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稟賦源流總論

六合之內,所貴者人,人所重者,性命也。有性命而後有道德,有道德而後有功業,則性命豈不重哉。而保衛性命者,醫也。其為醫者,不知稟賦源流,何以保衛性命乎?夫性者,靈也;命者,氣也。一靈乘陰陽五行之氣,生於天地之中,具太極之體,而與天地萬物同根,故配天地為三才,而一身陰陽氣血之生化,與天地生化萬物無異也。

靈無形而氣有形,自無而至有者為生,有形之氣成質,而靈主於中也;自有而至無者為死,形質消化為氣,而靈歸造化也。其生其死,造化為機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必悟道而後知機,知機,則順其氣化之遷流,而一靈固無變易也。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能知生之機,即知死之理。

故曰:未知生,焉知死也。然既同其一靈,同根一氣,而有智愚賢不肖之殊、強弱壽夭之異,何也?同具一靈者,性相近也;賢愚不一者,習相遠也;壽夭不同者,氣化之厚薄也。夫習染之害靈,猶塵之汙鏡,塵積日厚,則明鏡日昏,至於闇昧無光,名為下愚不移者。是故靈明,則稟氣清;靈昏,則稟氣濁;靈強,則稟氣厚:靈弱,則稟氣薄,此賢愚壽夭所由分,不獨人也,而萬物皆然。孟子曰: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

夫心之所之謂之志,是心氣出於一本也。故心能使氣,而氣能動心。所以習染之惡,最為昧靈;而氣化之乖,亦甚害靈。是故儒聖之設教也,盪滌惡習以全其靈;醫聖之設教也,斡旋氣化以保其靈,二者相資,不可缺也。然教法垂於先聖,而能否保全其靈,又在各人之心志,而無關於外者。

若欲斡旋氣化以保靈,要必先明始生之理,故首列稟賦源流,而論其大略如此。

白話文:

在天地之間,最可貴的就是人,而人最重視的就是生命。有了生命才有道德,有了道德才能建立功業,可見生命是多麼重要啊。而保護生命的就是醫學。如果學醫的人不了解生命的根源和發展,又怎麼能保護生命呢?所謂「性」,指的是靈性;所謂「命」,指的是氣。靈性乘載著陰陽五行的氣,在天地之間產生,具備太極的本質,與天地萬物同根同源,所以可以和天地並列為三才,而自身陰陽氣血的變化,與天地產生萬物的過程沒有不同。

靈性無形,而氣有形,從無到有是為生,有形的氣成為物質,而靈性主導其中;從有到無是為死,形體物質分解為氣,而靈性回歸自然造化。生命的產生與消亡,造化是其中的樞紐,可以讓人民順應它,但難以讓人民理解它。必須要領悟道理才能明白這個機關,明白了這個機關,就能順應氣的變化流動,而靈性始終不會改變。所以說:「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心甘情願了。」能知道生命的產生機理,就能了解死亡的道理。

所以說:「還不了解生命,又怎麼能了解死亡呢?」既然靈性相同,本源一致,但卻有聰明愚笨、賢能平庸、強壯虛弱、長壽短命的差別,這是為什麼呢?靈性相同,所以本性相近;賢能愚笨的不同,是後天習慣影響的結果;壽命長短的不同,是氣的厚薄造成的。後天習慣的影響會傷害靈性,就像灰塵弄髒鏡子一樣,灰塵累積久了,鏡子就會越來越昏暗,甚至暗淡無光,這就叫做不可教化的下愚之人。所以,靈性清明,所禀受的氣就清;靈性昏暗,所禀受的氣就濁;靈性強大,所禀受的氣就厚;靈性衰弱,所禀受的氣就薄,這就是賢愚壽夭的區別所在,不只人類如此,萬物都是這樣。孟子說:「心志專一就能使氣運行,氣專一就能使心志堅定。」

心的意向稱為志,這是心氣源於一體的表現。所以心能支配氣,而氣也能影響心。因此,不好的習慣最會蒙蔽靈性,而氣的變化失常,也會傷害靈性。所以儒家聖人設立教化,是為了清除不良習慣,以保全靈性;醫家聖人設立教化,是為了調整氣的變化,以保全靈性,兩者互相輔助,缺一不可。然而教化是由先聖傳下來的,能否保全靈性,還在於各人自己的意志,與外在事物無關。

想要調整氣的變化以保全靈性,就必須先明白生命開始的道理,所以首先闡述稟賦的根源和發展,並大略論述如上。

3. 經解

4. 始生之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首明天人合一之道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人為萬物之靈,而始生之氣稟於東者,所謂帝出乎震也。帝者,吾人之靈明主宰。當其在天,則為玄妙之理;在人,則為大道之源;在地,則為生化之本。以其為大道之源,而神智所由生,形體所由成者也,神出於震,寓於離,為一身主宰。

震者,肝也;離者,心也。故自東方之木,生南方之火,由是而生土、生金、生水,則陰陽五行之氣全而成質,則五臟、六腑、筋骨、血氣之形體具矣。五臟稟五行之性,而神寓於心,亦分為五行之用,如肝怒、心喜、脾思、肺憂、腎恐,各有所主也。五行相剋相生,或有傷動,其氣即偏而致病。

假如肝木太過,則以肺金之剋制者勝之,如其不足,則以腎水之相生者助之,余可類推矣。凡聲色氣味之生化制勝亦然。是故萬物生成,無非出自天地陰陽之造化,而陰陽之氣,互相為根,互相為用,故在人身,則陰居內,為陽之守,陽居外,為陰之使也。此統明先天生化,以成臟腑形軀,是為後天,而後天之氣,由之生化循環不息,乃為稟賦源流,天人合一之道也。

白話文:

始生之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岐伯說:東方產生風,風產生木,木產生酸味,酸味滋養肝臟,肝臟產生筋,筋又滋養心臟,肝臟的功能體現在眼睛。這種現象在天體中表現為玄妙,在人體中表現為道,在大地中表現為化生。化生出五種味道,道產生智慧,玄妙產生神。神在天體中表現為風,在大地中表現為木,在人體中表現為筋,在臟腑中表現為肝,在顏色上表現為青色,在聲音上表現為角音,在發聲上表現為呼叫,在動作上表現為握持,在孔竅上表現為眼睛,在味道上表現為酸味,在情緒上表現為憤怒。憤怒會傷害肝臟,悲傷可以抑制憤怒;風會傷害筋,乾燥可以抑制風;酸味會傷害筋,辛辣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產生熱,熱產生火,火產生苦味,苦味滋養心臟,心臟產生血液,血液滋養脾臟,心臟的功能體現在舌頭。這種現象在天體中表現為熱,在大地中表現為火,在人體中表現為脈搏,在臟腑中表現為心,在顏色上表現為紅色,在聲音上表現為徵音,在發聲上表現為笑,在動作上表現為憂慮,在孔竅上表現為舌頭,在味道上表現為苦味,在情緒上表現為喜悅。喜悅會傷害心臟,恐懼可以抑制喜悅;熱會傷害氣,寒冷可以抑制熱;苦味會傷害氣,鹹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產生濕,濕產生土,土產生甘味,甘味滋養脾臟,脾臟產生肌肉,肌肉滋養肺臟,脾臟的功能體現在嘴巴。這種現象在天體中表現為濕,在大地中表現為土,在人體中表現為肌肉,在臟腑中表現為脾,在顏色上表現為黃色,在聲音上表現為宮音,在發聲上表現為歌唱,在動作上表現為噯氣,在孔竅上表現為嘴巴,在味道上表現為甘味,在情緒上表現為思慮。思慮會傷害脾臟,憤怒可以抑制思慮;濕會傷害肌肉,風可以抑制濕;甘味會傷害肌肉,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產生燥,燥產生金,金產生辛味,辛味滋養肺臟,肺臟產生皮毛,皮毛滋養腎臟,肺臟的功能體現在鼻子。這種現象在天體中表現為燥,在大地中表現為金,在人體中表現為皮毛,在臟腑中表現為肺,在顏色上表現為白色,在聲音上表現為商音,在發聲上表現為哭泣,在動作上表現為咳嗽,在孔竅上表現為鼻子,在味道上表現為辛味,在情緒上表現為憂愁。憂愁會傷害肺臟,喜悅可以抑制憂愁;熱會傷害皮毛,寒冷可以抑制熱;辛味會傷害皮毛,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產生寒,寒產生水,水產生鹹味,鹹味滋養腎臟,腎臟產生骨髓,骨髓滋養肝臟,腎臟的功能體現在耳朵。這種現象在天體中表現為寒,在大地中表現為水,在人體中表現為骨骼,在臟腑中表現為腎,在顏色上表現為黑色,在聲音上表現為羽音,在發聲上表現為呻吟,在動作上表現為顫抖,在孔竅上表現為耳朵,在味道上表現為鹹味,在情緒上表現為恐懼。恐懼會傷害腎臟,思慮可以抑制恐懼;寒會傷害血液,乾燥可以抑制寒;鹹味會傷害血液,甘味可以抑制鹹味。

所以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根本;陰陽是血氣的男女屬性;左右是陰陽運行的路徑;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陰陽是萬物產生的根本。所以說:陰在內,是陽的守護;陽在外,是陰的使者。

這一段闡明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天以陰陽五行的變化產生萬物,氣形成了形體。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而最初的生命之氣稟賦於東方,這就是所謂的「帝出乎震」。帝,指我們人的靈明主宰。當它在天時,就是玄妙的道理;在人時,就是大道的根源;在大地時,就是生化的根本。因為它是大道的根源,所以產生神智,形成形體。神在震卦產生,依附於離卦,成為一身的主宰。

震,代表肝;離,代表心。所以從東方的木,產生南方的火,由此產生土、金、水,陰陽五行的氣就完全形成物質,五臟、六腑、筋骨、血氣的形體就具備了。五臟稟賦五行的特性,神依附於心,也分為五行的作用,比如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各有其主導。五行之間相生相剋,如果有所損傷,其氣就會偏頗而導致疾病。

假如肝木太過,就用能剋制它的肺金來制約它;如果肝木不足,就用能滋養它的腎水來幫助它,其他情況可以以此類推。凡是聲音、顏色、氣味等生化制勝的原理也是這樣。所以萬物的生成,都來自於天地陰陽的造化,而陰陽之氣互相為根,互相為用。因此在人體中,陰在內,是陽的守護;陽在外,是陰的使者。這整體闡明了先天生化的過程,形成臟腑形體,這就是後天,而後天的氣由此產生,循環不息,這是稟賦的源頭,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