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射集 (2)

1. 溫熱

溫熱病者,乃感冒時令之溫邪熱邪為病,發於三、四五、六月者是也。世俗不知,概以春夏秋三時感冒,俱稱為傷寒,輒用仲景節庵諸書,發表溫里之法,誤殺蒼生,不得不辨。今將四時感冒症脈病名,逐一詳明,庶不誤治。夫傷寒者,乃大雪以後為終之氣,足太陽寒水司令,冰凍嚴寒,觸冒寒邪,即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痛,脊強無汗,脈浮而緊,此寒邪傷於太陽營分,故謂傷寒,麻黃湯主之。若頭疼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而緩,此風邪傷於太陽衛分,即為傷風,桂枝湯主之。

若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疼脊強,無汗煩躁,脈浮而緊,此風寒兩傷營衛,大青龍湯主之。三證總為傷寒,此則宜遵二氏之書治法,喻嘉言之《尚論篇》,陶節庵之《家秘的本》,《殺車槌法》所並宜深玩也。立春以後為初之氣,厥陰風木司令,或初春寒氣應去而未去,如見上項太陽諸症,仍為傷寒,宜以前湯小劑發表,或用九味羌活湯加減治之。若值天氣溫暄,微溫之風,人感即病,謂之風溫症。

白話文:

溫熱病是指在溫暖季節,因為感染了溫邪或熱邪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發生在三、四、五、六月份。世俗不懂醫理,把春夏秋三季的感冒都稱為傷寒,一律用仲景和節庵等人的書治療,用發表溫里的方法,結果誤殺了不少人,所以必須要加以區分。現在我將四季感冒的症狀、脈象和病名逐一詳細說明,希望不要再誤治病人。傷寒是指大雪後到立春前,屬於足太陽寒水司令的時期,冰凍嚴寒,如果接觸到寒邪,就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腰痛、背僵硬、沒有汗、脈象浮緊等症狀,這是寒邪傷到了太陽經的營氣,所以叫做傷寒,用麻黃湯來治療。如果出現頭痛發熱怕風、出汗、脈象浮而緩,這是風邪傷到了太陽經的衛氣,叫做傷風,用桂枝湯治療。

如果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腰痛、背僵硬、沒有汗、煩躁、脈象浮緊,這是風寒兩種邪氣都傷到了營衛,用大青龍湯治療。以上三種都是傷寒,可以用仲景和節庵的書中方法治療,喻嘉言的《尚論篇》、陶節庵的《家秘的本》、《殺車槌法》這些書也值得深入研究。立春後為一年之始,厥陰風木司令,如果初春的寒氣還沒有消散,出現了前面提到的太陽經的症狀,仍然屬於傷寒,可以用之前提到的湯藥少量服用,或者用九味羌活湯加減治療。如果遇到天氣溫暖,微風習習,人一接觸就生病,就叫做風溫症。

顯往來寒熱,頭痛惡風,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肋髀俱痛,不能轉側,或噁心嘔吐,胃脘當心而痛,自汗脈弦,邪在足少陽也,當以辛涼輕散,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內以甘寒和解,與冬傷於風,感不即病,至春溫令伏風內發而為風溫迥異。須知初春時令,或寒或溫或熱不一,當細辨明,隨症施治。

清明以後,為二之氣,少陰君火司令,感冒溫風,則手厥陰心包代心君為病,以心為君主,義不受邪故也。其症頭痛,或不痛,但身熱,始起微惡寒無汗,心中澹澹大動,或煩躁發疹,左手脈洪而盛,此受時令溫邪為病,名曰溫病,與冬傷於寒,伏匿至春,而發為溫病不同。宜柴胡丹皮湯,煎服探吐,以取微汗解表,經謂火鬱發之之意也。

白話文:

明顯地出現反覆發作的寒熱、頭痛怕風、口苦咽乾、頭昏眼花耳聾、胸部、脅肋、髖骨都疼痛,不能翻身,或者噁心嘔吐,胃部正對著心臟的地方疼痛,自發出汗脈搏弦數,這是邪氣在足少陽經絡上的表現,應該用辛涼輕散的藥物,加減小柴胡湯來治療。內服甘寒和解的藥物,跟冬天受風寒,當時沒有發病,到了春天溫暖的氣候,伏藏的風邪從內部發作而引起的風溫病是完全不同的。必須知道初春時節,氣候時而寒冷時而溫暖時而炎熱,變化無常,要仔細辨別清楚,根據症狀進行治療。

清明節以後,進入二之氣的季節,少陰君火主令,如果感染了溫風邪氣,那麼手厥陰心包經會代替心君主病,這是因為心臟作為君主,具有不受邪氣入侵的特性。症狀是頭痛,也可能不痛,但是身體發熱,剛開始會稍微惡寒無汗,心裡感到空空蕩蕩不安,或者煩躁不安並出現疹子,左手脈象洪大有力,這是因為受了時令溫邪的侵襲而導致的疾病,稱為溫病,跟冬天受寒,伏藏到春天才發作的溫病是不一樣的。應該使用柴胡丹皮湯,煎好後服用,用手指探測嘔吐物,讓病人微微出汗,以解除表邪,經書上說這是火鬱發之之意。

芒種以後,為三之氣,手少陽相火司令,感冒熱邪,則三焦經絡受病,其症頭痛發熱,惡風自汗,目銳眥連耳後痛,耳鳴耳聾,眩暈咽痛,肩臑肘臂外廉皆痛,或煩躁發斑,右手脈洪而盛,此受時令熱邪為病,名曰熱病,宜柴胡丹皮湯,探吐解表。蓋溫熱感冒,皆入手經,不在足經受病,如遇傳變,則當隨其所傳,或手經或足經之現症治法處方,此治溫熱之大綱也。然在大暑小暑之時,又有中暑一症。

即《金匱》云:太陽中熱者喝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必虛,當用人參白虎湯〔詳在暑門。〕立秋以後,為四之氣,太陰濕士司令,然濕土寄旺於四季之末,長夏濕病最多,若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此即《金匱》云:濕家之為病也。治宜羌活四苓散,加茵陳、山梔之屬。

白話文:

芒種過後,天氣進入三伏天,手少陽相火主令。這時候容易感冒,熱邪會侵犯三焦經絡,造成頭疼發熱、怕風出汗、眼角連著耳後疼痛、耳鳴耳聾、頭昏眼花、咽喉腫痛、肩膀、手臂外側都疼痛,甚至出現煩躁、長斑,右手脈搏跳動有力。這是因為感染了季節性的熱邪,叫做熱病,應該服用柴胡丹皮湯來解表。一般來說,溫熱感冒都是從手部經絡入侵,不會從腳部經絡入侵。如果出現轉變,就要根據新的症狀,用針對手經或足經的藥物和方法來治療。這是治療溫熱病的大原則。不過,在大暑和小暑時節,還有一種中暑。

就像《金匱要略》中所說:太陽中熱者喝是也。也就是說,中暑的人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脈搏虛弱,應該服用人參白虎湯。立秋過後,天氣進入四之氣,太陰濕土主令。但濕土的氣息在四季末尾最旺盛,所以長夏濕氣最重。如果全身疼痛發熱,面色發黃,就像《金匱要略》中所說:濕家之為病也。應該服用羌活四苓散,再加上茵陳、山梔等藥物來治療。

〔當從濕門參治。〕寒露以後,為五之氣,陽明燥金司令,若身熱微頭痛,灑淅惡寒,即秋時感涼,謂之燥病,治宜羌防香蘇散,表散其邪為主。若嘉言云:諸氣憤郁,諸痰喘嘔,咳不止而出白血死者,謂之燥病,乃傷於內者為言,故制清燥救肺湯,皆滋陰清涼之品,施於火熱刑金,肺氣受傷者宜之,設以治外感清涼時氣之燥,則以涼投涼,病必增劇,可不辨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必先歲氣,蓋有其時,必有其氣,有其氣,必有其經絡臟腑受邪,故曰: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季夏則脾先受之,乘秋則肺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以故溫熱之邪,是應心主包絡三焦受之而無疑也。

白話文:

寒露過後,進入秋季,陽明燥金開始主宰,如果身體發熱、輕微頭痛、打噴嚏、惡寒,這就是秋季感受涼氣引起的燥病。治療應該使用羌防香蘇散,以散發外邪為主。但古人也有說法,如果出現氣鬱、痰喘嘔吐、咳嗽不止、咳出血而死,這也是燥病,但屬於內傷導致。這種情況就要用清燥救肺湯,這是滋陰清涼的藥方,適合用於火熱傷金、肺氣受傷的人。如果用這種清涼的藥方治療秋季外感引起的燥病,就相當於用涼去涼,病症必然加重,不可不辨啊!醫書中說,治病一定要找出病根,並要先了解當年的氣候,因為每個季節都有特定的氣候,特定的氣候就會導致特定的經絡臟腑受到邪氣侵襲。所以說,春季容易傷肝,夏季容易傷心,季夏容易傷脾,秋季容易傷肺,冬季容易傷腎。因此,溫熱的邪氣,自然會侵犯心臟、包絡和三焦,這是不言而喻的。

夫春溫風木,夏熱君相暑火,長夏濕土,秋涼燥金,冬寒寒水,謂之六淫,正氣感之而病,各隨其氣,而命其名,施其治,已明於前。若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即風火暑濕燥寒之客氣流行,如臨於春夏秋冬六位主氣之上,故與時令有異。如太陽寒水,加於盛夏則寒,即為感寒,君相加於隆冬則暖,即為冬溫。

但客氣為病,沿家合巷,長幼相似,乃天地流行之氣感人所致,第當取其風火暑濕燥寒之客氣一邪而為主治,世混稱非時感冒,概作傷寒治之,誤矣!又謂瘟疫,更出不經,若伏邪內發之溫病,經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此言致溫病之由也。

白話文:

春天溫暖和風吹動樹木生長,夏天炎熱,君相之氣主宰著暑熱,長夏濕潤,土氣旺盛,秋天涼爽,燥氣當令,冬天寒冷,寒氣主宰。這六種氣候變化,我們稱之為六淫,正氣受到它們的影響就會生病,每種病症都依據其所屬的氣候變化而命名和治療,這些都已經在前面說過。

如果春天應當溫暖卻反而是寒冷,夏天應當炎熱卻反而是涼爽,秋天應當涼爽卻反而是炎熱,冬天應當寒冷卻反而是溫暖,那麼風、火、暑、濕、燥、寒這六種外邪就會流行,如同它們臨在於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主氣之上,因此與季節氣候有所不同。比如太陽寒水,如果在盛夏出現就會感到寒冷,這就是感寒;君相之氣如果在隆冬出現就會感到溫暖,這就是冬溫。

但是這些外邪致病,無論是家裡還是街巷,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表現出相似的症状,這都是天地間流行的氣候變化影響人體所致。我們應該根據風、火、暑、濕、燥、寒六種外邪中佔主導地位的那一種來進行治療。世人混淆這些非時節的感冒,都按照傷寒來治療,這是錯誤的!還有所謂的瘟疫,更是不合經書記載,就像伏藏在體內的邪氣發作引起的溫病,經書上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又說:「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這就是導致溫病的原因。

其溫病之症,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蓋冬傷於寒,足太陽先受之,若冬不藏精之人。寒直入腎,多從太陽始者,受於陰而發於陽也。春令陽氣發越,邪亦從之內出,故發熱;津液為伏邪煎熬所傷,故渴;表無邪,故不惡寒。又曰: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

蓋腎與膀胱,一臟一腑,同時病發,所以其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鼻必鼾,語言難出,一一盡顯少陰本症。此言冬傷於風,至春發為風溫之病,必兼上言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之症,不可汗,又不可下,若誤汗誤下,是促其亡也。故遇春令始病即見口渴,舌苔乾燥,心煩小便黃赤,咳喘氣急等症,外顯身熱不惡寒,即是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症。因寒邪伏匿,郁久壅熱,暗耗腎水,至春發出。

白話文:

溫病的病症,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但不畏寒者就是溫病。這是因為冬天受寒,足太陽經脈首先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冬天沒有儲藏精氣的人。寒氣直入腎臟,大多從太陽經脈開始,這是因為受到陰邪的影響,而發病於陽氣。到了春天,陽氣發散,邪氣也隨之由內向外發出,所以發熱;津液被伏藏的邪氣煎熬損傷,所以口渴;表面沒有邪氣,所以不畏寒。又說:風溫病,脈象陰陽都浮。

因為腎臟和膀胱,一臟一腑,同時發病,所以脈象陰陽都浮,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呼吸打鼾,說話困難,這些都是少陰經的典型病症。這是說冬天受風寒,到了春天就會發病成風溫病,一定會伴隨上述的太陽病症狀,發熱口渴,不畏寒,不可出汗,也不可瀉下,如果錯誤地出汗或瀉下,就會加速死亡。所以遇到春天一開始就出現口渴,舌苔乾燥,心煩意亂,小便黃赤,咳嗽氣喘等症狀,表面表現為發熱不畏寒,這就是冬天受寒,春天必發溫病的症狀。由於寒邪潛伏在體內,時間久了就會鬱積成熱,暗中耗損腎水,到春天就會發病。

其病最重,百中難救六、七。若始病即見口渴,舌苔乾燥等症,外又頭痛發熱惡寒者。乃兼感時令之邪,外內合發,與一臟一腑〔如腎與膀胱,脾與胃,肝與膽俱傷。〕兩感傷寒相似,不治之症。但兩感乃邪從外入,而合發則內外兩邪相合為病,不可不辨。大法治伏邪而發為溫病、風溫之症,當用辛涼,微汗透表,兼以養陰,顧其津液,清熱調胃。便實者,僅用疏利,不可大下,恐傷陰氣,致變壞症。

然又當推《難經》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而動,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夫邪之所在,其氣必虛,所以伏邪內發,乃隨臟腑虛處而發,如水之流行,窪先受之,必審邪發何經,則隨經施治。

白話文:

這病非常嚴重,一百個人中能救活六、七個就很難了。如果一開始就出現口渴、舌苔乾燥等症狀,同時還有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那就表示同時感染了時令的邪氣,外邪與內邪共同發病,損傷了臟腑,例如腎與膀胱、脾與胃、肝與膽等。這與傷寒病症相似,卻是無法治療的。但兩者不同的是,傷寒是外邪從外部入侵,而這種情況則是內外兩邪結合而發病,必須區分清楚。治療方法是針對潛伏的邪氣,以溫病、風溫的方式發作,需要用辛涼藥物,微微出汗,同時滋陰補液,保護津液,清熱調胃。如果便秘,只能稍微通便,不可大瀉,以免傷陰氣,導致病情惡化。

但也要參考《難經》的論述:溫病的脈象,流動於各個經絡,不知道是哪條經絡在動,就要根據經絡所在位置而取穴。邪氣所在之處,氣必虛弱,所以潛伏的邪氣內發,就會依據臟腑虛弱之處而發作,就像水流一樣,低窪的地方先被灌滿。因此,必須判斷邪氣發作於哪條經絡,然後根據經絡施治。

如見頭項痛,腰脊強,則從太陽治;如見目痛鼻乾不得臥,自汗譫語,大渴心煩,則從陽明治之;如見胸脅痛,耳聾,寒熱往來,嘔而口苦,則從少陽治;如見腹滿咽乾,吐而食不下,自利而腹疼,則從太陰治;如見口燥舌乾而渴,心煩但欲寐,則從少陰治;如見煩滿、囊縮、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者,則從厥陰治之。

當推傷寒表裡之法用藥,所以仲景於此不出方,而實有對症之方存焉,即當各隨其所得而攻之也。餘論溫熱症治,而因敘四時六氣感人之病,以及客氣流行,伏邪內發,為溫病風溫之症,使學者因時以辨症定名,因症以察脈用藥,勿徒以傷寒概六氣之病。又當推經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但見何經的症,即用何經治法,不可固執拘板不移,始可無誤。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頭痛、腰背僵硬,就從太陽經治療;如果出現眼睛痛、鼻乾燥、無法躺下、自汗、神志不清、口渴心煩,就從陽明經治療;如果出現胸脅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口苦,就從少陽經治療;如果出現腹脹咽乾、嘔吐不思飲食、腹瀉腹痛,就從太陰經治療;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口渴、心煩卻想睡覺,就從少陰經治療;如果出現腹脹、小便困難、口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不餓卻不想吃、吃了就吐蛔蟲、腹瀉不止,就從厥陰經治療。

應該根據傷寒表裡法則用藥,所以仲景在這裏沒有開具藥方,但是實際上是有針對症狀的藥方存在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藥方治療。我論述溫熱病的治療,並根據四時六氣影響人體的病症,以及客氣流行,伏邪內發,引發溫病、風溫的症狀,讓學習者根據季節辨別症狀,給予病症命名,根據症狀觀察脈象用藥,不要用傷寒的概念概括所有的六氣病症。還要根據經絡的理論,有症狀的經絡就治療它,沒有症狀的經絡就不用治療,只要看到哪條經絡的症狀,就用哪條經絡的治療方法,不要固執死板不變通,這樣才不會出错。

要知溫熱之病,解表則與傷寒用麻、桂甘熱不同,如遇傳變陽明少陽三陰諸經,及手經諸症,或清熱,或攻裡,或救虛,總不外傷寒治法,一言以蔽之曰:存津液。此治溫病之大要也。

白話文:

要理解熱性疾病,解表的方法與治療傷寒時所用的麻、桂、甘、熱等藥物有所不同。當遇到太陽、少陽、太陰等經絡系統以及手部經絡出現的病症,可能需要清熱、攻裡或者補虛。總的來說,其治療原則不會離開傷寒的療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保衛津液。這是治療熱性疾病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