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十三·書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書集 (1)

1. 癇(病因癇發,故字從癇。)

癲者,語言不分次序,處境不辨穢潔,時如醉人,常作嘆息、或歌或笑,或悲或哭,或不語,或不食。此因志願不遂,或因驚恐所致,積年難愈。雖有痰有火,乃心家不足之症。治宜清心、安神、豁痰為主。因郁者開之,因驚者平之。狂者,狂妄不禁之謂,妄言罵詈,不避親疏,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

此屬陽明痰熱內實之症,宜吐盡胸中之熱痰。下盡腸胃中之積垢自愈。癇病乃間時而發,發久氣虛,則日近日密。經言:二陰〔心腎。〕急為癇厥。故《難經》謂其脈陰陽俱盛也。此屬龍雷之火,上乘於心。蓋龍興則水附,雷發則雨隨,故痰涎上湧,堵塞心竅,忽然神昏仆倒,搖頭竄目,嚼舌吐沫,手足搐搦,身體傴僂,或背反張,或作畜聲,直至龍雷之火歸原,人事方蘇。如此一番,正氣必虛,漸成痼疾。

故斯症當清心、安神、豁痰以治病之標,滋腎、壯水,導火歸原,以治病之本,〔六味加牛膝、車前子。〕庶可得愈。有因驚而發者,亦宜清心、安神、豁痰為主,兼平肝鎮墜之劑。〔羚羊角、代赭石。〕有因隨風熱上湧而發者,治宜祛風除熱〔天麻、鉤藤、甘菊、薄荷。〕豁痰。

〔栝蔞、花粉、梨汁、竹瀝。〕昔人論癇病,專治於痰,因痰涎湧盛,火熱衝動而作,以消痰降火為治。〔二陳、芩、連、栝蔞、枳殼。〕如人強壯實者,可吐〔參蘆湯。〕可下。〔礞石丸。〕余謂以上諸法,合宜則用,毋得拘執。

清心安神豁痰飲,〔自制。〕

犀角〔一方治癲病,單用一兩,加淡竹葉四兩,煎飲四劑即愈。〕麥冬,鉤藤〔清心。〕遠志,丹參〔安神。〕貝母,竹瀝〔豁痰。〕痰多加牛黃,〔調服分許。〕,因郁加鬱金,因驚加珍珠、〔分許。〕琥珀、辰砂、〔各錢許。調服。〕金銀器、羚羊角之屬,火盛可加黃連。

此方癲病、癇病,通可治之。仲淳云:癲、癇屬心虛,氣虛有熱,總宜清心、安神、豁痰為主。

遂心丸,治痰迷心竅,發狂如神,

甘遂〔苦寒有毒,逐痰甚捷。焙研末,二錢。〕

〔豬心血為丸,白湯送下,分作四日服,或吐或下而愈。如狂甚不能服藥者,用豬心血拌末二錢曬乾,量人之強弱增減,置飲食中,任彼自吃。食後吐瀉兼作,輕者即愈,重者再服。〕

此祛痰泄水之峻厲藥也。用以治狂,不嫌其峻厲者,以病勢太甚,所謂有病病當之也。然當中病即止,不可過劑,經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是也。

六一順氣湯,〔見傷寒。〕

宜加生鐵鏽。〔即爐治間搗落之鐵屑。三、五錢。〕或鐵鏽、或針砂皆可。

此方狂病亦可用之。按經論狂病善怒,故曰怒狂。因肝氣暴升,用生鐵落煎飲,取其體重而降金氣以制之;宜節奪其食,不使胃火復助陽邪則愈。愈後只與米飲,若早與飲食飽之,病必再作也。

白話文:

癲癇(癲病發作的原因,所以文字從「癇」字)

癲病患者說話語無倫次,無法分辨環境的髒亂與乾淨,時常像喝醉酒一樣,常常嘆氣、唱歌、大笑或悲傷哭泣,有時不說話,有時不吃飯。這種情況是因為心願無法達成,或是受到驚嚇而導致的,長期下來很難痊癒。雖然有痰和火,但根本原因是心氣不足。治療上應該以清心、安神、化痰為主。因為鬱悶而發病的,就要疏導開解;因為驚嚇而發病的,就要平靜安撫。

狂病,指的是行為狂妄不受控制,胡言亂語、謾罵,不分親疏,嚴重時會丟掉衣服亂跑,爬到高處唱歌,翻牆上屋。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經的痰熱內實,應該要將胸中的熱痰吐盡,將腸胃中的積垢排乾淨,病就會自然痊癒。

癇病是間歇性發作,發作久了氣會虛弱,發作的頻率也會越來越密集。《黃帝內經》說:「心腎兩陰虛急,就會導致癇厥。」所以《難經》說這種病的脈象是陰陽俱盛。這是因為龍雷之火上衝到心,就像龍興起水就會跟著湧出,雷響起雨就會隨之而來,所以痰涎也會跟著上湧,阻塞心竅,忽然就神智昏迷倒地,頭搖動,眼睛亂轉,咬舌吐沫,手腳抽搐,身體彎曲或後仰,或是發出像動物叫的聲音,一直到龍雷之火平息,人才會甦醒。這樣發作一次,正氣一定會虛弱,漸漸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

所以治療這種病,應該以清心、安神、化痰來治療發病的症狀;以滋腎、壯水、引導火歸原位來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牛膝、車前子)。這樣或許可以痊癒。因為驚嚇而發作的,也要以清心、安神、化痰為主,同時搭配平肝鎮驚的藥物(如羚羊角、代赭石)。因為風熱上湧而發作的,治療上應該要祛風除熱(如天麻、鉤藤、甘菊、薄荷)和化痰(如栝蔞、花粉、梨汁、竹瀝)。

以前的人討論癇病,都專注於治療痰,認為是因為痰涎湧盛,火熱衝動而發作,所以用消痰降火的藥物來治療(如二陳湯、黃芩、黃連、栝蔞、枳殼)。如果是身體強壯實證的病人,可以考慮用吐法(如參蘆湯)或瀉法(如礞石丸)。我認為以上這些方法,適合就用,不要太過拘泥。

清心安神豁痰飲 (自製):

犀角(另一種治療癲病的方法是單用犀角一兩,加上淡竹葉四兩,煎服四劑就能痊癒),麥冬、鉤藤(清心),遠志、丹參(安神),貝母、竹瀝(化痰)。痰多的可以加牛黃(少量調服)。因為憂鬱而發病的可以加鬱金;因為驚嚇而發病的可以加珍珠(少量調服)、琥珀、辰砂(各一錢左右,調服)。另外,金銀器、羚羊角也有安神的作用,火氣大的可以加黃連。這個藥方,癲病和癇病都可以治療。張仲淳說,癲、癇病屬於心虛,氣虛有熱,總之都要以清心、安神、化痰為主。

遂心丸,治療痰迷心竅,發狂像發瘋一樣: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能快速消除痰液,要炒過磨成粉,用二錢),用豬心血做成藥丸,用白開水送服,分成四天吃完,可能會吐或瀉,病就會好。如果狂躁得很嚴重,無法服藥,可以用豬心血拌藥粉二錢曬乾,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來增減藥量,放在食物中讓病人自己吃。吃後可能會吐瀉,輕微的就會好,嚴重的再服一次。這是祛痰瀉水的藥物,藥性比較猛烈。用來治療狂病,不嫌藥性猛烈,是因為病情太過嚴重,所謂有病就要用猛藥。但是藥效達到就應該停止用藥,不可以過量。就像《黃帝內經》說的:「用毒藥治病,去除六分就應該停止。」

六一順氣湯(方法見傷寒篇):

可以加生鐵鏽(就是爐子燒過後掉下來的鐵屑,三到五錢),或鐵鏽,或是針砂都可以。這個方子,狂病也可以用。按照經書的理論,狂病多是因為容易發怒,所以叫「怒狂」。因為肝氣暴漲,用生鐵屑煎湯飲用,取其沉重可以降肝氣,用金氣來制約肝木。應該要減少病人飲食,不要讓胃火助長陽邪,這樣病就會好轉。病好之後,只能給病人喝米湯,如果太早給病人吃飽,病一定會復發。

《廣筆記》治療癇症的有效藥方:

茯神(四兩),遠志(安神定志,二兩),天冬、麥冬(滋陰降火),白芍(收陰斂逆,用酒炒,各三兩)。皂莢(性味尖銳,無閉不開,能清除痰涎污垢,要去掉皮和筋,和種子用酥油炙過),半夏(用薑汁和少量明礬浸泡炒過),旋覆花(消痰祛飲),天竺黃(化痰利竅),真蘇子(炒過,各二錢),香附(三兩,用醋和童子尿浸泡後炒過),真沉香(理氣除痰,一到二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山藥粉做成糊狀製成藥丸,大小像綠豆,用朱砂做成外衣,每次服用三錢,用竹瀝湯送服。

這個藥方主要是用來治療痰的,對於癇症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