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辨形氣以分壽夭

《靈樞·壽夭剛柔篇》帝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而夭矣。形充而大肉䐃堅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死生。

帝曰:壽夭無以度之?伯高曰: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此言天賦形氣,各有不同,可驗其壽夭也。形氣相任者,猶云相稱也。蓋陽化氣,陰成形,形氣相稱,則陰陽均平無偏,故壽,偏則必多病而夭矣。皮肉相果者,堅實而不鬆軟也。以肉生於脾土,皮毛生於肺金,土金相生而氣足,則皮肉堅實而壽,否則夭矣。形者,軀體也。

血氣行於經絡,血氣盛,則經絡充,若形瘦小而色澤榮華,可知血氣勝形而壽也:如形豐而色無華澤,則形勝氣血而夭矣。形充而皮膚寬緩,其稟氣舒和,故壽;皮膚急者,其稟氣偏促,則夭矣。乃至脈與骨肉之大小堅脆,而壽夭可定,病之死生可決也。若牆基之或卑或高,而皆不及其地者,謂面部短促,下亭尖削,又加疾病,則更夭矣。

如無病平人,氣勝形者壽,即上文之血氣勝形者也。若病人形肉已脫,而氣反勝,是本元敗而氣外奔也,故死。如形已削,而氣猶不及形,危可知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的形體有鬆緩和急迫之分,氣有強盛和衰弱之別,骨骼有大小之異,肌肉有堅硬和鬆軟之分,皮膚有厚薄之別,這些要如何判斷壽命的長短呢?

岐伯回答說:形體和氣能相互協調配合,就能長壽,不能協調配合就會短命;皮膚和肌肉能相互緊密結合,就能長壽,不能緊密結合就會短命;血氣經絡的強盛程度勝過形體,就能長壽,不能勝過形體就會短命。

黃帝問:什麼是形體的鬆緩和急迫呢?

岐伯說:形體充實而皮膚鬆弛的,就能長壽,形體充實而皮膚緊繃的,就會短命。

形體充實且脈搏堅實有力的,是順應自然的表現;形體充實但脈搏細弱無力的,是氣衰的表現,氣衰就會有危險。如果形體充實但顴骨不突出,代表骨骼較小,骨骼小就會短命。形體充實且肌肉豐滿結實,有明顯的肌肉紋理,代表肌肉堅實,肌肉堅實就能長壽;形體充實但肌肉沒有紋理且不結實,代表肌肉鬆軟,肌肉鬆軟就會短命。這都是上天賦予的生命本質,是根據形體和氣的狀態來判斷壽命長短的方法。必須要清楚明白這些形體和氣的關係,才能診斷病人,判斷他們的生死。

黃帝問:有沒有方法可以量度壽命的長短?

岐伯說:如果一個人的面部如同牆基低矮,高度不及地面,這樣的人活不到三十歲就可能死亡,如果又因其他疾病加重病情,甚至可能活不到二十歲就死亡。

黃帝問:形體和氣的強弱如何決定壽命長短呢?

岐伯說:一般人氣勝過形體的就能長壽;生病的人如果形體消瘦,氣卻勝過形體就會死亡,形體勝過氣的就會很危險。

這些話說明,人的形體和氣質是天賦的,各有不同,可以藉此驗證壽命長短。形體和氣相互協調,就像彼此相稱一樣。陽氣化生為氣,陰氣凝聚成形,形氣相稱,代表陰陽平衡沒有偏頗,所以能長壽,偏頗就容易多病而短命。皮膚和肌肉能緊密結合,指的是皮膚和肌肉堅實而不鬆軟。肌肉由脾土所生,皮膚毛髮由肺金所生,土金相生,氣充足,那麼皮膚和肌肉就會堅實而長壽,反之則短命。形體指的是身體。

血氣在經絡中運行,血氣旺盛,經絡就充盈,如果形體瘦小但氣色紅潤有光澤,表示血氣勝過形體,就能長壽;如果形體肥胖但氣色暗淡無光,表示形體勝過血氣,就會短命。形體充實且皮膚寬鬆的人,表示稟賦的氣平和舒緩,所以能長壽;皮膚緊繃的人,表示稟賦的氣偏於急促,就會短命。由此可知,脈搏、骨骼和肌肉的大小堅脆,都可以用來判斷壽命長短,以及診斷疾病的生死。如果面部短促,下巴尖削,如同牆基低矮且高度不及地面,又加上疾病纏身,就會更加短命。

如果沒有疾病的正常人,氣勝過形體就能長壽,這就如同前面說的血氣勝過形體一樣。如果病人形體消瘦,但氣反而勝過形體,表示身體的根本已敗壞,氣開始外散,就會死亡。如果形體消瘦,但氣仍然不如形體,情況就非常危險了。

2. 精神魂魄本天地德氣而生

《靈樞·本神篇》岐伯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馬注:天非無氣,而主之以理,故在我之德,即天之德也;地非無德,而運之以氣,故在我之氣,即地之氣也。則吾之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生之來謂之精者,《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也。人生有陰斯有營,有陽斯有衛,陰陽精氣相搏,神斯見焉。所謂魂者屬陽,故隨神而往來;所謂魄者屬陰,故並精而出入。

正以精對神言,則精為陰而神為陽也。所謂心意志思智慮者,舉不外乎一心而已。故凡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素問·靈蘭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則萬物之夥,孰非吾心之所任者乎?由是而心有所憶者,意也;意有所存者,志也;志有所變者,思也,思有所慕者,慮也;慮有所處者,智也。

此所稟者,愚人則傷之,智者善於養生,上順天時,下盡人事,能節陰陽而調剛柔,則邪僻不至,而能長生久視也。

白話文:

《靈樞·本神篇》中,岐伯說:天賦予我們的,是天地的法則(德),地賦予我們的,是構成生命的能量(氣),生命就是由天地法則的流動和能量的蘊育所產生的。所以生命誕生的初始狀態稱之為「精」;陰陽精氣相互作用就產生了「神」;伴隨著神而來去的,稱之為「魂」;與精氣一同出入的,稱之為「魄」;能夠主宰一切事物的,稱之為「心」;心中有所記憶,稱之為「意」;意念所停留的地方,稱之為「志」;因意志而產生的變化,稱之為「思」;因思慮而產生嚮往,稱之為「慮」;因慮而處理事物,稱之為「智」。

所以,懂得養生的人,必然會順應四季變化來適應寒暑,調和喜怒來使身心安寧,調節陰陽來使身體剛柔並濟。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邪氣就不會侵入,就能夠長壽並且保持良好的視力。

馬注解釋說:天並不是沒有能量,而是以法則為主,所以天賦予我們的德,就是天的法則。地並不是沒有法則,而是以能量來運轉,所以地賦予我們的氣,就是地的能量。我們的生命就是由天地的法則流動和能量蘊育所產生的。《易經》說:男女結合產生精氣,萬物由此化生。人體有陰就有營氣,有陽就有衛氣,陰陽精氣相互作用,神就因此產生。所謂的魂,屬於陽,所以隨著神而來去;所謂的魄,屬於陰,所以隨著精氣而出入。

正因為精是相對於神而言的,所以精是陰而神是陽。所謂的心、意、志、思、慮、智,其實都包含在一個「心」的範疇之中。所以,凡是能夠主宰一切事物的,都稱之為「心」。《素問·靈蘭秘典》說:心是君主之官,精神由此產生。那麼世間萬物,哪一樣不是我們的心所主宰的呢?由此,心中有所記憶的,是意念;意念所停留的地方,是意志;意志所發生的變化,是思慮;思慮所嚮往的,是顧慮;顧慮所要處理的,是智慧。

這些先天的稟賦,愚笨的人會損耗它,而聰明的人則善於養生,上順應天時,下盡人事,能夠調節陰陽使身體剛柔並濟,那麼邪氣就不會侵入,就能夠長壽並且保持良好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