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九·御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御集 (3)

1. 腫脹

〕如因食滯,加山楂、麥芽;如因痰壅,加半夏、栝蔞。

此利氣之劑也,果人壯氣實,可用。嘉言謂若虛人腹脹,乃氣散不收,更散其氣,豈欲直裂其腹乎?收之不能遽收。緩緩圖成可也。即瀉肺瀉膀胱之藥,亦不可施。按經言:腹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殆亦在氣分之脹歟。

茯苓導水湯,治水氣腫脹,眼胞上下微腫,肢體重著,〔濕傷肌肉故重。〕咳嗽怔忡,〔水氣射肺則咳,凌心故悸。〕股間清冷,皮薄色亮。或腫有分界,或自下而上,〔是水腫之的辨。〕或頭面手足遍身盡腫,手按隨起,〔然氣脹亦有按之隨起者,如按氣囊者然。〕小便秘澀,主此加減。

茯苓,澤瀉〔潔淨府。〕紫蘇〔開鬼門。〕白朮〔理脾或用米仁,或用茅朮。〕麥冬〔清肺。〕木香,砂仁,橘紅〔利氣。〕桑皮〔去肺中之水。〕腹皮〔逐皮膚之水。〕木瓜〔和胃制肝,又能祛濕。〕檳榔〔破滯降氣,又能下水。〕甘瀾水煎藥。〔先將水煎數百滾,取其性達趨下,且水力輕微,不為腎之助也。

〕如因食滯,去木瓜,加枳實,山楂。如因痰壅,去木瓜、麥冬,加半夏、葶藶。如因濕熱,去紫蘇,加滑石,海金砂。熱甚,再加芩、連。

此導水之平劑。上症即《內經》水脹之病。經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頸脈動,時咳,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其論致病之因。則又言三陰結謂之水,三陰者,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也。嘉言謂水病莫不本之胃經,乃以屬之肺、脾者何耶?使脾能轉輸水精於上,肺能通調水道於下,海不揚波矣。惟二臟之氣結不行,則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裡,無所不到也。

故治法宜伸脾,肺之權為主,然其要尤在於腎,腎為胃關,腎司開合故也。虞天民言:丹溪又有陽水之說,不過燥熱為之,陰水之說,不過濕熱為之也。至若《金匱》論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證,有志深造者,所宜審焉。

大戟棗子,治水腫如神。

大戟〔苦寒有毒,能下十二經之水,二錢。〕大棗〔恐下傷脾、胃,用以補之,百枚,同煮一時,汁盡為度,去戟不用,取棗曬乾,每日食棗數枚,分作三次服,以利為度,以平為期,服此忌用甘草。〕

此逐水之峻劑也。藥雖峻厲,得棗助之,且陸續以進,得利即止,果脈症俱實,宜下,若畏而不服,反有養病害身之患,較之舟車浚川、等方,雖為稍緩,然虛弱者。終不可輕用也。

麥冬飲,治燥熱腫脹,〔肺燥則熱,失清肅降下之令,不能通。調水道,漬於高原,淫於皮膚,而水腫作矣。初病必或喘或咳。〕小便秘澀,〔雖秘,其少腹必不急。〕大便燥結。〔肺與大腸為表裡,燥熱則不能濡潤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導致腫脹,就加入山楂、麥芽來幫助消化;如果是因為痰液堆積導致的腫脹,就加入半夏、瓜蔞來化痰。

這些藥方是為了疏通氣機的,適合身體強壯、氣血充足的人使用。古人曾說,如果虛弱的人腹脹,那是因為氣散亂不收斂,這時如果再用疏散氣的藥物,豈不是要讓腹部更加破裂?想要收斂氣機也不能馬上就做到,需要慢慢調理。即使是瀉肺、瀉膀胱的藥物,也不能隨意使用。根據醫書記載,腹脹是由於寒氣侵入皮膚,導致皮膚浮腫但不堅硬,腹部腫大全身也腫,皮膚增厚,按壓腹部會凹陷但很快又恢復,而且腹部顏色不變。這大概也是屬於氣分的腫脹。

「茯苓導水湯」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因為水氣導致的腫脹,像是眼瞼上下稍微腫脹,四肢沉重,(這是因為濕氣傷害肌肉導致沉重),咳嗽心悸,(這是因為水氣影響到肺導致咳嗽,侵犯心臟導致心悸),大腿內側感到冰冷,皮膚薄且有光澤。有的腫脹有明顯的分界線,有的腫脹從下往上發展,(這些都是水腫的特徵)。有的腫脹是頭面手腳全身都腫,用手按壓會馬上恢復,(但是氣腫也有按壓後馬上恢復的情況,就像按壓氣囊一樣)。小便不順暢,這時就可以用這個藥方加減使用。

這個藥方包括:茯苓、澤瀉(清除體內污穢)、紫蘇(打開毛孔)、白朮(調理脾胃,或用米仁、茅朮代替)、麥冬(清肺)、木香、砂仁、橘紅(疏理氣機)、桑白皮(去除肺中的水)、腹皮(去除皮膚中的水)、木瓜(調和胃氣、抑制肝氣,還能祛濕)、檳榔(破除積滯、降氣、也能利水)、用甘瀾水煎藥。(先將水煎煮多次,讓水性向下走,水力輕微,不會助長腎氣。)

如果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就去掉木瓜,加入枳實、山楂。如果是因為痰液堆積,就去掉木瓜、麥冬,加入半夏、葶藶。如果是因為濕熱,就去掉紫蘇,加入滑石、海金砂。如果熱象嚴重,就再加入黃芩、黃連。

這是一個平和的導水藥方。上面說的症狀,就是《內經》中說的水腫病。醫書說,水腫剛開始時,眼眶上方會稍微腫脹,頸部脈搏跳動明顯,時常咳嗽,大腿內側感到寒冷,小腿腫脹,腹部逐漸變大,這時水腫就已經形成了。用手按壓腹部會馬上恢復,就像按壓裝滿水一樣的袋子。至於導致疾病的原因,醫書又說是因為三陰經脈阻塞導致水腫,三陰是指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古人說,水病沒有不是從胃經引起的,為什麼又要歸咎於肺、脾呢?如果脾能把水液的精華向上輸送,肺能把水道向下疏通,那水就不會氾濫成災了。只是因為這兩個臟腑的氣機堵塞不通,導致胃中的水液日益積聚,浸潤全身內外,無處不到。

所以治療方法應該以疏通脾、肺的功能為主,但關鍵還是在於腎,腎是胃的關卡,腎掌管開合的功能。虞天民說,丹溪提出的陽水,不過是因為燥熱引起的,陰水不過是因為濕熱引起的。《金匱要略》中提到的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水腫的證型,有志於深入研究的人,應該仔細考察。

「大戟棗子」這個藥方,治療水腫非常有效。

大戟(性味苦寒有毒,能疏通十二經的水,用二錢)、大棗(擔心藥性過於峻猛會傷害脾胃,用來補益脾胃,用一百枚,一起煮一個時辰,等到藥汁煮乾,去掉大戟不用,取出大棗曬乾,每天吃幾顆大棗,分三次服用,直到利水消腫為度,以恢復健康為目標。服用這個藥方,忌用甘草。)

這是一個峻烈的逐水藥方。藥性雖然峻猛,但有大棗來輔助,而且是陸續服用,達到利水效果就停止。如果脈象和症狀都顯示體質強壯,就適合使用,如果因為害怕藥性而不敢服用,反而會造成養病害身的禍患。這個藥方和用船疏通河道一樣,雖然效果稍微緩和,但對於體虛的人來說,還是不能輕易使用。

「麥冬飲」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燥熱引起的腫脹,(這是因為肺燥生熱,失去了清肅下降的功能,不能疏通水道,導致水液停留在體內,浸潤到皮膚,引起水腫。初期的症狀一定會有喘或咳嗽。)小便不順暢,(雖然不順暢,但小腹一定不會有急迫感)。大便乾燥。(這是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燥熱導致腸道不能得到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