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十五·數集 (1)
卷十五·數集 (1)
1. 濁
濁症,有便濁、精濁之不同。便濁是便溺渾濁而不痛。赤者,濕熱在血分;白者在氣分。經所謂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者是也。譬之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澄清。又如清水煎湯,則自然白濁耳。吳氏云:便濁乃胃中濕熱滲入膀胱所致。治宜理脾胃,清濕熱,兼補腎水。亦有因色欲傷腎,思慮傷心,勞役傷脾所致者。
精濁則牽絲黏膩,雖不便溺,亦時有之。此是腎水不足,淫火易動,精離其位,故漸漬而出。若多出不禁者,乃因房勞過度,關竅失合,不戒色欲,必死。總宜壯水滋陰為主,佐以酸收固澀之劑。其因思慮傷心者,天王補心、歸脾之屬,因勞倦傷脾者,補中益氣之類,可加斂澀之品以治之,仍宜兼補其腎,此治濁之大略也。
便濁效方,〔自制。〕治赤白濁。
川石斛〔清胃中濕熱。〕茯苓〔祛膀胱濕熱。〕米仁〔除濕健脾益胃。〕
川萆薢〔除濕、祛濁分清。〕生地〔腎為胃關,水髒得職,濕熱自去,赤者多用。〕天冬〔金為水源,肺氣清肅,小便自清。〕知母、黃柏〔瀉陰火,除濕熱。〕便濁不禁加蓮鬚、蓮肉,赤者再加白芍,可加水陸二仙膏。〔艾實生於水,金櫻子生於陸也。〕
此理脾胃,清濕熱兼補腎水之劑。濁症主此加減治之。
六味丸,左歸丸飲,〔俱見虛勞。〕
本方〔宜去滲泄助火諸品。〕加蓮鬚、蓮肉之屬。〔清心則淫火不動,固腎則精氣無遺。〕精流不禁,加五味〔酸以收斂。〕鰾膠〔黏以止滑。〕龍骨、牡蠣〔澀以固脫。〕
此二方皆壯水滋陰,加清心安神,佐以斂澀之劑。精濁者,隨宜加減採用。
天王補心丹,歸脾湯,〔俱見虛勞。〕
此因思慮傷心而致便濁精濁者,隨宜加減採用。
補中益氣湯,〔見泄瀉。〕
此因勞倦傷脾而致便濁精濁,隨宜加減用之。
白話文:
「濁」這個病症,分為小便混濁(便濁)和精液混濁(精濁)兩種。
小便混濁是指小便混濁不清,但沒有疼痛感。如果是小便呈現紅色混濁,代表濕熱在血液中;如果是白色混濁,則代表濕熱在氣分。醫書上說,水液混濁不清,通常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就像天氣一樣,熱的時候水就會混濁,冷的時候水就會澄清。又像清水煮成湯,自然就會呈現白濁的樣子。有位吳醫師說,小便混濁是因為胃裡的濕熱滲入膀胱所導致。治療上應該調理脾胃,清除濕熱,同時也要補充腎水。也有些情況是因為過度性慾傷到腎,思慮過度傷到心,或是勞累過度傷到脾所造成的。
精液混濁則是精液呈現黏稠牽絲的狀態,即使沒有排尿,也會時常流出。這是因為腎水不足,導致虛火容易旺盛,精液離開它原本的位置,所以才會慢慢滲漏出來。如果精液大量流出難以控制,那就是因為過度性生活,導致關竅鬆弛無法閉合,如果不戒除色慾,就會有生命危險。治療上應該以強壯腎水、滋養陰液為主,再搭配一些酸味收斂、固澀的藥物。如果是因為思慮過度傷到心所造成的,可以服用天王補心丹或歸脾湯;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傷到脾所造成的,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這些藥方可以加上一些收斂固澀的藥材來治療,但仍然要同時補腎,這是治療濁症的大概方向。
治療小便混濁的有效藥方,(自製藥方)可以治療赤白濁。
川石斛(可以清除胃裡的濕熱)、茯苓(可以去除膀胱的濕熱)、薏苡仁(可以去除濕氣、健脾益胃)、川萆薢(可以去除濕氣,使清濁分開)、生地(腎臟是胃的關卡,腎功能正常,濕熱自然會消除,小便赤濁時多用)、天冬(肺屬金,是水之源頭,肺氣清肅,小便自然清澈)、知母和黃柏(可以瀉陰火,去除濕熱)。如果小便混濁難以控制,可以加上蓮鬚、蓮肉;小便赤濁的,再加白芍,也可以搭配水陸二仙膏(艾葉生於水中,金櫻子生於陸地)。這個藥方可以調理脾胃,清除濕熱,同時補充腎水。濁症的治療以此方為主,再根據情況加減藥材。
六味丸、左歸丸,(藥方內容可以參考治療虛勞的章節)。
這些藥方(應該去除利尿、助火的藥材),可以加上蓮鬚、蓮肉等藥材(清心可以使虛火不旺,固腎可以使精氣不散失)。如果精液流失難以控制,可以加上五味子(用酸味來收斂)、魚鰾膠(用黏性來止滑)、龍骨和牡蠣(用澀味來固脫)。這兩個藥方都是強壯腎水、滋養陰液,再搭配清心安神的藥材,以及收斂固澀的藥物。精液混濁的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加減使用這些藥方。
天王補心丹、歸脾湯,(藥方內容可以參考治療虛勞的章節)。
這些藥方是針對因為思慮過度傷心而導致小便混濁或精液混濁的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加減使用。
補中益氣湯,(藥方內容可以參考治療腹瀉的章節)。
這個藥方是針對因為勞累過度傷脾而導致小便混濁或精液混濁的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加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