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法天地氣化以保本元

《素問·上古天真論》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居,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白話文:

岐伯說:上古時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遵循陰陽規律,調節起居作息,飲食有度,起居有常,不胡亂勞累,所以形體和精神能和諧相處,活到天命結束的年紀,輕輕鬆鬆就能活過一百歲纔去世。

法於陰陽者,如所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天地生長化收藏之氣也。和於術數者,如按摩、導引、針砭、藥餌之類,善於調和,以卻病也。飲食起居,皆有節度,不妄作勞。如是,故能盡其天年,至百歲乃去,是完其所稟,而不喪者也。

白話文:

陰陽平衡之道,就像古人說的:春天和夏天要養陽氣,秋天和冬天要養陰氣,順應天地萬物生長、變化、收藏的氣息。而要調和各種術數,例如按摩、導引(養生功)、針灸、藥餌等,都能夠善於調和身體,達到祛病的效果。飲食和生活起居都要有節制,不隨便勞累。這樣就能夠活到天年,到了一百歲才壽終正寢,這是完保自己天生的稟賦,不喪失自然之理的緣故。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白話文:

上古時代的聖人教導人們,都說要遠離那些邪惡的風氣,找到適當的避忌時間。保持心靈寧靜淡泊,自然就能吸取真氣,使精神內守,這樣疾病就難以侵襲。所以要志向閒適,減少慾望;心靈安穩,不生恐懼;身體勞作,也不覺得疲倦。氣息從容順暢,各人隨着自己的意願,都能得到滿足。因此,雖然美食佳餚,穿衣隨意,生活娛樂,高低貴賤不互相羨慕。所以人們的風氣質樸,不會因為縱情慾望而損害眼睛,邪惡淫穢也不會迷惑人心。不論賢愚智愚、善惡,都不會對事物產生恐懼,因此符合了自然規律。所以他們都能活到百歲,且身體機能不衰退,這是因為他們的德性健全,沒有危害自己的因素。

虛邪賊風,義詳後疾病門《靈樞·九宮八風篇》。若養生之道,必以恬淡虛無,心自寧靜,而真氣生旺,精神內守,則外邪不能傷也。上古稟質既厚,又無情欲斲喪,故至百歲而動作不衰,正由渾樸之德全,而合乎天真之道。此即詳申上條之義也。

白話文:

虛邪賊風:指的是病邪。具體詳情請參閱後文的《靈樞·九宮八風篇》。如果要養生,一定要心胸開闊、無慾無求,心靈自然安寧,這樣真氣就能旺盛,精神內守,外部的邪氣就不能傷害。上古之人先天稟賦好,而且沒有情慾的消耗,所以即使活到一百歲,行動也不會衰老。這正是因為他們渾厚樸實的品德保持完整,符合天真的養生之道。這也就是對上條內容的詳細闡述。

2. 天地五行生化氣味以養人

《素問·六節臟象論》岐伯曰: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白話文:

岐伯說:天際無邊無際,無法測量;大地浩瀚無垠,不可估計。植物呈現五種顏色,色彩變化繁多,令人目不暇給;植物具有五種味道,美味無窮,難以言喻。人們對食物的喜愛不同,各有偏好。天以五種氣息滋養人體,地以五種味道養育人體。五種氣息由鼻子進入,儲藏於心肺,使五官明晰,聲音洪亮;五種味道由嘴巴進入,儲藏於腸胃,滋養五氣,氣息調和而產生,津液相互作用,精神自然產生。

人之五臟,具五行之性。草木果谷,由陰陽五行化生五氣、五味以養人。而人之嗜欲不同者,以五行之性,各有所通,則各有所宜。總不出天以氣、地以味,食養於人。故天氣入鼻,藏於心肺,使五色明潤,聲音能彰,此陽氣達於表也;地味入口,藏於腸胃,而氣得味滋,味得氣化,氣味生化,津液相成,此陰氣充於內也。陰陽充盛,則神自生旺矣。

然氣味固為養生之本,如用之太過,使五行偏勝,則反傷臟氣,其義詳治法門,尤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與五行屬性相應。生長萬物所需的草木果實穀物,都是由陰陽五行變化生成,蘊含著五氣和五味,用於滋養人體。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的食物,是因為五行屬性各自相通,所以各有適宜的食物。

食物的營養需要,總離不開天氣中的氣和地中的味。天氣進入鼻中,藏於心肺,使人的面色紅潤,聲音清晰響亮,這是陽氣達於體表的表現;地中的營養物質入口後,藏於腸胃,與氣的滋養結合,氣味互相化生,津液相互生成,這是陰氣充盈於體內的表現。陰陽氣血充沛,精神就會旺盛。

3. 知修養之法可以長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白話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岐伯說:「能夠了解‘七損八益’,就能調理身體;若不懂得運用,就容易早衰。人在四十歲時,陰氣已經減半,起居開始衰退;五十歲時,身體變得沉重,耳目不再靈敏;六十歲時,陰氣不足,體內正氣大衰,九竅不通,下虛上實,眼淚和鼻涕都難以控制。因此,明白調理之道則身體強健,不明白則容易衰老。」這就說明同樣的生命旅程,知與不知的結果不同。聰明的人看到事物的相同點,而愚蠢的人只看到不同。愚者不夠明智,智者則充滿智慧。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保養得當,則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強壯,老年人能恢復年輕,年輕人更加健壯。所以聖人順應自然,不妄作,享受清靜淡泊的生活,追求虛無,放縱自己的慾望。因此,他們能長命百歲,與天地同在。這就是聖人養生的方法。

七損八益者,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竭;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八八而天癸竭,此陰陽氣血生旺衰竭之節度也。能知此理,則可順夫陰陽二氣之損益而調之;不知用此,則日以耗損,未老先衰。是故常人至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正如一日而過午之時,起居衰矣;迨至五十、六十,則漸敗,遂有種種病態也。原其所稟,同出陰陽五行之氣,知調養與不知,則成強老之異名也。

白話文:

所謂「七損八益」:女子在十四歲時,月經初來潮,到四十九歲月經停止;男子在十六歲時,精液開始產生,到六十四歲精液停止。這是陰陽氣血盛衰的規律。

如果瞭解這個原理,就能順應陰陽二氣的盛衰規律來調養身體。不知道這個道理,就只會每天消耗體能,還沒到年老就衰弱了。因此,一般人到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弱了一半,就像一天過午,陽氣衰弱了;到了五十、六十歲,陰氣就逐漸衰敗,於是出現各種疾病。從根本上來說,身體的健康和疾病是由陰陽五行之氣決定的,知道如何調養和不知道,就會產生長壽健康和早衰多病的差別。

智者察其同稟之理氣,是為知本,以調養而固之;愚者察其強老之異態,乃用飲食資助,是為圖末。治本,則有餘為益;圖末,則不足為損。有餘,則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即治本之道,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也。圖末者,如藥餌培補之類,終不免於衰老。

白話文:

聰明的人懂得探究人體氣血經絡中相通相生的道理,這是懂得養生之道,注重調理身體,固本培元。愚蠢的人只看到人隨著年齡增長的外形變化,所以通過飲食進補來維持健康,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調理身體,如果做好了,有餘力就對健康有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做得不到位,就會損害健康。有餘力的,老人也能恢復年輕時的體力,年輕人也能變得更強壯。因此,聖人所做的無為之舉,就是調理身體的方法,所謂「恬淡虛無」,就是順應這個道理,自然充滿正氣。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就像服用藥物滋補身體一樣,最終無法避免衰老。

蓋藥餌只能培後天,而勞於有為之事,則先天日以消耗也。能固其本,則可與天地同壽而無窮。故聖人之自治其身者如此。斯言長生可以修養而至,即老子虛無自然之仙道也。廣成子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乃可以長生。則是恬淡虛無四字,義理俱盡矣。

白話文:

藥物只可以滋養後天的身體,但是過度從事勞累的事情,會消耗先天的元氣。能夠保持根本,就可以與天地同其壽命,永無窮盡。所以聖人用來養生的方法就是這樣的。這種說法,是通過修養達到長生的,這和老子所說的「虛無自然」的仙人境界是相同的。廣成子說:「不要過度勞累身體,不要動搖精神,這樣就能長生。」由此可見,「恬淡虛無」這四個字,就把這個道理說得淋漓盡致了。

4. 隨順四氣以調心神

《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白話文: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季的三個月,稱為「發陳」。天地萬物一同生長,萬物繁榮昌盛。晚上早點睡,早上早點起牀,在庭院中散步,披散頭髮,放鬆身心,讓思緒活躍起來。讓它自然生長,不要扼殺它,給予而不索求,欣賞而不懲罰。這是順應春季特性的養生之道。違背它就會損傷肝臟,夏季容易轉化為寒邪,生長發育的人會減少。

養氣而曰調神者,神為氣主,神不清靜,則氣不能調。是故天道清靜無為,而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出於陰陽升降自然之氣,故能循環不息。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當隨順天地氣機,以為養生之道也。發陳者,升發冬藏之陳氣,生機始萌。故調氣者,當夜臥早起,以及賞而勿罰,皆順其生機,以應春氣者也。

白話文:

調養氣息稱為調節精神,因為精神是氣息的主宰,精神不寧靜,那麼氣息就不能調和。所以,自然界的規則是清靜無為的,但它的春生夏長秋冬藏,都是源自於陰陽上升和下降的自然氣息,所以能生生不息。人接收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該順應天地氣機,作為養生的道理。發陳是指引發冬藏之氣,生機開始滋生。所以,調節氣息的人,應該早睡早起,並且賞賜而不要懲罰,這些都順應了春天的生機,來呼應春天的氣息。

如逆之則傷肝,以肝屬木,主春令,生氣既傷,則無以資長夏氣;而夏令屬火,木傷不能資長心火,故交夏反為寒變之病,以其奉長者少,乃陽傷而陰邪起也。

白話文:

如果違背時令,過度消耗肝氣,會傷害肝臟,因為肝屬木,主管春天,負責生發之氣。生氣受傷,就無法滋養夏氣;而夏令屬火,肝木受傷無法滋養心火,因此度過夏季後反而會出現寒症,因為能提供生長之氣的陽氣變少,陰邪之氣就會趁機興起。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則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文:

夏季(農曆四月至六月)被稱作「蕃秀」。此時天地之氣交合,萬物滋生繁茂。建議早睡早起,不要厭倦日照,保持心境平和,讓花朵和果實繁茂生長,使身體之氣得以宣發。如果心有所繫,就會影響夏氣的調節,不利於身體的養生。違背這個原則,會損傷心臟,容易在秋季患上瘧疾,收藏的收成也會減少。到了冬天,可能會引發重病。

夏至陽極陰生,則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陰陽相交,萬物生化,蕃茂秀麗,花英盛滿,將以成實。此時氣候始變,故當隨順其機,夜臥早起,避暑熱以納清氣;無厭日長而貪眠,致神氣昏困;使志無怒,怒則陽火暴逆不和,和則其氣得以疏泄;若所愛在外者,皆順其發泄之意,勿使郁遏,為養生之道也。

白話文:

夏季到來,陽氣達到極盛,陰氣開始萌生。此時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陰陽交匯,促使萬物生長發育,呈現出繁茂秀美的景象,花朵盛開,果實將要成熟。由於氣候開始變化,因此應該順應時令,晚上早點睡,早上早點起,避開暑熱,吸納清爽的空氣。不要貪戀日長而貪睡,導致精神萎靡不振。保持心境平和,避免發怒,因為發怒會導致陽火過盛,身體失衡。平和的心境有助於氣血疏通。對於心中所愛的人或事物,要順應發散的情緒,不要壓抑,以免鬱結在心。這些都是養生之道。

心屬火,主夏令,如逆之則傷心氣,暑邪乘虛客之,其時腠開汗泄,則不之覺,至秋涼風外加,則暑邪內發,而成痎瘧。痎瘧者,纏綿難愈,以其暑濕內閉,秋風外束故也。若此而資奉秋收之氣既少,則冬令為病更重矣。

白話文:

心臟屬火,以夏天為其旺盛時節。如果違逆它,就會損傷心氣,暑邪就會乘虛而入。當肌膚毛孔打開,汗液排出時,人不會感覺到暑邪;等到秋天涼風吹來,暑邪就會在體內發作,形成瘧疾。瘧疾纏綿難愈,是因為暑濕之氣在體內鬱閉,秋風在體外束縛所致。如果此時身體吸收秋天的收斂之氣不足,到了冬天,病情就會加重。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白話文:

秋季的三個月,稱為容平。這個時候天氣急促,地氣顯著。應該早睡早起,像雞叫一樣準時起牀,讓心志安寧,緩解秋天的肅殺之氣,收斂神氣,讓秋氣平和。不要思慮過多,以此讓肺氣清正,這樣纔是順應秋氣,養生的方法。違反這些原則就會傷及肺部,到了冬天就會出現腹瀉,身體藏蓄的能量也會比較少。

暑退涼生,容象清肅,陰陽均平,故謂容平。天氣以急者,收肅清潔之象也,地氣以明者,鬱勃穢惡消散也。故當早臥,以避風露,早起以資爽氣,以及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皆應其收肅之氣機,為養生之道也。肺屬金,主秋令,如逆之則傷肺。肺傷則腎無資生之氣,而腎主閉藏,二便為腎之門戶,閉藏無權,則門戶失守,而大腸為肺腑,臟傷則腑氣不固,而食未消化,即從下泄,名飧泄也。此由奉藏之氣少,致腎失司而腸不固也。

白話文:

夏季炎熱褪去,涼爽氣息襲來,萬物呈現清冷肅穆的景象,陰陽平衡,所以稱為「容平」。天象漸冷,收斂潔淨的氣象展現;地氣明亮,旺盛的穢氣消散。因此,要早點睡覺,避開風寒露水;早點起牀,吸收清新空氣;同時心志不要外放,使肺氣清肅,都順應萬物收斂肅淨的氣候變化,這是養生的道理。肺屬金,主掌秋季,如果違背秋季養生的原則,就會損傷肺臟。肺臟受損,腎臟就會失去濡養之氣,而腎臟掌管閉藏,大便和小便為腎臟的門戶,如果閉藏機能失常,門戶就無法守住,而大腸與肺腑相表裡,臟腑受損,腑氣就不會固守,食物還沒完全消化就會從下方排出,這種情況稱為「飧泄」。這是因為腎臟固攝的陽氣不足,導致腎臟失調,大腸不固所造成的。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夜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白話文:

冬季的十二月,此時稱為「閉藏」。水變冰,地面裂開,不要打擾陽氣。早點睡覺,晚點起牀,一定等到太陽出來,讓心靈像潛伏一樣隱藏,像有祕密一樣,像已經有所收穫一樣。避開寒冷,接近溫暖,不要讓皮膚流汗,使元氣快速流失。這是冬季氣候對應的養生之道。如果違背它就會損傷腎臟,春季會導致痿弱、手腳麻木的症狀,對生命的滋養也會減少。

冬三月,天氣盡入於地,故萬物歸藏。陰寒令行,則水冰地裂,陽既潛伏,不可擾動。早臥晚起,避寒就溫,以防外邪。使志若伏、若匿等者,皆順其閉藏之候,為養生之道也。然就溫暖,亦不可太過,使開泄皮膚,奪其陽氣。是逆其閉藏之令,則傷腎,腎傷不能生肝木,肝主筋,筋病則為痿為厥,以其失於閉藏,則奉生之氣少也。

白話文:

冬季的三個月,天氣完全進入地中,所以萬物都歸於收藏。陰寒力量強盛,導致水會結成冰,大地出現裂縫。陽氣潛藏,不可輕易擾動。早睡晚起,避開寒氣,接近溫暖的地方,來預防外邪入侵。讓心志像動物冬眠時一樣隱藏起來,這些都是順應閉藏時節,是養生的方法。不過,保暖也不能過度,以免使皮膚開泄,耗損陽氣。這會違背閉藏的規律,傷及腎臟。腎臟受傷,不能生髮肝木。肝主筋,筋病就會出現痿弱和厥冷。因為閉藏失常,所以滋養生髮的氣血不足。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昌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白話文:

保持清淨光明的心境,積存德行而不外露,所以不會敗落。如果天亮得太過,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就會暗淡,邪氣會乘虛而入,陽氣被阻礙,地氣就會旺盛。如果雲霧不光明潤澤,就會向上影響天象,白露不會降落,無法滋養萬物,所以不會下雨。不下雨,名貴的樹木就會枯死。邪氣無法發散,風雨不調和,白露不降,草木就無法興榮。暴風頻繁,暴雨不斷,天地四季失調,與自然之道相背離,就會導致天地間一片荒蕪。只有聖人才會遵循自然之道,因此身體沒有奇異的疾病,萬物都能得到滋養,生機不絕。

此舉天地氣化,表人身失養之病,以明天人合一之理,以證上文之義也。夫積陽為天,藏德者,蓄積之義;不止者,健運不息,故永不下墜也。天地為陰陽之體,日月為陰陽之用,天氣光明,由於日月,設天自明其明,則日月反不能明,體用倒置,猶夫人之邪害空竅而昏蒙也。

白話文:

這句話說的是天地間的氣化,說明人的身體失養會導致疾病。通過說明天地合一的道理,來證明上文的觀點。陽氣積聚形成天空,藏德的意思是積蓄,不止的意思是不斷運作,所以天空永不墜落。天地是陰陽的本體,日月是陰陽的具體表現,天上的光亮是由日月產生的。如果假設天空本身就能發光,那麼日月就無法發光,這就顛倒了本末、體用。這就好比人受到邪氣的傷害,導致空竅昏蒙一樣。

何也?空竅本清陽之氣所行,若體用倒置,則陽氣閉塞而不宣,地之濁氣上冒而昏蒙不明,正如人之邪害空竅也。故其上應,則雲霧濁而不精,而白露壅遏,不下交通。蓋云為地之陽氣上升,露為天之陰氣下降,陰陽之氣閉塞鬱冒,而不相交通,則不能表萬物之命而施生化。表者,舒展之謂。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呢?空竅原本是清陽之氣運行的通道,如果上下顛倒,陽氣就會閉塞不流通,地上的濁氣就會上冒,導致頭腦昏沉不清醒,就像邪氣侵害人的空竅一樣。所以,這種情況會反映到天空,導致雲霧混濁而沒有光澤,白露被堵塞,無法下落流通。這是因為雲是地上的陽氣上升所致,露是天空的陰氣下降所致,陰陽之氣閉塞鬱積,無法相互流通,就不能引發萬物的生機和滋生萬物。這裡的「表」是指舒展。

以故草木多枯藁而死。乖惡之氣不得發散,則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四時氣化無序,與道相失矣。若人能恬澹虛無,不勞心神,如天之清淨無為,藏德蓄積,自然日月並明,陰陽之氣健運,而生化不息也。如其情欲勞擾,則性天自用其明,正如日月之反不明,而體用倒置,則一身氣血錯亂而不生化,必至未央而絕滅。未央者,未到中央,猶未及半之謂,未到中年而夭亡也。

白話文:

因此,植物大多會枯萎而死。邪惡的氣體無法散發,導致狂風頻吹,暴雨頻繁,四季氣候混亂,脫離了自然規律。如果人能夠平靜無欲,不勞心費神,如同天地的清淨無為,積德蓄善,自然陽光與月亮同時照耀,陰陽之氣運行順暢,生生不息。如果心緒紊亂,過度勞累,則先天本性會自動發揮其作用,就像日月反倒不發光,體用顛倒,導致全身氣血混亂而不生化,必定會在中年之前夭折。未央,是指還不到一半,即未到中年就死亡。

惟聖人恬淡虛無,而體靜用明,故能從天地化機,補偏救弊。不失其道,則身無奇病,亦如天地氣化不乖,則萬物不失其命,而生生之氣不竭也。志於養生者,可不究心此理哉。

白話文:

只有聖人才能心平氣和、淡泊無爭,因此身體保持安定的狀態,思維也能靈活運用。所以,聖人能順應天地萬物自然運轉的規律,彌補不足、挽救過失。聖人從不偏離養生之道,所以身體不會出現奇特的疾病,就像天地間的氣候變化沒有差錯,萬物就能正常生長,生生不息。有志於養生的人,豈能不探究這個道理呢?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白話文:

違逆春天之氣,則少陽之氣無法生發,肝氣在體內發生變動;違逆夏天之氣,則太陽之氣無法增長,心氣在體內空虛;違逆秋天之氣,則太陰之氣無法收斂,肺氣過於充沛;違逆冬天之氣,則少陰之氣無法隱藏,腎氣獨自衰弱沉降。

此承上文,言不順天地氣化而致病者。故逆春氣,則少陽不能發生,人身少陽之氣,由肝出膽,故膽經稱少陽,陽不發生,而肝膽為表裡,故肝氣內變為病也;逆夏氣,則太陽不能長旺,以肝木生心火為太陽,小腸為心腑,故稱太陽經,與心為表裡,陽不長旺,故心氣內虛,若空洞無主也;逆秋氣,則太陰氣不收肅,太陰者肺也,肺失清肅,則虛火上逆,故病焦灼而胸滿也;逆冬氣,則少陰不藏,少陰者腎也,腎主閉藏,為生氣之源。

白話文:

這段文字接著上文,講述不順應天地陽氣而生病的情況。

如果違背春季的陽氣,那麼少陽之氣不能生發。人體的少陽之氣,從肝臟發出,所以經絡中稱之為少陽經。陽氣不生發,而肝藏為少陽經的表裡,所以肝氣內亂導致疾病。

如果違背夏季的陽氣,那麼太陽之氣不能旺盛。肝木生心火,是為太陽經,小腸是心臟的表裡,所以稱之為太陽經。陽氣不旺盛,所以心氣內亂,猶如虛空沒有主宰。

如果違背秋季的陽氣,那麼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太陰指肺,肺失去收斂能力,火氣就會上逆,導致肺熱咳嗽和胸悶。

如果違背冬季的陽氣,那麼少陰之氣不能收藏。少陰指腎,腎主收藏,是生氣的源泉。

蓋元陽根於至陰,如坤下起復,既逆冬氣而乏藏納,則生髮之氣少,猶坤下不能起復,故腎氣獨沉,而春陽不能升旺矣。此以肝、心、肺、腎四臟,主春、夏、秋、冬、生、長、收、藏之氣,而分少太陰陽,與手足三陰三陽經之分少太者,各有義理不同。以春夏陽升,主生長,故言少陽、太陽;秋冬陽降主收藏,故言太陰、少陰,由陽闢而陰闔也。可知臟為根本、為體,腑與營衛經絡為枝葉、為用也。

白話文:

、源、陽、

故下文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者,順其闔闢之氣,以養根本也。順其闔闢,必當調之和之,非補之助之之謂。上言逆之者,逆其闔闢之氣,則絕其生化之機,故傷之為甚,而生百病矣。

白話文:

因此,下文提到春秋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順應天地間開闔的氣機,以滋養根本。順應開闔,就必須調和它們,而不是滋補它們。上文所說的「逆其氣」是指違背開闔之氣,就會斷絕生化之機,所以損傷會很嚴重,並產生各種疾病。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白話文:

四時之中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源。因此,聖明的君王在春天和夏天養護陽氣,在秋天和冬天養護陰氣,順應四時的根本,所以與萬物一同在生長中興衰。違背四時的根本,便是損害了萬物的根基,毀壞了萬物的本性。因此,陰陽四時是萬物生長終始的規律,是生死的根本。違背這個規律,災害就會產生,順應這個規律,疾病就不會發生,這就是得到了養生之道。養生之道,聖明的人身體力行,愚笨的人卻只能佩戴在身上。順應陰陽四時就會生長,違背陰陽四時就會死亡,順應陰陽四時就會順利,違背陰陽四時就會混亂。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白話文:

反其常道而為,叫做內傷。所以聖人是不治療已經得病的人,而是治療還沒有得病的人;不是治療已經發生動亂,而是治療還沒有發生動亂。這就是這個道理。疾病已經形成之後才用藥物去治療,動亂已經形成之後纔去治理,(就像)井水乾枯了纔去挖井,(等到)敵人已經入侵了纔去準備軍隊,不也是太遲了嗎?

此總結上文順時調養之理法也。人與萬物,同稟陰陽氣化而生。而陰陽出於太極,故陰陽互相為根。春夏陽令則養陽,秋冬陰令則養陰,是養其根本,則太極之生機不息,而與萬物並育,為生長之門戶也。如逆之則伐其根本,壞其天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由之而生化,終而復始,循環不息,而為死生之本也。

白話文:

這是總結上文關於順應時令調養身體的法則。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由陰陽氣的化育而生。而陰陽二氣又來自太極,所以陰陽二氣是互相為根基的。春季和夏季屬於陽氣旺盛的時期,所以要養陽氣;而秋季和冬季屬於陰氣旺盛的時期,所以要養陰氣。這樣才能養護根本,使太極的生機不息,與萬物一同成長,成為生命生長發育的門戶。如果違背了這個法則,就會傷及根本,損壞天生的體質。所以,陰陽和四季是萬物生長化育的基礎,生生不息,循環往復,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逆之則害,從之則吉。惟聖人能從其道而行之,愚者不悟其理,必當謹佩聖教,而遵守之,庶可免害而保生。倘反順為逆,則身內元氣,先已乖格不和,無論外邪之病矣。如是而後施治,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何濟於事哉!若其虛邪賊風,四時皆有,更當知而避之,義詳病證門中,即所謂治未病之法也。

白話文:

若與身體合拍就對身體有益,不合拍身體就會出問題。只有聖人才能遵循這個規律行事,愚昧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一定要謹記聖人的教誨,認真遵守,這樣才能免於傷害,保全性命。如果把順勢當作逆勢,身體內的元氣就會首先失去平衡,更別說外來的邪氣引起的疾病了。這樣治療疾病,猶如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鑄兵器,還能有什麼用呢!至於那些虛邪之氣,四季都會有,更應該瞭解它們並避免。這個道理在「病證門」中講述得更詳細,也就是所謂的「治未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