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四·樂集 (1)
卷四·樂集 (1)
1. 卷四·樂集
2. 攝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養生之法。〕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神去,其形則死。〕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滿心傾覆。〕不時御神,〔神必外馳。〕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治外之道也。〕恬憺虛無,〔恬憺者,泊然不願乎其外,虛無者,漠然無所動於中也。〕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此治內之道也。〕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即上工救其萌芽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白話文:
古代懂得養生的人,會效法陰陽變化的規律,並結合養生方法。他們飲食有節制,作息規律,不會胡亂勞動,所以能夠形體和精神都保持健康,直到自然壽命終結。他們能活到一百歲才離開人世。
現在的人卻把酒當水喝,把胡作非為當成常態,喝醉了還行房事,用性慾耗盡精氣,讓真氣散失,不懂得保持體內充盈的狀態,只是一味放縱慾望,不時時管理自己的精神,只求一時的快樂,違背養生的道理。他們作息沒有規律,所以才活到一半的歲數就開始衰老。
古代聖人教導百姓,要懂得避開虛邪賊風的侵襲,這是從外部保護身體的方法。還要保持內心平靜淡泊,不被外在事物所誘惑,內心沒有任何波動,這樣真氣就會順暢運行,精神也能守護在體內,疾病又怎麼會產生呢?這是從內在保護身體的方法。聖人不會等到生病了才去治療,而是防患於未然;不會等到亂象出現才去治理,而是及早制止。這就像高明的工匠會在問題剛萌芽時就解決。等到疾病已經產生才去吃藥,等到亂象已經形成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要打仗了才去鑄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
3. 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變化之父母,〔變化雖多,皆陰陽之所主。〕生殺之本始,〔生殺之道,陰陽而已。〕治病必求其本。〔病變無窮,皆不外陰陽,知病所由生,而直取之乃為其治。〕陰靜陽躁,陰生陽長,〔陽不獨立,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
〕陽殺陰藏。〔陰不自專,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冬寒之極,將生春夏之熱。夏熱之極,將生秋冬之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屬陰,故生濁,熱屬陽,故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清陽陷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飧泄者完穀不化也。濁陰逆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䐜脹者胸膈脹滿也。〕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上有七竅,耳目口鼻也。下有二竅,前陰後陰也。〕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
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不可不知。〕陽為氣,陰為味,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以物生必本於陽,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旺。壯火散氣,故云食氣,少火生氣,故云食火。〕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陰陽之變,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故假寒假熱之症,不可不知。〕寒傷形,熱傷氣,〔寒則形消,熱則氣散。〕氣傷痛,形傷腫,〔氣欲利,故傷之則痛,形有質,故傷之則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
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同矣。〕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為陽。心肺脾肝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白話文: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萬事萬物的綱領,是變化的根源。雖然變化很多,都由陰陽主導。陰陽也是生命產生和死亡的根本,生命的運作都離不開陰陽。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因為疾病的變化無窮無盡,但都離不開陰陽的範疇,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並直接針對病因治療才是正確的方法。
陰屬靜,陽屬動;陰產生物質,陽促進生長。陽不能獨立存在,需要陰來輔助才能形成,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的溫暖,而成長則需要雨露的滋潤。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陰也不能單獨運行,需要陽的引導才能發揮作用,就像閉藏需要寒冷,而肅殺則需要風霜。陽氣化生為氣,陰氣化生為形體,寒冷到極點會產生熱,熱到極點會產生寒。冬天寒冷到極點,就會產生春夏的熱;夏天炎熱到極點,就會產生秋冬的寒冷。寒氣產生濁的物質,熱氣產生清的物質。寒屬陰,所以產生濁;熱屬陽,所以產生清。清氣在下就會產生完穀不化的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胸腹脹滿。清陽之氣應該上升卻陷落,所以會導致完穀不化的腹瀉;濁陰之氣應該下降卻上逆,所以會導致胸腹脹滿。清陽之氣從頭部的孔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身的孔竅而出。頭部有七個孔竅,即耳、目、口、鼻;下身有兩個孔竅,即前陰和後陰。清陽之氣運行於皮膚紋理之間,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之中;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水屬陰,火屬陽。腎屬水,水中產生真火;心屬火,火中產生真水。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陽是氣,陰是味。陽氣從頭部的孔竅而出,陰味從下身的孔竅而出。味道濃厚的屬陰;味道淡薄的屬陰中的陽。氣味濃厚的屬陽;氣味淡薄的屬陽中的陰。味道濃厚的會導致排泄,味道淡薄的則會使之通暢。氣味淡薄的會導致發散,氣味濃厚的會導致發熱。旺盛的火會使氣衰弱,微弱的火會使氣強壯。旺盛的火會消耗氣,氣會滋養微弱的火,旺盛的火會散耗氣,微弱的火會產生氣。火就是陽氣,天沒有火就不能產生萬物,人沒有火就不能生存。所以,萬物的生長都依賴於陽氣,但是溫和的陽氣才能產生萬物,過於強烈的陽氣則會傷害萬物。所以,火太過就會導致氣衰弱,火平和才能使氣旺盛。旺盛的火會散耗氣,所以說消耗氣;微弱的火會產生氣,所以說滋養火。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生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生病。陽氣過盛就會發熱,陰氣過盛就會發寒。寒冷過度也會發熱,熱過度也會發寒。陰陽的變化就像水到了極點會像火,火到了極點會像水,所以,真假寒熱的症狀必須要了解。
寒邪會傷害形體,熱邪會傷害氣。寒邪會使形體消瘦,熱邪會使氣散失。氣受傷會產生疼痛,形體受傷會產生腫脹。所以,先痛後腫是氣傷到了形體,先腫後痛是形體傷到了氣。喜怒等情緒會傷害氣,寒暑等氣候會傷害形體。喜怒等情緒傷及內在,所以傷氣;寒暑等氣候傷及外在,所以傷形。提及喜怒,悲憂恐等情緒也同理;提及寒暑,燥濕風等氣候也同理。
天道的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屬陰,人的右耳目就沒有左邊那麼靈敏。地道的東南方不滿,所以東南方屬陽,人的左手腳就沒有右邊那麼強健。所以當人感受到邪氣時,如果病邪在上,右邊的症狀會比較嚴重,病邪在下,左邊的症狀會比較嚴重。從早晨到中午是天道的陽氣,是陽中的陽;從中午到黃昏是天道的陽氣,是陽中的陰;從夜晚到雞鳴是天道的陰氣,是陰中的陰;從雞鳴到早晨是天道的陰氣,是陰中的陽。如果說人體的陰陽,那麼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如果說人身的陰陽,那麼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如果說人身臟腑的陰陽,那麼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心、肺、脾、肝、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六腑都屬陽。背部為陽,是陽中的陽,對應的是心臟;背部為陽,是陽中的陰,對應的是肺臟;腹部為陰,是陰中的至陰,對應的是脾臟;腹部為陰,是陰中的陽,對應的是肝臟;腹部為陰,是陰中的陰,對應的是腎臟。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固密才能保護體內。陰主內守,陽主外衛,陽氣固密於外,邪氣就無法入侵,陰氣才能固守於內。
陰陽如果不能相互協調,就像春天沒有秋天一樣,是偏於陽;就像冬天沒有夏天一樣,是偏於陰。能夠使陰陽和諧相處,才是聖賢的法則。所以,陽氣過強而不能固密,陰氣就會耗竭;陰氣平和而陽氣固密,精神才能健康。陰氣精華充盛的人會長壽,陽氣精華衰敗的人會夭折。陰氣精華來源於水,水旺則陰精充盛而上升,陽氣精華來源於土,土衰則陽精敗落而下陷。人到了四十歲,陰氣自然減弱一半,起居開始衰退。四十歲以後,精氣日益衰退,真陰減少一半。真陰就是天一,就是坎水,也叫元精。真陰衰弱,真陽也會受損。以男性為例,精液泄出是陰的精華,堅硬勃起是陽的氣。精液泄出而導致陽痿,更說明了陰虛則無氣的說法。濫用苦寒的藥物,損傷陰氣是有害的。
人到了五十歲,身體會感到沉重,耳朵和眼睛也不像以前那麼靈敏。這是因為精血逐漸衰退,因為肝臟接受血液才能看見東西,腳部接受血液才能行走。人到了六十歲,會出現陽痿,因為陽氣不能主導功能了,同時氣也大為衰弱,九竅都不通利,這是因為陰氣內在虧虛。下身虛弱而上身實熱,涕淚俱出,這是因為陰虛而陽氣無所歸附,浮於上方。所以說,了解養生之道就會強壯,不了解養生之道就會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