽。〕循脅氣街繞毛際,橫入髀樞環跳行。直者缺盆下腋脅,股膝外臁輔骨尋。〔膝下內旁高骨也,下外輔骨前。

〕下抵絕骨踝前過,〔絕骨外踝上際骨也。〕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別跗入大指,三毛之際接肝經。〔足大指爪後為三毛。〕

白話文:

膽囊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負責儲藏膽汁而不外洩。當需要膽汁時,膽囊會將其釋放到十二指腸。膽囊經絡屬足少陽脈,起始於兩眼外角,向上延伸至頭頂,再沿著頸部向下至肩部,進入鎖骨上窩。其中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內,再從耳前出來,經過顴骨下緣,與主脈在鎖骨上窩匯合。另一條支脈則從眼外角延伸至顴骨下緣。膽經繼續向下經過胸部,穿過橫膈膜,與肝經相連,沿著肋骨下緣,繞過腰部,到達髖關節。主線則從鎖骨下窩沿著腋窩,經過大腿外側,到達膝蓋外側,再沿著小腿外側,經過踝關節,到達足部小指和次指之間。其中一條支脈則從足部跗骨延伸至大拇指,與肝經相接。

3.

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肝生於左。引經報使,用柴胡、青皮、川芎、吳茱萸。丑時氣血注於肝。

足厥陰肝脈所終,大指之端毛際叢,〔即三毛也。〕循跗過踝上膕內,〔上膕內廉。〕由股內側入毛中,〔陰毛。〕環繞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中布脅肋,循喉頏顙目系同,〔頏顙咽顙也。目內深處為目系。〕上額至巔與督會,〔與督脈會於巔之百會穴。〕支者還從目系中,下絡頰裡環唇內,〔從目系下頰。

白話文:

肝臟位於橫膈膜下方,向上連接脊椎的第九節下方,向上連接著心臟和肺臟,向下沒有開口。肝臟位於左側。經絡傳導信息時,需要使用柴胡、青皮、川芎、吳茱萸等藥物。凌晨一點到三點,氣血聚集在肝臟。

足厥陰肝經的終點,是大拇指尖端毛髮叢生的地方(也就是三毛)。從腳背循行經過腳踝,沿著膝蓋內側向上,經過大腿內側,進入陰毛處,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與胃經相連,又與膽經相連,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於胸脅肋骨部位,沿著喉嚨、頰部、額頭,與眼睛的經絡相連。從額頭到頭頂,與督脈相會合。分支部分又從眼睛的經絡中返回,向下連接頰內,環繞嘴唇內側。

〕一支從肝膈肺通。〔復從肝貫膈注肺,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經有十二,手足三陰三陽也,絡有十五,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也,如泉之流。經絡為臟腑之枝葉,臟腑乃經絡之根本,明於經絡,則應變無窮。故經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白話文:

一條經脈從肝臟、隔膜、肺臟貫穿而過。它從肝臟穿過隔膜流入肺臟,直線行進的稱為經脈,分支流動的稱為絡脈。經脈有十二條,分別是手足三陰三陽;絡脈有十五條,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專屬的絡脈,另外脾臟還有一條較大的絡脈,以及任脈、督脈等兩條主要經脈,就像泉水一樣流淌。經絡是臟腑的枝葉,臟腑是經絡的根本,了解經絡,就能應對各種變化。因此古人說經脈能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整虛實,不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