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十·御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御集 (1)

1. 喛氣、痞滿

喛氣者,因胸中氣鬱,痞結不舒,必得喛出其氣方快。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症日久,便成痞滿。治宜宣化無形之氣為主。雖曰有火有痰,要皆氣順則愈。痞滿者,因肺氣不降,脾氣不運,升降之道乖則心下痞塞而滿悶,與脹滿之病不同。脹滿內脹而外有形,痞滿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不可專用破氣利下之劑,恐消克元氣,變成鼓脹也。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故治痞者,當一補一消。

旋覆代赭湯,〔見嗝。〕

原方〔薑、半酌用,甘、棗宜去。〕宜參用沉香降氣散諸藥。

此方心下痞滿,噫氣不除者,宜加減用之。

沉香降氣散,〔見喘。〕

宜加白芍,梨汁〔麥冬、蘇子、梨汁清之潤之,肺氣自降,苓、芍、沉、砂、橘紅,補之醒之,則脾氣自運。〕

此方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者,可加減用之。

枳朮丸,〔見泄瀉。〕

此方心下痞滿者,可隨症加藥用之,一補一消之法也。

白話文:

打嗝(喛氣)這種情況,是因為胸腔內的氣機鬱滯,結成痞塊而不舒暢,必須要打出氣來才會覺得舒服。就像《黃帝內經》說的:「濁氣停留在上方,就會產生腹部脹滿。」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久了,就會變成痞滿。治療上應該以疏通、轉化無形的氣為主。雖然說可能有火、有痰,但只要氣機順暢,就會好轉。

痞滿這種情況,是因為肺氣無法下降,脾氣無法運轉,升降的規律失調,導致心口感覺痞塞、滿悶,這和脹滿的病症不同。脹滿是內部脹大,外觀可見形狀;痞滿是內部感覺痞悶,外觀沒有脹急的樣子。治療上不能只用破氣、通便的藥,否則可能會損耗元氣,反而變成鼓脹。許學士說:「邪氣侵入的地方,必定是正氣虛弱之處,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病情就會由虛轉實。」

所以治療痞滿,應該採取一邊補益,一邊消導的方式。

旋覆代赭湯,(詳見嗝的章節)

原方中(生薑、半夏酌情使用,甘草、大棗可以去除),可以參考使用沉香降氣散等藥物。

這個方子適用於心口痞滿、打嗝不止的情況,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使用。

沉香降氣散,(詳見喘的章節)

可以加入白芍、梨汁(用麥冬、蘇子、梨汁來清肺潤肺,肺氣自然下降;用茯苓、白芍、沉香、砂仁、橘紅來補脾、醒脾,脾氣就會順利運轉)。

這個方子適用於心口痞滿、不想吃飯的情況,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使用。

枳朮丸,(詳見泄瀉的章節)

這個方子適用於心口痞滿,可以根據症狀加藥使用,是屬於一邊補益,一邊消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