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十六·數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數集 (1)

1. 胎前

胎前有三。禁,禁汗、下、利小便。仲淳云:安胎大法,宜補脾胃,〔參、朮、扁豆。〕壯腰腎,〔杜仲、續斷。〕滋陰〔生地,二冬。〕養血〔杞、芍、棗仁。〕順氣〔橘紅、砂仁。〕總宜清熱〔芩、連、骨皮,銀花。〕為主,忌破氣破血,升散辛熱燥劑。然胎前諸症不一,有謂之惡阻者,由胃氣虛弱,噁心而妨阻飲食也。

有謂之子煩者,緣心肺有熱,煩悶而胸膈不安也。有胎動上衝,以致心腹脹滿作痛者,謂之子鄉懸責之氣逆所致。兩足浮大,甚至面目肢體俱腫者,謂之子腫,責之脾虛所致。〔土不制水。〕有小便澀痛淋瀝者,謂之子淋,責之下焦虛熱。有小便不通,或因胎滿壓胞所致者,則直升舉之,或別有所因者,隨症治之。

有遺尿不禁,或為頻數,此屬肝火血熱。亦有因陰虛火旺,亦有因胎壓尿胞所致之不同。有懷胎而點滴下血者,或月月若行經者,或猝然大下者,皆由陰虛不足以濟火,氣虛不足以固血所致,亦有因脾虛不能統血,有因肝火血熱妄行者,若血漏盡則斃。常見漏胎之生兒,多不育,以無血蔭胎故也。

有頻慣墮胎者,因血氣虛損,不能榮養胎元而然。立齋云:墮胎因內熱而虛者為多,宜常服安胎飲。凡娠婦腰痛,多致墮胎,不可不知。有娠婦忽然失音,不能言語者,即經所云: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胞之絡脈絕也。胞脈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不必治也,當十月復。

謂既產而胞絡通,則能言矣。至若難產之故,多由內熱灼其胞液,以致臨產之際,乾澀而難。或脾胃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令胞液不足,亦致難產。宜於七、八月間常服補氣滋陰,養血清熱疏滯之劑,如安胎飲,達生散之類,加減用之。若中年之婦,生育太多,氣血虛弱者,尤宜預服。

或有因孕婦形盛氣實,身居安逸,口厭肥甘,致胞胎肥厚,根蒂堅牢,亦令難產。宜預服瘦胎丸飲。胎前調治之大綱如此,然胎產自有專科,所當合參則備。

竹茹湯,〔見傷寒。〕加,參、苓、芍、橘、木瓜、蘇子、砂仁,。

此方補胃清熱,利氣降逆,治惡阻之神劑。如肥人而因中脘停痰者,可用二陳湯加枳殼、砂仁之類,胃弱加人參。半夏損津液,雖為妊娠所忌,然有是病,則用是藥,故孫真人為立方之聖,其胎前方中亦用之,若非系濕痰,切勿妄投。

犀角散

犀角〔涼心。〕冬麥〔清肺。〕骨皮〔除熱。〕黃芩〔瀉火。〕赤茯苓〔導赤。〕此治子煩之劑。

紫蘇飲,〔重訂。〕

紫蘇,橘紅〔理氣通滯。〕大腹皮〔降逆氣。〕白芍〔斂逆氣。〕當歸〔血中氣藥。〕人參〔虛者用之。〕宜加沉香,砂仁。

此治子懸〔即胎上衝。〕之劑。仲淳一方,用紫蘇、橘紅、麥冬、竹茹、枇杷葉施於陰虛之人,甚宜甚效。

白話文:

懷孕期間的注意事項有三點:禁止發汗、禁止瀉下、禁止利尿。

明代醫家張仲淳認為,安胎的重點在於補養脾胃,可使用人參、白朮、扁豆等藥材;強壯腰腎,可使用杜仲、續斷等藥材;滋養陰液,可使用生地、麥冬、天冬等藥材;補養血液,可使用枸杞、芍藥、酸棗仁等藥材;疏理氣機,可使用橘紅、砂仁等藥材。總體而言,應以清熱為主,可以使用黃芩、黃連、地骨皮、銀花等藥材,同時要避免使用破氣破血、升散辛熱燥烈的藥物。

然而,懷孕期間的症狀有很多種。有些被稱為「惡阻」,是由於胃氣虛弱,導致噁心、嘔吐,影響飲食。有些被稱為「子煩」,是因為心肺有熱,導致煩躁、胸悶不安。還有一種情況是胎動上衝,導致心腹脹滿疼痛,這被稱為「子懸」,是由於氣逆所致。另外,孕婦的雙腳可能會浮腫,嚴重時甚至臉部和四肢都會腫脹,這被稱為「子腫」,是由於脾虛導致的(脾虛無法控制水液)。有些孕婦小便澀痛、淋漓不盡,這被稱為「子淋」,是由於下焦虛熱引起的。還有一些孕婦小便不通,可能是因為胎兒長大壓迫膀胱所致,此時應當使用升提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由於其他原因導致的小便不通,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有些孕婦會出現尿失禁,可能是因為排尿頻繁,這屬於肝火血熱。也有可能是因為陰虛火旺,或者是因為胎兒壓迫膀胱所致。有些孕婦在懷孕期間會出現少量出血,或者每個月都像來月經一樣出血,或者突然大量出血,這些都是由於陰虛不足以制約火熱,氣虛不足以固攝血液所致,也可能是因為脾虛不能統攝血液,或者肝火血熱導致血液妄行。如果出血過多,則會有生命危險。我們常常看到,漏胎生下的孩子大多體弱多病,這是因為胎兒沒有得到充足的血液滋養。

有些孕婦常常習慣性流產,這是因為氣血虛損,不能滋養胎兒所致。明代醫家李梴認為,流產大多是因為內熱導致虛弱,應該經常服用安胎飲。孕婦腰痛往往容易導致流產,這一點不可不知。有些孕婦會突然失聲,不能說話,這就如同醫書上說的「孕婦懷孕九個月會失聲」,這是由於連接子宮的絡脈斷絕所致。子宮絡脈與腎經相連,通過腎經聯繫舌根,因此導致失語,這種情況無需治療,等到生產後,絡脈恢復通暢,就能恢復說話。

至於難產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內熱灼傷了子宮內的液體,導致生產時乾澀難以生產。也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營養物質,導致子宮內的液體不足,也容易導致難產。因此,在懷孕七八個月時,應該經常服用補氣滋陰、養血清熱、疏理氣機的藥物,例如安胎飲、達生散等,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如果中年婦女,生育過多,導致氣血虛弱,則更應該提前服用這些藥物。

還有一種情況是,孕婦體格強壯,生活安逸,喜歡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胎兒肥大,胎盤堅固,也會導致難產。這種情況應該提前服用瘦胎丸。以上是懷孕期間調理的大綱,但關於胎產有專門的學科,應該互相參照才能更為完善。

竹茹湯(此方見《傷寒論》)可以加人參、茯苓、芍藥、橘紅、木瓜、蘇子、砂仁。

此方可以補養胃氣,清熱,疏通氣機,降逆,是治療妊娠嘔吐的神奇藥方。如果體型肥胖的孕婦是因為中焦有痰,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枳殼、砂仁等藥物;如果胃虛,可以加人參。半夏雖然有損傷津液的副作用,是孕期禁忌藥物,但如果確實需要,還是要用,所以孫思邈才能成為用藥的聖人,他的安胎方中也有使用半夏。如果不是濕痰導致的嘔吐,則不要隨意使用半夏。

犀角散

犀角(清涼心火)、麥冬(清肺熱)、地骨皮(除熱)、黃芩(瀉火)、赤茯苓(導赤)。此方是治療子煩的藥劑。

紫蘇飲(經過修訂)

紫蘇、橘紅(理氣通滯)、大腹皮(降逆氣)、白芍(收斂逆氣)、當歸(血中氣藥)、人參(體虛者用)。宜加沉香,砂仁。

此方是治療子懸(即胎動上衝)的藥劑。張仲淳的方子,使用紫蘇、橘紅、麥冬、竹茹、枇杷葉,對於陰虛的孕婦非常適合,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