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射集 (2)

1. 舉例

十,一僧患左邊面目耳根及頸,俱焮腫紅色,眼合口緊,咸謂大頭傷風。余診視之,起居如常。謂曰:此係火症,火得風藥而彌熾,故焮腫愈甚。用清熱涼血,散結消腫,開腠瀉毒治法。投以夏枯草〔六兩〕甘菊〔二兩〕煎湯代水,金銀花、紫花地丁、生地〔各五錢。〕連翹、花粉、貝母、薄荷、牛蒡子、甘草,〔各三錢〕濃煎五、六碗,頻頻飲之。

一晝夜服完,腫消眼開。又稍加減作一小劑服之全愈。或謂火症,何故不用芩連?曰:火盛不可驟用寒涼,須用生甘草兼瀉兼緩,此丹溪妙法也。

十一,一人素多酒色,冬底忽患齒痛搖動,牙動及面目俱痛,飲食不進,夜不能臥。延余診視。余曰:齒乃骨之餘,而屬腎,上下牙齦屬陽明胃與大腸,腎病則齒搖動,腸胃傷於酒醪,則濕熱上攻牙床,不得清寧,則作腫作疼,齒亦不得安而搖動。今少陰陽明俱病,用大劑知柏六味湯,加玄參、牛膝、車前,導腎火下行,合竹葉石膏湯〔膏用四兩。〕加黃連、麥冬、蘆根,〔蘆用八兩。

〕煎湯代水,清陽明濕熱。大劑濃煎,一晝夜服至五、六碗,痛勢稍減,四劑而平。余亦曾冬間忽患左邊下齒大痛,痛不可忍,用石膏三、四、五兩煎滾,將清者泡上好松蘿茶葉一大撮,橄欖搗碎一、二枚,乘熱頓飲三、四大碗,覆杯立愈。後每痛發,輒用前湯飲之,無不立應。

曾有一次痛極欲死,加石膏斤余,泡橄欖茶頓飲,大便瀉熱水二次,痛亦遂止。日慮反復,復後競不發。

白話文:

[舉例]

**十,**有一個和尚左邊臉、耳朵根部和脖子都紅腫發熱,眼睛閉合、嘴巴緊閉,大家都說是得了大頭傷風。我給他診視,發現他日常生活沒有異常,就說:「這是火症,火遇到風藥會更加熾盛,所以紅腫越來越嚴重。」於是用清熱涼血、散結消腫、疏通皮膚毛孔排毒的治法。開藥方:夏枯草(六兩)、甘菊花(二兩),煎湯當水喝;金銀花、紫花地丁、生地(各五錢)、連翹、花粉、貝母、薄荷、牛蒡子、甘草(各三錢),濃煎五、六碗,多次飲用。

一天一夜喝完,腫消了,眼睛也能睜開。再稍微調整藥方,又喝了一小劑就完全痊癒了。有人問:「是火症,為什麼不用黃芩和黃連?」我說:「火勢旺盛時不能馬上用寒涼藥,要用生甘草來兼顧瀉火和緩解藥性,這是朱丹溪的巧妙方法。」

**十一,**有個人平時嗜好酒色,冬天突然牙痛搖動,牙齒鬆動連帶臉部也疼痛,吃不下飯,晚上睡不著。請我去診視。我說:「牙齒是骨頭的餘脈,屬於腎,上下牙齦屬於陽明胃和大腸,腎虛則牙齒搖動;腸胃因飲酒過度而受傷,濕熱之氣就上攻牙床,使得牙床不得清淨,就會紅腫疼痛,牙齒也因此不安而搖動。現在是少陰腎經和陽明腸胃都病了,要用大劑量的知柏地黃丸,加上玄參、牛膝、車前子,引導腎火下行;還要配上竹葉石膏湯(石膏用四兩),加上黃連、麥冬、蘆根(蘆根用八兩),煎湯當水喝,來清除陽明經的濕熱之氣。大劑量濃煎,一天一夜喝五、六碗,痛勢稍稍減輕,喝了四劑就痊癒了。我曾經在冬天突然左邊下牙劇痛,痛到難以忍受,就用石膏三、四、五兩煎開,用清澈的藥液泡上好的松蘿茶葉一大把,搗碎一、二顆橄欖,趁熱一次喝下三、四大碗,蓋好被子就立刻好了。之後每次牙痛發作,就用這個方子喝,沒有不立即見效的。

曾經有一次痛到快要死掉,就加了一斤多的石膏,泡橄欖茶一次喝下,大便瀉出熱水兩次,疼痛也就停止了。我擔心會反覆發作,結果之後竟然沒有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