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6)
卷六·射集 (6)
1. 溫熱
溫熱病者,乃感冒時令之溫邪熱邪為病,發於三、四五、六月者是也。世俗不知,概以春夏秋三時感冒,俱稱為傷寒,輒用仲景節庵諸書,發表溫里之法,誤殺蒼生,不得不辨。今將四時感冒症脈病名,逐一詳明,庶不誤治。夫傷寒者,乃大雪以後為終之氣,足太陽寒水司令,冰凍嚴寒,觸冒寒邪,即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痛,脊強無汗,脈浮而緊,此寒邪傷於太陽營分,故謂傷寒,麻黃湯主之。若頭疼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而緩,此風邪傷於太陽衛分,即為傷風,桂枝湯主之。
若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疼脊強,無汗煩躁,脈浮而緊,此風寒兩傷營衛,大青龍湯主之。三證總為傷寒,此則宜遵二氏之書治法,喻嘉言之《尚論篇》,陶節庵之《家秘的本》,《殺車槌法》所並宜深玩也。立春以後為初之氣,厥陰風木司令,或初春寒氣應去而未去,如見上項太陽諸症,仍為傷寒,宜以前湯小劑發表,或用九味羌活湯加減治之。若值天氣溫暄,微溫之風,人感即病,謂之風溫症。
顯往來寒熱,頭痛惡風,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肋髀俱痛,不能轉側,或噁心嘔吐,胃脘當心而痛,自汗脈弦,邪在足少陽也,當以辛涼輕散,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內以甘寒和解,與冬傷於風,感不即病,至春溫令伏風內發而為風溫迥異。須知初春時令,或寒或溫或熱不一,當細辨明,隨症施治。
清明以後,為二之氣,少陰君火司令,感冒溫風,則手厥陰心包代心君為病,以心為君主,義不受邪故也。其症頭痛,或不痛,但身熱,始起微惡寒無汗,心中澹澹大動,或煩躁發疹,左手脈洪而盛,此受時令溫邪為病,名曰溫病,與冬傷於寒,伏匿至春,而發為溫病不同。宜柴胡丹皮湯,煎服探吐,以取微汗解表,經謂火鬱發之之意也。
芒種以後,為三之氣,手少陽相火司令,感冒熱邪,則三焦經絡受病,其症頭痛發熱,惡風自汗,目銳眥連耳後痛,耳鳴耳聾,眩暈咽痛,肩臑肘臂外廉皆痛,或煩躁發斑,右手脈洪而盛,此受時令熱邪為病,名曰熱病,宜柴胡丹皮湯,探吐解表。蓋溫熱感冒,皆入手經,不在足經受病,如遇傳變,則當隨其所傳,或手經或足經之現症治法處方,此治溫熱之大綱也。然在大暑小暑之時,又有中暑一症。
即《金匱》云:太陽中熱者喝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必虛,當用人參白虎湯〔詳在暑門。〕立秋以後,為四之氣,太陰濕士司令,然濕土寄旺於四季之末,長夏濕病最多,若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此即《金匱》云:濕家之為病也。治宜羌活四苓散,加茵陳、山梔之屬。
〔當從濕門參治。〕寒露以後,為五之氣,陽明燥金司令,若身熱微頭痛,灑淅惡寒,即秋時感涼,謂之燥病,治宜羌防香蘇散,表散其邪為主。若嘉言云:諸氣憤郁,諸痰喘嘔,咳不止而出白血死者,謂之燥病,乃傷於內者為言,故制清燥救肺湯,皆滋陰清涼之品,施於火熱刑金,肺氣受傷者宜之,設以治外感清涼時氣之燥,則以涼投涼,病必增劇,可不辨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必先歲氣,蓋有其時,必有其氣,有其氣,必有其經絡臟腑受邪,故曰: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季夏則脾先受之,乘秋則肺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以故溫熱之邪,是應心主包絡三焦受之而無疑也。
白話文:
溫熱病,指的是因為感冒時節令的溫邪或熱邪所引起的疾病,通常發生在農曆三、四、五、六月。現在的人不了解,把春夏秋三季的感冒都稱為傷寒,隨意使用張仲景、陶節庵等醫書中發表解表的溫熱藥方,這樣會誤殺許多人,所以不得不加以分辨。現在我將一年四季的感冒症狀、脈象、病名一一詳細說明,以免誤診誤治。
所謂的傷寒,指的是大雪之後的寒冷時節,此時由太陽寒水主導氣候,天氣冰凍嚴寒,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腰痛、背部僵硬、不出汗、脈象浮緊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侵入太陽經的營分,所以稱為傷寒,應該使用麻黃湯來治療。如果是頭痛發熱、怕風、自汗、脈象浮緩,這是因為風邪侵入太陽經的衛分,就稱為傷風,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如果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腰痛、背部僵硬、不出汗、煩躁、脈象浮緊等症狀,這是風寒同時侵襲營衛,應該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這三種證狀統稱為傷寒,應該遵照張仲景、喻嘉言等醫書的治法,並深入研究陶節庵的《家秘的本》和《殺車槌法》。立春以後是初春時節,由厥陰風木主導氣候,有時初春的寒氣應該退去卻沒有完全退去,如果出現上述太陽經的各種症狀,仍然屬於傷寒,應該使用之前提到的小劑量藥方來發表解表,或者使用九味羌活湯加減治療。如果遇到天氣溫暖,微微的溫風吹來使人生病,就稱為風溫症。
風溫症會出現忽冷忽熱、頭痛怕風、口苦咽乾、頭暈耳鳴、胸脅肋骨大腿疼痛、身體不能轉動、噁心嘔吐、胃脘疼痛、自汗、脈象弦等症狀,這是因為邪氣在足少陽經,應該使用辛涼輕散的藥物,如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內服甘寒藥來調和。風溫症跟冬天感受風邪而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才因為溫令而使伏藏的風邪發作的風溫,是不同的。要知道初春時節,天氣時寒時溫時熱不一,應該仔細辨別,根據不同症狀來治療。
清明之後是第二個時節,由少陰君火主導氣候,人如果感受溫風,就會使手厥陰心包代替心君而發病,因為心為君主,不受邪氣侵襲。其症狀是頭痛或不痛,但會發熱,開始時稍微怕冷,不出汗,心中悸動不安,或煩躁出疹,左手脈象洪盛,這是因為感受時令的溫邪而發病,稱為溫病。這與冬天感受寒邪,潛伏到春天發為溫病不同。應該使用柴胡丹皮湯,煎服後探吐,以微微出汗來解表,這符合「火鬱發之」的道理。
芒種之後是第三個時節,由手少陽相火主導氣候,人如果感受熱邪,就會使三焦經絡受病。其症狀是頭痛發熱、怕風自汗、眼睛外角連著耳後疼痛、耳鳴耳聾、頭暈咽痛、肩臂外側疼痛,或煩躁出斑疹,右手脈象洪盛。這是因為感受時令熱邪而發病,稱為熱病,應該使用柴胡丹皮湯,探吐解表。溫熱感冒都從手經而來,而不是足經受病。如果病情傳變,就應該根據傳變到手經或足經的現症來診斷處方,這是治療溫熱病的大綱。但是在大暑小暑時節,還有一種中暑的疾病。
也就是《金匱要略》所說的「太陽中熱」,會出現大量出汗、怕冷、發熱口渴,其脈象必定虛弱,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治療(詳見暑門)。立秋以後是第四個時節,由太陰濕土主導氣候。然而,濕土旺盛於四季的末尾,所以長夏的濕病最多。如果出現全身疼痛發熱、身體膚色像被熏黃一樣,這就是《金匱要略》所說的「濕家的病」。應該使用羌活四苓散,加茵陳、山梔等藥來治療。(應該參考濕門來治療。)寒露之後是第五個時節,由陽明燥金主導氣候。如果出現身體發熱、輕微頭痛、稍微怕冷,就是秋天感受涼氣所引起的,稱為燥病,應該使用羌防香蘇散,以表散邪氣為主。如果像喻嘉言所說的「諸氣憤郁、痰喘嘔吐、咳嗽不止且咳出白血而死」的燥病,那是因為內傷所引起的,所以他創製了清燥救肺湯,使用滋陰清涼的藥物,適用於火熱克金、肺氣受損的情況。如果用它來治療外感引起的清涼時氣之燥,那就是以涼治涼,病情必定加重,不可不辨。經文說:「治病必求其本,必須先了解歲氣。」因為到了這個時節,必定有它的氣候,有了這種氣候,必定有相應的經絡臟腑會受邪。所以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季夏則脾先受之,乘秋則肺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因此,溫熱之邪,應當是侵襲心主包絡三焦,這點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