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原夫古聖以天地之心為心,以黎庶為子。以黎庶為子,則不忍見其死,必欲全其生。欲全其生,則必明其所以生、所以死之理,於是著《靈樞》、《素問》若干篇。聖人闡明生死之理之書,稱為《內經》者,蓋以性命為內為重,事物為外為輕之意也。朱子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白話文:

古代聖人將天地的心懷作為自己的心懷,將黎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孩子。視百姓為孩子,就不忍心看到他們死亡,一定想盡辦法保全他們的生命。要保全他們的生命,就必須清楚人出生和死亡的道理,於是撰寫了《靈樞》、《素問》等書。聖人闡述生死道理的書被稱為《內經》,這是因為生命和性命是內在且重要的,而事物是外在且輕微的。朱熹說:天地用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形成形體,而理也賦予萬物。

以其在天名理,賦物名性,同出異名,無非一靈而已。一靈乘氣化以成形質,凡有血氣者,皆有知覺也。惟人為萬物之靈,稟陰陽五行之全氣,故配天地為三才,而羲聖畫卦有奇耦懿,表天地人之象也。天為陽,陽中有陰;地為陰,陰中有陽;人亦如之,故卦象必有六爻也。

白話文:

在宇宙萬物之中,事物的名稱各異,但其本質屬性卻相同,都源於同一精神。這股精神隨著天地之氣而變化,形成具體的存在。所有具有血肉之軀的生物,都具備感知能力。而人作為萬物之靈長,集天地陰陽五行之氣於一身,因此與天地並列為三才。伏羲所繪製的八卦,以偶數和奇數來表示天地人三者的形象。天屬陽,陽中含陰;地屬陰,陰中含陽;人也是如此,因此八卦的排列組閤中必然包含六爻。

所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者,陰陽互根於太極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太極為陰陽之根也。是故陰陽貴平,偏勝則偏害,偏甚則偏絕,其根脫而太極毀矣。太極者,陰陽環抱,渾元一氣,人之命蒂也。主宰太極者,知覺神明,為天人合一之理,名曰性,故言天命之謂性也。

白話文:

因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都根植於太極。太極運動就產生陽,靜止就產生陰,所以太極是陰陽的根源。因此,陰陽平衡是很重要的,偏勝就會偏害,偏甚就會偏絕,其根脫落而太極就會毀壞。太極就是陰陽環抱,渾沌統一的元氣,是人的生命本質。主宰太極的是知覺神明,它是天人合一的道理,稱為本性,所以說天命就是本性。

一靈孕乎太極則生,陰陽氣竭而太極毀則死。由是言之,所以生者,得氣化之和也;所以病者,因氣化之乖也;所以死者,由陰陽氣絕也。故聖人詳究天地陰陽五行生化之理,即以斡旋人身陰陽氣血生化之源,以救其病,而保其生。嗚呼!此聖人以天地之心為心,故能操造化之柄,而補天地之缺失,以垂教後世,使民無夭札之苦,其流澤何可窮盡哉。然理之微妙,通乎造化;事之重大,關乎性命。

白話文:

萬物在太極中孕育而生,陰陽之氣匯聚則太極形成,陰陽之氣消散則太極滅亡。從這一點來說,生是由於氣化協調;病是由於氣化失衡;死是由於陰陽之氣斷絕。因此,聖人深入研究陰陽五行生化的原理,以旋轉人體陰陽氣血生化的源頭,來救治疾病,保全生命。啊!聖人以造化之心為心,所以能夠掌握造化的法則,彌補缺失,垂教後世,使人們免除疾病之苦,它的恩澤真是無窮無盡。然而這個原理非常微妙,貫通著造化;此事非常重大,關係著性命。

非有聰明特達之資不能悟其理,非有沉潛力學之功不能精其術,非有仁慈惻隱之心不能善其用,非有不忮不求之量不能行其道,然則醫豈易言哉!若無實學而幸竊虛名者,是造孽也,非行道也。道之不行也,由於聖教之不明。

白話文:

沒有過人的天資和敏捷的思維,就不能領悟醫理;沒有刻苦學習的努力,就不能精通醫術;沒有仁慈悲天的心腸,就不能善用醫術;沒有寬宏大量、不計得失的胸懷,就不能貫徹醫道。因此,醫學絕非容易之業!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卻假借名號,那是造罪業,不是行醫道。醫道的衰微,源於社會風氣的敗壞。

聖教之不明,由於氣化日薄,人心日澆,奸巧相角,名利是營,而於養生之道,未嘗經意,偶嬰疾病,性命付諸醫手,聽其所為,莫能裁主,及至危殆,則平日營求自待者,毫無所用,束手待斃,徒深悲泣,誠可憐也。其業醫者,不肯究心聖經理法,陋習相沿,不識陰陽虛實,通套一方,混治諸病,而謂道止如是,名為仁術,不知殺人於冥冥中。

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孟春,會稽章楠謹序

白話文:

過去我曾寫過一本《醫門棒喝》四卷,盡心盡力地批判這個弊端;如今我苟延殘喘,又節選了《靈樞經》、《素問經》的重要內容,加上註解,分門別類地編輯,作為學醫者入門必讀之書,略微傳達古聖先賢的教誨,或許對醫學之道有所裨益。但經文深奧,我見解淺薄,恐怕不能完全理解,更希望高明的君子們不吝賜教,這是醫學界的福分。

以他人身命,作自己生涯,試一捫心,果能安乎?夫醫之殺人,固非有心,而不自量學術,即與有心殺人何異?每見有自醫自病而戕其命者,何莫非冥報之速也,可不畏哉!孟子曰:擇術不可不慎也。世上謀生之術亦多矣,何必據仁術之名,而蹈不仁之實乎。愧余淺陋,年力已衰,未能闡聖道以挽頹風。

前以一得之愚,著《醫門棒喝》四卷,聊述此弊;而今殘息苟延,復將《靈》、《素》要妙之文,節取註解,分類編輯,以為學者首當必讀之書,略表古聖垂教之意,或於醫道,不無小補。但經旨淵玄,管見之言,恐未盡當,尤望高明君子,不吝賜教,實為斯道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