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八·御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御集 (1)

1. 卷八·御集

2. 中暑(中與傷同)

暑有陰陽二症。陽症因於中熱,陰症因於中寒,但感在夏至後者,皆為之暑耳。時令大寒、小寒而人受之者,為傷寒。時令大暑小暑而人受之者,為傷暑。經云:傷暑者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此皆中暑之陽症。即潔古所謂動而得之為外感。天日之暑熱,故為汗出煩躁、為喘、為大聲呼喝,即其靜者,亦不免於多言。

蓋邪熱傷陰,精神內亂,故言語無倫也。又曰: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此言中暑之陰症,即潔古所謂靜而得之。因避天之暑熱,而反受陰寒所致。故體熱若燔炭,必須汗出邪乃得散。經言: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此之謂也。但感而即病、則傷寒也,若不即病、至秋而發,則如經所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又謂: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皆由此耳。觀經言二症;一中於熱,一中於寒,皆謂之暑。但治寒宜散,必汗出而解。治熱宜涼,必熱清而愈。不可不察也。

白虎加人參湯,《金匱》云:太陽中熱者、暍〔同暑〕是也。〔此言暑之陽症。蓋太陽膀胱,乃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榮衛。故凡六淫之邪,必由太陽而入。〕汗出惡寒,〔暑傷心氣,心虛則汗出,暑傷肺氣,肺虛則惡寒。亦有不惡寒,反惡熱者。〕身熱而渴,〔表有暑邪則熱,里有暑邪則渴。亦有身不熱者。〕六脈虛弱,〔暑傷於氣,所以脈虛。〕此方主之。

人參〔補元氣,〕石膏〔清暑邪,〕知母〔清肺熱。〕甘草〔解暑和中。〕粳米〔養胃氣。〕仲淳加麥冬〔救肺金,存津液,以夏月之熱淫,必僭而犯上,傷其肺金也。〕竹葉〔清心滌熱。〕脈不甚虛者,可去人參。兼有濕熱者,合益元散,或加茅朮。

此方涼肺清心,養胃生津,但用甘寒陰陽兩無偏勝之藥,清解暑熱,而平治之。蓋夏月人身之陽,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陰,以熱而內耗,陰陽俱不足,故仲景於中暑病,禁用汗、下、溫針。恐汗則傷其陽,下則傷其陰,溫針則引火熱內攻也。按經云:身熱脈虛得之傷暑。蓋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

故清暑益氣,兼而行之。須知暑熱之病,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而藏伏耳。甚至體痛、煩心,或喘促、厥冷,若誤認虛寒、而投溫補,必斃。但用前方,俾暑邪清而脈自起,症自平矣。凡夏月日中勞役,觸冒暑熱,而見汗出、煩躁、多言、齒燥、口渴、眩暈者,即屬中熱的症,此方加減,無不神效。

若初中昏倒,急扶陰涼處,取土罨病人臍上,小便溺之,蓋臍乃命蒂、溺臍以接其元氣之意,隨灌人溺,〔一碗。〕或用冰水調益元散。

益元散,〔即天水散。〕治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

滑石〔寒能清熱,淡能利竅,六兩。〕甘草〔和中,一兩。〕為末,每服三、五錢。白湯調下,冷開水更佳。加薄荷〔少許。〕名雞蘇故。加青黛〔少許。〕名碧玉散。加辰砂〔性微寒,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凡心熱者,非此不能解也。〕名辰砂益元散,治療並同。

白話文:

中暑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熱引起的陽症,另一種是因寒引起的陰症。但只要在夏至之後感受到的都算是中暑。在天氣寒冷時感受到的,像是大寒、小寒時,我們稱之為傷寒。而在天氣炎熱時感受到的,像是大暑、小暑時,我們稱之為傷暑。

《黃帝內經》說:「傷暑的人會流汗,感到煩躁就會喘氣,安靜下來又會說很多話。」這些都是中暑的陽症。就像張元素說的「動而得之」是外感。因為天氣炎熱,所以會流汗、煩躁、喘氣、大聲呼喊,即使是安靜的人,也會不自覺地說很多話。這是因為熱邪傷害了陰氣,導致精神混亂,所以說話沒有條理。

《黃帝內經》又說:「身體發熱像烤炭一樣,流汗後熱氣才會散去。」這是指中暑的陰症,就像張元素說的「靜而得之」。因為躲避炎熱,反而受到陰寒侵襲所導致。所以身體發熱像烤炭一樣,必須流汗才能散熱。經書說:「中暑時,汗水應當順暢排出,不要阻止。」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感受暑邪後立刻發病,那就是傷寒。如果不立刻發病,到了秋天發作,就像經書說的「夏天傷於暑氣,秋天一定會得瘧疾」。

經書又說:「夏天中暑而沒有出汗的人,秋天就會得風瘧。」由此可見,經書提到的這兩種症狀:一種是中熱,一種是中寒,都稱之為暑。治療寒症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使汗水排出就能痊癒。治療熱症應該用清涼的方式,使熱氣消除就能痊癒。這是必須仔細辨別的。

《傷寒論》中白虎加人參湯,針對太陽經中暑,也就是所謂的「暍」。太陽經是六經之首,主管皮膚和身體的營衛之氣。所以各種外感邪氣,都會先從太陽經入侵。患者會流汗怕冷,(因為暑氣傷了心氣,心虛就會流汗;暑氣傷了肺氣,肺虛就會怕冷。也有人不覺得怕冷,反而覺得怕熱。)身體發熱口渴,(身體有暑邪就會發熱,體內有暑邪就會口渴。也有人不發熱。)脈象虛弱,(因為暑氣傷了元氣,所以脈象虛弱。)這個方子就適合治療這種情況。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人參(補元氣)、石膏(清除暑邪)、知母(清除肺熱)、甘草(解暑、調和脾胃)、粳米(養胃氣)。仲淳又加入麥冬(滋養肺陰,保存津液,因為夏天熱邪容易向上侵犯,傷害肺陰。)竹葉(清心火,消除熱邪)。如果脈象不那麼虛弱,可以去掉人參。如果同時有濕熱,可以搭配益元散,或者加入蒼朮。

這個方子可以清肺火、清心火、養胃生津,使用甘涼的藥物,陰陽兩不偏頗,能夠清解暑熱,平和地治療。因為夏天人的陽氣會因為流汗而向外散發,陰氣會因為熱氣而向內耗損,導致陰陽都不足,所以張仲景說中暑不能用發汗、瀉下、溫針的方法。因為發汗會損傷陽氣,瀉下會損傷陰氣,溫針會引導火熱內攻。經書說:「身體發熱,脈象虛弱,就是因為傷暑。」這是因為熱邪傷了元氣,而不是傷了形體,所以脈象虛弱。

所以要清暑益氣,同時進行。要知道,中暑有時候會有三、四個部位沒有脈象,那是因為熱邪被火逼迫而潛藏起來。嚴重的話,會身體疼痛、心煩、喘氣急促、四肢冰冷。如果誤以為是虛寒而用溫補藥,就會有生命危險。只要用前面提到的方子,讓暑邪消除,脈象自然恢復,症狀也會平復。夏天在太陽底下勞動,受到暑熱侵襲,出現流汗、煩躁、多言、牙齒乾燥、口渴、頭暈等症狀,就是屬於中熱,用這個方子加減,都會有很好的療效。

如果剛中暑就昏倒,要趕快把病人扶到陰涼的地方,取土敷在病人的肚臍上,並在上面小便,這是因為肚臍是生命之蒂,用小便在肚臍上,是為了接續元氣。然後灌入人的小便(約一碗),或用冰水調配益元散。

益元散,也就是天水散。可以治療中暑、身體發熱、煩躁口渴、小便不暢。

益元散的組成是:滑石(性寒能清熱,味淡能利竅,用六兩)、甘草(調和脾胃,用一兩)。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白開水調服,用冷開水效果更好。加入薄荷(少量)就叫做雞蘇散。加入青黛(少量)就叫做碧玉散。加入辰砂(性微寒,能夠收納浮游的火氣,安定心神。凡是心火旺盛的人,非用辰砂不能解決。)就叫做辰砂益元散,治療效果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