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七 (5)
卷七 (5)
1. 中風
人參〔補五臟之元氣。〕白朮〔補五臟之母氣。〕茯苓〔能致五臟之清氣。〕甘草〔能調五臟愆和之氣。〕加橘紅,名異功散。
此補氣之要劑,須隨症加減用之。
歸脾湯,治類中風,心、脾、肝三經俱虛,或怔忡驚悸,眠則易醒,〔心血不足也。〕或飲食減少,食則難化,〔胃氣弱,脾陰虧也。〕或煩惱多怒。〔肝血少,肝火旺也。〕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脾。〕茯神,遠志,棗仁,元肉〔安神。〕當歸〔養血。〕木香〔快氣。〕肝火旺,加丹皮、黑山梔。〔瀉火。〕
此補氣養血安神,陰陽和平之劑,活法對症加減用之,自臻神效。
加味逍遙散,治類中風多食。〔風木太過,脾土受克,故求助於食。〕又治肝經風熱,血燥筋攣,肢體不遂,內熱晡熱,往來寒熱諸症。
柴胡〔肝木氣鬱,必下克脾土,用柴胡辛以散其束縛,升以舉其抑遏。〕芍藥〔味酸而收,能制肝木之太過。〕當歸〔肝傷則血病,用以養血。〕茯神〔水實則火燥,取其寧心。〕白朮,甘草〔木盛則土衰,用以扶其所不勝。〕丹皮,黑山梔〔用以瀉火。各一錢。〕
此瀉肝安脾之治法,當再加人參、橘紅,以合異功散補脾,則食自如常矣。若肝經風熱血燥等症,去歸、術,加滋陰之品,用桑枝煎藥。
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痱不能行。
熟地,萸肉,五味〔壯水之主。〕巴戟天,肉蓯蓉,附子,官桂〔益火之源。〕遠志〔水火併補。〕石菖蒲〔芳香能通利關竅。〕石斛〔強腎,療腳膝痹弱。〕茯苓〔腎氣厥逆,痰如潮壅。苓則下行伐腎,降水泛之痰。況濁陰既上逆,下竅必不通。苓則引濁陰仍走下竅,亦因桂、附雄入之勢,驅濁陰而利以導之者也。
〕麥冬〔等分。〕薄荷〔減半。陰火上炎,胸膈正燎原之地,故以二味涼膈清心,又加梨汁、人乳、竹瀝,亦熱因寒用之法也。〕引用薑、棗,加
人乳、梨汁、竹瀝。
此方補腎以益火之原。按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內奪者,奪其精也,精奪則氣奪而厥。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聲喑於上,體痱於下,元陽大虧,病本在腎。以腎脈上挾舌本,下走足心也。果系腎中之火衰者,方可議用。然世之火衰成病者,千百難逢一、二,故喑痱之症,屬腎中之水虛者為多。
當用六味加牛膝、杜仲、石斛、龜甲、人乳、梨汁、竹瀝之屬,大忌辛熱。又經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言微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故知喑痱並見,原為危險之症。
十全大補湯,治類中風,氣血兩虛,不能榮養筋骨,以致遍身疼痛。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用四君子,加黃耆以補氣。〕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用四物湯以補血,四君、四物即八珍湯也。〕肉桂〔氣虛者多挾寒,寒者熱之,故用肉桂。且氣藥得之可以益衛,血藥得之可以調榮。〕加秦艽〔活絡舒筋。〕續斷〔通關利節。〕杜仲〔除腰膝之疼痛,利遍體之機關。〕虎骨〔治肢體攣痛。〕鹿角膠〔療肢體痠疼〕
白話文:
中風
人參能補養五臟的元氣。白朮能補養五臟的根本之氣。茯苓能使五臟清氣上升。甘草能調和五臟不協調的氣。加上橘紅,就叫做異功散。
這是補氣的重要藥方,必須根據病情加減使用。
歸脾湯,治療類似中風,因為心、脾、肝三經都虛弱,可能出現心悸、容易驚嚇、睡不安穩(這是心血不足的表現),或者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這是胃氣虛弱,脾陰不足的表現),或者容易煩躁發怒(這是肝血不足,肝火旺盛的表現)。
藥方包含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脾),茯神、遠志、酸棗仁、龍眼肉(安神),當歸(養血),木香(行氣)。如果肝火旺盛,則加入丹皮、梔子(瀉火)。
這個藥方是補氣、養血、安神,使陰陽平和的藥方,根據病情靈活加減使用,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加味逍遙散,治療類似中風,表現為食慾過盛(這是因為肝木太過,克制脾土,所以想藉由飲食來補充)。也治療肝經風熱、血燥筋攣、肢體活動不靈活、體內發熱、午後發熱、忽冷忽熱等症狀。
藥方包含柴胡(肝木鬱結,必然會向下克制脾土,用柴胡辛味來疏散肝氣的束縛,用其升發之性來解除肝氣的鬱結),芍藥(味酸而收斂,能抑制肝木過旺),當歸(肝臟受損則血液出現問題,用來養血),茯神(水液代謝失常則容易火旺,用來寧心安神),白朮、甘草(木氣旺盛則土氣衰弱,用來扶助脾土),丹皮、梔子(用來瀉肝火,各一錢)。
這是瀉肝安脾的治療方法,應該再加入人參、橘紅,來配合異功散補脾,這樣食慾就能恢復正常。如果肝經有風熱、血燥等症狀,則去除當歸、白朮,加入滋陰的藥物,並用桑枝煎藥。
地黃飲子,治療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腳無力不能行走。
藥方包含熟地、山茱萸、五味子(滋養腎陰),巴戟天、肉蓯蓉、附子、肉桂(溫補腎陽),遠志(水火同補),石菖蒲(芳香能通竅),石斛(強腎、治療腳膝無力),茯苓(腎氣虛弱、痰液壅盛,用茯苓來下行,清除腎的濁氣和水濕,且濁陰上逆時,下竅必然不通,茯苓則能引導濁陰下行,也因為有肉桂、附子的溫陽之氣,能驅散濁陰,並引導其向下),麥冬(份量與前面藥材相同),薄荷(用量減半,因為陰火上炎,胸膈如同火爐,所以用薄荷來清涼胸膈,並配上梨汁、人乳、竹瀝,也是以寒性藥物來治療熱症的方法)。用薑、棗來引藥,並加入人乳、梨汁、竹瀝。
此方是補腎以益火之源。經書說:內裡精氣耗損而出現厥逆,就會導致失語和癱瘓,這是腎虛的表現。所謂內奪,就是奪取精氣,精氣耗損就會氣虛而出現厥逆。厥逆就是逆亂。氣逆亂則會導致上不能說話,下肢癱瘓,這是元陽大虧,病根在腎。因為腎脈上通舌頭,下走足心。如果是腎中陽氣衰弱,才能考慮使用此方。然而世上因為腎陽虛導致疾病的人,很少見到,所以失語和癱瘓的症狀,多數是因為腎中陰虛導致的。
應當使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牛膝、杜仲、石斛、龜板、人乳、梨汁、竹瀝等藥材,非常忌諱辛熱的藥物。經書又說:癱瘓的病症,如果身體沒有疼痛,四肢活動不靈活,神志還算清醒,說話還算清楚,還可以治療,如果嚴重到不能說話,就無法治療了。由此可知,失語和癱瘓同時出現,原本就是非常危險的症狀。
十全大補湯,治療類似中風,因為氣血兩虛,無法濡養筋骨,導致全身疼痛。
藥方包含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使用四君子湯,加入黃耆來補氣),熟地、當歸、白芍、川芎(使用四物湯來補血,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起來就是八珍湯),肉桂(氣虛的人大多夾帶寒邪,所以用肉桂來溫熱身體,而且補氣藥物得到肉桂的輔助能增強衛氣,補血藥物得到肉桂的輔助能調和營血),加入秦艽(活絡舒筋),續斷(通利關節),杜仲(消除腰膝疼痛,使全身關節活動靈活),虎骨(治療肢體攣痛),鹿角膠(治療肢體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