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自序 (1)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1. 自序

原夫古聖以天地之心為心,以黎庶為子。以黎庶為子,則不忍見其死,必欲全其生。欲全其生,則必明其所以生、所以死之理,於是著《靈樞》、《素問》若干篇。聖人闡明生死之理之書,稱為《內經》者,蓋以性命為內為重,事物為外為輕之意也。朱子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以其在天名理,賦物名性,同出異名,無非一靈而已。一靈乘氣化以成形質,凡有血氣者,皆有知覺也。惟人為萬物之靈,稟陰陽五行之全氣,故配天地為三才,而羲聖畫卦有奇耦懿,表天地人之象也。天為陽,陽中有陰;地為陰,陰中有陽;人亦如之,故卦象必有六爻也。

所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者,陰陽互根於太極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太極為陰陽之根也。是故陰陽貴平,偏勝則偏害,偏甚則偏絕,其根脫而太極毀矣。太極者,陰陽環抱,渾元一氣,人之命蒂也。主宰太極者,知覺神明,為天人合一之理,名曰性,故言天命之謂性也。

一靈孕乎太極則生,陰陽氣竭而太極毀則死。由是言之,所以生者,得氣化之和也;所以病者,因氣化之乖也;所以死者,由陰陽氣絕也。故聖人詳究天地陰陽五行生化之理,即以斡旋人身陰陽氣血生化之源,以救其病,而保其生。嗚呼!此聖人以天地之心為心,故能操造化之柄,而補天地之缺失,以垂教後世,使民無夭札之苦,其流澤何可窮盡哉。然理之微妙,通乎造化;事之重大,關乎性命。

非有聰明特達之資不能悟其理,非有沉潛力學之功不能精其術,非有仁慈惻隱之心不能善其用,非有不忮不求之量不能行其道,然則醫豈易言哉!若無實學而幸竊虛名者,是造孽也,非行道也。道之不行也,由於聖教之不明。

聖教之不明,由於氣化日薄,人心日澆,奸巧相角,名利是營,而於養生之道,未嘗經意,偶嬰疾病,性命付諸醫手,聽其所為,莫能裁主,及至危殆,則平日營求自待者,毫無所用,束手待斃,徒深悲泣,誠可憐也。其業醫者,不肯究心聖經理法,陋習相沿,不識陰陽虛實,通套一方,混治諸病,而謂道止如是,名為仁術,不知殺人於冥冥中。

以他人身命,作自己生涯,試一捫心,果能安乎?夫醫之殺人,固非有心,而不自量學術,即與有心殺人何異?每見有自醫自病而戕其命者,何莫非冥報之速也,可不畏哉!孟子曰:擇術不可不慎也。世上謀生之術亦多矣,何必據仁術之名,而蹈不仁之實乎。愧余淺陋,年力已衰,未能闡聖道以挽頹風。

前以一得之愚,著《醫門棒喝》四卷,聊述此弊;而今殘息苟延,復將《靈》、《素》要妙之文,節取註解,分類編輯,以為學者首當必讀之書,略表古聖垂教之意,或於醫道,不無小補。但經旨淵玄,管見之言,恐未盡當,尤望高明君子,不吝賜教,實為斯道之幸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聖人,他們的心懷就像天地一樣廣大,把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子女看待。既然把百姓當成子女,就不忍心看到他們死亡,一定會想盡辦法讓他們活下去。想要讓他們活下去,就必須明白人為什麼會活著、為什麼會死亡的道理,因此撰寫了《靈樞》、《素問》等許多篇章。這些聖人闡述生死道理的書籍,被稱為《內經》,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性命是內在且重要的,而外在的事物是輕微的。

朱熹說:「天以陰陽五行的力量孕育萬物,氣形成了具體的形體,而道理也同時被賦予其中。」這個道理在天上稱為理,賦予在萬物上稱為性,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源自同一個靈性。這個靈性依附著氣而變化,形成了具體的形狀和物質,凡是有血氣的生物,都有知覺。只有人類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稟賦了陰陽五行完整的氣,所以能與天地並列成為三才,而伏羲聖人畫八卦,用奇數和偶數的符號,來表示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天屬陽,但陽中有陰;地屬陰,但陰中有陽;人也是如此,所以卦象一定有六條爻。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原因,是因為陰陽互相依存於太極。太極動的時候產生陽,靜的時候產生陰,所以太極是陰陽的根源。因此陰陽貴在平衡,一方過盛就會對另一方造成傷害,過於嚴重就會導致一方完全消失,根基脫落,太極就會被破壞。太極是陰陽相互環繞、渾然一體的氣,是人生命的根本。主宰太極的是知覺和神明,這是天人合一的道理,稱為「性」,所以說天賦的本性就是性。

靈性在太極中孕育就產生生命,陰陽之氣耗盡而太極被破壞就導致死亡。由此看來,人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得到了氣的調和;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氣的變化出了問題;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陰陽之氣耗盡。所以聖人詳細研究天地陰陽五行生化運行的道理,用來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生化之源,以此來治療疾病,保護生命。唉!這就是聖人以天地之心為心,所以才能掌握造化的權柄,彌補天地的不足,並將這些道理傳給後世,讓人民免於早夭和疾病的痛苦,這樣的恩澤是無窮無盡的。但是,道理非常奧妙,關乎造化;事情非常重大,關乎性命。

如果沒有聰明卓越的資質就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如果沒有深入鑽研的功夫就不能精通其中的醫術,如果沒有仁慈同情的心就不能好好運用這些醫術,如果沒有不貪求名利的胸襟就不能將醫道發揚光大,這樣看來,醫學哪裡是容易的事情啊!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只是僥倖獲得虛名的人,就是在造孽,而不是在行醫道。醫道之所以不能發揚光大,是因為聖人的教誨沒有被明確地理解。

聖人的教誨沒有被明確理解,是因為社會風氣日益衰敗,人心越來越澆薄,人們互相勾心鬥角,追逐名利,對於養生之道從來不放在心上,一旦生病,就把性命交給醫生,聽任他們處置,自己不能做主,等到病情危急的時候,平時所追求的名利一點用處也沒有,只能束手待斃,徒增悲傷哭泣,實在是太可憐了。那些從事醫療行業的人,不肯深入研究聖賢經典的道理,只是因循陋習,不明白陰陽虛實的道理,用一套固定的方子,混合治療各種疾病,還說醫道不過如此,自稱是仁術,卻不知道在無形之中害死了人。

他們拿別人的性命當作自己謀生的手段,試問摸摸自己的良心,真的能心安理得嗎?醫生殺人,固然不是出於本意,但是不衡量自己的學術能力,就和故意殺人有什麼區別呢?常常看到有人自己當醫生,結果反而害死了自己,這不就是因為報應來得太快嗎?難道不值得我們警惕嗎?孟子說:「選擇醫術不能不謹慎啊!」世上謀生的方法有很多,為什麼一定要打著仁術的名號,卻做著不仁的事呢?我很慚愧自己學識淺薄,年紀也大了,無法闡揚聖賢的道理來挽救這種衰敗的風氣。

之前曾經憑藉自己淺薄的理解,寫了《醫門棒喝》四卷,姑且述說這些弊端;現在我還苟延殘喘,又將《靈樞》、《素問》中精華奧妙的文字,摘取出來並加以註解,分類編輯,作為學者必須首先閱讀的書籍,藉此稍微表達古聖先賢的教誨,或許對醫道有所幫助。但是經典的旨意深奧玄妙,我個人的見解可能有所不足,希望高明的君子們不吝賜教,這才是醫學之幸事。

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孟春,會稽章楠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