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射集 (3)

1. 傷寒溫病附方

麻黃,治冬月正傷寒,太陽經營分受邪〔寒則傷營。〕頭痛發熱惡寒,〔膀胱經脈,上額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故太陽頭痛自額至巔頂腦後。痛連風府,寒邪外束,則玄府閉,陽氣不得散越,乃鬱而為熱,寒邪在表,不得復任寒,故惡寒,〕身疼腰痛脊強,〔膀胱經脈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貫臀入膕。寒傷營血不利,故經脈所過皆痛。〕無汗,〔寒主閉藏,故令無汗。〕脈浮而緊,〔寒氣剛勁,故令脈緊。〕體重,嘔逆喘滿,皆傷寒之的症。〔陰凝血滯故體重,寒氣客胃故嘔逆,肺氣壅逆故喘滿。〕

麻黃〔辛熱,開腠發汗。〕,桂枝〔入營驅寒,各五分至一錢。〕,杏仁〔泄肺利氣。〕,甘草〔扶中散邪。〕羌活表實,可代此方。〔熱服用厚被複首取汗,待汗乾,輕輕揭去,中病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致別病。服之汗差者,需再煎服,服至三劑,汗不出者己成壞病,宜隨症治之。〕

白話文:

麻黃湯治冬月傷寒之症

麻黃,主治冬月正值傷寒,太陽經氣受寒邪侵襲(寒則傷營)。症狀表現為頭痛發熱惡寒,(膀胱經脈上行至額頭,入絡於腦部,再向下行至頸後,故太陽經頭痛會從額頭一直延伸到頭頂後方。頭痛連及風府穴,寒邪外束,則玄府閉塞,陽氣不得散發,導致鬱積成熱,寒邪在表,不得再受寒,故惡寒),身體疼痛,腰痛脊背僵硬,(膀胱經脈循行於肩部內側,夾著脊柱到達腰部,穿過臀部,進入膕窩。寒邪傷及營血運行不暢,故經脈所過之處皆疼痛),無汗,(寒主閉藏,故無汗),脈象浮緊,(寒氣剛勁,故脈緊),身體沉重,嘔逆喘滿,這些都是傷寒的典型症狀。(陰氣凝滯,血脈不暢故身體沉重,寒氣客於胃部故嘔逆,肺氣壅塞不通故喘滿)。

麻黃(性辛熱,能開泄腠理,發散汗液),桂枝(入營氣驅逐寒邪,各用五分至一錢),杏仁(能泄肺氣,使氣機通暢),甘草(扶助中氣,散除邪氣),羌活(主治表證實證,可代此方)。

治療方法: 用熱水煎藥,服用後蓋厚被,捂住頭部,發汗。待汗出後,輕輕揭開被子,病癒即止,不可多服,多服則會引起其他病症。服藥後汗出不多者,需再煎服,連服三劑,汗仍不出者,則已成痼疾,應根據實際情況另行治療。

按此湯雖太陽經發汗重劑,實兼發散肺經之邪。夫邪必從皮毛而入,皮毛為肺之合,肺主衛氣,包羅一身,是症雖屬太陽,而肺實受邪氣,故輕則時兼面赤拂鬱,咳嗽有痰胸滿。重則為喘,皆肺氣憤郁也。

凡用發汗藥,宜審病人有無宿疾,不可輕汗。如咽喉乾燥者,〔津液素虧也。〕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膀胱為熱所閉,氣化不行也。〕發汗則便血。〔膀胱愈擾,而血從小便出矣,〕瘡家〔肌表素虛,營血暗虧。〕雖傷寒頭痛身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外風襲虛,內血不盈也。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以陰亡則陽孤無偶,汗則陽從外越,陰陽兩竭也。〕素多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再汗則血少。〕小便已陰疼,〔小腸之血亦傷。〕尺中脈微者,〔里陰素虛也。〕不可發汗。尺中脈遲者,〔元陽素薄,營血衰少。〕不可發汗。脈沉者〔即邪在裡者。

白話文:

這個湯藥雖然是針對太陽經發汗的重藥,實際上也兼具發散肺經邪氣的作用。因為邪氣通常從皮毛進入,而皮毛是肺的合穴,肺主衛氣,保護全身,所以雖然症狀屬於太陽經,但實際上肺也受到了邪氣侵襲,因此輕症會伴隨面紅、胸悶、咳嗽有痰,重症則會喘,都是肺氣郁結的表現。

使用發汗藥時,要仔細觀察病人是否有舊疾,不可輕易發汗。例如喉嚨乾燥的病人,體內津液不足,不能發汗;尿頻的病人,膀胱被熱氣阻礙,氣化功能失調,不能發汗,否則會便血;患瘡的人,肌表虛弱,營血不足,即使是傷寒頭痛,也不能發汗,否則會抽筋;失血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引起寒戰;體質容易出汗的人,如果再發汗,就會頭昏心亂,因為血量不足;小便時陰部疼痛的人,小腸的血液也受損,不能發汗;尺脈微弱的人,體內陰氣不足,不能發汗;尺脈遲緩的人,元氣不足,營血衰少,不能發汗;脈象沉伏的人,邪氣在內,不能發汗。

〕不可發汗。諸虛者,〔如勞倦陰虛,經行經斷,胎漏新產等症。〕不可發汗。總是相人津液之奧旨。然表有邪,不汗何從而出?但不可用麻桂重劑大發其汗,只宜輕劑則微汗,如羌防香蘇散,九味羌活湯之屬,或加建中氣之藥,或加生津液之品,活法對症,加減治之。其用下之法,亦然。

發動氣汗者死。〔動氣者,藏氣不調,不拘臍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按之不移,或痛,築築跳動者是也。〕或發少陰汗,則動血死,〔或從口鼻出,或從目出,謂之下厥上竭。〕誤用麻黃,令人汗多亡陽,將發披入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龍骨、牡蠣、麻黃根各一兩,研末,周身撲之,溫經益元湯加減救之。亦有不可用桂、附者,須活潑潑地運用。

白話文:

不可發汗的情況很多,例如勞累虛弱、陰虛體質、月經失調、胎漏、產後虛弱等等,因為這些情況都是身體津液不足,發汗會更加損傷元氣。但若是有外邪入侵,不發汗又無法將邪氣排出,所以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適合的發汗方法,不可使用麻黃、桂枝等重藥猛烈發汗,應該用一些輕微的藥物,例如羌活、防風、香蘇等,或加入補中益氣的藥物,或加入滋陰生津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用藥。對於需要瀉下排毒的病症,也需要謹慎運用,不可輕易使用會耗氣傷津的藥物。

如果病人出現氣血逆亂的徵兆,比如腹部脹痛、跳動,或出現少陰汗,就更要避免發汗,否則會危及生命。如果誤用麻黃導致大量出汗,耗損陽氣,就要立即將病人浸泡在水中,只露出雙腳,用炒糯米、龍骨、牡蠣、麻黃根研末全身敷裹,並服用溫經益元的藥物來救治。有些病人也不可使用桂枝、附子等藥物,需要靈活運用,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

桂枝,治冬月正傷風,太陽經衛分受邪,〔風則傷衛。〕頭痛發熱惡風,〔風在表,表實,故發熱惡風未有不兼惡寒者。〕脊強自汗,〔衛傷則無以周衛津液,故令自汗。〕脈浮而緩,〔衛氣不能鼓也。〕鼻鳴乾嘔,亦傷風之的症。〔鼻鳴者,陽邪上壅也,乾嘔者,陽邪上逆也。〕

桂枝〔辛甘發散為陽,故用以治風。〕,芍藥〔營未受邪,恐桂走泄陰氣,故用白芍酸以收之。〕,炙甘草〔扶中氣以散邪。〕,生薑〔辛熱發散。〕,大棗〔同姜行脾中之津液而和其營衛。〕羌防香蘇散,去蘇葉加白芍可代。〔溫服,須臾吸稀粥,以助藥力,覆被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病必不除,若不汗,仍依前法服。〕

白話文:

桂枝可以治療冬天受風寒,太陽經和衛分受到邪氣入侵,導致頭痛發熱怕風,脖子僵硬冒汗,脈象浮緩,鼻塞乾嘔,這些都是風寒入侵的典型症狀。桂枝性辛甘發散,用來治療風寒。芍藥可以收斂營氣,防止桂枝散泄陰氣。炙甘草可以扶持中氣,幫助散邪。生薑辛熱發散,大棗可以幫助生薑運化脾胃的津液,調和營衛。如果沒有羌防香蘇散,可以用白芍代替蘇葉。藥物溫服後,喝點稀粥,幫助藥力吸收,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不要出汗太多,否則病症無法痊癒。如果不出汗,就需要繼續服用藥物。

按,桂枝湯一方,專和營衛。但桂枝氣味俱薄,其力易盡,助以熱粥,補胃氣而益氣血之源,使胃氣旺而營衛充,則藥力行而風邪散,不傳於內。蓋三時感冒,皆是風邪為病,皆可效用此法。要知藥入於胃,全賴胃氣轉運,所以邪在太陽及虛人感冒,皆不當禁其飲食,若傳胃府,則粒米不可妄投,恐助胃中實邪,經所謂勿盛盛也。及傳少陽,須少食以助胃氣,以御少陽之邪。

至傳三陰,亦以胃氣為主。今人一遇感冒,輒禁其飲食,病者亦甘忍飢餓,更且發表劑中,雜投消導,致胃虛邪陷,病劇至死,是懼食復之故也。帝問: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因胃中餘熱未除,食氣與病氣相併,則兩熱相合,致流連不解,故名曰遺,原為食肉多食所致,未嘗禁其不食也。故凡病人能食者,即可少少與之,不能食者,莫之強與,此要法也。

白話文:

桂枝湯專門用來調節營氣和衛氣。但桂枝性溫味辛,力量容易耗盡,所以要搭配熱粥,補益脾胃之氣,補充氣血的來源,讓胃氣旺盛,營衛充足,藥力才能暢通,風邪才能散去,不至於侵入內部。因為各種季節的感冒,都是風邪引起的,都可以用這個方法。要知道藥物進入胃部,完全依靠胃氣來轉運,所以太陽經病邪和虛寒體質的人感冒,都不應該禁食,如果病邪傳入胃部,就不能隨便吃東西,以免助長胃部的實邪,這就像「勿盛盛」的道理。如果病邪傳到少陽經,就應該少吃一點,以幫助胃氣抵禦少陽經的病邪。

當病邪傳到三陰經,同樣要以胃氣為重。現在的人只要一感冒,就禁止吃東西,病人也甘願忍受飢餓,甚至在發散藥中,混雜著消導藥物,導致胃虛邪陷,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這就是害怕吃東西又復發的緣故。古代皇帝問:「病人發熱應該禁食什麼?」岐伯回答:「病人發熱稍微好轉,吃肉就會復發,吃太多就會加重病情。」因為胃中殘留的熱氣還沒消散,食物的氣味與病邪的氣味相結合,就會相互助長,導致病情反覆,無法痊癒,所以叫做「遺」,本來就是因為吃肉吃太多導致的,從來沒有禁止不吃東西。所以,病人能吃東西的,可以少量給他吃,不能吃東西的,也不要勉強他吃,這就是重要的方法。

此湯本為解肌,但取微汗,不使太過,太過則邪未入而先擾其營,甚則汗不止而亡陽,不及則邪欲出而尚閉其門,必至病不除而生變。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傷寒誤用白芍,則寒邪無出路,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凡服桂枝湯吐者,以濕熱素盛,其後必吐膿血也。

吐逆則熱愈淫溢於上焦,蒸為敗濁。又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因平索濕熱搏結胸中,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宜用辛涼,以徹其熱,辛苦以消其濕。

大青龍湯,〔即麻黃桂枝二湯合用,去芍藥加石膏。〕治冬月風寒兩傷營衛,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痛脊強,無汗煩躁,〔皆傷寒之症,而兼煩躁則風之徵矣,風因寒糾纏,不能自汗外泄,氣鬱熱蒸,故發煩躁。〕脈浮而緊。

白話文:

這湯藥主要用來解除肌膚表面的寒邪,但只取微汗,不能出汗太多。汗出太多,寒邪還沒有進入體內,就先擾亂了營氣,嚴重的話會汗流不止,損耗陽氣;汗出不夠,寒邪想要出來,卻還堵著門,病症無法消除,還會產生新的變化。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卻出不了汗,就不能服用這湯藥。傷寒病誤用白芍,寒邪就沒有出口,要記住這一點,不要誤用。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是因為體內濕熱過盛,之後可能會吐出膿血。

嘔吐,是因為熱邪過度侵犯上焦,蒸騰成敗濁之氣。酒客生病,也不能服用桂枝湯,因為酒客體內原本就積聚著濕熱,服用桂枝湯會導致嘔吐,因為酒客不喜甘味。應該用辛涼藥物,通透熱邪,辛辛苦苦消散濕氣。

大青龍湯,是由麻黃桂枝二湯合用,去除白芍,加入石膏。適用於冬季風寒傷及營衛,出現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痛、脊背僵硬、無汗煩躁,脈象浮緊的症狀。這些都是傷寒的症狀,而兼有煩躁則代表風邪的徵兆。風邪因為寒邪的糾纏,不能從汗孔排出,氣鬱熱蒸,所以出現煩躁。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杏仁〔去皮尖研。〕,甘草〔炙〕,石膏〔生研〕,生薑,大棗〔切碎〕,羌防香蘇散加石膏可代。〔溫服取微汗。〕

此湯主發汗以解煩躁,麻桂二湯合用而去芍者,恐助寒邪沉滯之性也。凡病之因寒者,熱易郁,加石膏祛其鬱熱,氣雖寒而味則辛,辛則散也。經曰:陽之汗似天地之雨,名曰大青龍者,言其聲勢之張,而興雲致雨之驟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而煩躁,則是少陰亡陽之症,脈浮弱,汗出惡風而不煩躁,即風傷衛症,皆不可服,服之則汗多亡陽而厥逆,津液枯少,筋血失養而跳動,以真武湯救之。

白話文:

將麻黃去節、桂枝去皮,杏仁去皮尖研磨,甘草炙烤,石膏生研磨,生薑切片,大棗切碎。如果沒有這些藥材,可以用羌防香蘇散加石膏代替。服用時溫熱服下,直到微微出汗。

這個湯方主要作用是發汗解熱,消除煩躁。麻黃和桂枝的藥性相合,但去掉了芍藥,因為擔心會助長寒邪在體內停滯。凡是因寒邪引起的疾病,容易出現熱鬱的情況,因此加入石膏來清熱解鬱。雖然藥性偏寒,但味道辛辣,辛辣可以散發寒氣。古書記載:「陽氣的汗就像天地降雨,稱為大青龍,說明它勢如破竹,迅速引發出汗。」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怕風且煩躁,這是少陰虛陽的症狀,脈浮弱,出汗怕風但不煩躁,則是風傷衛氣的症狀,以上兩種情況都不能服用此方,否則會導致大量出汗、陽氣虛脫、厥逆,津液枯竭、筋血失養而出現抽搐,需要用真武湯來救治。

溫經益元湯,〔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附子、陳皮。仲景只用薑、附、朮、苓、芍,名真武湯,方中已備。〕治發汗太過,衛虛亡陽,汗出不止,或汗後大虛,心下悸。〔心亡津液,腎氣凌心。〕頭眩,〔陰氣上逆,陽虛無主也。〕身瞤動振振欲澼地。〔汗多氣血皆虛,不能榮養筋骨,其身不能主持,故為脈振搖也。澼者闢也避也,心神恍惚,似乎全無外廓,欲擗地而避也,處其內即避虛就實之意也。〕

白話文:

溫經益元湯

(即十全大補湯,去除川芎,加入附子、陳皮。張仲景的真武湯只用薑、附、朮、苓、芍,方中已包含這些藥材。 )

此方用於治療發汗過度導致衛氣虛弱、陽氣外泄,汗出不止,或汗後虛弱,心悸。 (心臟因津液不足,腎氣上逆而侵犯心臟。)患者頭昏眼花, (陰氣上逆,陽氣虛弱不能主導。)四肢顫抖,全身无力,像是要倒地。 (汗出过多导致气血亏虚,无法滋养筋骨,身体无法支撑,因此脉搏振动摇晃。 澼者,躲避也。心神恍惚,仿佛没有外壳,想要倒地躲避,其实是内心寻求依靠之意。)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附子,肉桂,熟地,生地,當歸,白芍,陳皮,加薑棗糯米如內熱去附、桂。

此方總以大補氣血為主,果系汗多亡陽,見上諸症,方服之。以上四方,皆治冬月正傷寒,當師其法,不必泥用其藥。

羌活沖和湯,〔即九味羌活湯。〕治春夏秋三時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身疼痛腰脊強,無汗,脈浮而緊。此足太陽經受邪,宜此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

白話文: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附子、肉桂、熟地、生地、當歸、白芍、陳皮,加入薑棗糯米,如果內熱可以去掉附子、肉桂。

這個方子主要功效是大補氣血,如果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不足,出現上述症狀,就可以服用。以上四個方子都用來治療冬天的正傷寒,可以學習其方法,不必拘泥於藥物。

羌活沖和湯,也就是九味羌活湯,用來治療春夏秋三季的感冒,症狀包括突然發冷頭痛、發熱惡寒、全身疼痛、腰脊僵硬、不出汗、脈象浮而緊。這是足太陽經受到邪氣侵襲,需要用這個方子來發散解表,不適用於冬天的正傷寒。

羌活〔太陽解表之主藥,二、三錢。〕,防風〔卑賤之卒,隨所引而至,一、二錢。〕,川芎〔頭痛,用錢許。〕,白芷〔陽明引經之藥,錢許。〕,細辛〔手足少陰引經之藥,三、四分。不可多用,二味隨症去留。〕,蒼朮〔用五分,傷風自汗去之〕,炙甘草〔調和諸藥,五、七分。

〕,生地〔甘寒養陰,二、三、四錢。〕,黃芩〔苦寒清熱,錢許。二味里有熱者用之〕。加薑棗。〔調和榮衛。〕

白話文:

羌活是主藥,用量二到三錢,用來解表太陽經;防風則像個小兵,隨着需要而用,一到二錢即可;川芎專治頭痛,用量少許;白芷是陽明經的引經藥,用量少許;細辛是手足少陰經的引經藥,用量三到四分,不可多用,這兩種藥根據情況可選擇是否使用;蒼朮用量五分,如果出現傷風自汗就要去掉;炙甘草用來調和藥性,用量五到七分;生地甘寒,可以滋陰,用量二到四錢;黃芩苦寒,可以清熱,用量少許,如果有熱證就可以使用;最後加入薑棗,用來調和營衛。

按此解表而兼清裡之劑,節庵治三時感冒風寒,每用此方,代麻黃、桂枝、青龍等湯。氣薄則發泄,故以羌、防、芎、芷、辛、蒼之氣薄者,散其寒邪:勝熱,故用地之甘寒養陰,芩之苦寒清熱,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之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甘、棗益其脾胃,而建中營之幟。陶氏極稱其神,然未可全用,活法對症加減。

自神效也。愚按:此方加減,外以辛涼透表,內以清熱養陰,用治冬傷於寒之春溫症,極為合法,陶氏之治兩感傷寒,頭痛發熱惡寒,〔少陽症也,〕口燥舌乾者,〔少陰症也。〕本方去蒼朮、白芷,加麥冬、知母、石羔,大劑救之。表症多者,表藥為君,里症急者,里藥為主,有下症者,可微下之。

白話文:

這是一種解表兼清裡的中藥方劑,節庵用它治療三時感冒風寒,效果相當好,可以代替麻黃、桂枝、青龍等湯劑。由於體虛者容易發泄,因此用羌活、防風、川芎、白芷、辛夷、蒼朮等氣味較輕的藥物,散寒邪;因為要勝熱,所以加入生地黃的甘寒養陰,黃芩的苦寒清熱,讓藥性上升散發。另外,用寒涼藥物作為臣藥,可以減緩上升藥物的猛烈性;而用寒涼藥物作為臣藥,用升散藥物作為君藥,可以避免寒涼藥物停滯。甘草和棗子則益氣健脾胃,幫助營氣恢復。陶氏極力讚揚其功效,但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減。

這方劑非常有效,我的看法是:此方加減用藥,外用辛涼透表,內用清熱養陰,用於治療冬天受寒導致的春季溫熱症,非常合適。陶氏用此方治療寒熱感冒,頭痛發熱惡寒(少陽症),口燥舌乾(少陰症),去蒼朮、白芷,加麥冬、知母、石膏,大量服用來救治。表症明顯者,以表藥為主;里症嚴重者,以里藥為主;出現下症者,可以略微用些瀉下藥。

〔經言:兩感必不免於死,此方亦萬死一生之兵也。〕

香蘇散,治感冒風寒,頭痛身熱惡寒。

生香附〔疏表利氣,二、三錢〕,紫蘇〔辛溫散寒,三錢,有汗去之。〕,橘紅〔下氣消痰,錢許。〕,甘草〔和中輔正,五、七分。〕

愚加羌、防、芎、豉,名羌防香蘇散,每代前方,引用薑、棗。痰嗽加前胡、杏仁,傷風自汗不止,加白芍,甚者再加生黃耆。〔邪在表,須從表解,故以本方散邪,耆、芍實表,並而行之。凡治感冒大法,有汗要使無汗,無汗要使有汗,病即易解。〕虛弱者加人參,〔三、五分,即參蘇飲法。

白話文:

古人說,同時出現兩種寒熱症狀,很難逃過一死,此方如同孤注一擲,萬死一生。香蘇散,專治感冒風寒,頭痛發燒怕冷。用香附疏解表邪,通暢氣血,二到三錢;紫蘇溫散寒氣,三錢,能發汗驅寒;橘紅降氣化痰,少許;甘草調和脾胃,輔助正氣,五到七分。我另外加了羌活、防風、川芎、豆豉,命名為羌防香蘇散,每次服用都可加薑、棗。若有痰咳,再加前胡、杏仁;若傷風自汗不止,加白芍,症狀嚴重者再加生黃芪。寒邪入侵,需從表邪入手,此方能散寒邪,黃芪、白芍補益表氣,相輔相成。治療感冒的原則,要讓有汗的人出汗,讓無汗的人出汗,病症就會容易痊癒。體虛者可加人參,三到五分,這就是參蘇飲的方子。

〕胸脅滿悶,加枳殼、桔梗,〔枳殼湯治痞症。〕嘔惡加薑汁、半夏,〔血家渴家汗家勿用。〕渴加麥冬、花粉、知母等,甚者再加石膏,腹痛加木香、砂仁,瀉者無汗加蒼朮,有汗加白朮。若先傷飲食,內有噯腐吞酸,痞脹腹滿,復感風寒,必左右手俱有力,此為夾食感冒,方可加神麯,麥芽,肉食加山楂。〔解表而消滯食,否則惟宜解表。

白話文:

胸口兩側感到滿悶,可以加枳殼、桔梗,枳殼湯用於治療痞症。如果伴隨嘔吐噁心,可以加薑汁、半夏,血虛、口渴、出汗的患者則不宜使用。口渴的患者可以加麥冬、花粉、知母,嚴重者再加石膏。腹痛的患者可以加木香、砂仁,腹瀉且不發汗的患者加蒼朮,發汗的患者加白朮。如果先前的飲食不當,導致噯氣、反酸、痞脹腹滿,又受風寒,必然兩隻手都有力,這屬於夾食感冒,可以加神麴、麥芽,肉食過多者加山楂。治療方法應以解表消滯為主,否則只宜解表。

蓋風寒傷表,表裡營衛,氣鬱不行,以致未病所食之物,停滯而不傳化,但行解表散邪,使大氣一轉,食自消化。況方中香、蘇、豉、橘,皆利氣之品,原有裨於傳化之助也。〕

此辛溫發表之劑,感冒輕淺,而無六經之症可求者,總以疏表利氣之藥為主,隨兼症而加減之,四時通用。

小柴胡湯,治足少陽膽經受邪,〔或感春令溫風之邪,或受傷寒溫邪病傳經之邪皆是。〕往來寒熱,〔少陽之半表半裡之間,邪入而並於陰則寒,出而並於陽則熱。〕頭角微痛,〔脾土上抵頭角故也。〕口苦咽乾,〔膽者,咽為之使,邪偏於里,熱聚於膽,故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木盛生風故眩暈,膽脈入於耳中,風熱上壅,故耳聾,甚者目赤,或耳中上下兩邊腫痛。〕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抑鬱胃氣不伸,則水穀亦不消,故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邪乘心則煩,邪乘胃則嘔。〕但見一症便是,往來寒熱是也。〕不必悉具,此湯主之。

白話文:

風寒侵襲表層,導致表裡營衛氣機阻滯不通,因此未消化完的食積便停滯於體內,無法正常運化。服用解表散寒的藥物,使氣機運行順暢,食積便能自行消化。藥方中的香、蘇、豉、橘都是行氣利氣的藥材,本身就有助於食物的消化。

這種辛溫解表的藥方,適合治療感冒初期,沒有明顯六經病症的患者。以疏散表邪、利氣行氣的藥物為主,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四季皆可使用。

小柴胡湯主要治療足少陽膽經受邪,包括因春令溫風侵襲,或因傷寒溫邪傳經而致病。症狀表現為往來寒熱,頭部及臉部微痛,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滿悶,食慾不振,心煩嘔吐。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即可考慮使用小柴胡湯。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此方主治這些症狀。

柴胡〔味苦微寒,為少陽之表藥,二、三錢。〕,黃芩〔邪入內則熱,故用之。〕,半夏〔有飲而嘔,故同姜用之,各一、二錢。〕,人參〔三、五、七分,中氣不虛者去之。〕,甘草〔五、七分。〕,大棗〔二枚。〕,生薑〔二片。〕

胸中滿,加枳殼,未效再加黃連、栝蔞實。〔合半夏即小陷胸湯。〕胸中煩而不嘔,去人參、半夏加栝簍實。〔消胸膈之痰,以除其煩。〕渴者〔邪吸胃津故也。〕去半夏,〔以其滑潤利竅,恐重竭其津液也。〕加麥冬、花粉、知母,〔生津止渴。〕甚者則加石膏。〔清熱止渴。

白話文:

柴胡性味苦微寒,是治療少陽經表證的藥物,每次用量二到三錢。黃芩用於邪氣入侵內部導致發熱。半夏用於治療有飲水卻嘔吐的症狀,所以要和生薑一起服用,各用一到兩錢。人參每次用量三到七分,如果體力不虛弱的人可以不用。甘草每次用量五到七分。大棗用兩枚。生薑用兩片。

如果胸中感到滿悶,可以加枳殼。如果效果不佳,再加黃連和栝蔞實。半夏與這些藥物合用即為小陷胸湯。如果胸中煩躁而不嘔吐,可以去掉人參和半夏,再加栝蔞實,用來消除胸膈的痰濕,以緩解煩躁。如果患者感到口渴,這是因為邪氣吸取了胃裡的津液,所以要去掉半夏,因為它滑潤利竅,擔心會加重津液的消耗,再加入麥冬、花粉、知母,用來滋陰生津止渴。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石膏,用來清熱止渴。

〕腹中痛,〔邪乘脾也。〕加炒芍藥。〔以瀉土中之木也,〕脅下痞硬,〔外邪挾痰,搏結少陽之本位。〕去大棗,〔恐其甘能滯氣。〕加牡蠣。〔鹹寒以軟堅痰。〕脅痛,〔少陽本症也。〕加青皮。〔疏通滯氣。〕心下悸小便不利者,〔邪鬱於中,水飲不輸,反挾腎水凌心。

〕加茯苓。〔導水以瀉腎邪。〕咳嗽〔邪反侮金。〕去人參、大棗,〔恐壅肺氣。〕加前胡、杏仁。〔散肺經之邪氣。〕大便不實,〔邪乘脾也,〕加白芍、茯苓。如協熱下利,口渴甚者,再加黃連、〔清脾中之鬱熱。〕黃柏。〔堅北方之元陰。〕如兼見目痛鼻乾不得臥,〔即少陽陽明症。

白話文:

肚子痛,是邪氣侵犯脾臟。加炒芍藥,目的是瀉掉土中之木。脅下硬塊,是外邪挾痰阻塞少陽經脈。去掉大棗,因為它甘甜易滯氣。加牡蠣,鹹寒能軟化痰堅。脅痛是少陽經脈本身的病症,加青皮疏通滯氣。心悸小便不利,是邪氣鬱結於心,水飲不能輸送,反而挾帶著腎水侵犯心臟。加茯苓導水瀉掉腎邪。咳嗽,是邪氣反過來侵犯肺金。去掉人參和大棗,以免壅塞肺氣。加前胡和杏仁,散掉肺經的邪氣。大便不實,是邪氣侵犯脾臟,加白芍和茯苓。如果同時出現發熱腹瀉,口渴嚴重,再加黃連清脾中鬱熱,黃柏堅固北方元陰。如果還伴隨眼睛痛、鼻乾燥、睡覺不舒服,就是少陽和陽明經脈的病症。

〕不嘔無汗,去半夏加葛根。〔即柴葛解肌之法。〕喜涼惡熱,自汗煩躁,口渴飲冷者,合白虎湯加麥冬、竹葉。婦人經水適來適斷,熱邪乘虛陷入血室,其血必結,寒熱如瘧,發作有時,〔邪血搏擊,正邪紛爭,陰陽之勝,勢如瘧狀,故為有時。〕晝日明瞭,暮則如見鬼,〔肝開竅於目,熱血連結,魂不歸舍,而反影於目。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邪聚血結故也。〕譫語者,〔血室之邪沖也。〕加生地、丹參、〔涼血去瘀。〕羚羊角。〔清肝熱,祛惡血,胸滿脅滿,並療肌熱,伏熱併除。〕

白話文:

如果病人沒有嘔吐也沒有出汗,可以去掉半夏,加入葛根。這是用柴葛解肌的方法。

如果病人喜歡涼爽、厭惡溫熱,自汗煩躁,口渴想喝冷飲,可以把白虎湯加上麥冬和竹葉。

婦女如果經期正常,但因熱邪乘虛侵入血室,導致血液凝滯,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發作時間固定。這是因為邪血和正氣搏鬥,邪正相爭,陰陽失衡,表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所以發作時間固定。

白天的時候神志清醒,到了晚上卻感覺像看到鬼一樣。這是因為肝臟開竅於目,熱血連結,魂魄不能歸位,所以反射到眼睛上。

胸口和脅肋下有滿脹感,就像結胸一樣,這是因為邪氣聚集、血液凝滯。

如果有神志不清的情況,是因為血室裡的邪氣衝擊。可以加入生地、丹參,以涼血去瘀;再加入羚羊角,清肝熱、祛除惡血,治療胸滿脅滿,以及肌熱和伏熱。

按此治少陽經半表半裡之症,乃和解藥也。然柴胡欲出表,黃芩欲入里,半夏欲驅痰,動而不和,故仲景去渣復煎,使藥性合一,又非和於表,亦非和於裡,乃和於中。蓋欲解表裡之邪,全借胃氣敷布,所以方中用人參、甘草、大棗,助胃氣以為干旋,使藥表裡分消,所謂大力者負之而去耳。

大抵太陽禁下,陽明禁發汗,利小便,少陽有三禁,不可汗吐下,只此一方和解,隨症加減,並無別方。

柴胡丹皮湯,治清明以後,少陰君火司令,感冒溫風,厥陰心包代心君為病,頭痛或不痛,〔脈不循頭,故不痛者多。〕但身熱,〔風熱之邪在表也。〕始起微惡寒無汗,〔少陰所至,為惡寒戰慄,邪感心包,熱收於內,邪正相搏,郁遏經氣,不達於外,所以惡寒,甚者戰慄,少頃氣達於表,身即發汗。〕心中澹澹大動,〔包絡邪盛,故跳動不安。〕或煩躁發疹,〔擾亂為煩,憤怒為躁,心熱則煩,骨熱則躁。〕左手脈洪大盛。

白話文:

這個方子針對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病症,屬於和解類藥物。柴胡想發散表邪,黃芩想清熱入裡,半夏想化痰,藥性不協調。所以仲景去渣再煎,讓藥性合而為一,不是單純和解表邪,也不是單純和解裡邪,而是和解於中。因為要解表裡之邪,需要借助胃氣來運化藥力,所以方中加入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胃氣,讓藥物表裡分消,如同大力士負重而去。

總之,太陽經忌諱瀉下,陽明經忌諱發汗和利尿,而少陽經有三禁,不可汗、吐、下,只有這個方子可以和解,再根據症狀加減,沒有其他方子可以替代。

柴胡丹皮湯,用於清明之後,少陰君火主令,感受溫風,厥陰心包代心君為病,頭痛或不痛(脈不循頭,所以不痛者多),但發熱(風熱之邪在表),初期輕微惡寒無汗(少陰所至,為惡寒戰慄,邪感心包,熱收於內,邪正相搏,郁遏經氣,不達於外,所以惡寒,甚者戰慄,少頃氣達於表,身即發汗),心中悸動不安(包絡邪盛,故跳動不安),或煩躁發疹(擾亂為煩,憤怒為躁,心熱則煩,骨熱則躁),左手脈洪大有力。

柴胡〔肝膽主藥,又為心包、三焦引經之藥,故以為君。三錢。〕,丹皮〔清熱,心包引經報使之藥,故以為臣。一錢。〕,獨活〔七分。〕,防風〔一錢。〕,川芎〔七分。〕,淡豉〔三錢。〕,生香附〔皆疏表之藥,君以柴胡,臣以丹皮,則能同入心包而散風熱之邪。二錢。

〕,蘇葉〔固無汗,用以開腠。一錢。〕,炙甘草〔和中五分。〕引用薑棗。〔溫服,服後取吐,微汗出愈。若未吐而不愈,服之三。四劑自效。〕心中動甚而煩躁者,加生地、麥冬、丹參、玄參。發疹加葛根、薄荷、荊芥、牛蒡子。

白話文:

柴胡是治療肝膽疾病的主藥,同時也引導藥力進入心包和三焦,因此作為君藥,用量三錢。丹皮則具有清熱功效,引導藥力進入心包,作為臣藥,用量一錢。獨活、防風、川芎、淡豉、生香附都是疏散表邪的藥物,其中柴胡為君,丹皮為臣,共同作用於心包,散除風熱邪氣,生香附用量二錢。蘇葉能固護汗液,開通腠理,用量一錢。炙甘草和中,用量五分。服用時加入薑棗,溫熱服下,服後引發嘔吐,微微出汗即可痊癒。若未吐未愈,可服用三劑,四劑自效。若心中悸動煩躁,可加入生地、麥冬、丹參、玄參。若出現疹子,可加入葛根、薄荷、荊芥、牛蒡子。

按此方治三、四、五月感冒時令溫邪,疏表之劑。表症未解,而復見里症者,皆當以本方柴胡、丹皮為主,余任去留,另加對症之藥治之。治熱病之法亦如是,但以柴胡、丹皮為主。

柴胡骨皮湯,治芒種以後,手少陽相火司令,感冒熱邪,三焦經絡受病,頭痛發熱惡風。〔邪氣壅逆故頭痛。手經發熱,不似足經,惟顯忽熱忽不熱,即是溫熱之病。邪風在於表,故惡風。〕自汗,〔風火侵入,擾亂陰氣故也。〕目銳眥連耳後痛,耳鳴耳聾,暈眩咽痛,〔三焦脈從耳後入耳中,卻出至目銳眥。因熱氣為之拂鬱,故為痛為鳴,為聾為眩。火氣搏結,故咽痛。〕肩臑肘臂外廉皆痛。〔經脈所過,皆為不利。〕或煩躁發斑。〔三焦脈絡心包,故發煩躁。〕右手脈洪而盛。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三、四、五月感冒,屬於溫邪,疏解表症的藥方。如果表症還沒好,又出現內熱症狀,就應該以柴胡和丹皮為主藥,其他藥物可以根據情況增減,再加一些對症的藥物治療。治療熱病也一樣,以柴胡和丹皮為主藥。

柴胡骨皮湯適用於芒種以後,手少陽相火當令的時候,因為感冒熱邪侵犯三焦經絡,導致頭痛發熱怕風。〔頭痛是因為邪氣鬱結不通。手陽明經發熱,不像足陽明經,熱來熱去不穩定,這是溫熱病的特徵。因為邪風在表,所以怕風。〕出汗,〔因為風火入侵,擾亂了陰氣。〕眼角到耳後疼痛,耳鳴耳聾,頭昏眼花咽喉痛,〔三焦經脈從耳後進入耳朵,然後從眼角出來。因為熱氣鬱結不通,所以疼痛、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火氣積聚在一起,所以咽喉痛。〕肩膀、手臂外側都疼痛。〔因為經脈經過的地方,都會受到影響。〕或者煩躁不安,身上長疹子。〔三焦經脈連接心包,所以會感到煩躁。〕右手脈搏洪大有力。

柴胡〔三焦藥也。三錢,〕,骨皮〔清熱,三焦引經報使之藥。一錢五分。〕,防風〔一錢。〕,川芎〔七分。〕,淡豆豉〔三錢。〕,生香附〔君以柴胡,臣以丹皮,亦遂同入三焦,解散熱邪,二錢。〕,甘草〔五分,炙。服後以指探取吐,春夏陽氣在上,因其高而越之也,如未愈,連服二、三劑。

〕汗多,去生香附,加白芍,不止,再加生黃耆。〔如兼煩躁發斑等症,則大忌之。〕耳聾,加連翹。〔直入三焦清熱。〕眩暈,加天麻。咽痛,加元參、薄荷、桔梗,甚者,再加山豆根。煩躁、加知母、花粉、元參,更甚者,再加犀角。煩悶咳嘔足冷,是熱邪傳於肺胃,發斑之候。

白話文:

柴胡,主治三焦,用量三錢;骨皮,清熱,引導藥物進入三焦,用量一錢五分;防風,用量一錢;川芎,用量七分;淡豆豉,用量三錢;生香附,與柴胡、丹皮同入三焦,解散熱邪,用量二錢;甘草,用量五分,炙後服用,用手指探取吐出藥渣,因為春夏陽氣在上,故要高舉藥物以越過陽氣,若未痊癒,可連續服用二、三劑。如果出汗過多,就去掉生香附,加入白芍,如果汗止不住,再加生黃芪。如果同時伴有煩躁、發斑等症狀,就絕對不能服用。如果耳聾,就加入連翹。如果眩暈,就加入天麻。如果咽喉疼痛,就加入元參、薄荷、桔梗,嚴重者,再加入山豆根。如果煩躁,就加入知母、花粉、元參,更加嚴重者,再加入犀角。如果煩悶、咳嗽、嘔吐、腳冷,是熱邪傳入肺胃,出現發斑的徵兆。

若欲出而未出者,加葛根、薄荷、荊芥、牛蒡。〔以升發之,已見斑者,不宜再發。〕若裡熱熾盛,再加犀角、石膏。胸中滿痞悶,〔邪與痰合,壅塞氣道故也。凡外邪傳裡,必先胸次脅,而入胃矣,〕加枳、桔,未效,合小陷胸湯治之。嘔吐,〔火邪挾木乘胃,氣逆故也。

〕宜以竹茹、枇杷葉,甚者,再加蘆根汁。如挾痰飲而嘔吐者、則加半夏、黃連、竹茹。腹痛,加枳實、橘紅。自利,去淡豆豉,合天水散,加芩、連、葛根之屬。或熱甚渴甚,加寒水石。〔仲景云,此症往往夏末秋初,沿門閣境,患者頭痛發熱,煩躁口渴,下利溺澀,甚者晝夜百行,或兼發斑疹。

白話文:

如果想要發疹但還沒發出來的,就加入葛根、薄荷、荊芥、牛蒡。已經出現疹子了就不應該再發。如果內熱很旺盛,再加入犀角、石膏。胸部感覺脹滿悶塞,是因為邪氣與痰液結合,堵塞了氣道,凡是外邪進入體內,一定先經過胸部、脅肋,然後進入胃部,就加枳實、橘皮,如果沒有效果,就配合小陷胸湯治療。如果嘔吐,是因為火邪挾著木氣侵犯胃部,導致氣逆,就應該用竹茹、枇杷葉,如果很嚴重,再加蘆根汁。如果是痰飲引起嘔吐,就加半夏、黃連、竹茹。腹痛就加枳實、橘紅。如果拉肚子,就去除淡豆豉,配合天水散,加黃芩、黃連、葛根之類的藥物。如果熱得厲害,口渴得厲害,就加寒水石。仲景說,這種病症常常發生在夏末秋初,在沿街的房屋附近,患者頭痛發熱,煩躁口渴,拉肚子小便澀滯,嚴重者一天要上百次廁所,有的還會伴隨著發疹。

世人妄稱漏底,殊不知此腸脾胃素蘊濕熱,復與時令熱邪相合所致,法宜清熱解毒表散,切忌下行破氣收澀,犯者不救。〕

按此方治夏至前後各一月,感冒時令熱邪,需散表之劑。以上所列症,因表邪未解,故於疏表方中,加以對症之藥,如表解而見某症,即用某症之藥治之。又如溫病時令,而見熱症,熱病時令,而見溫症,有溫熱症並見者,或應熱反涼,感冒風寒,而見風寒症者,或天陰久雨,外感濕氣,而見濕症者,或酷暑橫流,觸冒暑邪,而見暑症者,必審察明白,即隨所見之症,用藥施治。全在活法,不可固執。

葛根湯,〔自制〕治正陽明經病,頭痛額痛,〔胃脈循髮際至額顱。〕壯熱,〔胃主肌肉,故身

白話文:

世人誤以為是漏底之症,其實是腸脾胃積聚濕熱,又遇上季節性的熱邪,導致的。治療方法應當清熱解毒、疏散表邪,切忌用下行破氣、收澀的藥物,否則無法挽回。

此方適用於夏至前後各一個月,治療因季節性熱邪引起的感冒,需要散表之藥。上述所列症狀,都是因為表邪未解,所以要在疏表方中,加入針對症狀的藥物,比如表邪解了出現某種症狀,就用針對該症狀的藥物治療。又比如,溫病時令出現熱症,熱病時令出現溫症,溫熱症並見的,或者應該用熱反涼的方法治療,感冒風寒出現風寒症的,或者天氣陰雨綿長,外感濕氣出現濕症的,或者酷暑炎熱,觸冒暑邪出現暑症的,都要仔細觀察,根據出現的症狀用藥治療。要靈活運用,不可一成不變。

葛根湯,可治療正陽明經病,頭痛額痛,發熱,胃主肌肉,因此也會出現身體痠痛的症狀。

熱尤甚。〕目痛鼻乾,〔胃脈挾鼻絡於目故也。〕不得臥,〔胃不和則臥不安。〕無汗。〔津液燔灼,故汗難於達外。〕,葛根〔甘平,陽明解表之主藥。二、三錢。不嘔無汗可用,嘔則邪火上逆,不宜升散也。〕,淡豆豉〔三、五錢。〕,薄荷〔豉之苦甘,荷之辛涼,皆能解肌發汗。錢許。〕,麥冬〔三、五錢。〕,知母〔生津,二、三錢。〕,黃芩〔清熱。佐以三味,庶葛根無大開肌肉之患。三錢。〕,甘草〔八分。〕

此方辛涼解表之劑,乃養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以出汗之法,迥乎不同。蓋邪入皮毛,即玄府閉,內氣不得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但風寒初客,熱未久而經中津液未傷,宣其皮毛則玄府開而邪隨汗散。若表不解,入客肌肉經絡之中,是謂邪在中,壅熱日久,經中津液燔灼,汗難達外,昧者徒用風熱之藥發表,益助熱耗陰,而不得汗。仲景解肌和解之法,只用辛涼清解熱邪,津液充而汗自湧出肌表。

白話文:

發燒很嚴重。眼睛痛、鼻子乾,因為胃經與鼻部的經絡連接眼部。睡不著,因為胃氣不和就會睡不安穩。沒有汗,因為津液被燒灼,所以汗液難以排出體外。可以用葛根,性味甘平,是治療陽明經表證的主藥,用二到三錢。如果沒有嘔吐、沒有出汗,就可以用;如果嘔吐,就代表邪火上逆,不適合升散。用淡豆豉三到五錢,薄荷一錢。豉的苦甘和荷的辛涼,都能解肌發汗。用麥冬三到五錢,知母生津,用二到三錢。黃芩清熱,用三錢,輔助葛根、麥冬、知母,避免葛根過於疏散肌肉。用甘草八分。

這個藥方是辛涼解表劑,透過滋養汗液來打開玄府,這與用瀉法打開玄府而排出汗液的方法截然不同。因為邪氣入侵皮毛,就會使玄府閉塞,內氣無法宣泄而產生熱,並不是風寒能變成熱。如果風寒剛開始入侵,熱症不久,經絡中的津液還沒有受損,宣通皮毛就能打開玄府,邪氣隨著汗液排出。如果表症沒有解開,邪氣就會侵入肌肉經絡,這就是邪氣在內,熱邪久積,經絡中的津液被燒灼,汗液難以排出體外。有些人不懂,只用治療風熱的藥物發汗,反而助長熱邪,耗損陰氣,反而無法出汗。張仲景的解肌和解之法,只是用辛涼藥物清解熱邪,津液充盈,汗液自然從肌表湧出。

況陽明禁汗,若大開其肌肉,津液盡從外泄,則胃氣愈燥而陰立亡矣。

竹葉石膏湯,〔即白虎湯加竹葉、麥冬。〕治足陽明胃腑受病,喜涼惡熱,自汗煩躁,〔邪入於內,故不惡寒而反惡熱,熱蒸騰達,故自汗。熱盛於表,則手足躁擾;熱盛於裡,則神志煩躁。〕口渴飲冷,〔胃熱熾盛,津液耗竭故也。〕咽燥唇裂,〔胃中熱極所致。〕舌苔芒刺,〔舌為心苗,胃熱衝心,心熱則舌上津液結而苔。〕譫語潮熱,〔熱極神昏,故發諺語。潮熱者,以潮水之有信,獨於申酉戌為陽明旺時發熱也,〕甚則發呃,〔熱氣壅鬱,氣不得通而成。〕發厥,〔厥謂手足逆冷也。陽厥必小便短赤,口渴飲冷。〕發斑發狂,脈洪大者。大便不硬,或雖硬而腹無所苦,此湯主之。〔解熱止渴生津而退胃熱。若兼上症而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或腹滿痛,手不可按,轉矢氣者,此胃家實之的據,有燥糞也,當以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陽明經忌諱出汗,如果過度打開肌肉,津液就會從體表流失,胃氣更加乾燥,陰氣就會馬上消失。竹葉石膏湯,也就是白虎湯加入竹葉和麥冬,主要用來治療足陽明胃經受病,患者喜歡涼爽厭惡熱,自汗煩躁,口渴想喝冷飲,咽喉乾燥嘴唇開裂,舌苔尖銳如芒刺,神志不清且出現潮熱,嚴重者會打嗝、手足厥冷,甚至出現斑疹和狂躁,脈象洪大。大便不硬,或雖然硬但腹部沒有疼痛,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此湯。若同時出現上述症状,且六七天沒有排便,腹痛且繞臍,腹部脹痛無法按壓,還有轉矢氣的症状,這就說明胃經實證,有燥糞的現象,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

石膏〔最清脾胃之火,欲借其大寒之性,行西方金神白虎清肅之令,而除其炎熱。一兩至四兩。〕,知母〔除煩躁,止消渴。三錢至一兩五錢。〕,甘草〔緩其速下。八分至三錢。〕,粳米〔培其胃氣,恐大寒則傷胃氣也。〕,麥冬〔生其津液,熱極必傷津液也。五錢至二兩。

〕,竹葉〔滌除煩熱,五十片至二百片。〕人虛脈弱者,可加人參。〔助胃中天真之氣。〕心下硬滿,〔邪未入腹不可攻之。〕加桔梗、枳殼、黃連、蔞實。煩躁譫語,加犀角。甚者再加黃連。舌苔亦如之。發呃加竹茹。嘔者,加竹茹、枇粑葉,蘆根汁。

此甘寒清熱之劑。仲景以白虎湯加人參,治服表藥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大汗出則津液外亡,大煩渴,內熱極。又治渴欲次水,無表症者,謂無頭痛發熱惡寒身疼無汗等症也。又治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無大熱,表熱已少;燥渴心煩,是裡熱偏多;背微惡寒,是表邪將罷,比通身惡寒不同。裡熱熾盛,急當清解。

白話文:

石膏:主要清淨脾胃之火,利用其強烈的寒性,執行西方金神白虎的清淨與整肅命令,消除熱度。用量從一兩到四兩不等。

知母:用於消除煩躁,止渴。用量從三錢到一兩五錢不等。

甘草:緩和藥物的快速下降作用。用量從八分到三錢不等。

粳米:培養胃氣,防止過度的寒性導致胃氣損傷。

麥冬:生津液,熱度極高時必定會傷害津液。用量從五錢到二兩不等。

竹葉:清除煩熱,用量從五十片到二百片不等。

對於虛弱且脈搏微弱的人,可以加入人參。幫助胃中的天真之氣。

若出現心下硬滿的症狀,表示邪氣尚未進入腹部,不宜進行攻擊性治療。可加入桔梗、枳殼、黃連、蔞實。

若出現煩躁譫語的情況,可加入犀角。若情況嚴重,再加入黃連。舌苔的狀況也會相似。

若出現打呃的情況,可加入竹茹。若有嘔吐的情況,可加入竹茹、枇杷葉,以及蘆根汁。

這是一種甘寒清熱的藥方。張仲景將白虎湯加上人參,用來治療服用了表藥後大汗淋灕,但仍然感到大程度的口渴,脈搏洪大的情況。大汗淋灕表示津液流失,大程度的口渴則表示內部熱度極高。此外,它還用於治療口渴想要喝水,但沒有表症的病人,即沒有頭痛、發熱、畏寒、身體疼痛、無汗等表症。它還用於治療傷寒期間沒有大熱度,口乾渴,心煩,背部微有畏寒的情況。缺乏大熱度表示表熱已經減少,口乾渴和心煩表示內部熱度偏多,背部微有畏寒表示邪氣正在逐漸消失,與全身畏寒有所不同。內部熱度旺盛,必須迅速清解。

又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裡熱熾盛,不急清解,則津液立竭,所以在表微風,不必拘泥;況表風原不禁白虎湯也。但此湯必渴欲飲冷者方服之。飲冷之法,不可不與,亦不可過與。〔梨汁、藕汁、蔗漿、西瓜皆可與之〕。

不大渴者,裡熱尚微,不能消水,不可服也。若失血家發熱微汗,口渴心煩,甚至目赤面紅,六脈豁大空虛,謂之血虛發熱,當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治之,誤服白虎者死。仲淳云:傷寒溫熱,時疫諸病,三陽症中,往往多帶陽明者,以手陽明大腸與肺為表裡,同開竅於鼻,足陽明胃與脾為表裡,同開竅於口,凡邪氣必從口鼻而入,故兼陽明症者獨多,不可不知。此方投之得當,其效如神。

白話文:

傷寒病人服用瀉藥後,七、八天仍然不退燒,熱氣積聚在體內,表裡都發熱,時常怕風,口渴難耐,舌頭乾燥發熱,想喝很多水。體內熱氣很盛,不趕緊清熱解毒,體內的津液就會迅速消耗殆盡。因此,即使有輕微的風寒症狀,也不必過於拘泥,因為白虎湯原本就不忌諱風寒。但白虎湯只適合口渴想喝冷飲的人服用。冷飲的服用量要適當,不可過多或過少。梨汁、藕汁、甘蔗汁、西瓜汁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如果病人沒有很渴,說明體內的熱氣還不嚴重,無法消化水分,就不適合服用白虎湯。如果病人因失血而發燒、微微出汗、口渴心煩、甚至眼睛發紅、臉色發紅、脈搏浮大空虛,這種情況叫做血虛發熱,應該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如果錯誤地服用白虎湯可能會致命。仲淳說:傷寒、溫熱、時疫等疾病,三陽症中經常伴隨陽明症,因為手陽明大腸經與肺經表裡相通,共同開口於鼻,足陽明胃經與脾經表裡相通,共同開口於口。凡是邪氣都從口鼻進入,因此患有陽明症的病人非常多,不可不注意。如果使用這個藥方得當,療效如同神明。

按:吳又可言陰症為罕有之病,陽症似陰者,比比皆是。蓋傷寒溫熱瘟疫諸病,傳入胃家,陽氣內郁,不能外布,即便四逆。若肥盛之體,尤易壅閉;亢陽已極,遂通身如冰;因熱極氣道壅閉,遂脈微欲絕,所謂陽厥也。仲景云:熱深者厥亦深,熱微者厥亦微。故微者但手足冷,深者冷過肘膝,脈沉而微。

更劇則通身冰冷,甚或指甲青黑,肌膚血凝,青紫成片,六脈無力,或微或絕。以上脈症,悉似真陰,審其內症,必氣噴如火,咽乾口臭,舌苔芒刺,渴欲冷飲,譫語太息,喜涼惡熱,心腹脹滿,按之痛甚,大便燥結,或協熱下利,或熱結傍流,必臭穢殊常,小便赤澀作痛,若誤引節庵冷過肘膝,便是陰症,及脈有力為陽,無力為陰之說,而竟投附子理中四逆等湯,下咽必斃。

白話文:

吳又可說陰症很少見,陽症看起來像陰症的卻很多。因為傷寒、溫熱、瘟疫等疾病傳入胃部,陽氣被困在體內,無法散發出去,就會出現四逆的症狀。肥胖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陽氣極度亢奮,結果全身冰冷,由於熱氣太盛導致氣道阻塞,脈搏微弱,幾乎要斷掉,這就是陽厥。張仲景說:熱氣越深,厥證越重;熱氣越弱,厥證越輕。所以,輕微的陽厥只會手腳冰冷,嚴重的陽厥會冷到手肘膝蓋,脈搏沉而微弱。

更嚴重的情況是全身冰冷,甚至指甲發青發黑,皮膚血凝,出現青紫色斑塊,六脈無力,甚至微弱到幾乎消失。這些脈象都很像真陰症,但仔細觀察內在症狀,一定會有氣噴如火,口乾舌燥,舌苔尖銳,口渴想喝冷飲,神志不清,嘆氣,喜涼惡熱,心腹脹滿,按壓疼痛,大便乾燥,或伴隨熱性腹瀉,或熱氣阻塞導致腹痛並有臭氣,小便赤色灼痛等症狀。如果誤以為是陰症,並且用節庵的"冷過肘膝,便是陰症,及脈有力為陽,無力為陰"的觀點,就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等藥物治療,病人一定會因藥性過猛而死亡。

夫溫熱瘟疫,熱病也,從無感寒,陰自何來?即傳經傷寒,亦系陰病,與直中陰經不同,何得一見厥冷,便疑為冷症耶?

竹葉石膏湯加竹茹、蘆根。治胃中熱氣壅鬱,氣逆發呃,或再加枳實、栝蔞。

此方以清胃熱降逆氣為主。按發呃一症,有因熱因寒,因痰因食,因瘀血,因大虛之不同,須以別症相參施治。如因胃中痰飲所阻,氣逆而呃者,大棗加旋覆代赭石治之。若因胃中飲食所阻,氣逆而呃者,沉、砂、枳、橘、青皮、檳榔之屬。若因胃中實熱,失下而呃,大便不通,脈來有力者,當用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溫熱瘟疫屬於熱病,根本沒有感受寒氣,哪裡來的陰證?就算傳經傷寒,也是陰病,但與直接侵犯陰經的疾病不同,怎麼一出現厥冷就懷疑是寒症呢?

竹葉石膏湯加竹茹、蘆根,用於治療胃中熱氣壅塞,氣逆而呃逆,可以再加枳實、栝蔞。

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清胃熱降逆氣。呃逆的病因有很多,有熱、有寒、有痰飲、有食積、有瘀血、有大虛等等,必須根據其他症狀來辨證施治。例如,如果因為胃中痰飲阻滯,氣逆而呃逆,可以用大棗加旋覆代赭石治療;如果因為胃中飲食積滯,氣逆而呃逆,可以用沉香、砂仁、枳實、橘皮、青皮、檳榔之類的藥物;如果因為胃中實熱,失下而呃逆,大便不通,脈象有力,就應該用承氣湯瀉下。

若因胃中熱,瘀血而呃者,犀角地黃湯加降香、玉金、桃仁、羚羊角之屬。如陰傷胃而呃,或冷氣逆上者,丁香、柿蒂、沉、砂、吳茱萸之屬,甚者,加桂,附,挾虛者再加人參。若因吐下後,及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臍下直衝至胸嗌間而呃者,最凶之兆。在熱病中,大概屬熱實者居多,或清或下,隨宜用藥,凡呃聲重者可治,呃聲輕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因為胃裡有熱,有瘀血而打嗝,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再加上降香、玉金、桃仁、羚羊角等藥材。如果因為陰虛傷胃而打嗝,或是有寒氣逆流上來,可以用丁香、柿蒂、沉香、砂仁、吳茱萸等藥材,嚴重的話,可以再加上桂枝、附子,體虛的人還要再加上人參。如果因為嘔吐、下瀉之後,或是久病產後,老人虛弱的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從肚臍以下一直衝到胸部和喉嚨之間而打嗝,這是最凶險的徵兆。在熱病中,大多數都是熱實證,要麼清熱,要麼瀉下,根據病情用藥。凡是打嗝聲音重的,可以治療,打嗝聲音輕的,就無法治癒了。

經曰:病深者其聲噦是也。

竹葉石膏化斑湯,治發疹發斑。疹屬少陰,小紅點行於皮膚之中,或不出者,或出而隨沒,又隨出者。班屬少陽,大紅點顯於皮膚之上,勢甚者,發熱一、二日即出,六、七日乃退;勢緩者,發熱四、五日方出,一、二日即退。有隨出隨退者,有發過再發者。有稀疏幾點者為輕,有稠密如麩者為重。即時令熱邪,傳於肺胃,而發為斑疹。蓋斑重而疹輕也。斑疹已見者,通用此治之。

竹葉石膏湯〔清解肺胃之邪熱。〕,加犀角〔散邪清熱,涼血解毒。〕,元參〔壯水制火。〕斑盛加青黛,熱毒內盛,合黃連解毒湯。〔量症輕重製劑大小,中病即止,勿使太過。〕咳嗽加貝母花粉,〔自初發以至發後,總以清熱消痰為治。〕喘者〔熱邪壅肺故也。〕加桑皮、茅根、栝蔞實。

白話文:

古書記載:病症嚴重的人,會發出噦聲。

竹葉石膏湯,可以治療疹子和斑。疹子屬於少陰,是皮膚中出現的小紅點,有的不出來,有的出來了又消失,又再出來。斑屬於少陽,是大紅點,明顯地出現在皮膚上。嚴重的斑,發熱一兩天就會出現,六七天就會消退;輕微的斑,發熱四五天才會出現,一兩天就會消退。有的斑出現就消退,有的斑消退後又再次出現。斑稀疏、只有幾點的屬於輕症,斑密集、像麩皮一樣的屬於重症。這都是因為時令的熱邪傳入肺胃,而導致斑疹出現。總體來說,斑比疹嚴重。斑疹已經出現了,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竹葉石膏湯,可以清解肺胃的邪熱。加入犀角,可以散邪清熱,涼血解毒。加入元參,可以滋陰制火。如果斑疹很嚴重,就加上青黛,因為這是熱毒內盛,可以配合黃連解毒湯來治療。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藥物的劑量,只要病好了就停止用藥,不要過度使用。如果咳嗽,就加貝母花粉,因為從一開始到病發之後,都要以清熱消痰來治療。如果喘不過氣,就加桑皮、茅根、栝蔞實,因為熱邪壅塞肺部才會喘。

按斑疹及小兒痧痘,皆屬肺胃火熱,不必依症施治,惟宜治本,解二經之邪熱,則諸症自退,斑之方萌,與蚊跡相似,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多見於四肢。病人昏瞶,先紅後赤者斑也;病人安靜,先紅後黃者,蚊跡也。須看斑色鮮紅者吉,紫赤者險,淡白者危,黑色者死。斑既發出,須得脈洪數有力,身溫足溫易治;若脈沉小足冷,元氣虛弱者難醫。

滑伯仁曰:脈者血氣之波瀾,發斑則血散於肌膚,故脈小或絕無。凡斑欲出未出之時,治宜清涼辛散為主,最忌酸收,誤施溫補,禍不旋踵。藥用葛根散陽明之鬱火,薄荷解太陰之風熱,荊芥散風熱,治瘡毒,牛蒡開毛竅,除熱毒。總以透斑為主。如裡熱熾盛,可加犀角,寒而不滯,其性走散故也。

白話文:

斑疹和小兒痧痘都是肺胃火熱引起的,治療不必拘泥於具體症狀,而是要治本,清除兩經的邪熱,病症自然消退。斑疹初起時,就像蚊子叮咬的痕跡,多長在胸腹部,而蚊跡則多見於四肢。病人神志不清,先紅後赤的是斑疹;病人安靜,先紅後黃的是蚊跡。斑疹鮮紅色是吉兆,紫紅色危險,淡白色危急,黑色則會死亡。斑疹發出後,脈象洪數有力,體溫正常,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沉細,手腳冰冷,元氣虛弱,則難以治療。

滑伯仁說:脈象是血氣的波動,斑疹發出後,血液散佈到皮膚,所以脈象會變小或消失。斑疹欲出未出時,治療應以清涼辛散為主,最忌酸收,不可誤用溫補藥物,否則後果嚴重。藥方可用葛根散清解陽明經的鬱火,薄荷解太陰經的風熱,荊芥散散風熱,治瘡毒,牛蒡開毛竅,除熱毒。總之,要以透發斑疹為原則。如果內熱熾盛,可以加入犀角,它性寒而不滯,能散熱解毒。

或合白虎湯,俟斑透,即以化斑湯加減治之。若人虛脈弱者少加人參,參本肺熱所忌,不得已而用之,以扶元氣,而兼化斑。斑症慎勿發汗,汗則斑爛。又不可下,下則斑毒內陷,症反變劇。若大便燥結,以元明粉潤之,或用豬膽汁導之。凡發斑吐瀉者多吉;以陽明之熱得解,即表裡分消之義也。

治瀉慎勿止瀉,惟用黃連、茯、甘、升、葛之屬,則瀉自止。如便膿血,是熱邪下陷也,大忌止澀,宜芩連以清熱毒,茯、甘以調脾胃,升、葛以散熱邪,加滑石末調服,取其行積滯,逐凝血也。

竹葉石膏湯加犀角、金汁,治熱邪傳胃衝心,神亂髮狂,妄言罵詈,不避親疏。〔神明昏亂故也。〕甚則棄衣而走,〔熱盛於身也。〕登高而歌,逾垣上屋,〔陽邪剛盛,故履步失常,〕目赤唇焦,舌乾齒燥,大渴飲水,小便短赤,〔皆裡熱熾盛之所致,〕大便不結者,〔腸胃熱盛,而傳化失常也。〕急以此湯大劑頻頻灌之。

白話文:

可能需要配合白虎湯治療,等到斑點透出來,就可以用化斑湯加減治療。如果病人體虛脈弱,可以少量加人參,人參本來是肺熱的忌諱,不得已才用,目的是扶助元氣,同時兼顧化斑。斑疹病症要謹慎,絕對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斑點潰爛。也不能下瀉,下瀉會使斑毒內陷,病情反而加重。如果大便乾燥便秘,可以用元明粉潤滑,或用豬膽汁導瀉。凡是發斑疹並且吐瀉的,大多預後良好,因為陽明經的熱邪得到解除,這就是表裡分消的意思。

治療瀉痢要謹慎,不可止瀉,只用黃連、茯苓、甘草、升麻、葛根等藥物,瀉痢就會自然停止。如果大便有膿血,是熱邪下陷,要嚴禁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應該用黃芩黃連清熱解毒,茯苓甘草調和脾胃,升麻葛根散熱邪,再加上滑石粉調服,目的在於行氣化積,驅逐凝血。

用竹葉石膏湯加入犀角、金汁,治療熱邪傳入胃,衝擊心臟,導致神志昏亂、髮狂,胡言亂語,不分親疏。〔這是因為神志昏亂所致。〕嚴重的情況下會脫掉衣服亂跑,〔這是因為熱邪盛於身體。〕會跑到高處唱歌,會翻牆上屋,〔陽邪剛盛,所以舉止失常。〕眼睛紅赤、嘴唇乾裂、舌頭乾燥、牙齒乾燥、非常口渴、小便短少赤色,〔這些都是裡熱熾盛所造成的。〕大便不乾結,〔腸胃熱盛,導致傳化失常。〕遇到這種情況,要緊急用此湯藥大量服用,並且頻頻灌服。

竹葉〔一百五十片。〕,石膏〔四兩。〕,知母〔一兩五錢。〕,甘草〔五錢。〕,麥冬〔二兩。〕,犀角尖〔涼心清熱,一兩。〕,金汁〔治陽毒發狂,陳久者一大杯。〕

此方治足陽明胃實發狂,便不結者用之。如大便不通,當用承氣湯急下之。凡發狂難制,以醋潑火炭上,煙衝入鼻即安。一切熱病熱邪傳裡,亢極無解,用黃連一兩,或芒硝煎水,井中頓冷,浸新青布搭胸上,熱即換之,熱勢稍退即除去,床前宜置冰水。行此法者,水可以滅火,寒可以除熱,外可以安內。經曰:水行漬之,和其中和,可使畢已。此之謂也。

白話文:

使用竹葉一百五十片、石膏四兩、知母一兩五錢、甘草五錢、麥冬二兩、犀角尖一兩以及陳久金汁一大杯,治療足陽明胃實發狂,且大便不成形者。若大便不通,則應使用承氣湯急下。若發狂難以控制,則可用醋潑灑火炭,利用煙燻鼻腔,使之安定。一切熱病熱邪入侵身體,熱氣極盛無法緩解者,可用黃連一兩或芒硝煎水,在井中快速冷卻,浸泡新青布敷於胸口,熱則更換,熱勢稍微退去即移除,床前宜放置冰水。此法利用水火相克,寒熱互濟,外治內患,符合經書所言「水行漬之,和其中和,可使畢已」的原理。

三黃石膏湯,治熱病壯熱,無汗煩躁,〔壯熱無汗,表未解也。兼見煩躁渴炊等症,是表裡熱盛,故津耗無汗。〕鼻乾面紅,〔陽明火邪,上行燎面。經云:面熱者胃病也。〕目赤唇焦,舌乾齒燥〔胃脈入上齒中故也。〕大渴飲水,狂叫欲走,脈洪而數。

黃連,黃芩,黃柏,黑山梔〔各二、三錢。〕,石膏〔三、四兩。〕,知母〔兩許。〕,甘草〔三錢。即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清裡熱以救津液。〕,薄荷〔三錢。〕,淡豉〔解肌透汗,微汗則解,一兩。〕

此方因表裡俱熱,故內外分消其勢,兵之分擊者也。若無壯熱俱表症,惟大便燥結不通,及舌卷囊縮難治者,本方去薄荷、淡豉,加大黃、芒硝,名三黃巨勝湯,權用劫之,間有可生者。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

治熱病壯熱,無汗煩躁,鼻乾面紅,目赤唇焦,舌乾齒燥,大渴飲水,狂叫欲走,脈洪而數。

此症狀為熱病,表現為體溫高,沒有汗出,心煩意燥,鼻子乾燥,臉色發紅,眼睛紅腫,嘴唇乾燥,舌頭乾燥,牙齒乾燥,口渴喝水,胡言亂語,想亂跑,脈搏有力而快速。

這是因為表裡俱熱,表證未解,裡熱盛而耗損津液,所以沒有汗出,並且出現口渴、煩躁等症狀。

黃連,黃芩,黃柏,黑山梔(各二、三錢)石膏(三、四兩)知母(兩許)甘草(三錢)薄荷(三錢)淡豉(一兩)

此方由黃連解毒湯和白虎湯合方而成,清熱解毒,滋陰生津,以解表裡熱,救護津液。

黃連、黃芩、黃柏、黑山梔 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石膏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知母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甘草 調和諸藥;薄荷 解表散熱;淡豉 解肌透汗。

此方因為表裡俱熱,所以內外分消其勢,就如同打仗時分兵攻擊一樣。

若無壯熱及表證,僅有大便乾燥,不通,舌頭捲縮,難以治療者,則可以去薄荷、淡豉,加 大黃 芒硝 ,名為 三黃巨勝湯 ,用以攻下熱結,或可回生。

三黃巨勝湯 的作用是攻下熱結,解毒通便,以救治大便不通,舌頭捲縮等危重症。

黃連解毒湯,治三焦大熱,煩躁,舌苔錯語,〔上焦熱也。錯語者,雜之謂。譫語者,數數更端之謂,其聲高。鄭聲者,只將一事一語,鄭重諄復,其聲低。乃精氣奪之候也。故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呻吟,〔下焦熱也,腎在聲為呻,氣鬱則呻吟。〕乾嘔不眠,〔中焦熱也。〕脈數。宜用

黃連〔瀉中焦之火。〕,黃芩〔瀉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瀉三焦火,屈曲下行。各一錢至三錢。〕如狂言躁亂,〔溫熱之邪傳入心包,乃似狂非狂,非胃實發狂可下之比,〕或喜笑不休,〔心包本病。以心在聲為笑。〕加生地、麥冬、犀角,心悸亦如之。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適用於治療三焦燥熱、煩躁不安、舌苔異常、說話不清、呻吟、乾嘔失眠、脈搏快速等症状。其中,黃連可以清瀉中焦的熱氣,黃芩可以清瀉上焦的熱氣,黃柏可以清瀉下焦的熱氣,梔子則可以清瀉三焦的熱氣,並向下引導。如患者出現狂言躁亂或喜笑不止的症状,則可加入生地、麥冬、犀角,心悸者亦同。

渴加麥冬、花粉。大渴合白虎湯。乾嘔合竹茹湯。煩躁加犀角、生地。脈熱小便不利者,加麥冬、知母。小便數,〔是熱邪傳入中焦,逼迫下行,火性急速故也,〕倍黃柏,加知母。此苦寒清熱之劑,通上中下三焦而治之。按舌苔之症,邪熱在表,則不生苔;在半表半裡,則生白苔;傳裡則生黃苔,熱甚則芒刺干燥。若見黑苔芒刺,刮去即生者難治。

夏令時火邪火,內外合燒,故易生黑苔芒刺,尚有可生,冬令見之必死。又有舌苔如黑漆之光者,舌為心苗,應南方火,譬如火之自焚,初則紅,過則薪為炭而色黑,熱之極矣。亦有舌上無苔,而赤紫干光者,皆因邪熱灼干腎水,不能上溉於心,火無制,自焚而死。治舌苔之法,如見少陽症,即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加知母、花粉。

白話文:

口渴的時候可以加麥冬、花粉。非常渴的時候可以服用白虎湯。乾嘔的情況可以使用竹茹湯。煩躁的時候可以加犀角、生地。脈象熱而小便不順暢的,可以加麥冬、知母。小便頻繁,是因為熱邪入侵中焦,迫使往下走,火性急躁的緣故,所以要加倍黃柏,並加知母。這種苦寒清熱的藥物,可以暢通上中下三焦來治療。觀察舌苔的症狀,邪熱在表,舌苔就不會生長;邪熱在半表半裡,舌苔就會生白苔;邪熱入侵內裡,舌苔就會生黃苔,熱氣很重的時候,舌苔就會呈現芒刺乾枯的狀態。如果看到舌苔是黑色的芒刺,刮掉後馬上又生出來,那就很難治癒。

夏季的時候,火邪入侵,内外合燒,容易出現黑苔芒刺,還有可能會生出來,但是冬季如果出現黑苔芒刺,就一定會死。還有舌苔像黑漆一樣光亮的,舌頭是心臟的苗芽,對應南方的火,就像火自行燃燒一樣,一開始是紅色,過後就會變成炭一樣的黑色,這是火熱的極致。還有一些人舌頭上沒有苔,但是赤紫色乾燥光亮,都是因為邪熱灼傷腎水,不能向上滋潤心臟,火沒有抑制,自行燃燒而死。治療舌苔的方法,如果出現少陽症,就要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半夏,再加上知母、花粉。

如自汗煩躁,大渴飲水者,用竹葉石膏湯合本方加減,黃連瀉心火,為必用之藥,有下症者,用承氣湯。自利者本方加減治之。一切苔狀,濕滑者吉,燥澀者凶。白苔亦有乾硬如沙皮者,因津液乾燥,邪雖入胃,不能變黃也。凡見舌苔,俱用井水浸青布拭淨,以薄荷末同蜜不時擦之。

熬氏云:見紅色,熱蓄於內也,隨症清之。又有舌裂舌硬舌短舌長舌卷,皆邪熱勝,真氣危,或清或下,隨病制宜。熱病多舌出,有病愈而不能入者,冰片少許,塗舌即入。有舌腫滿口,蒲黃為末滲上,即愈。

白話文:

如果病人容易出汗、煩躁不安,口渴想要喝水,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加上其他藥材來治療。黃連可以清瀉心火,是必不可少的藥物。如果病人出現下痢的症狀,就應該使用承氣湯。如果病人腹瀉,就用本方加減藥物來治療。舌苔濕滑表示病情較輕,乾燥粗糙則表示病情較重。白色舌苔如果乾硬如沙皮,是因為津液乾燥,邪氣雖然入侵胃部,但無法轉為黃色。觀察舌苔時,要用井水浸泡過的青布擦拭乾淨,然後用薄荷末和蜂蜜混合,不時塗抹舌頭。

熬氏說:舌頭發紅表示體內熱氣積蓄,要根據症狀進行清熱治療。如果舌頭出現裂痕、硬化、縮短、伸長或捲曲,都是邪熱盛行,真氣虛弱的表現,需要根據情況進行清熱或瀉下治療。熱病患者通常舌頭會伸出來,如果病癒後舌頭仍然無法縮回去,可以用少量冰片塗抹舌頭,就能使舌頭縮回。如果舌頭腫脹滿口,可以用蒲黃研磨成粉末撒在舌頭上,就能治癒。

小陷胸湯,治誤下,熱邪乘虛陷入,與痰飲搏結胸間,謂之結胸病。〔誤下,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小結胸病心下硬滿,按之則痛,〔與大結胸之從心上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較輕〕。脈浮滑者。〔外邪陷入原微,與大結胸之寸脈浮關脈沉緊者,亦不同。〕

黃連〔清解熱邪,一、二錢。〕,栝蔞實〔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一,二枚搗。〕,半夏〔善消痰飲。一、二錢。渴易花粉。〕,可加尖檳榔〔性能散結,破滯降氣,下行最速。一、二錢。〕如挾熱下利,心下痞者,去半夏,調服益元散。

白話文:

小陷胸湯主要用於治療誤下導致的熱邪乘虛入侵,與痰飲結合阻塞胸部,形成結胸病。結胸病表現為心下滿悶且硬痛,但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痛,則屬於痞病。小結胸病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心下硬滿,按壓時疼痛。脈象浮滑。如果出現腹瀉並伴有心下痞的情況,可以去半夏,改服益元散。

此方清熱開結化痰,雖治誤下結胸之主方,然未經誤下,而外邪傳入胸中,與痰相合,壅塞氣道,胸中心下滿悶,或痛或不痛者,亦可借用。如有兼症,另加對症之藥治之。

瀉心湯,治心下痞結。

大黃〔攻痞。〕,黃連,黃芩〔清熱。〕此苦寒清熱攻下之劑。宜小劑微下,恐陷邪未入腹,不可攻也,戒之戒之。

竹茹湯,食谷欲嘔者屬陽明,非少陽也。胸中煩熱者,此方主之。

竹茹〔善疏氣逆,一、二、三錢。〕,枇杷葉〔長於降氣。三、五大片,薑汁炙。〕,蘆根〔獨入陽明,清熱下降。三、四兩,或汁一大杯服更妙。〕,麥冬〔清胃止嘔。三、五錢。〕,吐蛔〔胃熱如沸,蛔不自安,下既不通,必出自上。〕合白虎湯,〔清胃熱則蛔安。〕去甘草,〔蓋蛔得甘則動於上也。

白話文:

這方藥具有清熱解表、化痰開結的功效,雖然主要用於治療誤服瀉藥導致的胸悶結實,但即使沒有誤服瀉藥,而是外邪入侵胸腔,與痰氣凝結堵塞氣道,導致胸部中心和下方感到滿悶,有時伴隨疼痛,有時則不痛,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如果有其他症狀,就需要添加針對性的藥物來治療。

瀉心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窩部位的痞結。

大黃可以攻克痞結,黃連和黃芩可以清熱。這個方子以苦寒清熱攻下的藥物為主,應當使用小劑量,微微瀉下,避免邪氣沒有進入腹中就過度攻伐,要小心謹慎。

竹茹湯適用於食慾不振想嘔吐的患者,屬於陽明經的病症,不屬於少陽經的病症。胸部感到煩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竹茹善於疏通氣逆,用量一到三錢;枇杷葉善於降氣,用量三到五片,用薑汁炙烤;蘆根專入陽明經,清熱下降,用量三到四兩,或者取汁一大杯服用效果更好;麥冬清胃止嘔,用量三到五錢;吐蛔適用於胃熱如沸,蛔蟲不安,下焦不通,則必從上焦出來的患者,可以與白虎湯合用,清胃熱則蛔蟲安定,去掉甘草,因為蛔蟲遇到甘味就會向上竄動。

〕或合解毒湯,〔蛔見苦則安。〕俱加烏梅。〔蛔得酸則靜。此症勿認胃寒誤用薑、桂。〕

此治挾熱嘔吐之良方也。如過用寒涼,陽明虛寒,口不渴,小便白,方可暫用吳茱萸湯,以下逆氣,人參、薑、棗以培胃氣,停痰積飲而嘔吐者,用芩連二陳湯,虛者用六君子湯,俱加竹茹、薑汁。如病後虛羸少氣,氣逆而吐者,仲景竹葉石膏湯主之。竹葉、石膏以清餘熱,參、甘、粳米以補不足,半夏以散逆氣。

又竹葉能除新久風邪之煩熱,能止喘促氣盛之上衝,合參、麥等用之,治熱而無損其真,導逆而不傷其氣。若生薑可以宣偶郁之火,而不能散久凝之熱,枳、樸可以下客氣有餘,而不能降熱傷之逆,故皆不用。石膏大寒,病後反用之者,以外感之邪,皆屬陽經,陽經之邪,非苦寒之藥所能勝,其餘邪上逆,何獨不然,故必用之以清邪之原也。今人不忌芩連,而但畏石膏,總不知辨症耳。

白話文:

治療蛔蟲引起的嘔吐,可以服用解毒湯,加上烏梅,因為蛔蟲怕酸,酸能讓它安靜。注意不要誤把胃寒當成此病,而用薑桂。

治療因熱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可以用吳茱萸湯,但要小心不要過度使用寒涼藥,如果陽明經虛寒,伴隨口不渴、小便白等症狀,則可以使用吳茱萸湯。如果嘔吐是因氣逆或痰飲積聚引起的,則可以用芩連二陳湯或六君子湯,並加入竹茹、薑汁。如果嘔吐是病後虛弱少氣、氣逆引起的,則可以用仲景的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清熱,人參、甘草、粳米補氣,半夏散逆氣。

竹葉可以去除新舊風邪引起的煩熱,也能止喘促氣盛引起的氣逆,與人參、麥冬等藥材搭配,能清熱而不傷真氣,導氣而不傷元氣。生薑可以宣發鬱結的熱氣,但不能散去久積的熱氣;枳實、厚朴可以瀉掉客氣,但不能降熱治逆。所以這些藥材都不用。石膏性寒,病後反而要使用它,因為外感之邪屬陽經,陽經之邪非苦寒之藥所能克制,其他邪氣上逆,道理也一樣,所以必須用石膏來清熱解毒。現在很多人不忌諱芩連,卻害怕石膏,其實是沒有辨證用藥。

梔子豉湯,治邪在胸膈,心中結痛懊憹,〔懊者煩惱,憹者鬱悶,邪郁胸中,心不安。〕宜此探吐之。

梔子〔苦以湧之。〕,淡豉〔解煩躁,除滿悶。〕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當發黃,加麥冬;如已見黃,加茵陳為君。

此因邪在胸膈,用梔、豉湧吐其邪,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凡用此湯,病人舊有微溏,則大腑易動,服此不能上湧,反為下泄,故不可服。脈虛者不可吐,乾嘔者不可吐,素失血者不可吐,氣淺者不可吐,眩冒者不可吐,虛弱者不可吐,故均禁用本方。

豬苓湯,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陽明熱邪,傳入下焦,膀胱熱結,氣化不傳。〕又治少陰下利。〔少陰熱邪,傳入陽明,逼迫水穀下奔則利。〕

白話文:

梔子豉湯用於治療胸膈積滯,心中絞痛、煩躁鬱悶,適合用此方引吐邪氣。梔子苦寒,能引邪上湧;淡豉能解煩躁、除滿悶。陽明病症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躁鬱悶者,常伴有發黃,可加麥冬;若已見黃,則加茵陳。此方以梔子、淡豉引吐胸膈之邪,取上逆下行的原理。但若病人平時就有輕微腹瀉,則服用此方可能導致腹瀉,不宜服用。脈虛、乾嘔、素有失血、氣喘、頭暈、虛弱等患者,皆不可服用此方。

豬苓湯則用於治療口渴欲飲、小便不利,這是陽明熱邪傳入下焦,膀胱熱結,氣化失常所致。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少陰下利,這是少陰熱邪傳入陽明,逼迫水穀下泄所致。

豬苓,澤瀉〔各錢許。〕,茯苓〔二、三錢。〕,滑石〔宣導熱邪,俾從膀胱而出,三、五錢。〕,阿膠〔四味恐太滲利傷陰,故加滋陰潤燥之品,一錢。生雞子可代。〕

此滋陰潤燥蕩熱利水之劑。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以飲水故知熱甚,溺澀故知熱結膀胱,利其小便,則邪熱消而津液回,渴自止矣。少陰下利而主此方者,即仲景所云,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開支河水道,以殺奔急之勢,庶水穀分,而下利自止。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芩湯,以汗多胃中燥。

白話文:

豬苓、澤瀉各少許,茯苓二到三錢,滑石三到五錢。滑石可以宣導熱邪,讓熱邪從膀胱排出。阿膠一錢,因為其他藥物可能太過滲利,傷了陰氣,所以加了滋陰潤燥的阿膠,生雞蛋也可以代替。

這個方子具有滋陰潤燥、蕩熱利水的功效。如果病人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利,就可以用這個方子。因為病人感到口渴說明體內熱盛,小便不暢說明熱邪積聚在膀胱,利尿可以消除熱邪,讓津液回歸,自然就不會再感到口渴。如果病人是少陰下利,也可以用這個方子。這是繼承了仲景的醫學理論,下利不止就應該利尿,打開膀胱水道,以止瀉止渴。如果病人是陽明病,汗出過多而口渴,則不能使用豬苓湯,因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

蓋胃中津液,因熱已內耗,加以汗多而奪之於外,又用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以奪之於下,則津液立亡。

加減導赤散,治熱結膀胱,少腹脹滿,小便不利。〔若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蓄血症也。〕又治飲水過多,水結在胸,心下怔忡,但頭微汗出,〔濕熱蒸騰,陽氣但上升而不能下達。〕無大熱者。〔邪熱但結胸間,故表無大熱。〕

豬苓、澤瀉、茯苓、滑石、甘草、橘紅。身目發黃,加茵陳。水結胸症,加木通、燈心。

此方即五苓散、天水合用,去白朮、桂枝而加橘紅也。五苓用桂枝者,以太陽中風,表症未罷,邪又入里,而見煩渴,小便不利,故用桂枝解表,苓,澤蕩熱,白朮建中,通表裡而兩解之。今無太陽表邪,無取桂枝,白朮性壅,故亦不用,加橘紅者,以膀胱氣化則出也。

白話文:

因為胃裡的津液已經被熱氣消耗掉,再加上出汗過多,又喝了豬苓湯,導致小便頻繁,進一步從體內排出津液,這樣一來,津液就很快耗盡了。

加減導赤散可以用來治療熱氣積聚在膀胱,導致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如果小腹硬滿,小便卻能正常排泄,可能是蓄血造成的。加減導赤散也能治療喝水過多,水氣積聚在胸腔,導致心慌,頭部微微出汗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為濕熱氣蒸騰,陽氣只能往上走,無法往下走。因為邪熱只停留在胸腔,所以表面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

加減導赤散的組成藥物包括豬苓、澤瀉、茯苓、滑石、甘草、橘紅。如果出現身目發黃的症狀,可以加茵陳。如果出現水氣積聚在胸腔的症狀,可以加木通和燈心。

加減導赤散是五苓散和天水散的合用,去掉了白朮和桂枝,加入了橘紅。五苓散中使用桂枝,是為了治療太陽中風,表症未消,邪氣又入裡,導致口渴、小便不順的情況。桂枝可以解表,茯苓、澤瀉可以蕩熱,白朮可以健脾。五苓散通過表裡雙解的方式治療。但加減導赤散不屬於太陽中風,不需要使用桂枝,白朮性偏溫燥,也不適合使用。加入橘紅,是為了促進膀胱氣化,排泄尿液。

犀角地黃湯,治吐血衄血。〔火邪入里,擾亂血分,血熱妄行也。〕或吐衄不盡,停留於胸,或脅,或中脘,或少腹,為蓄血滿疼,手不可按。〔必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為蓄血症。〕

犀角尖〔三、五錢。〕,生地〔三錢至八錢。〕,芍藥〔亦有用赤者。〕,丹皮〔各一、二錢。四味皆能涼血。又犀角、丹皮,兼能消瘀。〕止血加茅根、藕汁、磨京墨調服。〔外用冷水,拊其後額,濯其兩足。〕吐衄熱盛,合黃連阿膠湯,〔治病必求其本,吐衄因邪火,故以苦寒直折之。〕加麥冬、童便。瘀痛加元胡。如破瘀,加桃仁、紅花、降香、大黃。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吐血、鼻出血。這是因為火邪入侵內臟,擾亂了血液,導致血熱妄行。如果吐血、鼻出血不止,停留在胸部、脅肋、胃脘或小腹部,造成蓄血滿腹疼痛,按壓時會感到疼痛,這說明是蓄血症。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小便通暢,大便顏色偏黑。

治療時,可以用犀角尖、生地、芍藥、丹皮等藥物,這些藥物都能涼血,其中犀角和丹皮還兼具消瘀的功效。如果要止血,可以加入茅根、藕汁,研磨京墨調服。另外,可以將冷水敷在額頭,浸泡雙腳。

如果吐血、鼻出血伴隨發熱,可以加入黃連阿膠湯,因為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源入手,吐血、鼻出血是由於邪火導致,所以用苦寒藥物直折其火。還可以加入麥冬、童便。如果伴隨瘀痛,可以加入元胡。如果需要破瘀,可以加入桃仁、紅花、降香、大黃。

此涼血補陰祛瘀生新之劑。雖治吐衄及蓄血之方,按熱病中多有昏悶抽搐及筋跳肉動之症,此方甚宜。經曰:諸熱瞀〔昏悶〕瘛〔抽搐〕皆屬於火。邪熱傷神,則神昏而煩悶,亢陽傷血,則筋肉失養,而為抽搐跳動。犀角涼心安神,解煩除悶,生地涼血補陰。神昏煩悶,重用犀角。抽搐跳動,重用生地。正所云藥不拘方,宜合用而用是也。

桃仁承氣湯,外症已解,少腹硬滿,痛不可按,〔血蓄下焦之故。〕小便自利,〔血病而氣不病也。〕糞硬易解,〔邪不在氣,結在血也。〕其色必黑,〔瘀血積之也,皆蓄血的症。〕或喜忘,〔即昏悶也,搏血上衝,朦昧心神之故。〕或如狂,甚則發狂,或身目發黃,〔濕熱發黃必小便不利。〕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則愈。

白話文:

這是一個涼血補陰、祛瘀生新的藥方。雖然它主要用於治療吐血、鼻出血和瘀血積聚,但對於熱病過程中出現昏迷、抽搐、筋跳肉動等症狀也非常適合。古籍記載,諸如昏迷、抽搐等症狀都屬於火熱之症。邪熱傷及神志,就會導致神志不清、煩悶不安;陽氣過盛傷血,就會導致肌肉失養,而出現抽搐、跳動。犀角可以清心安神,解煩除悶;生地可以涼血補陰。對於神志不清、煩悶不安的患者,應該重用犀角;對於抽搐、跳動的患者,應該重用生地。正如古人所說,用藥不拘泥於方劑,應該根據病情需要而靈活運用。

桃仁承氣湯適用於外症已經消除,但仍有小腹硬滿、按之疼痛(這是由於血瘀積聚在下焦導致的)、小便通暢(這是由於血病而氣病不重的表現)、大便乾燥但容易排出(這是由於邪氣不在氣分,而是在血分凝結的緣故)、大便顏色發黑(這是由於瘀血積聚的結果,都是蓄血的症狀)、或出現健忘(即昏迷,由於瘀血上衝,蒙蔽心神)、或出現狂躁,嚴重者甚至發狂、或出現身體和眼睛發黃(濕熱發黃通常伴隨小便不利)等症狀,並且脈象沉而有力,服用此湯可以排出黑色瘀血,從而治愈疾病。

桃仁〔破瘀血。三、五錢〕,大黃〔下瘀血。二錢至五錢。〕,芒硝〔能走血,軟堅潤燥。一、二錢,元明粉代之,則性緩。〕,甘草〔調胃和中。錢許。〕,桂枝〔血得熱則行也。二、三、五分。內有熱則去之,觀大黃䗪蟲丸方中,用黃芩清熱,以瘀久必生熱也。〕若挾虛者,加生地、歸、芍。

本方加降香、穿山甲末,〔破血開氣。〕名代抵當湯。

此攻下蓄血之主方也。蓋傷寒蓄血,人多不識,若能識者,垂手取效。凡病神昏者,多死;此症神昏,宜急下之,遲則殺人。

茵陳蒿湯,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至頸而還,〔肌表之氣,鬱而不通。〕小便不利,〔邪郁上,氣不下達。〕渴飲水漿者,〔胃熱津枯也。〕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濕熱鬱蒸,邪無出路。〕此湯主之。

白話文:

桃仁可以破除瘀血,用量三到五錢;大黃能瀉下瘀血,用量二到五錢;芒硝可以行血、軟化堅硬之物、潤燥,用量一到二錢,可以用元明粉代替,但藥性較緩和;甘草能調理脾胃,用量少許;桂枝能使血氣運行,用量二到五分,若體內有熱氣,就應該去掉,可以參考大黃䗪蟲丸的方子,用黃芩來清熱,因為瘀血積久就會生熱。如果病人虛弱,可以加入生地、當歸、芍藥。

這個方子再加上降香、穿山甲粉末,可以破血開氣,稱為代抵當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蓄血的常用方。許多人得了傷寒蓄血症卻不知道,如果能識別這種病症,就能輕而易舉地治好。凡是病患神志昏迷的,大多會死;如果遇到這種神志昏迷的病症,應該及時服用此藥,拖延時間就會致命。

茵陳蒿湯適用於陽明病,患者只出頭汗,不出全身汗,汗水到達脖子就退回來,說明肌表之氣鬱結不通;小便不利,說明邪氣上逆,氣機不能下達;口渴想喝水,說明胃熱津液枯竭。這些症狀說明體內有瘀熱,身體必然會發黃,這是濕熱鬱積,邪氣無處可出,茵陳蒿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茵陳〔善去濕熱。三、五錢。〕,黑山梔〔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二錢。〕,大黃〔為佐。以建驅濕除熱之功,以利小便,非下之也。一錢。〕可加麥冬,〔清胃熱,生津液,療目黃。〕花粉〔除熱療疸。〕燈心〔利水、清心火。〕此濕熱發黃通利之劑。若腹滿大便實者,加枳、樸,倍大黃用之。

蜜煎豬膽導法,治陽明病本自汗出,〔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外症。〕醫復發汗,〔津液重傷。〕小便自利者。〔胃中邪熱逼迫津液滲前陰,則又復奪之於下。〕

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導而通之。〔白蜜煎之,作挺長如指許,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或用大豬膽一枚,入醋少許,取蘆管五寸許,以一頭入膽扎定,一頭納入穀道中,擠汁灌入肛門內,頃當大便出〕此為大便不行,一無所苦者設;因邪低,故用異法迎而奪之之兵也。或用生地一、二兩,煎湯頓飲,大便立通。

白話文:

【茵陳(善去濕熱。三、五錢。)】,【黑山梔(能降火,從小便中洩去。二錢。)】,【大黃(為佐。以建驅濕除熱之功,以利小便,非下之也。一錢。)】可以加上【麥冬(清胃熱,生津液,療目黃。)】,【花粉(除熱療疸。)】,【燈心(利水、清心火。)】,這就是治療濕熱導致黃疸和通暢尿路的藥方。如果肚子脹滿並且大便乾硬,可以加入【枳、樸】,並且加倍使用【大黃】來使用。

【蜜煎豬膽導法】,用於治療陽明病原本就有出汗現象,(身體熱但自己會出汗,不畏寒反而畏熱,這是陽明病的外部症狀。)醫生如果再進行發汗治療,(這會讓身體的津液大量損失。)小便自行排出(胃中的邪熱迫使津液滲透到前部生殖器,然後又被從下部奪走。)

這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嚴重缺乏,即使腹部硬實也不應立即攻擊,應該等待他自己想要排便,此時應該使用引導和疏通的方法。【白蜜煎製成棒狀,長度約如手指,放入腸道中,用手緊緊抱住,當有想要排便時再移開。或者使用一個大豬膽,加入少量醋,取出五寸左右長的蘆葦管,一端固定在膽中,另一端插入腸道中,擠出膽汁灌入肛門內,不久後就會有大便排出。】如果是因為邪氣低落,所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抗並奪回它們。也可以使用【生地一、二兩,煎湯一次性飲用,大便馬上就能通暢。】

老弱虛人,產後病後,津液不足者甚宜。

大柴胡湯,治表症未除,〔發熱或往來寒熱等症。〕里症又急,〔腹脹滿,大便實,或心下痞硬。〕通表裡而兩解之。

柴胡〔解表之邪。〕,黃芩〔清裡之熱。〕,大黃〔隨症量用。〕,枳實〔腸胃熱結,苦以泄之。〕,芍藥〔正氣虛弱,收而行之。各二錢。〕,半夏〔一錢,渴易花粉。〕,薑棗〔和榮衛。〕

大承氣湯,總以大便實為主,外則驗之潮熱,手足出汗,轉矢氣,臍腹滿痛,手不可按,脈沉有力。

大黃〔量人強弱,隨症輕重用之。一、二錢至一兩。〕

白話文:

年老體弱、產後虛弱、病後虛弱、津液不足的人特別適合使用大柴胡湯。大柴胡湯主要用於治療表症未除,例如發熱或寒熱交替等,同時裡症又急,例如腹脹滿、大便不通、心下痞硬等。它可以同時解決表裡兩方面的問題。其中,柴胡解表,黃芩清裡熱,大黃根據情況適量使用,枳實瀉熱解結,芍藥補氣,半夏止渴,薑棗調和氣血。

大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大便不通,並伴有潮熱、手足出汗、矢氣、腹痛、按之疼痛、脈沉有力等症狀。大黃的用量要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輕重而定,可以從一錢到一兩不等。

枳實,厚朴〔一、二、三錢。〕,芒硝〔一錢至五錢。〕本方去芒硝,即小承氣湯。硝、黃、甘草即調胃承氣湯。

大陷胸湯,治誤下因成大結胸,從心上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口渴舌燥,日脯潮熱,大便秘結,脈沉緊者。

大黃、芒硝、甘遂〔苦寒有毒,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峻藥不可輕用。多用半分或一分,得快利,止後服。〕

六一順氣湯,熱邪傳入陽明胃府,不惡寒,反惡熱,欲揭衣被,揚手擲足,自汗煩

白話文:

枳實、厚朴、芒硝,去除芒硝就是小承氣湯,硝、黃、甘草就是調胃承氣湯。大陷胸湯用於誤下導致大結胸,從心上到小腹硬滿疼痛,口渴舌燥,發熱盜汗,便秘,脈沉緊。方中使用大黃、芒硝、甘遂,甘遂性寒有毒,能直達水飲積聚的隱蔽之處,為峻猛藥,不可輕用。六一順氣湯用於熱邪傳入陽明胃府,不畏寒,反而怕熱,想脫衣服,手腳煩躁,自汗煩躁。

躁,〔若周身無汗,但手、腋下汗出,非燥糞熱氣,不能使諸陽本之猶蒸蒸而潤也,尤為胃實之的症。〕口渴飲冷,咽燥唇裂,舌苔芒刺,譫語潮熱,氣短氣喘,甚則發呃,發厥發狂,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或腹滿痛,手不可按,頻轉矢氣,脈洪數有力,此有燥糞也,此方下之。又陽明病發熱,自汗如雨,〔恐胃汁內干。〕亦宜急下。〔以存津液。〕又熱病目不明,〔腎水將絕。〕亦宜急下。〔以救腎水。〕,大黃〔苦寒泄實去熱。〕,芒硝〔鹹寒潤燥軟堅。二味走而不守,均為盪滌之劑。〕,枳實〔苦寒泄漏。〕,厚朴〔苦溫去痞。〕,芍藥〔酸以收其正氣,又滋津液而益營血。〕,甘草〔甘以緩其速下,又補脾胃而建中氣。〕,黃芩〔苦寒能祛諸熱。〕,柴胡〔能引胃氣上升,若表症未除,更宜用之。〕以解表熱。加鐵鏽水,〔性以沉重能墜熱開結,用匙調服。〕大結胸症,去甘草換桔梗,加甘遂。〔服藥後,將鹽炒麩皮,絹包於腹上熨之,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若服湯則下,勿再服。〕若服湯不下,或次日方下,或半日後吐,仍原藥〔中氣大虛,不能運藥,大凶之兆。〕加煨姜〔和藥性一、二片。〕人參〔助胃氣,量其有邪實病重,輕劑不行者,當再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為度。〕若脈弱或不能食,〔其人本虛勿輕議下,必不得已,用攻補兼施之法。〕或黃龍湯,〔顧其元氣。即小承氣湯加人參、歸、地。〕或承氣養榮湯,〔顧其津液,即小承氣湯加歸、地、白芍、麥冬、知母。〕隨宜用之。

白話文:

躁,如果全身無汗,但手、腋下卻有汗,這不是燥糞熱氣,無法使諸陽之氣如同蒸蒸熱氣般滋潤,特別是胃實的症狀。口渴想喝冷飲,咽喉乾燥嘴唇裂開,舌苔像芒刺般,神志不清、發熱、氣短氣喘,嚴重時會打嗝、昏厥、發狂,五六天沒有大便,肚臍周圍疼痛,或是腹部脹滿疼痛,按壓不能,頻繁放屁,脈搏洪數有力,這就是有燥糞。這個方子可以瀉下。另外,陽明病發熱,汗出如雨,可能胃液內乾燥,也應該急於瀉下,以保存津液。還有熱病眼睛看不清,腎水將要耗盡,也應該急於瀉下,以救治腎水。

大黃苦寒瀉實去熱,芒硝鹹寒潤燥軟堅,兩味藥走而不守,都是盪滌之劑。枳實苦寒瀉漏,厚朴苦溫去痞,芍藥酸以收其正氣,又滋潤津液、益氣血。甘草甘以緩其快速瀉下,又補脾胃、建中氣。黃芩苦寒能祛除各種熱症。柴胡能引胃氣上升,如果表症未除,更應該使用。加鐵鏽水,性以沉重能墜熱開結,用湯匙調服。大結胸症,去甘草換桔梗,加甘遂。服藥後,將鹽炒麩皮,用絹布包起來放在腹部熨燙,藥氣得熱則會運行,大便更容易通暢。如果服用湯藥就瀉下,就不要再服用。

如果服用湯藥不瀉下,或者第二天才瀉下,或者半日後嘔吐,就用原藥,因為中氣大虛,不能運藥,是大凶之兆。加煨姜和藥性,一兩片。人參助胃氣,要根據邪實病重的程度,輕劑無效的,就應該再瀉下,以腹部和緩、二便通暢為度。如果脈搏虛弱或者不能吃東西,患者本身就虛弱,不要輕易瀉下,萬不得已,就要用攻補兼施的方法。或者用黃龍湯,顧護其元氣。即小承氣湯加人參、當歸、生地。或者用承氣養榮湯,顧護其津液。即小承氣湯加當歸、生地、白芍、麥冬、知母。根據情況選用。

此方節庵用代大、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凡傷寒過經,及老弱產後虛人,苟有下症者,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症未除,而里症又急,不得不下者,去芒硝,小劑緩緩下之。

蓋大黃清血分之熱,用之而瀉不止者,飲粥湯,胃得穀氣則泄止,以胃之氣未傷也,合芒硝,則並氣分而峻寒之,且又最傷下焦血分之真陰;必三焦俱傷,痞滿燥實堅全具,熱邪太甚者,方可兼用,所謂有病病當之也,若熱不至堅者,不可用。觀仲景增此一味而曰大,減此一味而曰小,且諸所欲下者,必曰先與小承氣湯,則芒硝之峻可知。

至調胃承氣,反去枳、樸,不去芒硝,或因吐下津干,或因煩滿氣熱,總為胃中燥熱不和,而非大實滿者,此經曰熱凝於內,治以鹹寒之義也。去枳、樸者,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又加甘草,培其根本,故曰調胃承氣。謂胃乃大小腸膀胱轉運之本氣,化則能出,有熱有物以滯之,氣不承順,則壅而不和,故取微下,以調和胃氣,甚則用大承氣湯,不甚則小承氣也。呂晚村云:邪既入里,故就大便通泄其熱,從其近易,非矢為害,而必欲攻之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節庵醫師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大陷胸湯等,凡是傷寒病症超過經期,或是老年體弱、產後虛弱的人,如果有腹瀉的症狀,或者瀉下後症狀沒有改善,或者還有表證未消除,但裡證又急迫,不得不瀉下時,可以去掉芒硝,用小劑量緩緩瀉下。

因為大黃清瀉血液中的熱,如果使用後瀉下不止,可以喝粥湯,胃得到穀氣就能止瀉,因為胃氣沒有受損。加入芒硝,就會同時瀉下氣分,並使寒氣更甚,而且最傷下焦血液的真陰。只有三焦都受損,出現痞滿、燥實、堅硬等症狀,熱邪過於嚴重時,才可以同時使用芒硝,所謂的「有病病當之」。如果熱邪不至於堅硬,就不能使用。看看仲景增減芒硝就說是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而且所有需要瀉下的情况,都要先用小承氣湯,就可以知道芒硝的峻烈。

至於調胃承氣湯,反而是去掉了枳實、厚樸,卻沒有去掉芒硝,可能是因為吐瀉後津液乾燥,或是因為煩滿、氣熱,總之是胃中燥熱不和,而不是實滿。這符合《傷寒論》中「熱凝於內,治以鹹寒」的道理。去掉枳實、厚樸,是擔心傷到上焦虛無氤氳的元氣,又加了甘草,來培補其根本,所以叫做調胃承氣。因為胃是大小腸、膀胱轉運的根本之氣,氣化就能排出,如果有熱邪和物質阻滯,氣機就不順暢,就會壅塞不和,所以要稍微瀉下,來調和胃氣,嚴重就用大承氣湯,不嚴重就用小承氣湯。呂晚村說:「邪氣已經進入里證,所以要從大便瀉下熱邪,從最容易的地方下手,不是因為大便有害,而是必須要攻伐它。」

昧者、方中雜用消克之藥誤矣。仲景用承氣之法,有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糞,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又陽明症,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與小承氣湯。

若不轉矢氣,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又煩躁心下硬,若其人脈弱,雖能食,少與小承氣和之,勿令大下。以邪實不可不下,而正虛又不可大下,此湯關係安危最大。蓋熱邪入胃,不以寒藥治之,則胃傷,不及則藥不勝邪,太過則藥反傷其正氣。

白話文:

服用藥方中混用消克藥物是錯誤的。張仲景用承氣湯的原則是:如果病人六七天沒有大便,可能會有燥糞,可以用少許小承氣湯來判斷。湯藥入腹,若能轉矢氣,就表示有燥糞,可以攻之;若不轉矢氣,只是頭部堅硬,之後必然會溏瀉,不可攻之,攻之則會導致腹脹滿不能進食。另外,陽明症,病人神志不清、發熱潮紅、脈搏滑疾者,可以用小承氣湯。

如果病人服藥後不轉矢氣,隔天依然沒有大便,脈搏反而微澀,則屬於裡虛,難以治療,不可再服用承氣湯。另外,病人煩躁不安、心下硬,即使脈搏微弱但能進食,可以用少量小承氣湯來緩解,不要讓其大便。因為邪氣實證不可不下,但正氣虛弱又不可大下,因此此湯藥關係到病人生命安危。因為熱邪入侵胃部,不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就會傷及胃氣,藥力不足則無法克服邪氣,藥力過強又會損傷正氣。

斟酌投之,以祈無誤。凡盪滌外感熱邪,皆用湯液,切禁丸藥,惟脾約一症,則用麻仁丸。〔即小承氣加白芍、麻仁、杏仁。〕因其人平素脾氣燥熱,省約所食之物,為一、二彈丸,三、五日一大便者;所以熱邪入里,益津枯血燥,大便艱澀;故用涼血潤燥,緩以通之;不比一時暫結者,可用湯藥滌之耳。

再按此方,總以大便硬為主,用之固宜也,乃下利而亦用之者,因腹中有燥糞熱結,則稀水從傍流下為利,必兼譫語潮熱,臍腹按之硬痛,脈滑數有力者,方可用通因通用之法。若少陰病之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而用急下之者,因少陰邪熱,挾木火乘胃,胃津腎水,將欲枯竭,不得不因熱利導,使邪熱下行,而救胃腎垂絕之陰。愚謂承氣養榮湯內有地冬,用治此症頗宜。

白話文:

要謹慎用藥,以確保準確無誤。一般來說,治療外感熱邪都要用湯藥,切忌用丸藥,只有脾臟虛弱的人才能用麻仁丸。因為這種人平時脾氣燥熱,食量少,三四五天才排便一次,所以熱邪入侵後,會導致津液枯竭、血燥、排便困難。因此,要用涼血潤燥、緩和通便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只是短暫的便秘,可以用湯藥來治療。

麻仁丸主要是針對大便硬的症狀,所以使用它非常合適。有些人雖然腹瀉,但也需要用它,因為腹中可能有燥熱的糞便積聚,導致稀水從旁邊流出,並伴有神志不清、發熱、肚臍周圍和腹部按壓疼痛、脈搏滑數有力等症狀,可以用通因通用法來治療。如果是少陰病引起的腹瀉,排泄出來的清水是青色的,心下疼痛,口乾,就需要用急下法治療。因為少陰邪熱會侵襲胃部,導致胃液和腎水即將枯竭,必須用熱利導法將邪熱向下引導,以挽救胃腎的衰敗。我認為承氣湯裡的地黃適合治療這種病症。

尺脈若弱,〔腎陰虧也。〕不可下;脈虛細者,〔氣血衰也。〕不可下;表未解者,〔頭痛發熱,惡風等症未除。〕不可下;〔恐邪氣內陷也。〕諸動氣者,不可下;〔恐脾氣傷敗也〕諸虛者,〔如勞倦陰虛,經行經斷,胎產崩漏等症。〕不可下;嘔多者〔胃氣大傷也。〕不可下;小便清白者,〔內無熱也。

〕不可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下;〔下之利遂不。止者死。誅伐無過,胃氣下陷也。〕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者,〔此名臟結,必腹內拒痛,甚至不可忍。〕不可下,〔下之是速其病,小腹入陰筋而死也。〕結胸症脈浮大者〔表邪未清也。〕不可下。〔下之是令其結而又結,則死矣。

白話文:

如果脈象微弱,腎陰虛虧,不可服用瀉藥;脈象虛細,氣血衰弱,不可服用瀉藥;如果表證未解,如頭痛發熱、怕風等症狀未除,不可服用瀉藥,恐邪氣內陷;如果氣機有動,不可服用瀉藥,恐損傷脾氣;如果體虛,如勞累過度、陰虛、月經期或停經、產後出血等,不可服用瀉藥;如果嘔吐頻繁,胃氣受損嚴重,不可服用瀉藥;如果小便清澈,體內無熱,不可服用瀉藥;陽明病患者心下硬滿者不可服用瀉藥,服用瀉藥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為會傷及胃氣,使其下陷;如果脅肋下有痞塊,連接到臍旁,這稱為臟結,必定會有腹痛,甚至難以忍受,不可服用瀉藥,服用瀉藥會加速病情發展,導致小腹疼痛,陰筋受損而死;結胸症患者脈象浮大,表邪未清,不可服用瀉藥,服用瀉藥會導致病情加重,形成新的結塊,最終導致死亡。

〕如誤用芒、黃而下不止者,宜大劑加味理中湯以救之。

芍藥黃芩湯,〔自制〕治熱邪傳入太陰,腹滿咽乾,〔太陰脈布於胃,絡於嗌。熱邪壅滯經氣不通,故而腹滿;熱邪循經沖咽,故咽乾。〕吐而食不下,〔邪迫於上也。〕自利而腹痛。〔邪迫於下也。〕

白芍〔安脾胃而和血脈,治腹痛而止瀉利。炒二、三、四錢,〕,甘草〔腹滿嘔吐者去之。〕,黃芩〔以上三味即黃芩湯,本熱邪入里,下利腹滿方。〕,黃連〔清熱邪,〕,枳殼〔破結氣。〕,橘紅〔通滯氣。〕,茯苓〔蓋脾胃,止吐瀉。各一、二、三錢。〕如便膿血加地榆,調服滑石末。

白話文:

如果誤用芒硝、黃連造成瀉下不止,應該服用加味理中湯大量救治。芍藥黃芩湯可以用來治療熱邪傳入太陰,導致腹滿咽乾、嘔吐食不下、腹痛腹瀉的症狀。白芍能安脾胃、和血脈,治腹痛止瀉利;甘草則用於腹滿嘔吐的患者;黃芩用於治療熱邪入里、下利腹滿;黃連能清熱邪;枳殼能破結氣;橘紅能通滯氣;茯苓能蓋脾胃、止吐瀉。如果便中有膿血,可以加入地榆,並調服滑石粉。

〔三、五錢。〕不止,佐以升麻、〔醋炒三、五、七分。〕葛根。〔錢許。〕若嘔吐者,〔忌用升提。〕加石蓮子、〔去心炒黃。〕陳松蘿茶。〔各三、五錢。〕

此方和解清熱為主,佐以利氣除濕之藥。蓋太陰本屬濕土,熱邪干之,濕熱壅滯,故見如上諸症。所以夏秋太陰司令之時,患此最多。今人輒云遵仲景法,遂用四逆湯,妄投薑、附,竭絕真陰而死者,如恆河沙數。要知熱邪傳入太陰,協熱自利必咽乾口燥,小便黃赤短澀,大便黃赤或黑,形狀如垢膩而極臭,肛門如暖湯而瀉出,或裡急後重,膿血錯雜,其所吐之物,必糟粕酸臭。

白話文:

三錢到五錢。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加入升麻,用醋炒三到七分。再加葛根,用量約一錢。如果患者嘔吐,就不要使用升麻。可以加入石蓮子,去掉心後炒至黃色,以及陳松蘿茶,各三到五錢。

這個方子主要作用是和解清熱,輔以利氣除濕的藥物。因為太陰原本屬濕土,熱邪侵入,導致濕熱壅滯,才會出現上述症狀。所以夏秋太陰當令的時候,患這種病的人最多。現在有些人說要遵循仲景的醫法,就用四逆湯,胡亂加薑、附,耗竭真陰,因此而死的人不計其數。要知道熱邪傳入太陰,協熱自利必然咽乾口燥,小便黃赤短澀,大便黃赤或黑,形狀像垢膩且極臭,肛門像是暖湯一樣瀉出,或裡急後重,膿血混雜,他們吐出的東西,一定是糟粕酸臭的。

若臟寒下利,則口不燥渴,小便清白,大便瀉出,或清或白,有如騖溏,或完穀不化,而水液澄徹清冷,或吐出,亦如是,方可用溫中之法。然熱病中萬無此症,若過用寒涼,或亦有之。

黃連阿膠湯,治熱邪傳入少陰,口燥舌乾而渴,〔腎屬水,而邪熱涸之故也。〕身涼但欲寐。〔志氣昏倦。〕脈沉細數。又治濕熱下利膿血。

黃連,黃芩〔陽有餘者,苦以瀉之。各一、二、三錢。〕,芍藥〔陰氣耗者,酸以收之。二、三錢。〕,真阿膠〔二錢。如無可用龜甲。入腎補陰、除熱,兼止久痢。〕,生雞子〔一枚,調入。陰不足者,甘以補之。昔人謂其補陰血,與真阿膠同功。故產後虛痢,胎漏下血可用。

白話文:

如果臟腑寒涼導致腹瀉,病人通常不會口渴,小便清澈,大便稀薄,可能是清澈或白色,甚至像水一樣稀,或者食物消化不良,但排出的水液卻很清澈冰冷,甚至吐出也一樣,可以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但熱病中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症狀。

黃連阿膠湯適用於熱邪侵入少陰,導致口乾舌燥、口渴(因為腎屬水,熱邪會消耗腎水),身體發涼但想睡覺(因為精神昏沉疲倦),脈象沉細而數的患者。此外,也能治療濕熱導致的腹瀉,伴隨膿血排出。

黃連、黃芩(因為陽氣過盛,用苦味藥物瀉火),芍藥(因為陰氣虧虛,用酸味藥物收斂),阿膠(如果沒有可以用龜甲代替,入腎補陰、清熱,同時止久痢),生雞蛋(一個,調入藥中,因為陰氣不足,用甘味藥物補虛,古人認為它能補陰血,與阿膠功效相同,因此產後虛痢、胎漏下血可以用它),都是這個方劑的藥材。

〕可加生地〔益腎陰。〕二冬〔除煩渴。〕知母、黃柏。〔瀉腎火。〕煩躁〔水虛火旺上衝故也。〕加犀角。咽痛〔腎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也。〕加玄參、甘桔。〔甘桔湯,治少陰病咽痛。〕此清火滋陰之劑,仲景本治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之主方。蓋但欲寐為少陰之本症,因熱涸腎水,心相無制,神志無寧,致煩不得臥,為自焚欲死之徵。今雖身涼欲寐,而口舌乾渴,總由邪熱傷陰所致,故均以此治之。

四逆散,治少陰病四肢厥逆〔熱邪傳腎,胃關壅閉,故胃陽亦郁,不達四肢。〕又治熱邪,傳入厥陰,手足逆冷,〔木鬱胃陽也。〕或自利者。〔邪逼胃中,水穀下奔。〕

白話文:

可以加入生地,滋養腎陰。加入二冬,消除煩躁口渴。加入知母、黃柏,瀉火降腎火。煩躁不安,是因為水虛火旺,熱氣上衝所致,可以加犀角。咽喉疼痛,是因為腎脈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包圍著舌根所致,可以加入玄參、甘桔。甘桔湯可以治療少陰病咽喉疼痛。這是一個清熱滋陰的方劑,仲景原本用來治療少陰病,心中煩躁不得安睡的症狀。因為想要睡覺是少陰病的主要症狀,由於熱邪耗損腎陰,心火失控,神志不安,導致煩躁不得安睡,這是自焚欲死之徵兆。現在雖然身體涼爽想要睡覺,但是口舌乾燥口渴,都是邪熱傷陰所致,所以用這個方劑治療。

四逆散用來治療少陰病四肢厥逆。熱邪傳入腎臟,胃關閉塞,所以胃陽也鬱積,無法到達四肢。這個方劑也治療熱邪傳入厥陰,手足逆冷,這是因為木氣鬱結,導致胃陽不暢。或者出現腹瀉,是因為邪氣逼迫胃中,水谷下瀉。

柴胡〔解厥陰之邪,達胃陽之郁。〕,芍藥〔疏土中之水。〕,枳實〔破壅滯之氣。各一、二錢。〕,甘草〔和中。減半。〕可加黃芩。〔清木火之熱。〕

此清熱和解之劑。雖少陰四逆,實邪挾木乘胃所致,故但治厥陰,而少陰亦解,此母實瀉子之治法也。仲景謂: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謂當以寒劑降熱下行,如白虎湯之清金平木解熱,以救胃中津液,亦為熱厥之主方,非大承氣峻下之謂也。故又戒之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若果有下症,仍可用微下之法,須活潑潑地,不可固執。

龍膽清肝飲,〔自制〕治熱邪傳入厥陰,煩滿囊縮,〔熱邪引動肝氣上逆,則煩滿。肝脈過陰器,氣燥灼於筋,故囊縮也。〕消渴,〔飲水多而小便少也。脾盛則母虛,故腎水消而生渴,且木火滋盛,必乘吸胃中之津液。〕氣上衝心,心中痛熱,〔肝氣通於心,母盛則子實,故氣衝心而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木邪肆橫,胃土受制也。〕

白話文:

柴胡能解除厥陰的邪氣,暢通胃陽的鬱結;芍藥能疏通土中積聚的水分;枳實能破除壅塞滯礙的氣機。每味藥各用一、二錢。甘草能調和脾胃,用量減半。可以加黃芩,它能清熱木火。

這是一個清熱和解的方劑。雖然是少陰四逆症,但實際上是由邪氣挾持木氣乘犯胃部所致,所以只要治療厥陰,少陰症也能得以解除,這是母實瀉子的治療方法。張仲景說:厥陰症應該用下法治療,如果反過來用發汗法,患者必定會出現口瘡、嘴唇紅腫。意思是應該用寒涼藥劑降熱下行,就像白虎湯清金平木解熱一樣,用來救治胃中津液,也是治療熱厥的主方,並不是指大承氣湯那種峻下之法。所以他又告誡說:所有四逆厥患者,不可用下法治療,虛弱體質的人也一樣。如果確實有下瀉症狀,也可以用輕微的下法治療,但一定要活潑靈便,不可固執己見。

龍膽清肝飲,是自己配製的方劑,用於治療熱邪傳入厥陰,出現煩躁滿悶、陰囊縮小、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吃東西就會吐蛔蟲的症狀。熱邪引動肝氣上逆,就會出現煩躁滿悶。肝經脈絡經過陰器,氣血乾燥灼熱筋脈,所以陰囊會縮小。脾氣盛則母氣虛,所以腎水消退而生渴,而且木火旺盛,必然會乘虛吸取胃中津液。肝氣通於心,母氣盛則子氣實,所以氣衝心而疼痛發熱。木邪肆虐,胃土受制,所以飢餓卻不想吃,吃東西就會吐蛔蟲。

龍膽草,〔專瀉肝膽之熱邪。〕,黃芩〔君以膽草,亦入膽矣。〕,黃連〔心痛煩滿,皆南

方亢上之氣,連之苦寒直瀉丙丁,實則瀉其子也。俱一、二錢。〕,栝蔞〔一枚〕,麥冬〔制肝者惟金,故以栝蔞、麥冬、潤肺生津液。五錢至一兩。〕,玄參〔二、三錢。〕,知母〔生肝者惟水,故以玄參、知母,壯水滋化源。三、五錢。〕,芍藥〔畏肝者惟土,故以白芍安脾瀉火邪。三錢。〕,羚羊角〔獨入厥陰,滌熱舒筋,三、五錢。〕吐蛔加烏梅。如誤下利不止者,〔徒虛陽明,木益乘其所勝。〕去瓜、麥、玄參、知母,倍芍藥。此方以清解厥陰熱邪之藥為君,佐以清金壯水安脾之劑。沈氏謂:黃芩湯一方,原治厥陰之病。愚嫌其尚少對症的藥,故採加入,且更其方名,使知熱邪傳入厥陰,當以清肝為首務,方書但用承氣湯下法,豈非一盲引眾盲,相率入火坑耳。

白話文:

龍膽草清瀉肝膽的熱邪。黃芩也入膽經,與龍膽草相輔相成。黃連苦寒直瀉心火,能治心痛煩滿,是因心火亢盛所致。栝蔞、麥冬潤肺生津,滋養金氣,以制肝火。玄參、知母滋陰壯水,以生肝氣。白芍安脾瀉火,以制肝木。羚羊角入厥陰經,能滌熱舒筋。吐蛔加烏梅。若誤下利不止,則去瓜、麥、玄參、知母,倍加芍藥。此方以清解厥陰熱邪的藥物為主,輔以清金壯水安脾之劑。沈氏認為黃芩湯原本就是治療厥陰病的方子。我認為原方缺少針對性的藥物,因此加入了一些藥材,並改名,以強調清肝的重要性。單純使用承氣湯的下法,就像盲人領路,只會讓病情更加嚴重。

炒米湯,治外感六、七日間,正氣來復,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正相爭,身首皆動,是為發戰,脈必浮起。〔若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

黃米〔炒焦。一撮。〕煎湯飲之,無內熱症者,方可加生薑〔驅邪外出,薄者三片。〕此不用藥,而但用米湯以助胃氣,使正氣勝邪,則發熱汗出而解;若正氣不能勝邪,雖戰無汗,為難治也。慄則但心戰頭搖鼓頷,乃正氣虛極,不能送邪達表,扶正為急;若不止,乃為敗症必死。

按傷寒家,服藥後,身熱發渴,煩躁冒胃瞀,兩手脈忽伏而不見,惡寒戰慄,此皆陰陽氤氳,正邪分爭作汗之徵也,姑宜靜以待之,不可因而倉惶,反至錯誤。

白話文:

炒米湯治外感

炒米湯可用於治療外感病症,在病程六、七天左右,正氣逐漸恢復,邪氣想要外泄的時候,患者體質虛弱,正邪交戰,身體四肢會不停顫抖,這就是發戰,脈象也會浮起來。〔如果正氣充沛,邪氣無法與之抗衡,就會出汗而不會發戰。〕

用黃米〔炒至焦黃,約一撮〕煎湯飲用,沒有內熱症狀的患者,可以加入生薑〔驅散邪氣,切薄片三片〕。此方不用藥物,只用米湯幫助胃氣,使正氣戰勝邪氣,就能發熱出汗而痊癒;如果正氣無法戰勝邪氣,即使發戰不出汗,也很難治癒。發戰時,如果只有心臟跳動、頭部搖晃、下顎顫抖,表示正氣極度虛弱,無法將邪氣送達體表,此時應急需扶正;如果症狀持續不消,就是敗症,必定死亡。

根據傷寒醫學的觀點,服藥後出現發熱、口渴、煩躁、胃部不適、神志不清、兩手脈象忽隱忽現、惡寒戰慄,這些都是陰陽交合,正邪交戰,即將出汗的徵兆,應該靜心等待,不可慌張,以免誤治。

炙甘草湯,治汗下後,脈結代,〔胃臟乃津液水穀之海,內充臟腑,外灌形骸,津多脈盛,津少脈衰。今因汗則津越,下則津空,所以脈來動而中止,不能接續。〕心動悸者。〔真陰已亡,微邪未散。〕

炙甘草〔二錢〕,人參〔補胃。一錢。〕,麥冬〔生津。〕,生地〔各三、五錢。〕,阿膠〔養血,一錢。〕,麻仁〔潤燥,炒研一錢。〕,桂枝〔二、三、五分。〕,生薑〔一、二片。〕,大棗〔調和榮衛。二枚,清酒水煎。〕

此方補胃生津,養血潤燥,以為復脈之大法,少加桂枝、生薑者,為微邪未散而設也。若內有熱症者,姜,桂慎勿輕投。沈氏云:此症脈代能食者,尚可愈,不能食者必死。故仲景謂:得此脈者,必難治。此方凡心中驚惕,人虛脈弱者,宜去薑、桂,加茯神、棗仁、硃砂之屬治之。

白話文:

炙甘草湯是用來治療因出汗過多導致津液耗損,脈象虛弱無力,心悸的症狀。它補益脾胃生津,養血潤燥,讓虛弱的脈象恢復正常。如果還有輕微的風邪未清,可以加些桂枝和生薑。但若患者有內熱症狀,就要慎用薑、桂。如果患者脈象虛弱但還能進食,還有痊癒的可能,但如果不能進食,則情況危急。這方藥也可以用於治療因心虛脈弱導致的心慌、驚悸,但需要去掉薑、桂,加入茯神、棗仁、硃砂等藥物。

余於溫熱病中,嘗遇歇止之脈,有因火過亢,有因氣血痰食停滯,阻其運行之機而致者,或清火熱,或通壅滯,脈自如常,勿執前說,不細審察,概投補劑。

加味理中湯,治誤下,或過用寒涼,症變虛寒,洞泄不已,元氣將脫。

人參〔二錢至二兩。〕,白朮〔二、三、五錢。〕,炙甘草〔補虛。一錢。〕,乾薑〔溫中。一、二、三錢。〕,白芍〔酸收。二、三、五錢。〕加大棗、烏梅,入炒米〔一撮〕炒陳壁土,〔一匙,取穀氣土氣以助胃氣。〕不止,佐以升麻、乾葛〔升提。〕,赤石脂〔固澀。

白話文:

我在治療溫熱病時,經常遇到脈象暫時恢復正常的情況。有的是因為火氣過盛,有的是因為氣血痰食停滯,阻礙了氣血運行而造成的。有的需要清熱降火,有的需要通利壅滯,脈象就會恢復正常。不要固執地按照以前的說法,不仔細觀察病情,就隨便投用補藥。

加味理中湯,用來治療誤用下瀉藥,或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症狀轉為虛寒,腹瀉不止,元氣將要衰竭的病症。

人參(二錢至二兩)、白朮(二、三、五錢)、炙甘草(補虛,一錢)、乾薑(溫中,一、二、三錢)、白芍(酸收,二、三、五錢),再加上大棗、烏梅,放入炒米(一撮)、炒陳壁土(一匙,取穀氣土氣以助胃氣)。如果腹瀉不止,可以佐以升麻、乾葛(升提)、赤石脂(固澀)。

一半煎,一半調末服。〕裡寒甚者,酌量加桂〔五分至二錢止。〕附子〔五分至二錢止。〕

此溫中救逆之劑。因用藥差誤,故從權以溫補之,寒退瀉減,即以平補之劑調之,勿過用桂、附。〔按傷寒論中所載辛熱諸方,仲景為誤汗下吐,故不得已而從權暫用,原非傳經傷寒正治之法,嘉言辨之甚明。後人徒讀其書,不細詳審立方之旨,亦不分土地有南北之殊,天時有寒溫之異,見有成法,遂則效尤,甚至溫熱病中,亦恣用無忌。大概病家輒稱感風寒受寒濕,見用辛溫熱劑,則情投意合。

更於酷暑時令,閉窗下帷,和衣覆被,致病者躁擾無奈,欲飲冷水,欲求入井,反謂陰躁,禁與寒涼,因之枉死。余所目擊,已難悉數。但積習難返,時深悲憫,故著傷寒溫熱一卷,於六法中,惟清熱方法居其七、八,其辛熱諸劑,但存溫經理中吳茱等方,備救汗下吐之逆,余概不錄。實非偏執,所以因地之宜,順天之時,庶不致遺人夭殃。

白話文:

藥物煎一半,一半磨成粉服用。如果體內寒氣很重,可以酌量加入桂枝,用量在五分到二錢之間,附子也是五分到二錢之間。

這是一種溫暖中焦,救治逆氣的藥方。由於用藥可能出現錯誤,所以暫時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節。寒氣退去,腹瀉減少後,就應該用平和的補益藥方來調養,不要過度使用桂枝和附子。

古籍中記載的辛熱藥方,是仲景針對誤用汗下吐法而造成的病症,不得已才暫時使用的,並非治療傷寒的正統方法,嘉言對此有很明確的解釋。後人只看書,不仔細研究配方的用意,也不考慮地域南北差異和季節寒溫變化,看到有現成的方子就照搬,甚至在溫熱病中也肆意使用。很多病人總是說自己受寒風冷,看到用辛溫熱的藥方就覺得很合適。

更糟糕的是在炎炎酷暑時,他們關閉門窗,蓋上被子,生病後又躁動不安,想喝冷水,想跳進井裡,反而被認為是陰虛發燥,禁止喝涼水,結果白白送命。我親眼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實在說不完。雖然積習難改,但還是很悲憫,所以寫了《傷寒溫熱》一書,在六種病邪中,清熱方法佔了七到八成,辛熱藥方只保留了溫經理中吳茱萸等方,用來救治誤用汗下吐法造成的逆氣,其他一概不收錄。這不是偏執,而是為了因地制宜,順應天時,希望可以避免更多人因病去世。

但恐一齊之傅,難禁眾楚之咻,若欲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端有望於諸高明互相倡導云耳。〕若過用桂、附及誤用身目紅者,乃附毒之故,急煎犀角〔二兩。〕黃連,甘草〔各三、五錢。〕蘿蔔搗汁,〔二大碗。〕代水煎成,〔或用澄清泥漿水亦可。〕大劑頻飲,其紅自除。

如解遲,血必從耳目口鼻中而出則死。

燒裩散,治陰陽易症。〔感病新瘥,即行交接,無病人染著餘熱之毒而病。或男傳女,女傳男,如換易也,〕身重少氣,百節解散,〔內損真陰之故。〕熱上衝心胸,頭重不舉,眼中生花,〔毒氣上蒸之故。〕憎寒壯熱。〔熱毒壅遏,衛氣不行於表,故憎寒,熱甚於中,故熱遍於身也。〕在男子則陰腫,少腹絞痛,在婦人則裡急,連腰胯內痛。〔甚者手足厥冷攣拳,男子卵陷入腹,婦人痛引陰中,皆難治。舌吐出者必死。〕不易自病,謂之女勞復,其症相似,〔內損真陰,外動邪熱,正虛邪盛,亦最難治。〕通用此方。

白話文:

"然而擔心一齊使用藥物,難以阻止眾多藥物的混雜影響,如果想要阻擋百川水流向東方,轉回狂瀾於倒下的情況,期待各位高明的人能互相倡導。如果過度使用桂枝、附子以及錯誤使用導致眼目紅腫的藥物,這是因為附子毒性造成的,應急時煎煮犀角(兩兩)。接著加入黃連、甘草(分別為三錢到五錢)。再將蘿蔔搗成汁(兩大碗),代替水煎煮,或者可以用澄清的泥漿水來代替。服用大劑量頻繁,紅腫自然消除。

若治療遲緩,血液可能會從耳、目、口、鼻中流出,這表示病情危急。

「燒裩散」用於治療陰陽錯亂症狀。當一個人剛好從病中恢復,就立即進行性行為,這樣可以避免被病菌感染而再次生病。或者男性傳給女性,女性傳給男性,類似交換疾病的情況,身體會感到沈重,氣息微弱,全身關節鬆散,這是因為身體內部損傷了真正陰液的原因。熱氣上沖心胸,頭部沈重無法抬起,眼睛出現幻覺,有畏寒和發熱的症狀。在男性身上表現為陰囊腫大,小腹絞痛;在女性身上表現為腹部緊張,連帶腰部和胯骨內疼痛。嚴重時,手腳會發冷並緊握,男性生殖器會陷進腹部,女性會感到痛苦延伸至陰部,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如果舌頭脫出,那麼病情一定非常嚴重。

如果不自行生病,稱為女性勞累後復發,這種病症的症狀與前次相像,這是因為身體內部損傷了真正陰液,外部動搖邪熱,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是最難治療的。使用這個方子可以通用。"

褲襠〔取陰處燒灰,女取男者用之,男取女者用之。〕,竹青皮〔能下壅熱卵縮,腹痛倍之。〕竹青煎湯和服,或入煎藥服,有黏汗出為效,如無再服,以小便通利,陰頭微腫則愈。

此劑以同氣之陰相易。引之使邪原從陰竅而出。以交媾遺泄,熱邪必從陰戶受之,諺所謂來處來,去處去是也。他如生地、麥冬、知母、黃柏、犀角、黃連、滑石皆可採用。〔加柴胡,亦可用。〕

普濟消毒飲,〔重訂〕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閉,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風藥不愈。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耳。此方治之,活者甚眾。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學術文獻中,有提到以下治療方法:

  1. 用女性的陰部燒成的灰,或是男性用女性的,男性用男性的(這是一種使用陰部灰燼作為藥材的例子)。

  2. 竹青皮能幫助排除體內的熱毒和縮小睪丸,對於腹痛效果更佳。

  3. 可以將竹青煎成湯後服用,或者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煎煮,當出現粘汗排出時即為療效開始,若未見療效可以再次服用,直到小便通暢且陰部微微腫脹即表示恢復。

  4. 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陰性元素的特性,引導身體的邪氣從陰部排出。因為交配後產生的熱邪通常會通過陰道進入身體,正如俗語所說的「來處來,去處去」。

  5. 其他如生地、麥冬、知母、黃柏、犀角、黃連、滑石等藥材也可以使用,甚至加上柴胡也是可以的。

  6. 「普濟消毒飲」,這是根據泰和二年四月的紀錄,當時有很多人受到瘟疫影響。初期會感到畏寒、發熱、身體沈重,接著臉部會腫脹,眼睛無法閉合,呼吸困難,舌頭乾燥、口渴,一般認為這是大頭傷寒或其他風病沒有改善的症狀。李東垣指出,身體上半部是天的氣候影響,邪熱停留在心肺間,上攻頭腦,造成腫脹。這個方子對這種情況非常有效,救活了很多病人。

連翹,黃連,黃芩〔瀉心肺之火。〕,玄參〔治無根之火,〕,青黛〔散鬱火,止熱煩。〕,薄荷,荊芥〔散風熱,清頭目。〕,牛蒡〔散風熱,消浮腫。〕,甘菊〔治頭目腫痛。〕,甘草,桔梗〔為舟楫之劑,恐其速下也。〕,柴胡〔為升提之藥,欲其達上也。〕,橘紅〔利氣以開壅。

〕,人參〔扶正以驅邪,不虛勿加。〕便秘加酒炒大黃。〔從其實而瀉,釜底抽薪之法也。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病在上者,服藥不厭少而頻也,半用蜜丸,噙化就臥,令藥性上行也。〕

此方總以散邪退熱消毒為主。大抵治法不宜峻攻,攻則邪氣不去,反傷其正。若大便熱結,方可用酒浸大黃,或玄明粉,微下通之。若人虛脈弱者,方可認加人參三、五分。此症若先發於鼻額,面目紅腫者,是屬陽明,渴者加石膏。若發於耳目之前後上下,頭角紅腫者,乃屬少陽,倍加柴胡、花粉。

白話文:

連翹、黃連、黃芩能瀉去心肺之火;玄參可治無根之火;青黛能散鬱火,止熱煩;薄荷、荊芥能散風熱,清頭目;牛蒡能散風熱,消浮腫;甘菊能治頭目腫痛;甘草、桔梗為引導藥物,擔心其快速下行;柴胡為升提藥物,希望藥效能向上達;橘紅能利氣以開通壅塞。

人參能扶正驅邪,身體不虛弱就不要添加。若便秘,可加入酒炒大黃,從根本解決問題。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用一半藥末用湯調服,時時服用。若病症在上半身,服藥次數不厭少而頻;可將一半藥末製成蜜丸,睡前含化,使藥效上行。

此方總以散邪退熱消毒為主。治療方法不宜過於猛烈,猛烈攻擊則邪氣不去,反會傷及正氣。若大便熱結,可用酒浸大黃,或玄明粉,輕微通便。若體虛脈弱,可酌情加人參三、五分。若病症先發於鼻額,面目紅腫,屬陽明,口渴者加石膏。若發於耳目前後上下,頭角紅腫,屬少陽,加倍柴胡、花粉。

若發於頭頂,連於巔頂者,乃屬太陽,加羌活。若三陽受邪,合併頭面前後耳鼻,頭大如甕者,加羌、葛,倍柴胡治之。外用三陽敷之。

清涼救苦散,〔重訂〕,黃連、黃柏、大黃、芒硝、雄黃、青黛〔等分,為末。〕,芭蕉根〔搗汁〕同蜜調敷腫處。

陽症見陽脈為順,若見陰脈為逆。〔以其氣血精津,未病先虧故也。有素稟陰脈者宜審。〕汗後身涼,脈靜則吉,汗下後復大熱,脈躁亂者,〔邪氣太盛,不為藥衰。〕不治,加喘急必死。發熱脈躁急,〔真陰竭而邪獨勝也。〕狂言〔腎絕也。〕不能食,〔胃絕也。〕見此三者,病雖小愈必死。

白話文:

如果病症在頭頂並連至額頭,這通常歸屬於太陽經的問題,可以加入羌活來治療。如果三陽經(太陽、少陽和陽明)受到邪氣侵擾,會影響頭部前後及耳鼻,使得頭部變得像大甕一樣時,應加入羌活和葛根,並且柴胡的用量要加倍來進行治療。外部可用三陽經的藥物進行敷貼。

「清涼救苦散」,[重新訂正],主要成分包括黃連、黃柏、大黃、芒硝、雄黃、青黛(各份量相等,研磨成粉末),再加上搗碎的芭蕉根與蜂蜜調和後敷在患處。

陽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陰性脈象則是反常的。這通常表示體內的氣血精津在病發前已經有所損失,對此需特別留意。出汗後身體感到涼爽,脈搏平靜,則是好徵兆;而出汗或服藥後卻再次發高燒,脈搏躁動,表示邪氣過盛,藥物無法降伏它,如果不進行治療,情況可能危急到喘息加重就必須面對死亡的可能性。發熱且脈搏緊繃,表示真陰已經枯竭,邪氣獨自旺盛。出現狂妄的談話(反映腎經衰竭)、無法進食(反映胃經衰竭)的情況,當出現這三種症狀時,即使病情看似有所緩解,但病人的生命仍然充滿危險。

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正虛邪盛也。〕死。熱病七、八日,脈微小,〔正氣虛也。〕溲血口中乾者〔真陰傷也。〕死。病溫虛甚者〔以本元虛而不能御邪也。〕死。熱病不知所痛,〔有痛而不得其所在。〕耳聾口乾不能自收,〔體重不能收持。〕陽〔陽勝之時。〕熱甚,陰〔陰勝之時。

〕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熱而痙者死。〔肢體抽搐,腰脊反強,咬牙切齒,皆痙之症,熱極大傷陰血而然。〕熱病目不明,〔臟腑之精氣已竭也。〕熱不已者死。熱病舌本爛,〔脾腎脈皆系舌本,二臟之陰俱絕。〕熱不已者死。譫語舌強舌硬舌黑者〔熱甚津竭也。〕死。

白話文:

脈象顯示陰陽都虛弱,但發熱不斷,這是正氣虛弱而邪氣盛的表現,病人會死亡。熱病發作七、八天,脈象微弱,代表正氣虛弱,並且伴隨血尿、口乾,這是真陰受損的徵兆,病人會死亡。溫病虛寒嚴重,這是因為身體元氣虛弱,無法抵禦外邪入侵,病人會死亡。熱病患者沒有痛覺,或者感覺疼痛但找不到確切的位置,而且耳朵失聰、口乾舌燥,無法正常吞嚥,代表身體虛弱無力。陽氣過盛時,熱症非常嚴重,陰氣過盛時,體內反而有寒意,表示熱邪已經侵入骨髓,是無法醫治的,病人會死亡。發熱且出現痙攣的病人也會死亡。身體抽搐、腰背僵硬、咬牙切齒都是痙攣的表現,這是因為熱邪過盛,嚴重損傷了陰血。熱病患者眼睛看不清楚,代表五臟六腑的精氣已經耗盡,熱症不斷惡化,病人會死亡。熱病患者舌根腐爛,這是脾臟和腎臟的陰氣都已經耗竭的表現,熱症不斷惡化,病人會死亡。神志不清、舌頭僵硬、舌頭發黑,這是熱邪過盛導致津液耗竭的徵兆,病人會死亡。

陽症譫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逆冷,脈沉細而微者〔邪氣盛而正氣敗也。〕死。直視〔則腎水垂絕。〕譫語〔為心熱神昏。〕喘滿者〔氣從上脫也。〕死。下利者〔氣從下脫也。〕亦死。直視搖頭,體如煙燻,心絕死。直視狂言,遺尿不知,腎絕死。環口黧黑,冷汗發黃,脾絕死。

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肺絕死。唇吻反青,手足振動,肝絕死。結胸症具,煩躁者死。〔誤下津竭,孤陽無附而欲脫也。〕吐則煩躁,〔上下交徵,中氣立斷。〕四肢逆冷者〔脾胃氣絕也。〕死。下利發熱,厥逆躁不得臥者〔陰陽兩絕也。〕死。下利發熱,〔陰從下脫,陽從外越。

白話文:

陽症病人說胡話,身體一定有熱,脈搏應該洪大,但反而手腳冰冷,脈搏沉細微弱,這是邪氣盛而正氣衰敗,會死亡。眼睛直視,表示腎水枯竭。說胡話,代表心熱神志昏迷。喘不過氣,肚子脹滿,表示氣從上面散失,會死亡。腹瀉,代表氣從下面散失,也會死亡。眼睛直視,搖頭晃腦,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心臟停止跳動而死。眼睛直視,胡言亂語,尿失禁,不知不覺,腎臟停止運作而死。嘴唇周圍發黑,冒出冷汗而且發黃,脾臟停止運作而死。

流出汗液,而且潤滑,喘不過氣來,不停歇,肺臟停止運作而死。嘴唇發青,手腳顫抖,肝臟停止運作而死。出現胸部脹滿的症狀,並且煩躁不安,會死亡。錯誤地服用瀉藥,導致津液耗竭,陽氣無所依附,想要散失。嘔吐並且煩躁,上下氣機不通暢,中氣斷絕。四肢冰冷,脾胃氣機停止運作,會死亡。腹瀉發熱,四肢厥逆,躁動不安,無法躺下,表示陰陽氣機都斷絕,會死亡。腹瀉發熱,陰氣從下面散失,陽氣從外面散失。

〕汗出不止者〔汗多亡陽故也。〕死。下利厥逆不能食,忽反能食,〔是胃陽發露,燈盡復明之兆。〕此名除中死。〔言胃中陽氣消除盡也,亦有屬胃氣來復者。當合形氣斷之耳。〕下利惡寒,身蜷手足逆冷者〔陰盛無陽也。〕死。〔熱病中或過用寒涼,間亦有之。〕泄而腹滿甚者〔脾氣敗也。

〕死。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此陰盡利止,孤陽無附而上越也。〕冷汗如油,貫珠不流者〔絕汗出也。〕死。循衣摸床,兩手撮空者死。〔亦有因熱神昏,當參脈症救之。〕目亂無神氣,目無精光者死。〔失神者亡也。〕張口如魚,出氣不返者〔腎絕不能納氣歸原也,〕死。

白話文:

汗流不止的人,是因為汗出太多,耗損了陽氣,所以會死亡。拉肚子,身體虛弱,吃不下東西,突然又能吃東西,這是胃陽氣復甦的徵兆,就像燈快滅了又突然亮起來一樣,叫做「除中死」,意思是胃裡的陽氣消失殆盡。但也有些是胃氣恢復了,要根據患者的體型和氣息來判斷。拉肚子,怕冷,身體蜷縮,手腳冰冷,這是陰氣盛而陽氣不足,會死亡。這可能是因為熱病期間過度使用寒涼藥物而導致。拉肚子,肚子很脹,這是脾氣敗壞,會死亡。拉肚子停止,頭昏眼花,經常感到冒汗,會死亡,這是因為陰氣耗盡,拉肚子停止,只剩下孤獨的陽氣無處依附,往上竄升。冷汗像油一樣,成珠狀而不流動,這是絕汗,會死亡。沿著衣服摸床,兩手抓空,會死亡。但也有些是因為發燒神志不清,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救治。眼睛昏花,沒有神氣,眼睛沒有光彩,會死亡。這是失神,會死亡。嘴巴張開像魚一樣,呼吸不暢,會死亡,這是腎氣衰竭,無法吸納氣息回歸本位。

口臭不可近者〔內熱極而臟腑傷也。〕死。舌上赤紫干光者〔心火自焚也。〕死。舌卷囊縮者〔厥陰氣絕也。〕死。皮膚枯燥,大肉脫者〔太陰氣絕也。〕死。

白話文:

有以下幾種中醫症狀,代表著嚴重的健康問題,如果不加以處理,可能導致死亡:

  1. 口氣惡臭且無法接近的人(可能是因為內部熱度極高導致五臟六腑受損)。這種情況可能危及生命。

  2. 舌頭上呈現紅紫色且乾燥發亮(這表明心火正在自行燒灼)。這種狀況通常會導致死亡。

  3. 舌頭收縮,甚至捲起(這是因為厥陰氣體已經消失)。這種症狀暗示著生命瀕臨終止。

  4. 皮膚乾燥,大塊肌肉脫落(這是太陰氣體消失的徵兆)。這種情況極為危險,可能會危及生命。

以上都是中醫診斷中的嚴重症狀,若遇到這些情況,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