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靈素節注類編》是清代醫家章楠對中醫兩大經典《靈樞》和《素問》(合稱《內經》)進行節錄、註解並分類編排而成的重要著作。這部書不僅是對上古醫經的整理與闡釋,更承載了章楠對醫道本質的深刻體悟以及對當時醫學界積弊的憂慮。全書三卷,體系嚴謹,內容廣博,旨在為後世學醫者提供一條通往經典核心義理的捷徑。

章楠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將醫道的源流追溯至上古聖人「以天地之心為心,以黎庶為子」的仁慈精神。他認為聖人因不忍生民之苦,故探究「所以生、所以死之理」,著成《內經》以「欲全其生」。書名中的「內經」二字,在他看來,體現了「性命為內為重,事物為外為輕」的哲學觀。章楠深受理學影響,援引朱熹「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之說,強調人與天地萬物同根於「太極」,一靈乘氣化而成形。生命的本質在於「一靈孕乎太極」,而病與死則源於「氣化之乖」或「陰陽氣竭」。因此,醫學的任務便是「斡旋人身陰陽氣血生化之源」,藉此「操造化之柄,而補天地之缺失」,使民無夭札之苦。這種將醫學提升到與天地生化相應、與儒家聖人垂教相資的層次,顯示了章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醫道神聖性的堅守。

然而,章楠也對當時的醫學狀況深感憂慮。他痛陳醫道之難言,需要「聰明特達之資」、「沉潛力學之功」、「仁慈惻隱之心」和「不忮不求之量」。對比之下,他看到許多醫者缺乏實學,僅憑「陋習相沿」,不辨陰陽虛實,以「通套一方,混治諸病」,這種「幸竊虛名者」實則「殺人於冥冥中」,名為仁術而行不仁之實,其行為「誠可憐也」。正是基於這種對「頹風」的痛心和對「聖教」不明的擔憂,章楠在先前的《醫門棒喝》中已作警示,而今雖年邁,仍決心整理《靈》、《素》要義,分類註解,編為此書,視之為「學者首當必讀之書」,希望能略補於醫道,力挽狂瀾。

在體例上,《靈素節注類編》不同於對《內經》進行全本註解的傳統方式,而是採取了「節注類編」的形式。章楠在例言中對此進行了說明。他認為《內經》原文詞簡義廣,後人註解往往如「管窺日」,各有偏頗。他的方法是擇取《靈》、《素》中的重要條文,結合自己的理解(「吾管中所見者」)進行註解和分類。他承認《內經》原文多有重複或文義古奧、脫訛之處,故在編排時,對於「辭同義別者,錄之註明」,對於「辭異義同者,不錄,以省繁就簡,期明義理」。這種編選方式突出了他認為的《內經》核心思想和實踐要點,旨在幫助讀者抓住重點,避免被繁複的原文所困。

全書共三卷,其內容結構體現了從理論到臨床的遞進: 第一卷主要闡述中醫基礎理論。根據例言中的詳細分類,這一卷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有系統地梳理了《內經》中關於醫理的關鍵概念,包括:稟賦源流(討論生命本質與個體差異的根源,如卷一開篇的內容所示)、攝養為本(強調養生預防的重要性)、陰陽臟腑(論述陰陽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及功能)、營衛經絡(闡明氣血、津液、經絡的循行與作用)、四診合參(講解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的綜合運用)、外感內傷(分析病因與發病機制)、治法準則(確立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運氣要略(探討氣候變化與疾病發生的關係)。這種分類使原本散見於《內經》各篇的內容更加條理化,便於學子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章楠特別強調,這一卷的內容是「方脈家」(即內科醫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而其他醫科亦須以此為總綱。

第二卷專門論述中醫臨床各科。儘管書中提供的資訊未詳述各科的具體內容,但按照基本介紹,它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針灸科等。這顯示了《靈素節注類編》雖然源於對《內經》的整理,但在臨床應用層面,章楠將其理論擴展到了當時中醫學已發展出的各個分支領域。這一部份內容應是結合《內經》理論與臨床實踐經驗,對各科常見疾病的診治進行闡述。

第三卷側重於中醫方劑學。方劑是中醫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本卷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配伍原則、功效以及適應症等。雖然章楠在例言中提到《內經》原文「湯方甚少」,而張仲景則「重明其用,立湯劑法為述聖」,這表明他認識到方劑學的獨立發展及其重要性。本卷的編寫,應是在《靈素》的理論指導下,結合後世的方劑學成就,對常用方劑進行歸類和講解,以指導臨床用藥。

章楠在例言中還對《內經》的真偽和歷史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駁斥了當時一些認為《內經》是戰國時期作品而非軒岐真傳的觀點,堅信《內經》是上古經典,並引述《難經》「經曰」之語作為證據。他認為《內經》中的精細解剖圖譜(如臟腑經絡腧穴圖)若非「天生神聖」,難以繪製得如此精確,以此論證其非凡的來源。他認為文義不類之處是因流傳、翻譯、脫訛所致,並非全書皆偽。這種對《內經》的堅定信念和捍衛態度,體現了他對傳統醫學根基的尊重和維護。

總體而言,《靈素節注類編》是一部體現清代醫家回歸經典、整理理論、力圖振興醫道的著作。章楠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對醫學現狀的關切,通過「節注類編」的方式,將《靈樞》、《素問》中的精華條文提煉出來,系統地分門別類,並加以註解。他將醫道置於廣闊的哲學和文化背景下,強調其與天地生化的相通,與儒家聖教的互補。他對當時醫學界的弊病進行批判,並希望通過此書引導學人重返經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雖然他強調本書主要為「方脈家」服務,但其對《靈素》理論的闡釋是整個中醫學的基礎。這部書內容豐富,結構嚴謹,不僅是研究《內經》的重要參考書,也反映了清代中醫學者在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上的努力與成就,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自序 (1)

自序 (2)

例言 (1)

例言 (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四上 (1)

卷四上 (2)

卷四上 (3)

卷四上 (4)

卷四上 (5)

卷四上 (6)

卷四上 (7)

卷四上 (8)

卷四上 (9)

卷四上 (10)

卷四上 (11)

卷四上 (12)

卷四上 (13)

卷四上 (14)

卷四上 (15)

卷四上 (16)

卷四上 (17)

卷四上 (18)

卷四上 (19)

卷四上 (20)

卷四上 (21)

卷四上 (22)

卷四上 (23)

卷四下 (1)

卷四下 (2)

卷四下 (3)

卷四下 (4)

卷四下 (5)

卷四下 (6)

卷四下 (7)

卷四下 (8)

卷四下 (9)

卷四下 (10)

卷四下 (11)

卷四下 (12)

卷四下 (13)

卷四下 (14)

卷四下 (15)

卷四下 (16)

卷四下 (17)

卷四下 (18)

卷四下 (19)

卷四下 (20)

卷四下 (21)

卷四下 (22)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五 (21)

卷五 (22)

卷五 (23)

卷五 (24)

卷五 (25)

卷五 (26)

卷五 (27)

卷五 (28)

卷五 (29)

卷五 (30)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六 (19)

卷六 (20)

卷六 (21)

卷六 (22)

卷六 (23)

卷六 (24)

卷六 (25)

卷六 (26)

卷六 (27)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八 (12)

卷八 (13)

卷八 (14)

卷八 (15)

卷八 (16)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九 (7)

卷九 (8)

卷九 (9)

卷九 (10)

卷九 (11)

卷九 (12)

卷九 (13)

卷九 (14)

卷九 (15)

卷九 (16)

卷九 (17)

卷九 (18)

卷九 (19)

卷九 (20)

卷九 (21)

卷九 (22)

卷九 (23)

卷九 (24)

卷九 (25)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 (8)

卷十 (9)

卷十 (10)

卷十 (11)

卷十 (12)

卷十 (13)

卷十 (14)

卷十 (15)

卷十 (16)

卷十 (17)

卷十 (18)

卷十 (19)

卷十 (20)

卷十 (21)

卷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