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三·樂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樂集 (4)

1. 內景詳解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咽喉二竅,異途施化。喉在前,其質堅空,連接肺本,通呼吸之氣,分布於五臟,為氣息之要道:咽在後,其質柔空,下按胃本,水穀由此而入胃,乃運糧之關津。二道並行,各不相犯。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即垂,氣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不混入喉。若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所以當飲食言語,水穀乘氣送入喉管,遂嗆而咳矣。

喉下為肺,附著脊之第三椎。肺形四垂,六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呼之則虛,吸之則滿,上通於鼻,下無透竅。肺之下有心,附著脊之第五椎。心有系絡,上聯於肺,其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其脾肝腎三臟,各有一系,上透膈膜,以通於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胞絡,此即膻中,故經言膻中為心主之宮城。心下有膈膜,與脊脅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

白話文: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咽喉二竅,異途施化。

咽喉兩者,雖皆為人體通道,卻各有不同。

  • 喉嚨 位於前方,質地堅硬且空洞,與肺部相連,負責呼吸氣息的進出,並將氣息分佈到五臟六腑,是人體氣息的重要通道。
  • 咽喉 位於後方,質地柔軟且空洞,與胃部相連,食物和水通過此處進入胃部,是人體運輸食物的關鍵部位。

兩者並行,互不干擾。

  • 飲食必須經過氣口(喉嚨)才能進入體內,而氣口有一個會厭軟骨。
  • 當我們吞咽食物時,會厭軟骨就會下垂,氣口關閉,使食物順利進入食道,不會誤入喉嚨。
  • 當我們說話或呼吸時,會厭軟骨會打開,讓空氣進出。
  • 若在吃飯時說話,食物就會乘着氣流進入氣管,導致嗆咳。

喉嚨下方是肺臟,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

  • 肺臟形狀像四面垂下的帷幕,有六片白色透明的葉子,宛如華蓋,覆蓋其他臟器。
  • 肺臟如同蜂窩般空洞,吸氣時充盈,呼氣時空虛。
  • 肺臟向上連接鼻腔,向下沒有貫通的孔洞。

肺臟下方是心臟,附著在脊椎的第五節。

  • 心臟有血管連接,向上連接肺臟,形狀尖圓,如同蓮花蕊。
  • 心臟內部有孔洞,大小不一,向上連接舌頭,向下沒有貫通的孔洞。
  • 脾、肝、腎三臟分別與心臟相連,透過膈膜連通,並在外包裹着赤黃色的脂肪,稱為心包絡,也就是膻中穴的位置。
  • 因此,經書記載膻中穴是心臟的主宰宮殿。

心臟下方是膈膜,與脊椎和肋骨相連,阻擋濁氣,防止濁氣上熏心肺。

膈膜之下有脾,當十一椎下。脾膜連著於胃,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摩胃,食乃消化。有繫上通於心,開竅於脾之下。左有肝,著脊之十三椎下。肝有七葉,亦有二、三葉者,有獨葉者。亦有系,上通於心,開竅於目,下亦無竅。肝之短葉間,有膽附焉。膽有汁,主藏而不瀉。

肝之下有腎,附於脊之第十四椎下。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俱通脊中,上至髓海,下至尾骶。亦各有一系,上系則通於心,下系則通精竅,開竅於二陰。兩腎之前,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是謂命門,又曰子宮,〔即經所謂胞中也。〕在男則為精室,在女則為血室。

白話文:

膈膜之下藏有脾,位於第十一節脊椎下方。脾與胃相連,形狀類似刀鐮,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時會摩擦胃部,進食後食物便能被消化。脾有一條通道往上連接心臟,開口在脾的下方。左邊有肝臟,位於第十三節脊椎下方。肝有七片葉子,也有兩到三片葉子的,還有一片獨葉子的。肝也有連接,往上連接心臟,開口在眼睛處,下面沒有開口。肝的短葉之間,有膽囊依附。膽內含有膽汁,主要功能是儲存而不排泄。

肝下有腎,附著在第十四節脊椎下方。腎有兩個,形狀類似豇豆,並列且彎曲,附著在脊椎兩側,相距各一寸半。外麵包覆著黃色的脂肪,都通貫脊椎中間,上至腦髓,下至尾骶骨。每個腎都有連接,往上連接心臟,往下連接精孔,開口在兩側的生殖器。兩腎前有膀胱後面,出現在大腸上方的左側,位於小腸下方的右側,這就是命門,也被稱為子宮(即經書中所說的胞中)。在男性這裡是精室,在女性這裡是血室。

〔胞胎系此。〕兩腎俱屬水,但左屬陰,右屬陽,越人謂左為腎,右為命門,非也。命門即兩腎之中,通腎之下系,為相火,一陽處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此喉之一竅,施氣運化,熏蒸流行,以成脈胳者如此。咽通胃脘,胃之上脘,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輸脾達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中脘,盛受水穀,而腐熟之。

胃之下,左有小腸,小腸上口即胃之下脘,名曰幽門,前附臍上二寸,後附於脊,水穀由此而入。左回疊積十六曲,小腸下口,即大腸之上口,名曰闌門,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傳入大腸。大腸居胃之下,右當臍,左回亦十六曲,故曰迴腸。廣腸即迴腸之更大者,附脊,以受迴腸之渣滓。

白話文:

人體的胞胎是由腎臟所繫。左右兩腎都屬水,但左腎屬陰,右腎屬陽。古代越人認為左腎是腎,右腎是命門,這是錯誤的。命門其實是兩腎中間,連接腎臟下方,是相火所在,一陽之氣處於兩陰之間,因此形成坎卦。喉嚨是人體的一個竅穴,負責運化氣息,將氣息熏蒸、流通,以形成經脈。

咽喉與胃相通,胃的上部叫做賁門,食物精氣從這裡輸送至脾臟再到肺臟,然後散佈到全身經脈。胃的中部叫做中脘,負責盛裝食物,並將食物消化腐熟。

胃的下方是左邊的小腸。小腸上口連接胃的下部,叫做幽門,位於肚臍上兩寸處,後方連接脊椎。食物從幽門進入小腸,左邊彎曲疊積十六段。小腸下口就是大腸的上口,叫做闌門,食物在此處被分離成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渣滓則進入大腸。

大腸位於胃的下方,靠近肚臍右側,左邊也彎曲疊積十六段,所以稱為迴腸。廣腸是大腸中較寬的部分,連接脊椎,負責接收迴腸的渣滓。

左環疊積,以下直腸,抵肛門,總名大腸。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廣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滲入,下連前陰,溺之所出;其入其出,皆由氣化。此咽之一竅,資生氣血,轉化糟粕而入出者如此。三焦者,上焦處於膈膜之上,主納,納而不出,經言上焦如霧者,宗氣積於胸中,如天之霧也。

中焦當胃之中脘,主腐熟水穀,中焦如漚者,言榮血化於中焦,隨氣流行,以奉生身,如水泡處浮沉之間也。下焦起於闌門之下,主出而不納,下焦如瀆者,如川瀆之水,逝而不返也。學者但能熟此,則臟腑之內景,便照然於心目矣。

白話文:

左側腸道環環相疊,向下直達直腸,抵達肛門,統稱為大腸。膀胱位於第十九節椎骨,居於腎臟下方,大腸前方,有下口,沒有上口。水液從這裡分流,隨著氣息滲入迴腸,向下連接著前陰,尿液由此排出;水液的進出,都依靠氣化的作用。這是身體的一個開口,供給生命所需的氣血,轉化糟粕並由此進出。

三焦指的是:上焦位於膈膜之上,負責接收,接收而不排出。經書上說上焦如霧,是指宗氣聚集在胸腔中,如同天上的霧氣一般。

中焦位於胃的中脘穴,負責腐熟水谷。中焦如漚,是指精血在中焦化生,隨著氣息運行,以滋養身體,如同水泡在水中浮沉一般。

下焦從闌門以下開始,負責排出而不接收。下焦如瀆,是指如同河流中的水流,流逝而不返回。

學習者只要熟知這些,就能夠清晰地理解臟腑的內部情況,如同在心目中照亮了一般。

2.

肺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引經報使用升麻、白芷、桔梗、蔥白。寅時氣血注於肺。

手太陰肺中焦生,〔起於胃之中脘也。手之三陰,從臟走手〕。下絡大腸還賁門,〔在本經曰脈,在他經曰絡〕。上膈屬肺從肺系,〔喉嚨也。〕橫出腋下臑內行,〔脅之上曰腋,臑內,膊之內也。凡諸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肘臂寸口上魚際,〔寸口,即動脈也。魚際,手腕之肥肉隆起者是也。

白話文:

肺的形狀與功能

肺形狀如同四面垂下的布帛,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骨頭上。肺部有二十四個空洞,排列有序,用以輸送各個臟腑的氣息,是臟腑之首,也是心的保護屏障。肺的顏色白亮,如同華蓋般覆蓋其他臟腑,內部結構如同蜂窩,下方沒有貫穿的孔洞。吸氣時肺部充盈,呼氣時肺部空虛,呼吸自然往復,負責清濁氣息的運化,如同人體的風箱。

治療肺部疾病的常用藥物:

  • 升麻
  • 白芷
  • 桔梗
  • 蔥白

肺經氣血運行規律:

寅時(凌晨3-5點)氣血運行至肺經。

手太陰肺經的運行路線:

手太陰肺經起源於中焦(胃脘部),手三陰經都從臟腑出發,流經手臂。向下連結大腸,回到賁門(胃的入口)。在本經中稱為「脈」,在其他經脈中稱為「絡」。向上穿過膈肌,歸屬肺臟,經由肺系(喉嚨)橫出腋窩,沿著手臂內側運行。經過肘部、手臂、手腕,到達寸口(動脈位置)和魚際(手腕隆起處)。

注:

  • 括號中的文字為現代解說,方便理解古文。
  • 中醫經絡理論認為,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和聯繫臟腑的通道,每個經脈都與特定的臟腑相連。
  • 肺經是手太陰經,與肺臟、大腸相通,負責調節呼吸、氣血運行、防禦外邪等功能。

〕大指內廉爪甲根。支者別從脘後出,〔支者,如木之有枝也。〕次指內廉接陽明。〔十二經者營也,故曰營行脈中。首言肺者,肺朝百脈也。循序相傳,盡各經行盡,終而復始,又傳於肺,是為一周。〕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大指內廉爪甲根」指的是大拇指的內側部分,靠近指甲根部的區域。

「支者別從脘後出」中的「支者」可以理解為分枝或分支,這裡指的是胃的部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個分支會從胃的後面出來。

「次指內廉接陽明」中的「次指」是指第二根手指,「內廉」則是內側的部分。「陽明」則是中醫經絡系統中的一條主要經絡。這句話表示第二根手指的內側部分與陽明經絡相連。

「十二經者營也,故曰營行脈中。首言肺者,肺朝百脈也。循序相傳,盡各經行盡,終而復始,又傳於肺,是為一週。」這段話總結了中醫經絡理論的核心觀點。它指出,十二條主要的經絡(即十二經)像營養物質一樣流動在脈絡中。其中,特別提到肺,因為肺是身體所有血液和氣息的來源,所以被視為朝向所有脈絡的中心。整個系統遵循一個循環的模式,經過所有的經絡,然後回到起點,即肺,完成一個週期。

3. 大腸

大腸,即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曰迴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大腸上口,即小腸之下口也。引經報使用升麻、白芷、石膏。卯時氣血注於大腸。

手陽明經及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穴名,在食指內側。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循指上廉出合谷,〔上廉,即上側也。合谷,穴名,俗名虎口。〕岐骨兩筋循臂肪,〔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上臑外前廉。〕肩喘前廉柱骨傍,〔背之上,頸之根,為天柱骨。〕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膈屬大腸。

白話文:

大腸,也就是迴腸,位於肚臍附近,向左邊彎曲,共有十六個彎道,廣腸則沿著脊椎骨,連接迴腸,是排泄糞便的通道。迴腸之所以稱作迴腸,是因為它彎彎曲曲,像在迴轉一樣。廣腸是迴腸中比較寬的部分,直腸則是廣腸的末端。直腸往下連接到肛門,也就是穀道,又稱為後陰或魄門,這些都是大腸的一部分。大腸的上端與小腸的下端相連。治療大腸的藥物有升麻、白芷、石膏。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時,氣血運行到 大腸。

手陽明經與大腸相連,從食指內側的商陽穴開始,沿着食指上側,經過合谷穴,再沿着手臂外側,經過肘部外側,到達肩膀前側的肩喘穴,然後進入鎖骨凹陷處,與肺、膈肌相連,最終歸屬於大腸。

支從缺盆上入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挾鼻孔注迎香。〔穴名,言左右互交,上挾鼻孔〕。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穴位「迎香」的位置和特性。

「迎香」位於鼻子兩側,靠近鼻翼,是臉部的穴位之一。具體來說,它在「人中」(即上脣中央的凹陷處)附近,由左至右、由右至左交替通過,並經過「頰前」(臉頰前方)和「齒當」(上下顎之間)。此穴位主要與呼吸道和消化系統相關,常被用於治療鼻塞、咳嗽、腹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