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一·禮集 (14)
卷一·禮集 (14)
1. 草部
主用皆祛風除濕,無濕者勿用。土茯苓與萆薢形雖不同,功用相仿。亦善祛風除濕,祛濁分清,均治惡瘡化毒。東山經言:食之已風,此頭風方中,所以用之神效歟?俗稱寒冷服之無子。不知本草謂其甘淡性平,又健脾胃,止泄瀉,補下焦,治陰痿之功也。
忍冬,〔即金銀藤,甘微寒,入脾經。莖葉及花,氣味功用皆同,生者搗用更效,自然汁尤效。〕除腹脹滿,〔熱氣內盛,則為脹滿。甘能和中,寒能除熱。〕療風濕氣。〔弘景言:煮汁釀酒,補虛療風、以甘能益血也。〕能止偏頭風痛,〔取其益血清熱治風。〕可醫腳氣作痛。〔取其清熱除濕。〕熱毒血痢必徵,〔除熱解毒之功。〕寒熱身腫宜投。〔熱勝則腫。〕外科稱聖藥,〔散熱解毒消腫,一切腫毒癰疽,惡瘡疥癬並效。〕痘症是神丹。〔一味熬膏,小兒預服,出痘必稀。〕性極中和,故無禁忌。
牛蒡子,〔辛涼,入肺、胃二經。酒炒研。〕散風熱,利咽膈。〔風熱上搏,則為咽痛,為痰壅,咽膈不利,辛涼解散而自安。〕斑疹、痧、痘必需,〔開毛竅,除熱毒,故所必需。〕腫毒、癰、疽莫缺,〔以其能散諸種瘡瘍之毒。〕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
性冷而滑,泄瀉者忌用。
車前子,〔甘寒,入肝、腎、膀胱三經。酒拌蒸曬。〕利水止瀉,〔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水道利則清濁分,而瀉自止。〕開竅通淋。〔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脹急痛甚,不欲尿而點滴淋漓也。〕能強陰益精,〔男女陰中,各有二竅;一竅通精,乃命門真陽之火;一竅通水,乃膀胱濕熱之水。二竅不並開,水竅開則濕熱外泄,相火得寧,精竅常閉,而無漏泄,久久精足,精足則陰強。故補腎固精,種子藥中每加之以利小便者,是此義耳,非其性之真能強陰益精也。〕療目疾赤痛。〔其性能祛肝中風熱,且又善走下竅,所謂上病下療也。〕
陽氣下陷,腎氣虛脫者勿用。
澤瀉,〔甘鹹微寒,入腎、膀胱二經,去皮酒浸焙。〕利小便,治淋瀝。〔有宣通水道之功。〕瀉心下水痞,祛脬中留垢。〔以其能逐三焦、膀胱停水故也。〕滲濕熱,行痰飲,泄瀉水腫痹症均求,頭旋腳氣疝疼咸療。〔皆利水除濕之效。時珍云:脾胃有濕熱,則頭重旋轉,目昏耳鳴,滲去其濕,則熱除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則天氣明爽。故本經言,服之耳目聰明。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且小便既多,腎陰潛耗,故扁鵲言其多服昏目。地黃丸用澤瀉者,古人用補,必兼瀉邪,去邪則補劑得力,專一於補,必致偏勝之害也。仲淳云:入六味丸中,除陰虛病有濕熱者。其說甚通〕。
性善逐水,病人無濕無飲者勿用。腎虛精滑,虛寒泄瀉等候,皆忌。
白話文:
草部
主要功效都是祛風除濕,沒有濕氣的人不要使用。土茯苓和萆薢雖然外形不同,但功效相似,都擅長祛風除濕,清除體內濁氣並使清氣上升,都能治療惡瘡並化解毒素。《東山經》說:吃了可以治療風邪,這可能是頭風方中使用它能發揮神效的原因吧?民間俗稱,在寒冷時服用會導致不孕。但其實本草記載,它味甘淡,性平,還能健脾胃,止瀉,補益下焦,治療男子陽痿。
忍冬,(也就是金銀花藤,味甘微寒,歸脾經。莖葉和花的氣味功效都相同,新鮮搗爛使用效果更好,自然汁液尤其有效。)能消除腹部脹滿,(熱氣內盛就會引起腹脹。甘味能調和中焦,寒性可以清除熱邪。)治療風濕病。(弘景說:用它煮汁釀酒,可以補虛治療風邪,因為甘味可以補益血液。)能止偏頭痛,(取其補益血液,清熱治療風邪的功效。)可以醫治腳氣引起的疼痛,(取其清熱除濕的功效。)對熱毒血痢必然有效,(具有清除熱邪、解毒的功效。)對於寒熱引起的身體腫脹也適合使用,(熱盛就會導致腫脹。)外科將它視為聖藥,(具有散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對一切腫毒癰疽,惡瘡疥癬都有效。)對於痘症是靈丹妙藥,(單獨熬成膏狀,讓小孩提前服用,出痘一定會很稀少。)藥性平和,所以沒有什麼禁忌。
牛蒡子,(味辛涼,歸肺、胃二經。用酒炒後研磨。)能疏散風熱,通利咽喉。 (風熱上侵,就會引起咽喉疼痛、痰多,咽喉不利,用辛涼的藥物疏散就可以自行痊癒。)麻疹、痧疹、痘症都必須使用,(能打開毛孔,清除熱毒,所以是必需的。)腫毒、癰、疽等症都不可缺少,(因為它能疏散各種瘡瘍的毒素。)是疏散風邪、清除熱毒、解毒的重要藥物。
性寒涼而滑利,腹瀉的人忌用。
車前子,(味甘寒,歸肝、腎、膀胱三經。用酒拌勻蒸曬。)能利水止瀉,(利小便而不傷元氣,與茯苓功效相同;水道通暢,清濁分開,腹瀉自然停止。)能開竅通淋,(淋是指想小便卻不能順利排出,脹痛急迫,或者不想小便卻點滴淋漓。)能強盛陰氣、補益精氣,(男女生殖器中,各有两个窍;一个窍通精,是命門真陽之火;一个窍通水,是膀胱湿热之水。兩個竅不會同時開,水竅開則濕熱外洩,相火得安寧,精竅常閉,不會外漏,久而久之精氣充足,精氣充足則陰氣強盛。所以補腎固精的藥物中,經常加入利小便的藥物,就是這個道理,並不是它真的能直接強陰益精。)能治療眼疾引起的紅腫疼痛,(它能祛除肝中的風熱,而且擅長走下竅,所謂上病下治。)
陽氣下陷、腎氣虛脫的人不要使用。
澤瀉,(味甘鹹微寒,歸腎、膀胱二經,去皮用酒浸泡後烘乾。)能利小便,治療淋瀝不盡,(具有疏通水道的功效。)能消除心下的水痞,清除膀胱中的污垢,(因為它能驅逐三焦、膀胱的停水。)能滲除濕熱,運行痰飲,對於腹瀉水腫痹症都有療效,也能治療頭暈、腳氣、疝氣疼痛。(都是利水除濕的功效。時珍說:脾胃有濕熱,就會引起頭重眩暈,眼睛昏花,耳朵鳴叫,滲除濕邪,熱邪就會消退,脾土才能正常運轉,清氣才能上升,頭腦才能清爽。所以本經說,服用它能使耳目聰明。如果長期服用則會使下降的力量太過,清氣不能上升,而且小便增多,會損耗腎陰,所以扁鵲說它服用過多會使眼睛昏花。地黃丸中使用澤瀉,是因為古人認為補益的同時必須兼顧祛邪,去除邪氣才能使補益的藥物發揮作用,單純補益則會導致偏盛的危害。仲淳說:在六味丸中加入澤瀉,是為了去除陰虛病中夾雜的濕熱。這種說法很合理。)
藥性擅長驅逐水液,沒有濕氣和水飲的病人不要使用。腎虛精滑、虛寒腹瀉等情況都禁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