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卷六·射集 (10)
卷六·射集 (10)
1. 傷寒溫病附方
桂枝〔辛甘發散為陽,故用以治風。〕,芍藥〔營未受邪,恐桂走泄陰氣,故用白芍酸以收之。〕,炙甘草〔扶中氣以散邪。〕,生薑〔辛熱發散。〕,大棗〔同姜行脾中之津液而和其營衛。〕羌防香蘇散,去蘇葉加白芍可代。〔溫服,須臾吸稀粥,以助藥力,覆被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病必不除,若不汗,仍依前法服。〕
按,桂枝湯一方,專和營衛。但桂枝氣味俱薄,其力易盡,助以熱粥,補胃氣而益氣血之源,使胃氣旺而營衛充,則藥力行而風邪散,不傳於內。蓋三時感冒,皆是風邪為病,皆可效用此法。要知藥入於胃,全賴胃氣轉運,所以邪在太陽及虛人感冒,皆不當禁其飲食,若傳胃府,則粒米不可妄投,恐助胃中實邪,經所謂勿盛盛也。及傳少陽,須少食以助胃氣,以御少陽之邪。
至傳三陰,亦以胃氣為主。今人一遇感冒,輒禁其飲食,病者亦甘忍飢餓,更且發表劑中,雜投消導,致胃虛邪陷,病劇至死,是懼食復之故也。帝問: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因胃中餘熱未除,食氣與病氣相併,則兩熱相合,致流連不解,故名曰遺,原為食肉多食所致,未嘗禁其不食也。故凡病人能食者,即可少少與之,不能食者,莫之強與,此要法也。
此湯本為解肌,但取微汗,不使太過,太過則邪未入而先擾其營,甚則汗不止而亡陽,不及則邪欲出而尚閉其門,必至病不除而生變。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傷寒誤用白芍,則寒邪無出路,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凡服桂枝湯吐者,以濕熱素盛,其後必吐膿血也。
吐逆則熱愈淫溢於上焦,蒸為敗濁。又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因平索濕熱搏結胸中,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宜用辛涼,以徹其熱,辛苦以消其濕。
大青龍湯,〔即麻黃桂枝二湯合用,去芍藥加石膏。〕治冬月風寒兩傷營衛,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痛脊強,無汗煩躁,〔皆傷寒之症,而兼煩躁則風之徵矣,風因寒糾纏,不能自汗外泄,氣鬱熱蒸,故發煩躁。〕脈浮而緊。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杏仁〔去皮尖研。〕,甘草〔炙〕,石膏〔生研〕,生薑,大棗〔切碎〕,羌防香蘇散加石膏可代。〔溫服取微汗。〕
此湯主發汗以解煩躁,麻桂二湯合用而去芍者,恐助寒邪沉滯之性也。凡病之因寒者,熱易郁,加石膏祛其鬱熱,氣雖寒而味則辛,辛則散也。經曰:陽之汗似天地之雨,名曰大青龍者,言其聲勢之張,而興雲致雨之驟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而煩躁,則是少陰亡陽之症,脈浮弱,汗出惡風而不煩躁,即風傷衛症,皆不可服,服之則汗多亡陽而厥逆,津液枯少,筋血失養而跳動,以真武湯救之。
白話文:
桂枝湯
桂枝性味辛甘,有發散陽氣的作用,所以用來治療風邪。芍藥在營分沒有受到邪氣侵擾時使用,因為擔心桂枝發散而導致陰氣洩漏,所以用白芍的酸味來收斂。炙甘草用來扶助中氣,以幫助散邪。生薑性味辛熱,有發散的作用。大棗與生薑一同作用,可以運行脾胃中的津液,調和營衛。羌防香蘇散去掉蘇葉,加入白芍可以代替桂枝湯。
服藥時要溫服,稍後喝些稀粥,以幫助藥力發揮,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但不要大汗淋漓,如果汗如雨下,病就不能治癒。如果不出汗,就按照之前的方法再次服藥。
總之,桂枝湯這個方子,專門用來調和營衛。但桂枝的氣味都比較薄弱,藥力容易耗盡,所以要用熱粥來輔助,可以補益胃氣,增加氣血的來源,使胃氣旺盛,營衛充實,這樣藥力才能運行,風邪才能散去,不至於傳入體內。一般來說,四季的感冒都是風邪引起的疾病,都可以使用這個方法。要知道,藥物進入胃中,完全依賴胃氣來運轉,所以邪氣在太陽經絡,以及體質虛弱的人感冒,都不應該禁止飲食。如果邪氣傳到胃部,就不能隨便吃東西,以免助長胃中的實邪,就像《內經》所說的“勿使盛而更盛”。如果邪氣傳到少陽經絡,就應該少吃東西來幫助胃氣,抵抗少陽的邪氣。
即使邪氣傳到三陰經絡,也要以胃氣為主。現在的人一遇到感冒,就禁止飲食,病人也甘願忍受飢餓。甚至在發散藥中,摻雜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導致胃氣虛弱,邪氣內陷,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這是因為害怕飲食會導致疾病復發的緣故。皇帝問道:發熱的疾病應該如何禁忌飲食?岐伯回答說:發熱的疾病剛好轉,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如果多吃就會留下後遺症。因為胃中還有餘熱沒有清除,食物的氣與病邪之氣相遇,就會導致兩熱相合,使病情纏綿不癒,所以叫做遺症。原本是由於吃肉太多引起的,並不是說要禁止不吃東西。因此,凡是病人能吃東西的,都可以少量給予,不能吃的,就不要勉強給予,這是治療的重要原則。
這個方子本來是用来解除肌肉的症狀,但只要微微出汗就可以了,不要出汗太多,汗出太多,邪氣還沒有進入體內,就先擾亂了營衛,嚴重的話就會導致汗流不止,陽氣耗竭。汗出不及,邪氣想要排出,卻被阻擋在門外,肯定會導致疾病無法痊癒,甚至產生變症。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而沒有汗,就不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傷寒病誤用白芍,就會使寒邪沒有出路,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誤用。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是因為體內濕熱過盛,之後一定會吐膿血。
嘔吐會使熱邪更加向上蔓延,蒸騰成污濁之物。另外,經常飲酒的人患病,也不可以使用桂枝湯,因為他們平時體內就有濕熱積聚在胸中,服用桂枝湯就會嘔吐,因為酒客不喜歡甘味。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清除熱邪,使用辛苦的藥物來消除濕邪。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就是把麻黃湯和桂枝湯合用,去掉芍藥,加入石膏。用來治療冬天風寒同時侵襲營衛,導致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腰痛、背部僵硬、沒有汗、煩躁不安。這些都是傷寒的症狀,兼有煩躁不安,就是有風邪的徵兆了。風邪因為被寒邪纏繞,不能通過出汗排出體外,氣鬱而產生熱,所以才會煩躁。脈象是浮而緊的。
麻黃去掉節,桂枝去掉皮,杏仁去掉皮尖並研磨,甘草炙過,石膏生用研磨,生薑,大棗切碎。羌防香蘇散加上石膏可以代替大青龍湯。服用時要溫服,使身體微微出汗。
這個方子主要用來發汗,以解除煩躁。麻黃湯和桂枝湯合用,去掉芍藥,是為了防止芍藥助長寒邪沉滯的特性。凡是因寒邪引起的疾病,容易鬱結化熱,加入石膏來驅除鬱熱。麻黃的氣味雖然寒,但味道是辛辣的,辛辣就能發散。經書說:“陽氣的汗就像天地間的雨水”,稱之為大青龍,是形容它的聲勢浩大,像興雲降雨一樣迅速。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怕風,而且煩躁,那就是少陰亡陽的症狀。如果脈象浮弱,出汗怕風,但不煩躁,就是風邪傷衛的症狀,都不可以使用這個方子,用了就會導致出汗過多,耗竭陽氣而昏厥,津液枯竭,筋脈失養而跳動。這時候應該用真武湯來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