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七 (2)
卷七 (2)
1. 燥
燥病必渴,雖所致之因各異,其為燥熱亡津液則一耳。經曰:燥勝則乾。又曰:諸澀枯涸,乾痙皴揭,皆屬於燥。學者審之。
羌防香蘇散,〔見傷寒。〕秋時感涼身熱,微頭痛,灑淅惡寒,謂之燥病,此方治之。
此治深秋外感燥病之方,隨症加藥治之。
清燥救肺湯,治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又治諸氣膹郁,〔膹者喘息,郁者痞悶。〕諸痿喘嘔。總屬肺燥。〕
桑葉〔經霜而桑潤不凋者,以之清肺熱為君。〕石膏〔為臣。各五錢。〕麥冬〔三、五錢。〕胡麻〔二錢,微研。〕生雞子白〔潤肺燥。二枚。原方用阿膠,恐無真者。〕杏仁〔一錢,去皮尖研。〕枇杷葉〔降逆氣。去毛。蜜炙。三、四片。〕甘草〔和胃氣,一錢。〕人參〔救熱傷之肺氣,生胃家之津液。
三、五、七分。〕頻頻服之。〔如沃焦救焚,頻則有濟。〕氣逆加蘇子,咳多加百合,痰多加貝母、栝蔞,或再加牛黃,痞悶加梨汁。〔潤燥。清熱,而胸中之痞塞除。〕喘急加茅根。〔涼金定喘。〕嘔逆加蘆根。〔清熱下降。〕血枯加生地,熱甚加犀角、羚羊角。〔均治熱悶。
〕
此方清肺潤燥,降氣和胃,一派甘寒之劑。嘉言謂: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氣鬱之方,雜用辛香行氣。即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亦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嘔屬陽明,但以喘屬肺,其治肺喘,非表即下,非行氣即瀉氣,俱無一方治肺之燥,間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中窾,雖以東垣之賢,其治燥諸方,但養榮血,補肝腎,通閉結而已,未論及於肺,只因內經脫遺燥症,遂因仍不察耳。令擬此方,大約以胃氣為主。
胃為肺之母也,其天冬雖能保肺,然味苦而氣滯,恐反傷胃阻痰,知母能滋腎水,俱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藥,尤在所忌。蓋肺至燥熱,所存陰氣無多,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俱宜仿此加減,以救肺之燥變生諸症,方為合法。按古方有二冬膏,治血虛肺燥,皮膚折裂,及肺痿咳吐膿血甚妙,白蜜收之,亦不苦也。
養陰清熱潤燥湯,〔自制〕治精血枯涸燥熱。
二地〔補陰涼血。〕二冬〔清熱潤燥。〕山藥〔補脾潤燥。〕黑芝麻,肉蓯蓉,牛乳〔補血潤燥。〕
此滋腎養旺,清熱潤燥之方,腎肝諸燥病,可仿此隨症增減治之。按嘉言云:苟其人腎水足以上升,而交於心,則心火下降而交於腎,不傳於肺,何傷燥之虞哉!即腎水或不足,其腸胃津血足以協濟上供,肺亦不致過傷也。若中下之澤盡竭,而高源之水,猶得措於不傾,必無之事矣。故治燥病者,當知補腎水,瀉心火,除胃熱。
養榮潤燥湯,〔自制。〕治皮膚皴裂,指甲厚折,筋脈攣急,疥癬干癩。
白話文:
乾燥引起的疾病一定會口渴,雖然導致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因為燥熱損傷了體內的津液。醫書上說:「燥氣過盛就會乾燥。」又說:「各種澀滯、枯竭、乾枯、抽筋、皮膚開裂等,都屬於燥邪引起的。」學習醫理的人要仔細審查這些情況。
羌防香蘇散,這個藥方在《傷寒論》中有記載。在秋天感到涼意、身體發熱、輕微頭痛、發冷畏寒,這就稱為燥病,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
這是一個治療深秋外感燥病的方子,可以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來治療。
清燥救肺湯,這個藥方治療秋天因乾燥而受傷,導致氣逆咳嗽,甚至發展成痿厥(肢體癱軟無力的疾病)。也治療各種氣喘悶脹(膹是喘息,郁是胸悶)和各種痿病、喘息、嘔吐等症狀。這些都屬於肺燥。
藥方組成:桑葉(選擇經過霜打,依然潤澤不凋零的桑葉,用來清肺熱,作為主要藥物。)、石膏(作為輔助藥物,各用五錢)、麥冬(三到五錢)、胡麻(二錢,稍微研磨)、生雞蛋清(潤肺燥,用兩個。原方用阿膠,但擔心買不到真品。)、杏仁(一錢,去皮尖研磨)、枇杷葉(降逆氣,去毛,用蜂蜜炙過,三到四片)、甘草(調和胃氣,一錢)、人參(救治因熱損傷的肺氣,產生胃的津液,三、五、七分)。頻繁服用,就像用水去救火一樣,頻繁才有效。氣逆加上紫蘇子,咳嗽多加上百合,痰多加上貝母、瓜蔞,或者再加牛黃,胸悶加上梨汁(潤燥,清熱,可以消除胸中的痞悶),喘急加上茅根(清涼肺部,平定喘息),嘔逆加上蘆根(清熱,使氣下降),血虛加上生地,熱盛加上犀角、羚羊角(都用來治療熱悶)。
這個藥方清肺潤燥,降氣和胃,是屬於甘寒的藥物。有人說過:「各種氣喘悶脹的症狀,如果屬於肺部的問題,那就是肺燥引起的。」而古今治療氣鬱的藥方,多雜用辛香的藥物來行氣。即使是各種痿病、喘息、嘔吐等症狀,如果屬於上部的問題,也屬於肺燥引起的。而古今的治法,認為痿病、嘔吐屬於陽明經,而只把喘息歸屬於肺,治療肺喘的方法,不是從表發散,就是向下攻泄,不是行氣就是瀉氣,都沒有一個藥方是治療肺燥的。偶爾有一兩個用潤燥藥物的,也沒能切中要害。即使像張景岳這樣賢能的醫家,他治療燥病的藥方,也只是養血、補肝腎、疏通便秘,沒有論及到肺的問題。只因為《內經》中遺漏了關於燥症的記載,所以大家才因循不察。現在擬出這個藥方,大約是以保護胃氣為主的。
胃是肺的母親,天門冬雖然能保護肺,但是味道苦而且氣滯,恐怕反而會傷胃、阻礙痰液的排出。知母雖然能滋養腎水,但是也因為苦味而不用。至於苦寒降火這種對症的藥物,更應當避免。因為肺到了燥熱的程度,所存的陰氣已經不多,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來降低它的氣,損傷它的胃,這個人還會有生理功能嗎?都應該仿照這個思路來加減藥物,來救治肺燥所引起的各種疾病,這樣才符合醫理。據說古方有二冬膏,治療血虛肺燥、皮膚開裂、肺痿咳嗽吐膿血,效果很好。用蜂蜜收膏,也不苦。
養陰清熱潤燥湯,(自制)治療精血枯竭、燥熱。
藥方組成:生地、熟地(補陰、涼血)、麥冬、天冬(清熱潤燥)、山藥(補脾潤燥)、黑芝麻、肉蓯蓉、牛乳(補血潤燥)。
這個藥方滋養腎陰,清熱潤燥,腎、肝等各種燥病,都可以仿照這個藥方,根據具體症狀增減藥物來治療。有人說過:「如果這個人的腎水充足,能夠上升到心,那麼心火就會下降到腎,不會傳到肺,那又何必擔心乾燥的問題呢!即使腎水不足,腸胃的津液也足以協助向上供應,肺也不至於過度損傷。如果中下部的津液都枯竭了,而上部的津液卻還能保持不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治療燥病的人,應當知道補腎水,瀉心火,清除胃熱。」
養榮潤燥湯,(自制)治療皮膚乾裂、指甲厚而斷裂、筋脈攣急、疥癬、乾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