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例言
例言
1. 例言
一,《靈》、《素》聖經,原不應割裂,因欲便於學者揣摩,而分門類,古已有之,非余創也。既然有之,余又何必效顰?為因聖經辭簡義廣,後人註解,如管窺日,日光遍宇宙,窺見只一隅,故有明此不明彼者,明此不明彼,則其所見有似是而實非者。余故執余管而窺之,則所見有異於眾者矣。
窺既不離日,所見有不同,則何妨就吾管中所見者言之,俟明者擇焉。
白話文:
《靈樞》、《素問》這兩部中醫經典原本不應該切割,但是為了方便學者研究和理解,才將它們分門分類,這在古代就有先例,並非我首創。既然前人已經這樣做了,我何必再跟風呢?但是,由於經典中的用語簡潔,涵義卻廣博,後人對它的註解就好像用管子窺視太陽一樣,太陽的光芒遍佈宇宙,但透過管子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因此會有了解一部分卻不瞭解另一部分的情況。這種「只見其一,不見其二」的理解,會導致所見的知識表面上雖然合理,但實際上並不正確。所以我堅持使用自己的「管子」來窺視,所看到的內容自然與他人不同。
一,全經多系問答之言,類儒書之《論》、《孟》,可知由漸積累,而非成於一時者也。其於天人合一之理,反復詳明,或舉此以明彼,或援彼以證此,各篇辭義,故有重複。今觀其辭同義別者,錄之註明,其辭異義同者,不錄,以省繁就簡,期明義理而已。
白話文:
整部醫經大多是問答形式,類似於儒家的《論語》、《孟子》,可以看出是逐漸累積而成,而不是一次完成的。書中反覆詳細地闡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有時引用這個來闡明那個,有時用那個來證明這個,所以各篇章的內容難免有重複。現在我們看到其中有些詞句相同但意思不同,就將它們摘錄出來加以註解;至於詞句不同但意思一樣的,就不再特別摘錄,以簡潔明瞭為原則,只求闡明義理。
一,是編專為方脈家設,而婦女小兒,事同一律,其針灸、外科、祝由等,另有專門,則不錄。今體會經義而分門類:一曰稟賦源流,二曰攝養為本,三曰陰陽臟腑,四曰營衛經絡,五曰四診合參,六曰外感內傷,七曰治法準則,八曰運氣要略。雖分門類。仍將各篇原題標出,以備考證。如關兩門要義者,兩門俱收,注於一門,可隨時查閱。
白話文:
這本書專門寫給從事中醫診斷和看脈的醫家,但也適用於婦科和兒科。至於針灸、外科、祝由等,另有專門的書籍介紹,所以這裡就不收錄了。現在我整理了經典的醫書,分為八個門類:
-
稟賦源流:探討疾病的根源和遺傳因素。
-
攝養為本:強調維持健康的保養之道。
-
陰陽臟腑:講述人體的陰陽五行屬性和臟腑功能。
-
營衛經絡:闡明人體的氣血運行和經絡規律。
-
四診合參:介紹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的綜合運用。
-
外感內傷:區分疾病的外因(如風寒暑濕)和內因(如情緒失調)。
-
治法準則:提供各種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
運氣要略:探討人體的氣機運行和養生保健。
雖然分為八門類,但我保留了原來的文章標題,方便查閱。如果涉及到多個門類,我會標註在一個門類下,以便隨時查找。
一,是經由黃帝問、岐伯述者,十居六七。其文義多古奧難解,間有脫訛,歷來注家,紛紛聚訟,鮮有至當不易之論。其中又有詞義淺顯,似評似論,不類經語,所敘事實,不似上古者,以致後人生疑臆度,謂此書由戰國時人所造,而非出自軒岐,此膚見也。大抵上古典誥,本來義奧字奇,必經翻譯流傳,儒典且然,遂多不類之文攙混,而世遠年湮,自多脫訛。
余前集中如君火、相火、夏至前病溫、夏至後病暑,及秋傷於濕為訛等,均有辨論明其至理,以解歷來疑竇者。余且不論,即如同人圖所繪臟腑經絡腧穴,若非天生神聖,誰能知之如是詳細,而絲毫不錯乎?若謂由戰國時人所造,即是其時之神聖,其時之神聖,又何必假託軒岐之名乎?且如秦越人述《難經》,發明其理,而稱「經曰」者,皆《靈》、《素》之文,可見其為古經,尤足徵矣。乃謂戰國時書,豈非膚見可哂哉!讀書而不求其理,率憑臆斷,所謂以辭害意者也。
白話文:
我在之前的著作中,已經針對君火、相火、夏至前病溫、夏至後病暑,以及秋傷於濕等問題,做了詳細的辨論,說明了其中的道理,解答了歷來存在的疑點。不說這些,就拿人體圖來說,上面所繪的臟腑經絡腧穴,如果不是天生神聖,誰能知道得如此詳細,而且絲毫不差呢?如果說這是戰國時代的人所繪,那就是他們是當時的神聖,那麼當時的神聖,為什麼還要假託軒岐之名呢?再比如,秦越人所著《難經》,闡明了其中的道理,卻又稱「經曰」,而這些「經曰」的內容,都是《靈樞》、《素問》中的文字,可見這些古經的年代久遠,更值得信賴。因此說戰國時代才出現這些書,豈不是膚淺可笑嗎?讀書而不求其道理,只憑空臆測,這就叫做用文字來掩蓋本意了。
今凡深奧簡古之文,息心體會,詳細辨注,必明其不易之理;其有文義明晰易解,毋須贅注者,則略之。此余之管見,所異於眾者也。若採舊注,必標其名,不敢沒其善也。
白話文:
現在凡是深奧古樸的文字,我們都要專注用心體會,仔細辨別註解,必定能明白其中不易理解的道理;至於那些文義清晰易懂,不需要額外註解的,就可以簡略地處理。這是我的淺見,與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如果採用舊有的註解,我一定會標明出處,不敢隱藏其優點。
一,是經由諸聖問答,明醫道之體,其用多針砭法,而湯方甚少。嗣後仲景重明其用,立湯劑法為述聖。然經明陰陽造化之源流,天人合一之至理,大無不包,細無不貫,本已體用俱備,而仲景特詳脈證,准脈證以立湯劑方法,為後世軌則。若外科、針灸等,雖別分支派,必以方脈為總綱,如諸科不明方脈之理,不能善其用。
白話文:
第一,是通過聖賢們的問答,闡明醫道的本質。這種醫學主要使用針灸,而藥湯方劑很少。後來張仲景重新重視藥湯方劑,創立了湯劑療法,繼承了聖賢的醫學思想。然而,《黃帝內經》闡明瞭陰陽造化的源頭,天人合一的至高道理,涵蓋了廣泛的內容,貫穿了細微之處,本身就已經包含了理論和實踐。張仲景特別詳細地說明瞭脈象和證候,根據脈象和證候確定湯劑的用藥方法,為後世樹立了準則。如果對於外科、針灸等其他醫術,雖然各有分派,但也必須以方脈為總綱。如果各科不瞭解方脈的道理,就無法很好地應用它們。
是仲景又為方脈祖聖,而傳軒岐之道者。故《內經》立七方之制,而仲景因方以廣其法。法者,即《內經》所明寒熱溫涼、辛甘鹹苦酸淡之氣味,准其相助相制、升降浮沉之功能,以合脈證之宜否施治,而立成方者也,故為醫道之用。後世注《內經》者少,為其難解也。仲景書似乎易解,因而濫注者多,愈多則仲景之道愈晦,而不思不明《內經》之體,焉能達仲景之用?此所以軒岐之道脈,不絕如縷。迄於近世,吳門葉薛徐王諸君子,已有中興之象;延至於今,而能續此一縷者猶罕。
靜觀相習之風,其一縷者將絕矣,可勝悼哉!
章楠又識
白話文:
張仲景既是方劑學的祖先,也是傳承軒轅和岐伯醫道的聖人。所以《內經》建立了七方制度,而仲景則因方而廣其法。方法,也就是《內經》所闡明的寒熱溫涼、辛甘鹹苦酸淡的氣味,按照這些氣味的相助相制、升降浮沉的功能,結合脈象證候的宜否施治,而立成方劑,所以是醫道的應用。後世註解《內經》的人很少,因為它難以理解。仲景的著作好像容易理解,因此濫注的人很多,註解越多,仲景的醫道就越晦澀,不思考弄明白《內經》的基本原理,怎麼能領悟仲景的應用?這就是軒轅和岐伯醫道的脈絡,綿延不絕。直到近代,吳門的葉天仕、薛雪、徐大椿、王清任等諸位先生,已經有中興的跡象;延續到現在,能夠繼承這脈絡的人依然罕見。